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在中国民歌林中独树一帜。 客家山歌由来已久,它随客家先民由中州一带南迁而来,上承《诗经》遗风,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常用“重章迭句”和“比喻”、“双关”的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第一、二、四句末押韵,多用平声韵,字句平仄也较讲究,以客家口语文字组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琅琅上口,富有浓厚的客家特色。 客家山歌除流行於粤、赣、闽、桂、川、湘、台等各省区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外,还由客家华侨传播到世界各大洲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梅州客家山歌之风极盛,男女老幼皆能出口成歌,其中又以姑娘和妇女为最出色,涌现“歌仙”刘三妹、“山歌仙子”张六满、刁嫂子、尖尾剪等一批批才华横溢的女歌手。黄遵宪赞叹:“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 客家山歌剧是在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剧种,产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于广东梅州、河源及福建、江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 梅州山歌剧盛行于整个梅州地区,并对惠州、汕头、韶关、江西、福建等毗邻地区也有较大的影响。至1990年底,梅州市的专业山歌剧团有市山歌剧团和梅县、兴宁、蕉岭、平远4个县山歌剧团。 梅州山歌剧是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的地方剧种,唱腔以客家山歌曲调为主,间杂竹板歌、民间小调、庙堂音乐(主要是佛曲)等。伴奏乐器中、西兼有。表演多借鉴汉剧、采茶歌舞以及话剧、歌剧等表演技巧,注重从生活中提炼形体动作。 梅州客家山歌剧以表现现代农村生活见长,产生一批有影响的剧目。《彩虹》于1965年评为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优秀小戏;《挽水西流》录音带在南洋广泛流传;《长泉情》1982年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获演出二等奖;《相思豆》1986年参加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获编曲、舞美、演出三等奖;《飘流的新娘花》获省鲁迅文艺戏剧奖;《虹桥风流案》拍成电视艺术片。此外,保留剧目还有《唱夫归》、《风雨亭》、《雪里梅花》、《螺丝姑娘》、《牛郎织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