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某国政要的一句话,“像中国那样以牺牲底层群体发展证券市场的事情绝不会在我国发生!”
初听到“不要像中国那样”,还是有些五味杂陈。虽然,此话尚难辨真假,或许又是一段“流言蜚语”。但是,有那么多国人不假思索地转载,说明这句话不管真假,却有另一种真实感。即便这话不是某外国政要所言,所说的内容却也并非无中生有。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了20余年,融资、“圈钱”功能第一,中小股民遭到一轮、又一轮的“血洗”,这不是“牺牲底层群体的利益发展证券市场”,又是什么?那么这句话,肯定说到很多股民的心里去了。而对更多的听众来说,在中国,经历的类似事情又实在太多了。牺牲底层群体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当下最不光彩的一面。
前些年,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奇迹”曾经出现认知的模糊。“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说法,一度甚嚣尘上。如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提出了“北京共识”。他认为这一模式,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等特点。
这虽符合中国的实际,却是片面的事实。“北京共识”只是解释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合理。“北京共识”看到了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却没有看到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埋藏下的巨大社会问题。无论是中方官员还是外国专家,在这些所谓共识或者模式的背后,“GDP崇拜”的心态是共通的。
“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传销既久,国际社会自然也都知道了“中国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印度的孟买曾经非常羡慕中国的上海,但是,他们来考察之后,也放弃了复制或学习的念头。事实上,只要是公民权利有起码保障的国家,他们就很难将我们的经验移至过去。因为,很少有国家能够靠权力人为压低生产要素价格,说强拆就拆了公民的家,可以容许没有福利保障、加班不给工资,可以牺牲环境和民众的健康,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曾在一次专访中说,在前几年的一次会议上碰到一个德国人,他说中国将要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在会后,资中筠就跟他说,你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发展,中国还有很多困难。这位德国人说,“你们连工人的工资都可以不发,我们怎么竞争得过你们?”
这是“中国模式”的另一面,而这一面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认知,故而近来在国际舆论中,“中国模式”反倒越来越有了一些反面典型的意味。
因此,也不要奇怪,“不要像中国那样”屡屡被一些国家的政要提及。这句话毋宁说是,不要那种“公正缺失下的经济增长”。尽管,在有些国家公正仍然是公共领域的稀缺品,但并不妨碍这句话高度“政治正确”。
如今世界金融危机余波未了,遍观海内外,似乎也就只有中国经济仍然在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名副其实成了世界经济的引擎。当此之际,“不要像中国那样”的声音传来,这话固然非常刺耳,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却无疑揭示了被繁荣掩盖的危机。“肉食者”们不宜将此当作耳旁风。于国际舆论中“特立独行”不是问题,关键是走到哪里都要看路。
现在,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如要继续维持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势必会进一步挖掘既有增长模式的潜力,而其中的危险在于,这可能会让这一模式更加没有弹性,崩裂的风险越来越高。与其辟谣或对“不要像中国那样”反唇相讥,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引起警惕,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