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族谱(宗谱、家谱)

[复制链接] 0
收藏
10
回复
78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6-25 15: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论族谱(宗谱、家谱)
——林作尧
古今名人论族谱
族有谱碟,则人知其所出,知其所出则尊其祖,尊其祖则知爱其身,修身慎行,自不容以不谨矣。
——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孙中山
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若遇到亡国灭族的危机,他就怕祖宗血食断绝,不由得不拼命奋斗。有了国族团结,还怕什么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
——孙中山《关于家族组织》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才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
——毛泽东《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乡是爱国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周恩来《在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与淮安代表座谈时的谈话》
地方誌和族谱是历史学尚未开发的金矿。
——中国地方学奠基人
顾颉则
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和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
——中国著名作家
冰心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5:11:01 | 只看该作者
一、
族谱(宗谱、家谱)的内涵(源流)……
族谱(家谱、宗乘、宗谱、谱牌),是中国古代记述家族渊源世系和事迹的书籍,“宗之有谱、国之有史”。
宗谱是宗族历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历来被视为与正史、方志并列的三大史学体系,而家谱的历史甚至比正史、方史还要悠久。据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先生<试论甲骨文金文中所见中国最早宗谱>论著中提到:“如果从家谱所记录的世系算起,可以上溯至商代早期,即距今35003600年左右”。
我国的家谱产生的根源是宗法制度。可以说:族谱是一个宗族的宪章,教后人建功立业、不忘祖先的嘱托。一部族谱是后人心中的圣地。
族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族谱中的文献是中华正史的重要补充。族谱文献记载着人文资料、姓氏源流、人口变迁、民系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内容,蕴藏着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料……”。
族谱是部综合文献、溯源流、知根本、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风、敦亲情、扬先德、志现状。
族谱(宗谱)是一姓、一族的记载;家谱记载范围比较小,是一家几代人的记载。
客家人不卖祖宗言,说的是不可抛却祖宗的牌位,通过族谱来传授祖上那无形的“祖宗言”,包括道德训诫,先人功业、文化传承……
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族谱是伦理秩序与宗族的纽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5:11:34 | 只看该作者
族谱是伦理秩序与宗族的纽带。
一、
族谱中的迁徙与落居……
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先民的南迁在唐末以前起码有三次之多;一是西汉末年王莽执政前后;二是晋朝末年“五胡乱华”之时;三是唐代中期“安史之乱”时期。三次迁徙中以晋末那次规模最大。
据笔者从客家姓族谱中查考中发现,中原人氏南迁与客家民系有明显直接的关系。
客家先民南迁后,有的落居后形成一个单姓村;有的形成了多姓氏村庄;有的是多姓氏共建祖屋。通过客家人的迁徙和落居的研究,可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家先民的艰苦创业精神。
1、通过查阅族谱我们就能了解部份客家先民的南迁过程中的路线图。如:广东的梅州梅县隆文李姓开居祖是李百三郎是元末初由福建上杭迁来;李百三郎是李火德公8世孙,李火德公又是唐朝李渊的后裔……
梅州梅江区梅县林姓根系中原,西晋末年为避战乱由黄河流域南迁至福建,唐朝迁到广东梅州各县(林坚公——林禄公——林万青、林秀峰、万一郎公、千六郎公、百一郎公(梅县石扇)……);台湾高雄美浓镇林姓是从广东梅县石扇巴庄分迁,石扇又从梅县松源分迁……等
从各姓氏族谱(宗谱、家谱)所记载的迁徙史中联贯起就是一幅客家先民的迁徙路线图……对研究客家先民从中原多次迁徙的原因及南迁图中的遭遇,落居后的生活境况有着极其重的佐证和补充作用……
2、查阅族谱及田野调查会发现客家先民迁徙后落居的类型——通过这些落居的类型,我们会了解一些当时迁徙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及先辈的艰苦创业精神……
※聚族而居的单姓村庄。
生活在闽粤赣地区的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到处可见,那些百人居住的围龙屋都是同姓同宗,也有聚族而居的千人村庄。梅县隆文镇,据1992年户口统计,全镇人口22890人,其中李姓就有11800人,占本镇人口50%多,素有“龙牙一树李”之说。
※多姓氏共建祖屋。
如目前发展最古老的客家土楼——闽西永定县湖雷乡的“大楼厦”是北宋时已就建成的。据有关资料表明:这是一座由方、林、易、章四姓合建的土楼。
广东梅州地区有许多多姓氏共建祖屋的村庄——梅县石坑七洲村有黄、王、曾三姓共建祖屋;梅西镇石壁塘有吴、张两姓共建祖屋。
※梅州市梅江区群益村有古汤两姓、刘谢两姓、李蓝两姓;扎上村有朱胡两姓,叶曾两姓;扎下村有陈温两姓;干光村有黎朱两姓;银营村有吴余两姓共建祖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5:11:49 | 只看该作者
梅江区新田村(福瑞岗)有江、熊、谢、古四姓共建祖屋。
梅州兴宁市宁塘镇和山村有王、潘、谢三姓共建祖屋。
以上资料说明(各姓氏的族谱也有记载当时南迁及落居共建祖屋的因由)。多姓氏共建祖屋的历史背景是客家先民多次南迁结伴到异地落居而形成的。客家人南迁多是因为战乱、逃荒等被迫南迁到异地落居,共建祖屋的原因据田野调查及查阅族谱显示有几种原因:贫困不能独建祖屋,友好关系、亲缘关系、婚姻关系,为了生存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及外人欺负等。
另外,客家人为了不忘南迁中的患难情谊,也有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用各自的姓氏来命名。如梅县的张林村(张林两姓),梅州市梅江区东郊乡的三姓村(章、余、杨三姓)。
客家人南迁到异地落居为了共同的利益、守望相助,产生了多姓氏共建祖屋的客家特色。
多姓氏共建祖屋,是客家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产物,是客家精神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5:12:11 | 只看该作者
一、
族谱中的郡望、堂号、堂联(宗族文化)……
族谱中的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内容丰富,可反映历史时背景和地方人文景观,它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郡望,是指某姓氏的发迹兴旺的地方;现代语文学家为“郡望”一词下的定义是:郡望是某郡显贵世族为标明身份而用的称号,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郡望”是某郡境内的名门望族,后来在宗族文化中代表形成望族的地方,是宗族的标志之一。
郡:是春秋至唐末的行政区域;春秋末年,始于边地设置;郡的面积虽大,但地广人稀、地位低于县。战国初期,边地逐渐繁荣,故在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春秋、楚、秦、晋、齐、吴等国先后在边地设郡,面积较为县大,战国时期在边郡下设县,内地也普遍设郡。秦统一中国后,建郡县制,全国分三十六个郡,后增至四十多个郡,下设若干县。
1、姓氏堂号是中国家庭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宗追远、弘扬祖德、敬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且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纽带作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郡望;同样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一般来说郡望名就是堂号,但堂号名不一定就是郡望名;因为堂号有总堂号和分堂号之分。总堂号,即该姓氏发祥地的郡为堂号。如林姓的“西河郡”就是“西河堂”,“济南郡”就是济南堂。这是郡望和堂号的共同之处,分堂号是指姓氏分支派所自立的堂号,但它照样不脱离总堂的含义。分堂分为两类:一为姓氏始迁祖发祥地为堂号;二是先祖道德文章,功名科第或取义吉利祥瑞或取义训勉后人向上进取而本支脉自立的堂号,以区别于其它支派。
例:林姓的堂号有西河堂、济南堂、忠孝堂、九牧、九龙、博陵、问礼、下邳、晋安、双桂、十德、南安等堂号。其中西河堂、忠孝堂(宋仁宗皇帝衔封)是总堂。
西河堂:西河即西河郡,从堂号就知道林姓是发祥于西河的地方。西河(郡名)在古黄河西南端(今陕西省榆林县以东,黄河之西)。西河是林姓第一个发祥地,林姓后裔建立宗祠或编族谱时尊称“西河衍派”,西河堂。
忠孝堂——因林姓世代忠良,孝悌传家,历代为官者众,宋仁宗皇帝盛赞比干太师忠烈、侍衔史尽孝而衔封。据史书记载:比干、纣诸父(商朝——纣王)帝乙庶弟。有贤德、佑纣为孤卿。见纣无道、累谏不听,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而从死忠也。”乃奉面而进谏,不去者三曰。纣问何于自恃?比干曰:“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也。”纣怒曰: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比干以死谏而尽忠。
曾姓的堂号有“三省堂”、“鲁国堂”。“大贤”曾子(曾参)、他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学而不习乎?以“三省堂”作堂号,正是让后人领悟并发扬先祖,自我反省,修身洁行,严于律己的道德风范。
谢姓的堂号有“宝树堂”、“陈留堂”。据晋书“谢贤传“记载,曾经指挥过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的谢安曾问其侄谢玄:为什么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弟成器?谢玄答道:正象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庭前生长着茂盛的芝兰树一样。由于谢安的功绩,晋穆帝曾赐其“宝树生辉”匾:唐代大文学家王勃在他的名文“腾王阁序”中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用“宝树堂”作堂号,正是希望后裔成为大器的佳子,能为国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5:12:29 | 只看该作者
2、族谱中的堂联(对联的一种)是中华民族特殊文化形成之一,也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帜,它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根”的所在),蕴含着祖先的业绩或取义训勉后人,目的是启示后人应发扬光大祖先的光辉业绩,希望后代为国为民多作贡献。
堂联:其上联多点出发祥地或望出地的郡号;下联则多炫耀祖德,点出其本族历史名人官衔或嘉言懿行,只要一看门联,便知其族之来源与历史名人。
世泽:是先辈给子孙的影响,并指祖宗遗留给子孙的余萌。
家声:指一家素有的声誉,优良的家风、崇美之声誉。
姓氏堂号、堂联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史迹联(蕴含着先祖业绩、功名)。
2、训勉联(提倡)俭朴、乐善好施、清廉正操。
3、启迪联(希望后代长大成器、发扬光大先祖业绩)。
四、寻根联(说明“根”的所在)。
※史迹联:这类堂联数量比较多,举凡文臣、武将,隐士、孝子、节妇、文学家、科学家、医学家……的事迹。
林姓堂联:“九龙世泽、十德家声”其故出自战国时代赵国宰相林皋公,生九子、九子皆有文才,且行仁积德,都是赵国官员,人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
张姓堂联:“汉侯门第、唐相家风。”上联指汉代朝地人张良,为刘邦谋士,佑汉灭秦、楚、封留侯。下联指唐代韶州(今韶关市)曲江张九龄,官至宰相。
※训勉联:这类堂联的内容是教导族人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孝义、耕读、俭朴,为善积德,为政清廉正直,热爱乡梓的言行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欲光门第须从尊敬祖宗做起,要好儿孙还是读书积善来。读书好,积德好,学习更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肖姓堂联:兰陵世泽、师俭家声。汉朝第一功臣肖何曾告诫说:“后世贤、师吾俭”是要其后裔继承和发扬肖何提倡的俭朴生活方式。肖姓另一个堂联:“乡贤世泽、相国家声”,上联是赞美清朝肖,他居家三十余年,孝义行于乡里,有朋友寄放白金在其家中,友死后如数归还其子。他常赈灾济民,出资埋葬路尸,由于肖的德行,清康熙二十年被崇祀为乡贤。相国家声是指汉朝的丞相肖何。
杨姓堂联:“四知世泽、三相家声”。在东汉时期杨姓先祖杨震在任职期间曾举王密为山东昌邑县令;王密为感其思,怀金数百两,深夜谒见馈赠,杨震拒绝接受。王密说收下吧,在黑夜里没有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有人知道呢?“四知”由此而来。“四知世泽”正是弘扬杨震为官清廉,其后裔也以此为荣。这堂联起着告诫、训勉后裔的作用。
包姓堂联:“秉政清廉第、执法严峻家”。此联指历史上的包拯为官,正直无私,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执法严明。

启迪联:蕴含着祖先的业绩希望代代传承,启示后人发扬光大。
王姓堂联:“三槐世第、两晋家声”。原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其文章“清节兼著”,曾手值三槐树于庭,且教子有方,次子王旦真宗时任宰相。王旦生三子:王雍、王仲、王素,在仁宗时分别担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钦赐其父为“旦公”,赐匾“三槐”,是希望后裔效法祖宗善教育子女,为国家社稷培育挑大梁的人才。
郭姓堂联:“太原家声、汾阳世泽”。这副对联的内涵是因为唐肃宗时的大将军郭子义对平定“安史之乱”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立过大功,曾被封为“汾阳王”。此联启示后人,应发扬先祖的荣光,为国建功立业。
※寻根联:(说明“根的所在”)。这类堂联记录着族姓渊源、迁徙、发展;对祖先的怀念、依恋故土的情结、追根思源的情怀。
丘姓堂联:“河南世泽、渭水家声”。是指明丘姓远祖伯夷食邑于河南南阳县西;渭水是伯夷后裔吕尚(姜大公)隐居的地方。
台湾高雄美浓镇林姓堂联:祖籍本梅州始松源继巴惟孝惟忠诗礼兰台芳百世,宗支移大学迁风邑徙美浓克勤克俭书田润渥耀千秋。从堂联上看就能知道台湾高雄美浓林姓是从广东梅州松源迁→巴庄大学→台湾风邑、美浓。这类堂联一看便知来龙去脉、迁徙轨迹,为后人寻根问祖提供方便。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族谱(宗谱、家谱)的内容十分丰富,内涵深刻、阅读族谱的堂号、堂联及其它的记载,从中可以了解客家先民的迁徙轨迹、并能学到许多文史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5:12:54 | 只看该作者
四、重修族谱(宗谱、家谱)的意义——
浩瀚大海有源,参天大树有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都渴望了解本姓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都希望了解自己的根。”
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的悠悠情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崇尚……
族谱是一个民族及民系巨大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便是一部活的历史。
“国有国史,家必有谱”这是修谱的历史渊源……
从大量过去流传的族谱上的序言,就说明了修族谱的因由;传承与意义……修谱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寻根问祖,理清宗族直系,认宗归族,定辈正名,是修谱的要旨。
谱牒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成份,在外国早已成为一门科学,中国是谱牒资料最丰富的国家,谱牒除了公认的史料作用外,族谱家谱对当代族人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编撰好族谱家谱是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慎宗溯源、继承传统、启迪后人还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明、开展学术研究、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族谱、家谱的内容和体例也随之要有所创新和发展。修谱要与时代同步,向现代转型,将传统的民族文化溶入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先进的一部份。
族谱、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人文史、聚散史,可读、可鉴、可续……现在不续,年湮代远,不少姓氏将难再续,甚至断谱;若此,不仅上难安先祖,下愧对子孙……这就是重修族谱、家谱的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8#
发表于 2013-6-25 16:47:19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林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9#
发表于 2013-6-25 17:2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歌 于 2013-6-25 17:21 编辑

林老师是族谱专家,谢谢你精彩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10#
发表于 2013-6-25 21:34:5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