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87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1-30 21:02: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30 21:04 编辑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这是1月29日在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埃及雁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这是1月29日在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火烈鸟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这是1月29日在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斑马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1月29日,两只狒狒在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嬉戏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这是1月29日在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非洲水牛。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位于坦桑尼亚北部,是一片辽阔的高原火山区,生活着种类丰富的野生动物。1979年,该保护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华洪立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1 13:01 编辑

链接阅读:
研究人员将克隆恒河猴饲养至成年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一只克隆的恒河猴。[照片/CAS]

    中国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一只健康恒河猴的成功克隆和存活三年。

    这只猴子名叫ReTro,是世界上第一只成年的克隆恒河猴。这项研究表明,通过替换一种有助于为胚胎提供营养的细胞,增强了对灵长类动物生殖克隆机制的理解,并可能提高其效率,已经为灵长类动物找到了一种有前景的克隆策略。

   1月16日发表的这篇研究论文提到,在传统的克隆方法中,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活产率极低,从1%到3%不等,胚胎和新生儿死亡率很高。

   先前的研究表明,与人工授精相比,克隆的仔猪和小鼠表现出异常的胎盘结构,牛和羊的胚胎也因胎盘缺陷而失去了胎儿。

    中国研究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的孙强和刘震,以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陆福龙——建立了一种细胞替代方法,使成功克隆的恒河猴能够存活两年多。

   孙和他的团队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致力于灵长类动物克隆技术研究,并取得了几项重大突破,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大约20年前,孙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山区呆了四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和山上的猴子们在一起,观察和进行研究。最终,在2007年中国传统节气立春当天,他的团队成功地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试管猕猴。

    这是孙和他的团队的第一个代表性成果,从此第一只试管猴的照片就一直陈列在孙的办公桌上。


   孙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通过辅助生殖方法获得存活猕猴的报道。无论是创造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猴子,还是进行猴子体细胞克隆研究,掌握猴子的辅助生殖技术都是先决条件。”。


   2017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猴在中国诞生。“克隆猴”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列为中国十大科普术语之一,还被科技部评选为2018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之一。

    孙说:“这项技术有可能用于构建具有一致遗传背景和基因型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孙说:“钟钟和花花现在都已经达到性成熟,非常健康,与其他猴子生活在一起,并生育了自己的后代。”。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平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偏远的西山岛上。

    年仅30岁的刘成为该研究所最年轻的队长。2017年,在应对克隆猴子的挑战时,刘花了近六个月的时间,每天坐在显微镜前长达六个小时,操纵小鼠胚胎,磨练自己的技能,在不到10秒内完成了卵细胞核的切除。兽医团队还夜以继日地工作,观察猴子的月经周期和出生情况。

   新生猴子需要每两到三个小时喂食一次,即使是在晚上。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很难做好这项工作。在站台最困难的时候,只剩下七个人,但他们坚持了下来。


   孙说:“过去几年,一些大师来这里找工作,申请兽医的基本职位。我让他们先熟悉猴子。结果一个多月后,他们就离开了,因为生活环境不够方便,或者他们无法接受从头开始的猴子兽医培训。”

    灵长类动物克隆技术的新突破在国际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然而,孙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努力。就在本周,他来到了云南的一个猴子研究基地,开始了新的研究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09:5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31 10:03 编辑

首次成功克隆!世界屋脊濒危牛在我国诞生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好消息来了。世界屋脊的濒危牛种——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近日在重庆云阳成功克隆。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雪域高原濒危牛种,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次诞生克隆牛。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成功克隆的樟木牛(上)和阿沛甲咂牛(下)。(重庆市云阳县农业农村委员会供图)

  1月29日在云阳举行的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抢救性保护工作推进会上,西藏濒危牛种资源抢救性保护和种质特性评价项目组宣布了这一消息。

   为什么要克隆雪域高原的牛种资源?

   因为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是世界珍稀地方黄牛品种,是国家培育适应高原环境品种的战略资源。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评估,樟木牛仅剩19头,阿沛甲咂牛仅有39头、可用种公牛仅1头,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绝不能让雪域高原濒危牛种质资源灭失。国家相关部门和藏渝两地紧急行动起来,通过活体保护、体细胞保种、克隆复原技术,实施抢救性保护。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西藏的樟木牛(上)和阿沛甲咂牛(下)。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023年2月开始,西藏濒危牛在云阳县重庆肉牛繁育场进行克隆胚胎移植。突破高原牛种克隆技术难题,项目组近期成功克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公牛各4头,保障濒危牛群公牛延续。

  为什么选择在重庆云阳克隆?

  目前西藏本地克隆牛暂时还不具备条件。执行克隆技术攻关的专家选择了与樟木牛产地樟木镇气候和地形条件相似的云阳县,同时,当地拥有种牛繁育场,具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可保障克隆需要的软硬件条件。

  重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重庆市长期帮扶和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愿意为资源保护提供积极支持。

  最新的“情报”是,计划今年夏天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克隆公牛各2头返回西藏,补充保种急需种公牛;另外4头继续留在云阳培育至成年,进行训练调教,采集制作冷冻精液。

  那么,问题又来了:出生在低海拔重庆的克隆牛回到高海拔西藏,能否生存和适应?

  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和科学家说,正在研究制定克隆牛相应后续保障措施,会循序渐进地从较低海拔向较高海拔递进,使其逐步适应高原正常生活。

  下一步,将攻克高原环境下克隆牛生产体系缺乏的难题,探索在西藏本地克隆母牛,补充和丰富保种牛群血统,常规保种技术与克隆技术相结合,构建完善的雪域高原牛种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1:0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1 11:11 编辑

重庆云阳:濒危牛首次成功克隆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重庆云阳:濒危牛首次成功克隆

2024年1月29日,在重庆市云阳县举行的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抢救性保护工作推进会上,西藏濒危牛种资源抢救性保护和种质特性评价项目组宣布:世界屋脊的濒危牛种——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在重庆云阳成功克隆。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雪域高原濒危牛种,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次诞生克隆牛。


据了解,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是世界珍稀地方黄牛品种,是国家培育适应高原环境品种的战略资源。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评估,樟木牛仅剩19头,阿沛甲咂牛仅有39头、可用种公牛仅1头,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下一步,将攻克高原环境下克隆牛生产体系缺乏的难题,探索在西藏本地克隆母牛,补充和丰富保种牛群血统,常规保种技术与克隆技术相结合,构建完善的雪域高原牛种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刘兴敏摄(人民图片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2:3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1 13:04 编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大理洱海畔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近日,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畔,出现了一群神秘而珍贵的访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

   彩鹮是属于鹮科彩鹮属,其羽毛呈现出华丽的彩色,因此得名,它的羽毛也被人们戏称为“五彩斑斓的黑”,被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濒危物种。

   据目击者介绍,这群彩鹮大概有十几只,它们在洱海畔的湿地和沼泽地带觅食和栖息。优雅的身姿和独特的羽毛颜色吸引了众多观鸟者前来一睹其风采。

   彩鹮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洱海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大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洱海的生态保护,包括湿地恢复、水污染治理和野生动物保护等。这些努力为珍稀物种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为了确保彩鹮的安全和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当地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监测和保护。同时,专家们也呼吁公众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中来,共同呵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

   此次彩鹮的出现为洱海畔的生态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让人们对大理的自然环境保护充满了信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有更多的珍稀物种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云南网记者 张顺鋆 通讯员 赵正银 赵一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3:1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1 13:26 编辑

罕见疣鼻天鹅、大火烈鸟先后现身崇明东滩

    近日,大火烈鸟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现身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它们在崇明东滩都十分罕见,少有观察记录。


    1月24日,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监测人员在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内,监测到一只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体型较大,最明显的特征是前额有一块瘤疣突起,因此得名。疣鼻天鹅对生存环境质量要求苛刻,通常选择水面宽阔、人为干扰少、水质好、食物丰富的水域栖息,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芽和果实为食,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动物。


   疣鼻天鹅分布于亚洲中部、蒙古、欧洲、里海、黑海、地中海、印度和新西兰。在中国繁殖于新疆中部及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等地越冬。


   专业人士介绍,天鹅属在中国有3种,分别是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疣鼻天鹅很容易分辨,而大天鹅和小天鹅则长得非常相像,大天鹅的喙以黄色为主、喙尖黑色;小天鹅的喙以黑色为主,喙基部分小范围黄色。


   在崇明东滩越冬的天鹅,大多数是小天鹅,很少有大天鹅和疣鼻天鹅。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近日,监测人员在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内,还监测到一只大红鹳,即大火烈鸟。大红鹳在东滩保护区内极为罕见,上次记录是2019年1月17日。

    大红鹳广泛分布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南部、中南部,在我国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等地都有记录。


    今年1月初,有观鸟爱好者在奉贤碧海金沙记录到一只大红鹳。


   大红鹳体大而高,高度在130厘米左右,偏粉色,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宽阔浅水域,常结成数十至上百只的大群一起生活,飞行时颈伸直。


   它们多站立在咸水湖泊,嘴往两边甩动以寻找食物。在浅滩用芦苇、杂草、泥灰营造圆锥形巢穴。性机警、温和,善游泳,但很少到深水域,飞行慢而平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3: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1 13:25 编辑

神秘动物现身新疆!一晚上端掉十几个老鼠窝,是平头哥的沙漠小弟

   在遥远的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广袤的沙漠之下隐藏着一种神秘且迷人的小型猛兽——虎鼬。它们身形娇小,但千万不要被它们呆萌可爱的外表所迷惑,因为这些小家伙在捕鼠方面可是毫不手软的“职业杀手”,一个晚上就能让十几窝老鼠从沙漠中消失。


   虎鼬的相貌极具特色,脸庞上黑白交错的花斑与背上褐色、淡棕色的斑纹相映成趣。有趣的是,从远处眺望,它们奔跑的身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老虎的幼崽在嬉戏。这或许正是“虎鼬”之名的由来,一种沙漠中的“小老虎”。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尽管虎鼬外表呆萌,但它们却是战斗力爆表的小战士。这些小家伙身手敏捷,擅长爬树、钻洞、攀爬等各种高难度动作,捕捉猎物对它们来说就像是小菜一碟。它们天生警觉、机智、勇猛,一旦发现敌人或猎物的踪迹,就会立刻竖起蓬松的尾巴,全身的毛发也仿佛战斗的旗帜般竖起。紧接着,它们会如闪电般迅速出击,给予对方致命的一击。


    在这片沙漠中,虎鼬凭借其勇猛的性格和出色的战斗力赢得了“小霸王”的美誉。更有趣的是,由于它们的性格与蜜獾颇为相似,人们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平头哥的“沙漠小弟”。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虎鼬能够在环境恶劣的沙漠中生存下来,得益于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惊人的适应能力。沙漠昼夜温差巨大,风沙肆虐,但对虎鼬来说却是如鱼得水。它们的皮毛能够抵御严寒的侵袭,而毛色的伪装则有助于它们在沙漠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此外,它们苗条的身形和细长的体态让它们在沙漠和草原中穿梭自如,能够更快速、更敏捷地捕捉到猎物。


    除了物理攻击外,虎鼬还掌握了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化武器”——释放臭气。它们的肛门两侧各有一个臭腺,能够分泌出一种淡黄色的化学液体。这种液体的主要成分包括丁硫醇和二甲硫醇,其中丁硫醇的臭味比硫化氢还要浓烈十几倍,足以令人作呕;而二甲硫醚则具有强大的麻醉作用。当虎鼬朝着老鼠洞释放这种臭气时,洞中的老鼠就会被熏得头晕目眩、毫无还手之力。因此,在沙漠地区,只要有虎鼬的出现,老鼠们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虎鼬在维护生态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以及自身繁殖能力较弱等原因,虎鼬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被列为濒危动物之一。为了保护这位沙漠中的“小霸王”,我们必须加大保护力度,共同构建一个生态多样、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综上所述,新疆沙漠中的虎鼬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和迷人魅力的小型猛兽。它们以可爱的外表、超强的战斗能力和独特的“生化武器”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生存状况已经岌岌可危。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些可爱的小生灵,让它们在沙漠中继续书写属于它们的传奇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3:3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1 13:48 编辑

一年吃掉3500只老鼠,“食脑魔”肆虐新疆,还是一个“双面间谍”

科普怪圈

    在遥远的新疆地区,广袤的草原和辽阔的森林深处,生活着一个神秘而令人惊叹的小生物——伶鼬。它因一年能吃掉约3500只老鼠而被人们冠以“食脑魔”的称号。但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位卓越的“变装大师”,能够在不同季节变换毛色,完美融入自然环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位新疆草原与森林中的“双面间谍”的神秘面纱。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食脑魔”的基本情况。伶鼬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属于鼬科,它们的身形修长,四肢短小,背部毛色随季节变化,从深褐色到冬季的雪白,腹部的毛色则始终是洁白无瑕。这种独特的毛色变化不仅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被察觉,也是它们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一种重要手段。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在新疆这片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中,伶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它们以老鼠为主食,一只伶鼬一年可以吃掉约3500只老鼠,这个数字足以让人们对它们的捕食能力感到震惊。但更令人惊奇的是,伶鼬在捕食过程中展现出的高效和精准。它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听觉,能够准确锁定猎物的位置,然后利用敏捷的身手快速捕捉猎物。在享受猎物时,它们会优先吃掉老鼠的脑子,这也是它们被称为“食脑魔”的原因之一。


   那么,伶鼬为什么会对老鼠的脑子情有独钟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原因。老鼠的脑子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对于伶鼬来说是一种高能量、高营养的食物。在野外生存中,补充能量和营养是至关重要的,而老鼠的脑子正好满足了伶鼬的需求。此外,吃掉老鼠的脑子还能减少猎物的挣扎和反抗,让伶鼬在捕食过程中更加顺利。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除了惊人的捕食能力外,伶鼬还是一位卓越的“变装大师”。它们的毛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环境和气候。在夏季,伶鼬的背部毛色呈现深褐色或咖啡色,这有助于它们在草地和森林中隐匿身形、躲避天敌。而到了冬季,当大地被白雪覆盖时,伶鼬的背部毛色又会逐渐变为雪白,与雪地融为一体。这种巧妙的保护色让它们在冬季也能轻松捕猎、生存下来。


   伶鼬的这种毛色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这与它们的生理结构和基因表达密切相关。伶鼬的皮肤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根据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调节黑色素的产生和分布,从而改变毛发的颜色。此外,伶鼬的基因也在毛色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伶鼬的某些基因在季节变化时会发生表达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影响了黑色素细胞的活性和毛发的颜色。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然而,尽管伶鼬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存能力,但它们的生存状况却并不乐观。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等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伶鼬的栖息地不断减少、食物来源日益匮乏。此外,非法捕猎和贸易也对伶鼬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伶鼬已被列为濒危物种之一,急需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为了保护这位新疆草原与森林中的“双面间谍”,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扩大伶鼬的栖息地是关键。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措施,为伶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园。其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非法捕猎和贸易行为。只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对伶鼬等野生动物的伤害。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让更多人了解伶鼬的魅力和价值,从而自发地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总之,“食脑魔”伶鼬是新疆地区一位神秘而令人惊叹的小生物。它们以惊人的捕食能力和卓越的“变装技巧”在自然界中生存繁衍。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它们的生存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为了保护这位草原与森林中的“双面间谍”,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积极行动,为它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3:5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1 14:07 编辑

体型较大、十分漂亮,曾经数量极多,为何惨遭灭绝?

   引言: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你并不陌生。可是,如果有人对你说,地球上之前存在过一种称为“旅鸽”的鸟类,你是否会诧异?它们怎么消逝的?读完,你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消逝的旅鸽

   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的标本被存放在美国的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标本的说明牌上写着旅鸽种族中的最后一只,死于1914年9月1日。


   整个标本的样式是,一只旅鸽站在一根树枝上,有长长的嘴,尖尖的尾,展翅欲飞。但是它却已经灭绝,永远告别了蓝天。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美国博物馆中的旅鸽说明牌
   关于旅鸽的知识

   旅鸽是一种候鸟。它的体形较大,体长约32厘米,重约250~340克;形似斑鸠,尾羽较长,占体长的1/2。胸部暗红,有大白斑点,腹部至尾为灰棕色,背上部蓝灰色,颈羽青铜色,其间还夹杂着紫色和绿色,十分漂亮。喙为黑色,虹膜为红色,腿为深红色。


   旅鸽是典型的群居动物,每群的数量可达1亿只以上。主要食用坚果、浆果、种子和昆虫。每次产卵都是由雌雄共同孵化,孵化期为13天。稚鸟出生后的第一周食双亲分泌的鸽乳。它是近代灭绝鸟类中最著名的一种。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漂亮的旅鸽

   旅鸽原分布于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区,秋季时向墨西哥的东南方、美国的佛罗里达和路易斯安那州迁徙,它们栖息于森林中。仅仅在100多年前,北美大陆还生活着50亿只旅鸽,鸽群迁徙时,场面极为壮观,数天中遮天蔽日。旅鸽的肉很鲜美,从而引起了贪婪人的欲望。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迁徙的旅鸽
   难逃灭绝

   你应该猜得到,是人类的锅……随着欧洲移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开垦,森林破坏,人们也千方百计地屠杀它们,甚至有人经常以猎杀旅鸽来取乐,被捕杀的旅鸽不仅供人类自己食用,而且人们还用来作饲料。


   19世纪末,已经仅能见到几只的小群。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鸽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派克镇被杀死。此后,只有一些动物园饲养着少数的旅鸽,但是那里的旅鸽已经失去了飞翔能力,它们也很快走向了灭亡。1914年9月1日,最后一只旅鸽在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去。实在是令人叹惋……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已经灭绝的旅鸽

   导致旅鸽迅速灭族的原因不仅仅是人们的大肆捕杀,还有人们滥伐森林使旅鸽丧失了筑巢条件,盲目地引入动物导致鸟病疫情流行等,这些使得旅鸽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些也是旅鸽短期中就被灭绝的原因。美国人满怀忏悔之心,为旅鸽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旅鸽,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借此来让后人记住这个教训。


   写在最后:所以,收起弹弓和枪支,还天空一群“和平”与宁静。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保护自然生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4:1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1 14:26 编辑

新疆伊宁天鹅湖景区:越冬天鹅成群 画面美不胜收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走进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阿布都努尔 摄

    冬日,新疆伊宁县英塔木镇夏合勒克塔木村天鹅湖景区,栖息着成群的越冬天鹅。天鹅之美美在优雅,美在品性,美在人们给予它的美好寓意。在一方湖泊之上,它们成双成对,悠闲游弋,或是舒展羽毛,引颈高歌。美丽的身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与周边的风景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文/党艳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