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届日本“芥川奖”评选过程揭秘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250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8-7-29 23:1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15日晚,第139届日本最有权威的文学大奖——“芥川奖”揭晓。中国籍作家杨逸继去年以中篇小说《小王》获得“文学界新人奖”以后,又以小说《浸透时光的早晨》摘取了这次“芥川奖”的桂冠,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殊荣。杨逸的获奖震动了整个日本社会,日本《每日新闻》用“杨逸---日本文学史上的事件”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杨逸也在刹那间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两次闯关 终于夺魁

 

从杨逸文学经历来开,除在1996年前后在《中文导报》等中文报纸上发表过诗歌、散文、随笔等以外,在去年以前没有用日语发表过文学作品,但是在2007年年底,杂志《文学界》征集第105届“文学界新人奖”时,杨逸投稿的小说《小王》在一千多名应募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了这个奖项。由于这篇小说在日本好评如潮,因此被推荐为第138届“芥川奖”候选作品。在那次评选中,《小王》成了争论最激烈的一部作品,在第一次投票中获得了多数的支持,但是在第二次投票时落了在年轻女作家川上未映子之后,川上的《乳房和卵子》得到4票,而杨逸的《小王》以3票惜败。

 

那以后,杨逸勇于挑战,花三个月时间写出了新作品《浸透时光的早晨》,获得了今年下半年的“芥川奖”,这次“芥川奖”提名作品共有7部,他们是矶崎宪一郎《眼睛和太阳》(《文艺》夏号)、冈崎祥久《ct深河城市》(《群像》6月号)、小野正嗣《面包车》(《新潮》4月号)、木村红美《月食之日》(《文学界》5月号)、津村记久子《婚礼、葬礼、其他》(《文学界》3月号)、羽田圭介《跑》(《文艺》春号)、杨逸《渗透了时间的早晨》(《文学界》6月号)

 

715日晚,在东京筑地的新喜乐饭店,8名评审委员对提名的7部作品进行了严格的审查,首先《ct深河城市》、《面包车》、《婚礼、葬礼、其他》、《跑》4部作品落选,在后来的投票中杨逸的《渗透了时间的早晨》得到了多数票,和其他的作品拉开了距离,但是围绕着这部作品,评选委员们也进行了非常激烈的争论,有的评选委员力推矶崎宪一郎《眼睛和太阳》,认为这部作品成功地描写了无序的世界,而且在语言表现和行文上高出一筹,而对于《浸透时光的早晨》,有人认为绝对应该获奖,也有人认为不该获奖,虽然大家都认为这部在语言表现上比上部作品有很大进步,但是反对的意见认为这部作品难以向《小王》那样引起共鸣,而且所写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缺少魅力,同时在这部8万多字的小说里,处理如此的长篇小说的素材,让人感到有很多不足之处。

 

而赞成的人认为:这部作品的可读性很强,也很吸引人。作者清楚地知道他要写什么,这里存在着不超越国境就无法写出的内容。评审委员之一、作家高木信子说我在这部作品中体验了40年前我所体验过的热情,它使我活生生地体验到了那人在拼命地活着的时候触手可及的新鲜度,尤其是作品中那些从事饮食业的人们,他们活着、吃饭、争论、变节、遭受挫折,但是仍然要活下去,这直接而触手可及的感觉是生动而新鲜的。

 

虽然天安门事件这一政治事件被写入作品中,但是这基本上是一个中国男性的“个人史”,围绕这个男性和他周围的人们完成的一个人20年间的“个人史”,而我们日本人的大多数,虽然也经历了应该写出如此的“个人史”的20年,但是却没有出现这样精彩的“个人史”,。

 

最后,8名评选委员进行“决战投票”,杨逸的《浸透时光的早晨》赢得了5票的多数,“风沙吹尽始到金”,终夺“芥川奖”桂冠。

 

二、两部作品  质的飞跃

 

杨逸之所以在这么短的事件夺得芥川奖桂冠,与她前后两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有很大关系。

 

 

《小王》描写的是一个经营服装买卖的中国女人小王,为了躲避离婚的中国丈夫的搔扰远嫁日本,但是她和日本丈夫却“没有一次成为真正的夫妻”,后来丈夫成了一个“没有话语也没有行动的人”,像一个喘气的家具,这使人地两生的小王十分寂寞,她唯一消除寂寞的方法就是和家里人通国际电话。但是有一次她丈夫发现了一张十多万日元的国际电话帐单,丈夫暴跳如雷,把空啤酒罐向她砸去。这使她认识到自己必须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于是她开始在日本农村的男子和中国农村的女子之间做结婚中介人的工作,多次带领日本说不上媳妇的男子去中国相亲。在这个过程中,她爱上了开蔬菜店的日本男子土村,但是土村已在她的介绍下和中国女子吴菊花结婚。这使小王无奈而又充满惆怅,而喜欢她的日本婆婆也在这时溘然长逝,她似乎失去在日本生活下去的所有理由。

 

这部作品在中日文化的对比中选用新鲜的素材,酿造出两种文化在接近与冲撞中产生出来的距离感以及距离感中衍生出来的“距离的美学”,给了日本文学界以相当大的冲击,但是这部作品无论题材上还是从主题来看,在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及历史的厚度上都无法和《浸透时光的早晨》相比。

 

 

《浸透时光的早晨》描写两个从偏远农村考入大城市的秦都大学的梁浩远和谢志强,“完全像是从黑白电影一下子跳进了彩色电影的银幕中似的”,进入了色彩斑斓的校园生活,而校园生活中最使他们兴奋的是文学,最使他们崇拜的是中国文学系的年轻教授甘凌洲老师,他们完全沉醉于诗那飘渺与美丽的梦境中。

 

就在这时“八九风波”掀起,他们的偶像甘凌洲老师是这个城市中的运动领袖,把梁浩远和谢志强带入浪漫的诗之梦境的甘凌洲教授,自然也把他们带入了“为民族献身”的悲壮之中。

  

然而运动过去了,他们俩都因为与“污辱民主运动”的市民殴斗被开除学籍。谢志强流落在打工的民工队伍里,而梁浩远由于与残留孤儿的女儿结婚来到日本,继续从事“民主活动”,然后时过境迁,革命家们面对生存只有无可奈何的叹息,有气无力的挣扎,用尽心机的经营,没有浪漫,没有理想,曾在民主大旗下呼号的悲壮在生存和时间中泛黄、风化,风化得斑驳陆离,面貌全非,这使不断追求理想 ,在生活中坚持“知行合一”的主人公陷入迷茫和仿徨之中。

 

这部作品在精致的感性细节中,提出了许多深邃的历史质问,如悲壮是否能够创造历史?生存是否高于主义?知行是否应该合一?后进国家是先富强还是先民主?同时这部作品的日语表现也有了飞跃的进步。在这次“芥川奖”发表的记者会上,《中文导报》记者问代表评选委员召开记者会的作家高木信子∶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杨逸的这部作品在语言表现上一点也不比日本作家差? 高木信子说∶这是当然的。如果不是这样也不能获得“芥川奖”。因为这是用日语阅读的作品。并不会因为是中国国籍,或使用的不是母语而放松标准。当然也有人面有难色,认为是否日语应该再上一层楼?但是作为一部“个人史”,日语上的缺点并不明显。

 

杨逸在谈到这两篇作品的区别时对《中文导报》记者说因为《小王》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我要考虑到日本人是否能够接受我的作品,而写《浸透时光的早晨》时我已经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我写的是我最想写的主体,没有去迎合任何人,是我用自己的全身全灵去写作的。

这种全身全灵的投入,也许正是杨逸折桂“芥川奖”的源泉。

 

 

 

 

 

三、杨逸把一股新鲜的风吹入日本文坛

 

杨逸荣获“芥川奖”,成了日本社会的一条重大新闻,715日晚的各大电视台几乎都把这条消息作为头条消息播放,716日日本各大报的朝刊也都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虽然杨逸是获得芥川奖的第5名外国人,但是其他人都是从小在日本长大的外国人,日语是母语,而杨逸是第一个用非母语写作获得芥川奖的外国人。

 

而使日本舆论感到震动的,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杨逸把一股新鲜的文化的劲风吹进了日本文坛,评选委员们认为:杨逸的作品有不超越国境就无法写出的内容,《朝日新闻》在716日的“天声人语”栏目中写到乐见由外国人牵引的“日本语文学”的活跃。

 

日本由于60多年的和平发展,明显的社会矛盾逐渐弱化,体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与矛盾的“显对立”渐渐内化成内心的“潜对立”,表现生活的文学也渐渐脱离实体生活本身,不再关系大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冲突,进入模糊的话语光晕及内心的千愁百转中,作品中的人物也多飘浮在意识多重的涟漪中失去活生生的质感。而来自仍处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文学环境的杨逸,给了日本文坛一种“活力苏醒”般的刺激,这正像今年17日,在发表第138届“芥川奖”和“直木奖”获奖作时,日本著名作家池泽夏树所说的那样杨逸把日本语文学中所没有的素材,把我们不知道的文化,或者说我们已经忘却了生存方式,从中国带到了日本文学中。总之,主人公小王的生存方式,她的执著和充满朝气,在我们这里似乎已经不存在了。而中国农村的贫困和结婚的成立过程,也是我们已经忘却的存在,在这里,文化的比较也历历在目,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者不是超越了国境和文化,到我们这里来,学会日语,这些重要的东西就不会传达给我们。从情节来看,也充满了戏剧性。另外,对各种微妙的人间关系的描写也非常出色。可以说,这部作品把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到日本文学中。

而从高木信子在这次“芥川奖”记者会上的谈话来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