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徕卡相机工厂大揭秘

[复制链接] 0
收藏
15
回复
68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9-9-14 15:3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徕卡在135摄影领域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虽说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衰退,但是在爱马仕(奢侈品牌)入主徕卡工厂之后,研发资金已经不再是问题,并且专注做精品高端相机的理念也让徕卡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但是,这个135相机王国中璀璨的明珠究竟出自哪里?或者说这些精彩的产品究竟是如何生产的呢?今天的文章就会带你一起去看看。在德国中西部的小镇威兹勒(Wetzlar),这里山清水秀、古朴典雅。而这里就是徕卡的出生地,同时也是德国乃至整个世界最重要的光学重镇,因为当年蔡司以及今天的主角就是两个极为著名的例子。

虽然徕卡工厂现在已经远离小镇几十公里,但是却依旧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质,进入这里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圣地,或许对于一个相机爱好者来说,蔡司、徕卡公司就应该是他们的圣地,只是蔡司几经搬迁,并且现在也逐渐推出了传统摄影领域,而徕卡因此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同很多拥有多年历史的公司一样,进入徕卡公司之后第一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参观徕卡的陈列室,这里摆放着徕卡一路走来最为重要的产品,而在隔壁的商店则可以买到多种徕卡的纪念品,不过对于大部分来参观的人来说,或许这些纪念品或者徕卡在售的产品都已经不再稀奇了。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这里,这就是历史上徕卡所有机型的汇总,无论是最早的ur-Leica还是M6旁轴以及R8单反在这里都可以看到,不过你可能会发现,M7、MP、R9、R10却不在这里,因为这是历史产品的展示,这些在产的产品自然还没有资格摆上这面纪念墙。


而另一次则展示着徕卡一些特殊型号的机型,很多产品只是为特制或者极端稀少的纪念版

现代135相机的鼻祖产品--1913年问世的Ur-Leica!当然了展示的只是复制版本,真正的原版机型被徕卡锁在某个银行的保险柜里,徕卡为其投保的金额超过1亿欧元,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值钱的胶片相机。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Ur-Leica很简陋,但是它率先提出了24x36mm的胶卷规格;因此它在整个135摄影领域当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5:34:59 | 只看该作者


徕卡相机的创始人--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当年制造Ur-Leica原型机时候制造的一些试验品,其实也是价值不菲,不过在徕卡展示柜中同样只是复制品


当年设计这些产品时候的图纸和工具


徕卡当年开发的一款体育专用相机,拥有更快的过片速度


这里书写的是整个135旁轴相机历史,不过这里所有机型都为早期的L39螺口机型


上个世纪30年代,徕卡的镜头群,在当时已经是极为丰富了

联合美能达开发的徕卡CL,这款被称为小徕卡的机型同样拥有可以更换的镜头,加上徕卡的品质(其实镜头也是美能达代工的,因此美能达被誉为日系机型中最接近德国味道的品牌),成为市场上的宠儿,只是这款产品停产太早了,不过现在市场上也能买到品相很好的二手产品,价格也不是很高。


特别复刻版的M6纪念版,不过未正式上市,搭载了经典的50mm f/2饼干头,不过这支镜头可不是天塞结构的,而是标准的6片4组的高斯结构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5:35:26 | 只看该作者


极为搞笑的ABCDE 30相机,这是一款徕卡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款单反相机,知道这款相机的人微乎其微

千万不要认为徕卡涉足数码领域很晚,实际上早在1996年,徕卡就退出了这么一款独特的数码相机--S1,这也是徕卡S2的前一代产品,搭载了36x36mm的扫描后背,拥有2600万像素,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事件。

其实看了这么多历史机型,我们有必要还是来看看徕卡最重要的机型--M系列机型的装配车间吧,或许说徕卡的R系列单反还只是半路出家弄出来的,而M则是徕卡的核心,因为从第一款徕卡出现以来,徕卡从来都是把重点放在这种旁轴取景机型上的,几十年一直如此坚持。


同几十年前不同,徕卡现在也实现了自动化的装配生产线,相机的测距联动系统、快门机构、PCB等都由由流水线生产完成,之后装箱送到手工装配车间


这就是才发布的徕卡新一代旁轴单反M9所使用的传感器,这种1800万像素的CCD全幅传感器其实由柯达代工生产,并且在装配上其他必要元器件之后送至徕卡工厂


这些部分都是由机械装配生产好后送往徕卡,很显然其实应该是交由某代工厂代为生产和加工的


接下来的装配就由手工完成了,譬如说最终的一些部分的固定等等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5:36:20 | 只看该作者

这时候经验丰富的工人的价值就体现了,譬如说安装这个1/100mm厚度的垫片如果使用机械手就很难完成了,而且它需要卡主三个支点,从而使得传感器能够同机身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没有偏差,差一丝都会造成最终拍摄的问题。

由于每台相机的传感器安装在机身上都需要人工来完成,因此必要的检测设备必不可少,通过仪器可以测试传感器位置的偏差,如果出现偏差工程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调节了。

图中三个黄色的就是用来调整传感器位置的三个固定点,如果传感器尺寸出现偏差就需要进行调节,一般来说整个检测过程需要6-7分钟,如果出现问题需要调节,那么时间就更长了。


至此,一台M9就大概成型了


接下来又得手工安装测距联动系统


徕卡M9的装配就算是完成了,当然这还只是开始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6:35:15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就是机型的校准了,这里需要对TtL测光进行调节,由于徕卡M8.2和M9采用一样的测光系统,因此调节步骤是差不多的,总之每一台徕卡机型都要进行测光校准之后才能出厂。可见徕卡对于产品的严谨。

下部就需要测试闪光灯的同步问题,由于徕卡M系列机型属于帘幕快门,这里的测试其实还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是各档快门精度的调节,测试仪拥有三个激光探头,随时跟踪快门的动作,它可以测试快门释放速度、快门回位速度等等,如果出现偏差将进行必要的调节,可以说我们买到的任何一台徕卡M机型,只要是新的,它的每一档快门必然是准确的。

快门测试结果,能够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算过关,否则必须调整后检测通过才能进入下一个工序。

下一步进行白平衡测试,徕卡的实验台上使用两个光源系统,一个模拟日观、一个模拟白炽灯,如果相机白平衡不准确,那么还得调节;此外,对于测距联动系统也得进行测试,如果出现偏差依旧得调。


徕卡测距联动机构的校准仪,1951年成为标准,依旧沿用至今


进一步的对焦精度测试

通过激光透射对比实际成像焦距之间的差来验证对焦的精度,这是很科学和严谨的测试,如果佳能每台相机都这么测试,或许也就不存在跑焦问题了吧?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6:36:11 | 只看该作者

标准测试台,测试距离分别为0.7米、0.9米、1.2米、1.8米、3.5米和8米,而这些焦距规格在徕卡的每一支镜头上都是必须要对焦刻度。


测试返回的结果,只要测试的结果不低于上面的红线,那么测试就算通过,否则就得去调节了

除了这种相机的基本检测和调节以外,接下来徕卡的工人还会对传感器进行实拍测试,如果有瑕疵或者坏点将被舍弃;同时还得进行全部电气性能的测试,包括连拍和SD存储卡读写测试。这样的流程可以发现徕卡对自己机型的精益求精了,也难怪徕卡M系列机型会卖这么贵,就这么多检测步骤就不是其他相机厂商能提供的。

在经过全部测试之后,一台M9就差不多大功告成了,不过到现在为止,M9还只是裸机,接下来徕卡的工人将为M9贴上饰皮,M9有两种饰皮较粗细的应用在黑色机身上,较粗的饰皮则用在银色机型上。不过由于各种保护法案的出台,徕卡现在M9上使用的饰皮已经是人造革而非真皮了,这一点对于徕卡迷来说或许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接下来就是涂抹饰皮粘合剂了,这里基本上都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来操作,并且每个细节都需要很小心,否则涂抹到了外面会很麻烦,看到了把这老师傅涂胶的时候还是用上了古老的遮挡法,让胶不会污染到其他部位。


贴饰皮绝对是个技术活,需要一次就搞定,否则效果就差多了


最后重新安装上自拍手柄,这样一台徕卡就差不多成型了(M8.2)


接下来就是进行一次手动除尘工作,保证相机装箱前传感器上不再有灰尘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6:36:58 | 只看该作者


全世界已经没有其他品牌的相机需要如同徕卡这样的对它商标的讲究了,因此最后贴商标也是一个技术活


贴上徕卡的金字招牌,这才算是完整的徕卡,据说一个原厂的徕卡小标可以卖到500人民币,但实际成本不会超过5块

除了相机超牛以外,徕卡的镜头也堪称最完美的135镜头,在若干年前测试的全球最好的5支分辨率135镜头中,有4支就是徕卡生产的,这也说明徕卡在光学素质上的惊人,既然到了徕卡,不去看看徕卡的镜头车间绝对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揭秘徕卡镜头生产。

同其他厂家不同,徕卡几乎所有的镜头都由自己生产,当然了制造镜片的原料则同普通光学厂家没有什么差别,从一些玻璃制造企业购买成形的玻璃片,之后进行相关的打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徕卡镜头的玻璃选料,现在指望是全部都是肖特玻璃厂的“大白片“已经不太可能了,而且目前镜片绝对不能含铅,因此在成像质量上相比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产品,在色彩上确实有所下降。

首先就是进行镜片的抛光和打磨,这都是有机器完成,一般加工一片镜片大学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当然了这些镜片都是传统的球面镜片,因此如此的机械打磨就可以了。

同其他厂商使用树脂等方式制造非球面玻璃不同,徕卡还是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所有非球面镜片也是通过数控机床研磨出来的。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6:37:47 | 只看该作者


造价极高的磨床打磨打磨镜片时候的样子,两条管子喷射的是研磨液,避免磨头损伤玻璃,也可以去掉一些玻璃碎屑


在镜片加工车间的边上,我们看到了这么一个战士,其中左侧为非球面镜片,右侧为普通的球面镜片,两者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非球面镜片修正了很多枕型失真


对于现代光学镜片来说,两片镜片的胶合是很复杂的事情,现在徕卡开发出一种新的胶合模式,可以很迅速的完成


这些球面镜片需要一片一片擦拭干净才可以进一步使用

然后就是要准备配置镀膜挥发物了,不同的镜片需要使用不同的镀膜,涂料挥发物的温度达到250度,通过蒸汽熏蒸形式附着在镜片上,然后通过冷却固化在镜片上。


有些镜片需要进行良好的消光处理,因此在这种镜片边缘需要涂上黑色的燃料


在各种方面都准备好之后,镜片被进行组装,譬如说一些浮动镜组需要安装上金属护套等等


徕卡是为数不多的,继续坚持手工装配镜头的企业,因此有时候一天下来一个工人装配不了多少支镜头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6:38:35 | 只看该作者


为了避免出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人,在装配某一镜头的时候,边上摆放的永远是安装图纸,譬如说这支即将装配的Summilux的50mm f/1.4镜头


这位老师傅安装的是徕卡Tri-Elmar16-18-21mm F4的广角变焦镜头

装配完成的每一支镜头都要进行分辨率的测试,如果达不到徕卡要求,则无法出场,这也是为什么徕卡这么多年来一直可以保持最好的光学质量的原因,严格把关的测试绝对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的。


测试失败的镜头会被手工拆除,然后零部件供其他镜头使用,而镜片或许会被废弃


除了镜头生产和制造意外,徕卡镜头的外接取景器也是由这个部门来装配和调试,譬如说刚刚那支Tri-Elmar16-18-21mm F4变焦镜头的取景器


由于没有低通滤镜,M8配合红外镜头可以拍摄出极为有意思效果已经是大家所共知的事情了,于是徕卡也会推出对应的IR镜片,只是报价稍微吓人了一点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6:39:22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最令人期待的徕卡S2中幅数码单反相机的相关装配吧,看看这款报价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机型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虽说传感器尺寸巨大,但是S2的装配车间依旧有传感器位置测试装置


同徕卡的M9一样,S2的主要部件其实都已经在其他地方装配好了,回到徕卡目的只是进行最终的总装和测试


硕大的金属纵走式快门,其可以覆盖45x30mm的传感器遮挡,这种快门由徕卡向厂商特别进行定制


S2同S1不一样,S2其实就是一台单反相机,只是它的传感器较大、反光板也不小而已


机盖部分,后面容纳的是液晶屏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