又见炊烟起 三乡村野美

[复制链接] 0
收藏
3
回复
275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8-3 13:4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乡公园 于 2012-8-3 13:48 编辑



图①:张文将军故居——安思居。 



图②:位于黄泥坑的中共粤赣中心县委旧址,屋后曾设有与延安直通的电台。



图③:“梅州大侠”廖安祥故居——怀永庄。



图④:美丽的三乡村野风光。



图④:美丽的三乡村野风光。

  与雁洋镇声名远播的雁南飞、雁鸣湖等几大景区相比,被划入三乡村野公园规划的三乡小都片(包括黄坳村、上村村、小都村、下村村),还鲜为人知,但,这个被不少驴友称之为乡村生态旅游处女地的地方,经口口相传,正以它特有的、未经雕琢的乡村风情、原始生态、名人名居、红色经典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寻踪探秘。
  村野风光 一见“钟情”
  经梅县雁洋长教村,沿着省道S224线继续前行,记者一行进入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三乡村野公园。随行的雁洋镇政府干部告诉记者,等梅大高速建成通车,三乡村野公园将是梅大高速进入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第一个公园,而梅城到这里,将只需15分钟车程。
  透过车窗,一片开阔、明亮的村野风情画展现在记者眼前:沿路两边,稻田连片、鱼塘点点;远处,群山环绕,峰峦叠嶂,林木苍翠,举目望去,满眼盎然绿意,令人心旷神怡;清澈的小都溪欢快地自南向北穿越四村而过,为这片土地平添一份灵动,而溪间畅游的鸭群,用自己的“歌声”唱响片片生机,溪边果树成林,拳头大小的柚果挂满枝头,预见着今年柚果好收成;一座座白墙黑瓦、黄墙木栏的客家传统民居,或聚或散地落座在山脚、溪边、池塘后,犹如未经雕饰的璞玉,镶嵌在得天独厚的秀美山水间。如此纯净的美景,让记者忍不住下车,沿着小都溪漫行,一种从未有过的空灵之感侵袭而来,仿佛脱离了尘世的种种烦忧。
  走入山林,记者踏着层层落叶铺就的小路前行,不时有鸟儿从头顶飞过,落入丛林间,在靠近山脚的地段,时不时可见到放任自由的鹅群、拴在电线杆边的山羊、随主人上山打理果树的狗……在这里,你不得不体验一把给动物让路的乐事——这里的动物似乎都不怕生,见有人来依然“走自己的路,让人在后面跟去吧。”再往上走,果树渐少,路也越来越陡,四周古树参天,藤蔓遍地,清晰的鸟鸣声破空而来,在山间引起阵阵回音,抬头仰望,阳光透过高大茂盛的树木,送来圈圈美丽而炫目的光晕,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肺,如此大氧吧,让人有不断上行的冲动。


来源:梅州日报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3:47:38 | 只看该作者
名人名居 风骨长存  离开大山,记者一行决定进村走家串户。本想先询问一声,刚到门口,屋主即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听闻记者想进去看看,当即熟络地将我们请进屋,倒了茶后便让我们随便参观,自己则进厨房忙去了,“就不怕人进来偷东西?”记者在意外的同时,深感此地民风之纯朴。
  在黄坳村黄凹水口,记者见到了“梅州大侠”廖安祥的故居怀永庄。这是一座两层高的客家传统民居,屋前小桥流水,屋后山高林密。进得屋内,居住于此的廖安祥侄子一家,正在准备午饭,厨房灶台下柴火正旺,灶上蒸着锅肉,阵阵炊烟飘荡在老屋上空。这,就是传统农家生活吧?廖安祥的侄子告诉记者,这屋建起至今也就几十年,所以看起来较新较完整。廖安祥是梅县人,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了中共中央在香港设立的廖承志为主任的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并参与了举世闻名的港九“秘密大营救”,使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连贯、乔冠华等一大批党和国家的精英脱离虎口。1949年,柳亚子在一首诗的跋里称赞廖安祥为“梅州大侠”。1994年,廖安祥被授予“梅州市荣誉市民”。他一生含辛茹苦,仗义疏财,把在港经营所得巨资毫无保留地捐给国家,把毕生珍藏的名人书画106幅捐给了嘉应大学。
  在下村村,张文将军故居、出过“三将四校五大学”的安思居久负盛名。安思居落成,适逢张文由桂林返家赋闲,当时其弟张光前已是少将,任惠(阳)龙(川)师管区司令,小弟张孤梅时任新四军江苏泰州独立团政委兼泰州县委书记,人称三将军。尚有其子张凤楼、张凤亭等4个校级官佐,可谓一门鼎盛,声名显赫。其父要张文题写屋名,他拟名“安思居”,意为居安思危。
  三乡小都片人文历史厚重,除了怀永庄、安思居,还有大夫第、燕翼居等保存完好的百年老民居,以及名胜古迹西岩寺、广济桥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3:47:55 | 只看该作者
革命遗迹 热血犹在  三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9年,共产党在小都、上村、黄坳村成立了“竹小乡苏维埃政权”,进行打土豪、分田地。至今唯一的一张珍贵的“土地证”,现已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小都片,还保留着不少革命遗迹。闽粤赣中心县委及“南委”电台,就是其中之一。
  从下村村址对面的岔路往里行约5公里,就是闽粤赣中心县委及“南委”电台所在地黄泥坑。1945年5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联络员李碧山(李班)从大埔大麻莲塘迁来电台,先设立在留岌岗的炭窑里,后因有暴露之虞迁到黄泥坑。11月,闽粤赣中心县委在黄泥坑成立,成为当时边区党的领导中心。电台藏在屋背的山洞里,从驻入到迁走共有2 年多时间,一直未曾暴露,直到1960年后崩塌,遗址尚存。
  此外,小都村中和学校和“鬼叫坑” 游击队营盘,也是小都片重要革命遗迹,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8-3 14:50:03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

梅州时空网站实名制认证通知
根据市网信办通知要求,为净化网络环境,对网络乱象进行规范和遏制 ,现所有网站论坛注册用户都需要实名制啦!!新老用户必须先进行实名制认证,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发帖留言。立即认证

查看 »

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