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像中国那样

[复制链接] 0
收藏
6
回复
17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9-8 06: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网上流传某国政要的一句话,“像中国那样以牺牲底层群体发展证券市场的事情绝不会在我国发生!”


初听到“不要像中国那样”,还是有些五味杂陈。虽然,此话尚难辨真假,或许又是一段“流言蜚语”。但是,有那么多国人不假思索地转载,说明这句话不管真假,却有另一种真实感。即便这话不是某外国政要所言,所说的内容却也并非无中生有。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了20余年,融资、“圈钱”功能第一,中小股民遭到一轮、又一轮的“血洗”,这不是“牺牲底层群体的利益发展证券市场”,又是什么?那么这句话,肯定说到很多股民的心里去了。而对更多的听众来说,在中国,经历的类似事情又实在太多了。牺牲底层群体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当下最不光彩的一面。


前些年,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奇迹”曾经出现认知的模糊。“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说法,一度甚嚣尘上。如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提出了“北京共识”。他认为这一模式,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等特点。


这虽符合中国的实际,却是片面的事实。“北京共识”只是解释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合理。“北京共识”看到了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却没有看到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埋藏下的巨大社会问题。无论是中方官员还是外国专家,在这些所谓共识或者模式的背后,“GDP崇拜”的心态是共通的。


“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传销既久,国际社会自然也都知道了“中国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印度的孟买曾经非常羡慕中国的上海,但是,他们来考察之后,也放弃了复制或学习的念头。事实上,只要是公民权利有起码保障的国家,他们就很难将我们的经验移至过去。因为,很少有国家能够靠权力人为压低生产要素价格,说强拆就拆了公民的家,可以容许没有福利保障、加班不给工资,可以牺牲环境和民众的健康,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曾在一次专访中说,在前几年的一次会议上碰到一个德国人,他说中国将要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在会后,资中筠就跟他说,你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发展,中国还有很多困难。这位德国人说,“你们连工人的工资都可以不发,我们怎么竞争得过你们?”


这是“中国模式”的另一面,而这一面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认知,故而近来在国际舆论中,“中国模式”反倒越来越有了一些反面典型的意味。


因此,也不要奇怪,“不要像中国那样”屡屡被一些国家的政要提及。这句话毋宁说是,不要那种“公正缺失下的经济增长”。尽管,在有些国家公正仍然是公共领域的稀缺品,但并不妨碍这句话高度“政治正确”。


如今世界金融危机余波未了,遍观海内外,似乎也就只有中国经济仍然在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名副其实成了世界经济的引擎。当此之际,“不要像中国那样”的声音传来,这话固然非常刺耳,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却无疑揭示了被繁荣掩盖的危机。“肉食者”们不宜将此当作耳旁风。于国际舆论中“特立独行”不是问题,关键是走到哪里都要看路。


现在,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如要继续维持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势必会进一步挖掘既有增长模式的潜力,而其中的危险在于,这可能会让这一模式更加没有弹性,崩裂的风险越来越高。与其辟谣或对“不要像中国那样”反唇相讥,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引起警惕,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发表于 2011-9-8 07:34:12 | 只看该作者
有胜利必定会有牺牲的,要不然做房子那些地基哪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匿名  发表于 2011-9-8 08:23:50
,“你们连工人的工资都可以不发,我们怎么竞争得过你们?”
地板
匿名  发表于 2011-9-8 11:24:33
“权威声音”,为何也被打问号?

  社会转型期,原有的行事准则很多已无法适应社会新的发展态势。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的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部分专家受利益驱使丧失了公正立场,影响了公信力

  政府、专家、媒体,曾被视为最有公信力的群体,今日缘何信任不再?

  “总的看,出现这种局面与社会发展的大进程密不可分。”吴忠民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格局多样,旧的规则体系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新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仍处于真空期。“原有的很多行事准则,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新的发展态势,民众的诉求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当‘供给’无法有效满足‘需求’的时候,公信力就会受到削弱,信任度降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在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上表现尤为清晰。从政府的“供给”看,其对公信力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薄贵利表示,这种不足突出表现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

  “之所以‘做得不够好’,关键在于这些政府部门、地方政府,依然将与老百姓的关系定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薄贵利说。当前,部分领导干部中间,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和特权思想,对老百姓通常说的多,做的少,或说而不做。很多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上,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还将机构自身的特殊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与民争利,从而引发民众不满。

  “应对不恰当”则更多表现为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一些官员仍难以摆脱陈旧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捂”“瞒”的应对策略,不少地方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这常常使得民众因不了解事实真相而谣言四起,导致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对老百姓都不信任,又如何奢求让老百姓信任你呢?”

  在政府“供给”不足的同时,百姓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政府和老百姓之间尚没有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薄贵利说,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很多群众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反映问题,以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一些人无奈之下便将获得事实真相、表达自身诉求的希望寄托于网络,通过互联网表达不满,质疑政府行为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这就会直接导致对政府信任度的大幅下降。

  相较于政府公信力问题上的“内外夹击”,曾被视为角色独立、立场公正,能为民众提供权威意见,为公共利益代言的专家、媒体,其公信力透支的背后,则更多体现着社会转型背景下,利益冲击面前的一种迷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转型,个别人依靠非正常手段富裕起来,过上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奢华生活,巨大的名利落差强烈冲击着社会上各个群体。“专家和媒体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这样的冲击下很难独善其身。”吴忠民认为,正是在赚大钱、出大名的驱使下,部分专家急于求成,不再安心做研究,坚守学术良心,个别媒体也不再追求事实真相,而是沦落为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逐渐丧失了公正立场,“一旦失去了严谨和公正,专家、媒体也就失去了维护自身公信力的基础”。

  受损的公信力,如何重构?

  切实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损害公信力的做法实行最严格的处罚,提高失信成本;提高公众辨别能力,避免先入为主

  薄贵利认为,“权威声音”的沉没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正常秩序的构建,加大了经济社会改革的难度,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从制度层面寻找长久出路,用心加以解决,否则未来将可能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因此重构公信力应首先从政府着手。”薄贵利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加强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建设,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只要各级政府部门能够真正做到洁身自好、一心为民,那么重新找回百姓的信任就不再是难事。”

  此外,庞胡瑞也指出,重新找回政府的公信力,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同样必不可少。“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表明,面对信任危机,主动应对比逃避拖延更理性,用心疏导比一味堵塞更管用,未雨绸缪比应急救火更重要。”他表示,只要政府能够切实推行“鱼缸”式透明操作,全面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公共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曾经的“权威声音”就一定能够重新赢得民众的信任。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在探索信息公开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从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从官网发布信息到主动微博问政,各级政府部门正在一系列制度的硬约束下,通过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社会大众的情绪,慢慢找回失去的信任。

  “专家、媒体的公信力重构,同样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吴忠民认为,为了保证社会公众在面对重大公共事件时,能够获得来自专家、媒体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建议,也必须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建立维护其社会公信力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使专家媒体能够有说真话的底气,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对于损害公信力的做法,实行最严格的处罚,提高失信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恢复社会公信力,扰乱大众视线的谣言才会不攻自破。

  此外,薄贵利也指出,增强社会公信力,消除信任危机,也离不开老百姓自身素质的提高。目前,社会的焦虑情绪总体比较严重,很多人把怀疑权威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对于公权力总是会先入为主一概否定。因此,必须在全国上下大力开展公民教育,让更多的老百姓知法、懂法,切实提高自身的权益意识和谣言鉴别能力,确保能够对政府的行为和专家言论进行正确理解,不轻信、不乱言。

签到天数: 7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发表于 2011-9-8 11:36:4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跟我前些天看的文章有相似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2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6#
发表于 2011-9-8 11:54:21 | 只看该作者
民生问题总是挂在口头上,不岌岌可危都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1-9-8 11:57:34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外国人很了解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

梅州时空网站实名制认证通知
根据市网信办通知要求,为净化网络环境,对网络乱象进行规范和遏制 ,现所有网站论坛注册用户都需要实名制啦!!新老用户必须先进行实名制认证,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发帖留言。立即认证

查看 »

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