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224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3-6-17 21:51: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6-18 20:59 编辑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这张拍摄于2023年5月17日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约特坎文化风景区的景色。(新华社/赵晨杰)


   乌鲁木齐,6月17日(新华社)-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二大流沙沙漠,已成为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色发展的推动力。


   近年来,人们建造了光伏电站,在这片面积相当于马来西亚的广阔沙漠的郊区出现了玫瑰和肉苁蓉等大型植被种植园。


   这种转变不仅吸引了旅游业,而且将沙漠定位为可持续发展的繁荣中心。


    沙漠中的绿色倡议


   在阳光的照射下,一排排发电的光伏电池板就像一片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


   和田地区罗布县一家发电站的站长田菊雄定期检查这些发电系统,并在控制中心的屏幕上监控它们的日常运行。


   田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得益于低降水和充足的阳光,每年可发电1600小时。”。


   该电站由国家电力投资公司运营,总装机容量为200兆瓦,年发电量为3.6亿千瓦时。


   该电站可满足新疆2590万居民约10天的居民用电需求。每年,它节省约11万吨标准煤,减少33万吨二氧化碳和1300吨二氧化氮。


   该项目还配备了一个容量为80000千瓦时的储能系统。


   田说:“在下雨的情况下,当电站无法发电时,储存设施就像一个充电宝,提供大约两个小时的能源。”。


   据国家电网新疆分公司研究员于忠平介绍,南疆的大多数光伏和风力发电站都配备了存储系统,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的稳定供应。


   位于塔克拉玛干西北边缘的库车市,一个绿色氢气项目将开始运营,预计建成后产能将达到20000吨。


   中石化塔河炼化公司副经理曹杰说,太阳能替代化石燃料发电。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文件,中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加快在沙漠地区建设大型风能和太阳能基地,发展水电基础设施,探索和利用生物质、地热能和海洋能。


   据国家电网新疆分公司负责新能源并网的丁必伟介绍,截至5月,南疆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已超过8400兆瓦,另有8259兆瓦的新能源设施正在建设中。


   丁说:“随着电网逐渐互联以包围塔里木盆地,新能源发电不仅为南疆注入了绿色活力,也有助于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

   开花的经济作物、防风林


   和田市玉田县Oytograk镇的Zorigul Yakhup和其他许多农民发现自己沉浸在繁忙的气氛中,他们在玉田贵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占地667公顷的广阔基地中努力采摘各种品种的玫瑰。


   Zorigul Yakhup说:“每年五月,当玫瑰盛开时,我都会来这里采摘。我每天可以采摘40或50公斤”


   这些生机勃勃的花朵每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收获三次,分别是5月、6月和9月。这是她从事这项活动的第三年,在三个月的采摘期内,她赚了大约12000元人民币(约合1684美元)。


   除了为贵米打工,佐里古尔·雅库普还在自己的农田里种植玫瑰,其中一半的品种是大马士革玫瑰,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卖给制造企业。


   贵米公司副总经理刘志勇说,自2012年以来,公司已投资近1亿元种植玫瑰和打造防风林。这些防风林由红柳、沙索和白杨树组成,用来保护花朵。


   “我们不再害怕沙尘暴,因为防风林很高,”他说,并补充说,在经营的前三年,由于防风林的高度不足,沙尘暴摧毁了近40%的玫瑰。


   贵米还实施了2000多公里的节水滴灌带来培育植物。尽管玉田地处沙漠边缘,但其地下水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去年,该种植基地生产了300多吨玫瑰。


   在距离基地约20公里的地方,桂米的玫瑰在一个工业园区被加工成酱汁、水解酶和其他产品。


   刘说,贵密已经形成了集大规模种植、生产、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每年帮助附近1万多名农民增收。


   根据和田州农业农村局的数据,在和田3453公顷的玫瑰园中,玉田约占93%,该县每年的玫瑰收入为每公顷9万元。


   除了种植有利可图的玫瑰外,防风沙索树还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用途。自1998年以来,作为防治荒漠化造林项目的一部分,该植物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沙漠县大规模种植。


   2003年左右,肉苁蓉,一种被称为“沙漠人参”的作物,被引入该县,寄生在萨索尔树的根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这个工厂生产中草药。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利用促进了农业、制造业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据新疆林业和草原局称,“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新疆恢复了189万公顷沙化土地,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趋势。


   Zorigul Yakhup说:“玫瑰不仅让我们的口袋里装满了现金,还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甜蜜。”。


   新的旅游景点


   Alim Imin在喀什地区风景如画的达瓦昆沙漠地带熟练地驾驶着沙漠摩托车,为游客提供了在沙地上自由骑行的令人振奋的体验。


   他说:“在旺季,我每天最多可以运送20人,通过这项业务月薪4000多元。”。


   达瓦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以其独特的景观而闻名,其特色是一个镶嵌在沙子中的湖泊。据大洼村经理叶明介绍,该景区最近在周末每天接待5000多名游客。


   中国探险协会副秘书长蒋万文说,中国有4亿多人参加户外运动,新疆拥有丰富的户外旅游资源。


   今年,新疆开通了一条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旅游快线。通常,游客白天参观景点,晚上在火车上度过。


   单程旅行持续11天。预计今年将有18次这样的旅行,每次最多可容纳500名游客。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有12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旅行者也可以选择进行公路旅行。


   今年“五一”期间,新疆共接待游客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


   根据该地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数据,旅游收入达到60.3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192.2%。


   除了户外探险,沙漠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正在发掘。


   在和田县的一处遗迹附近,建立了约特坎文化风景区,以古色古香的建筑为特色,提供表演艺术、烹饪体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各种活动。


   在约特坎,演员们打扮成古代商人载歌载舞,吸引着路过的游客。一些游客穿着传统的汉服,急切地要求与表演者合影。


   穆振杰在Yotkan开了一家服装租赁店,为游客提供不同民族的传统服装和化妆服务。


   他说:“我希望游客们能穿上我们的服装,体验一种‘时间旅行’的感觉。”。

   这张拍摄于2023年5月17日的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罗布县一座发电站的光伏板。(新华社杜刚)

   2023年5月26日,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基特县,游客在沙漠中嬉戏。(新华社胡虎虎)

   这张拍摄于2023年5月25日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漠白杨林。(新华社胡虎虎)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21:58:42 | 只看该作者
治沙70载 沙海变绿洲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工作人员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扎草方格(6月7日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工作人员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扎草方格(6月7日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工作人员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扎草方格(6月7日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月7日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引黄灌区与沙漠“抗争”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创业,投身沙漠,植树播绿,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到30公里的“绿色长廊”,将沙漠推后了20公里,挡住了沙漠南移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2:1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6-18 13:50 编辑

新华视点|敢把沙漠变绿洲

   甘肃省是中国“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从西到东长期受到库姆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侵蚀和影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排全国第四位和第五位,是遏制风沙危害的前沿阵地。多年来,经过甘肃省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甘肃荒漠化和沙化程度不断减轻,多个曾经的沙区如今已是绿意盎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肃连年干旱少雨、沙患肆虐。虽然,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但“沙进人退”的局面难不倒顽强的治沙人。
  沙上铺草方格,方格内种植物,就像“母亲抱娃娃”一样给沙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沙障连格成网,沙丘就逐渐被固定住了。

  代代相传的治沙精神,持续创新的治沙方法,让河西走廊这个我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八步沙林场已先后完成治沙造林超过28万亩,八步沙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了30公里……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写满治沙人对绿洲的期盼。
  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表示,要动员年轻人加入到治沙造林的行列来,用科学治沙、网络治沙、工程治沙的好办法,让治沙的效果越来越好。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科研团队扎根陇原,努力探寻科学防沙治沙的办法。建立观测研究站、研制手扶式沙障机、开展野外调试作业……在甘肃,科学精准的治沙理念不仅提高了治沙效率,还降低了治沙成本,让沙化土地防治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用于草沙障机械作业的设备在防沙治沙方面提供了科学、精准、因地制宜的支持。
  野外科学观测站和数字监测技术为科学治沙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甘肃省在荒漠化综合防治领域不断探索实践,从单一的防沙治沙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荒漠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统筹协调治理效果显著。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统筹协调治理,让生态环境各要素得到全面保护和改善。

  记者:郭刚 范培珅 程楠 马希平
  配音:李子沨(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3:4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6-18 14:31 编辑

关于撒哈拉和塔克拉玛干的对话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一望无垠的瀚海、人迹罕至的禁区……提到沙漠,人们总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前夕,一群来自撒哈拉沙漠周边的非洲朋友,深入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两大沙漠见证了中非哪些合作成果?请和新华社记者一起开启“治沙之旅”——
  近日,来自中国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科研人员相聚新疆南部的库尔勒市,参加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共同研究如何在撒哈拉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效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日益严重。在非洲联盟主导下,该地区多个国家发起“绿色长城”计划,通过跨国合作共同防治荒漠化。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该计划保持长期合作。

  “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主管迪奥普·苏莱曼对新华社记者说,荒漠化、干旱和土地退化等问题破坏非洲生态环境和多样性,威胁粮食安全,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他说,中国为防治荒漠化付出巨大努力,非洲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双方可携手应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课题。
  3月1日在新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辣椒产业园育苗大棚拍摄的辣椒苗。当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干旱少雨、土地高盐碱化。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论坛结束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的几十名学员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实地研学。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

   中国科研人员在这里研究防沙治沙技术已超过60年,建起的一片片“希望之洲”鼓舞人心。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已实施20年,攻克了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经济型防沙屏障建设等技术难题。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已建成,总长超1200公里。参加培训班的外国朋友正是沿着其中一条公路深入沙漠腹地。
  2005年9月(上图)和2019年7月新疆策勒东北部的对比图。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齐纳布·博拉饶有兴趣地参观并同中国同行交流。他曾在中国留学,目前担任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灌溉与畜牧发展局牧民生计研究与分析处主任,是非中绿色合作的亲历者。他认为,中国有很多好的技术和做法,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沙漠和半沙漠约占埃塞俄比亚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当地人对非中绿色合作有目共睹,对前景充满期待。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居民谭德塞·阿博耶告诉新华社记者,受荒漠化影响,当地作物歉收等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在这样的现状下,埃塞俄比亚同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尤其值得称赞。“我希望两国合作不断推进,造福埃塞俄比亚全国。”他说。

  从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到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与众多伙伴齐心协力,为世界增添绿色。
 
  策划:倪四义 李自良
  监制:冯俊扬 邓玉山
  统筹:闫珺岩 徐海静 曹志恒
  执行:赵戈 孙浩
  记者:赵戈 王科文 王菲 郝昭 汪平
  视频:郝昭
  编辑:孙浩 李响 张代蕾 王松宇 梁尚刚 沈浩洋
  遥感数据与技术支持:谷宁
  新华社国际部 新疆分社 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合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3:4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6-18 15:15 编辑

中国治沙黑科技!能够高效率地“吞噬”沙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沙漠不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神秘的一面,还有吞噬土地、掩埋希望的令人生畏的一面,治沙早已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使命,但往往治沙的速度还跟不上沙漠化的速度,直到“吞沙巨兽”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


   它行走在沙漠之中,一天就能完成40亩沙漠的治理,目前已在甘肃等多地投入使用。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它还能成为我国的产业之一,远销外国,为地球上更多的沙漠绿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


   今天这篇文章就将为你介绍,“吞沙巨兽”究竟是什么?它能够如此高效率地“吞噬”沙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严峻的现状:中国四分之一以上土地已经荒漠化

   荒漠化还有一种叫法“地球的癌症”,这个戏谑的叫法足以看出荒漠化给全球人类带来的麻烦是致命的。


   我们国家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有267.4万平方公里,占全部面积的27.9%。


   这么大的荒漠化面积,比很多国土面积小的国家的占地面积都大。如果不加以治理,任其发展,荒漠化必然越来越严重,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大部分荒漠得到治理,将这部分土地利用起来,那在环境和经济上都是非常可观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荒漠化一直在扩张,平均每年都有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变为沙漠,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1亿,以这个速度增长的话,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可耕种面积肯定会少的可怜。正是几十年前咱们就认识到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一直想尽各种办法治理。


   人工固沙固然精神可嘉,时间长了却寸步难行

   我们在地理课本上能见到的治理沙漠的办法就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这些方法,看似简单的治理方针,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却不少。


   比如很多沙漠地带直接种树是种不了的,并且能在沙漠里生存的树也不多,即使种下去了,水源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面对诸多难题,以前的治沙人可谓想尽了办法。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咱们聪明的老祖先发明了“草方格”治沙法。“草方格”治沙法的发明其实是一个巧合。


   固沙团队在一次工作闲暇时,工作人员在沙漠中乱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几个字,后来他们发现,这几个字当中,方形的字竟然没有被沙子掩埋。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果然应了“有心栽花会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治沙治半天没有什么成效性的收获,工作之余的偶然举动倒还给治沙工作提供了一个好方案。


   治沙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实验探究,多次实验之后得到了令他们满意的结果,也就是这种“草方格”治沙法的原理,先把废弃的麦草捆扎好,然后用铁锹把麦草捆一半压进沙里,一半留在外面,压成方形形成草方格,这个办法的提出是当时治沙工作的极大飞跃。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然而全凭人工,再好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主要困难是沙漠里瞬息万变,风沙扬起非常危险,人工作业的时间一天最多有3个小时,因此这么大的沙漠面积,全部由人来完成固沙工作,实际上相当不现实的。


   有需求就会有烦恼,有烦恼,自然就会有人想到去解决烦恼。我国的“吞沙巨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世的。


   “吞沙巨兽”的问世解决了治沙难题,在世界上影响颇大

   “吞沙巨兽”其实是一种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它并不是真的把沙吃掉了,只是把沙稳稳地固定住,再在固定好的沙里种上植物,它能同时完成多种治沙工作,因此取名为多功能立体固沙车。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虽然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是机械化产物,但其实可以说它是在人工“草方格”的基础上升级得来的。


   “吞沙巨兽”是一套复杂的机械系统,直接把稻草装入车厢内,这个智能机械就自动把稻草捆扎成稻草卷,固沙车在工作的时候自己分配好稻草,然后精准地放到线上。


   接着使用它的滚盘把稻草压入沙里25厘米以下,25厘米深度也是工作人员精细计算之后设定好的。原本人力固定草方格一天干不了多少,一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一天就能完成40亩沙漠的治理,大大提高了治沙的工作效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3:55: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6-18 15:46 编辑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既然是多功能,捆扎固定草方格当然不是它的终极技能,草方格固定好之后,这个大家伙继续向沙漠中喷洒固沙剂。固沙剂有十分强大的吸水保水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沙漠中植被的存活率。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不仅如此,“吞沙巨兽”还是种树的一把好手,它就像播种机一样,一排一排有规律等间距地种植小树苗。一个小时能种2000颗小树苗呢,在种植的同时对小树苗进行浇灌,同时完成两项任务,换成人来种可能4、5个人都要8个小时左右。


   原本需要治沙人1年才能完成的治沙面积,“吞沙巨兽”才要3-6个月时间就能完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很多不毛之地都变成了一片绿洲。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吞沙巨兽”不仅工作效率高,它还“吃苦耐劳”。像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沙漠,沙漠腹地某些地区是人根本不敢涉足的,这种充满危险并且十分艰巨的任务就可以交给“吞沙巨兽”了,相信它一定能完成地很好。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咱们再来聊聊这台“吞沙巨兽”在世界上的地位,它是世界上首台机械化治沙机,由此可见治沙难度之大,但也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机械化水平之高,担得起大国重器的称号。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吞沙巨兽”已投入使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

   这台“吞沙巨兽”于2014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王开铭自2014年8月毕业就开始投身腾格里沙漠的治理,作为第一批多功能立体固沙车的操作员,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骄傲并快乐。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王开铭和他的四个同伴携“吞沙巨兽”一起和腾格里沙漠斗争,一年时间里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实验治理了2千亩沙地,让荒废多年的沙漠重新焕发生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看到他们的治理成果都咂舌惊叹。


   甘肃省政府参事兼国家二级研究院柴发喜表示“这台机器很先进,是世界首台,它真正使沙漠治理推到了最前端,是沙漠治理的一场革命”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有了“吞沙巨兽”,我们国家的沙漠治理取得很大成功。首先是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沙化土地治理率高达93.24%,荒漠化土地面积较1999年减少了472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在沙漠腹地种植万亩以上的成片林有165块,沙尘暴也不再发生,治沙效果十分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3:5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6-18 15:42 编辑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其次是陕北地区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升,2018年榆林市林草覆盖面积占全省20.4%,全市空气质量也极大提高,多年位居前列。还有就是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榆林野生动植物品种越来越丰富、数量也越来越可观,湿地面积大幅扩大,照这样继续治理,咱们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梦想。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外国纷纷抢购“吞沙巨兽”,所以也被称为行走的印钞机

   我们的“吞沙巨兽”美国人看了都连呼厉害,对荒漠化严重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来说也是一大福音。“吞沙巨兽”多功能立体固沙车一问世25个国家就纷纷抛出橄榄枝,想与我国合作,外国人又形象地把它叫做行走的印钞机。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吞沙巨兽”目前已经推广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还与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区域开展联合治沙,给他们提供治沙技术和整套装备。


   有不少国家表示想采购我国的“吞沙巨兽”,有网友竟然评论说不能卖,这是我们的技术,卖出去要不了多久就成别人的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改善全球环境是全人类的责任,既然咱们最先有了这项技术,大家一起共享共同改变环境,治好“地球的癌症”对全人类都是有益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我们与巴基斯坦等国合作治沙,给他们提供技术和设备这一举动还引起了联合国高度关注,我们国家向来是责任感很强的大国,在全球的生态问题上提出过不少中国方案。


   今年9月我国召开沙漠治理大会,立刻就吸引到缅甸、印度、肯尼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他们纷纷对中国的治沙方案赞美不已,都愿意与中国一起携手把荒漠变成绿洲。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治沙虽难,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技术以及好的方案,各国携手各展所长,沙漠变成绿洲不会来得太晚,荒漠化面积会越来越小,直至为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4:4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6-18 15:57 编辑

沙漠里的湖是怎样复活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青海省的青土湖曾一度完全干涸,河西走廊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民勤县绿洲受到威胁。然而,通过从黄河跨流域调水,民勤县成为受益者,涵养水源,节约用水,实现了地下水位回升和青土湖复苏。此外,区域内的人工造林、节水灌溉等工程也取得了长足进展。这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一次成功实践。青土湖的复苏不仅是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人们关注环境的呼唤。在人类共同的行动下,荒漠之中也会绽放出美丽。


   青土湖的复苏不仅仅是因为从黄河跨流域调水这一项工程,更是因为战胜了荒漠化和干旱,摒弃了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的习惯。青土湖的复苏是以时间、在努力和耐心下成为现实。青土湖的成功经验将对其他地区进行工程保护和生态保护提供宝贵的参考。让我们学习和照顾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我们需要以青土湖复苏的实践为鉴,推动当地和全球各地的绿色发展,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的平衡,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界和环境的尊重基础上。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人类可以为我们的孩子和孙子创造更好的未来,让我们努力追求自然和谐和绿色生活方式,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如减少用水、用电、用纸等,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尽量步行、骑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汽车;重视环保教育,宣传环境保护理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和实施,并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监管和管理。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理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齐心协力,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更为美好、更为和谐的环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4:4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6-18 14:50 编辑

新华全媒+丨多国留学生亲临沙漠感受中国治沙成就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16日,留学生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草方格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16日,留学生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16日,留学生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16日,留学生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16日,留学生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照合影。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16日,留学生在宁夏灵武市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16日,留学生在宁夏灵武市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6月16日,来自泰国、也门、伊朗、坦桑尼亚等14个国家的30余名宁夏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走进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跟随保护区职工学扎草方格、参观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感受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4:55:34 | 只看该作者
记者手记:中国治沙方案助力尼日利亚应对荒漠化挑战

   新华社阿布贾6月16日电 记者手记:中国治沙方案助力尼日利亚应对荒漠化挑战
  
   新华社记者郭骏

  尼日利亚北部卡诺州毗邻撒哈拉沙漠,新华社记者日前专程前往该州沙漠腹地,探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实地感受中国方案如何帮助尼日利亚应对荒漠化挑战。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这是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区拍摄的一个受沙漠侵蚀的村庄。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随着记者乘车离开卡诺州首府卡诺市的市区,道路两旁建筑物开始减少,眼前是大片黄色沙地,稀疏点缀着树木、草丛和农田。农田里的庄稼在烈日下叶片耷拉,显得有些无精打采。经过一些村庄时,还可看到路旁摆着一堆堆柴火。与记者同车的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负责人奥马尔·丹拉迪·达希鲁说,卡诺州大部分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日常主要依赖木材作为燃料来做饭和夜间照明。

  达希鲁有些无奈地说,卡诺州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地脆弱。由于人口增长和生计需求增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森林砍伐加剧了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今年53岁的达希鲁是土生土长的卡诺州人,曾供职于尼日利亚农业部,10多年前他出于对家乡受荒漠化威胁的担忧和对环保事业的热爱,离职投身环保事业。他曾多次前往中国参加与治沙有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

  据尼日利亚媒体报道,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处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尼日利亚北部10多个州受到不同程度的沙漠侵蚀,受影响国土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3%。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的一个报告指出,荒漠化、土地退化以及干旱是尼日利亚北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大障碍。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这是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在还算平整的柏油路上一路向北行驶近一个小时后,我们的车拐到一条坑洼的土路上,两侧土地沙化更为严重,树木愈发稀少,更多的是低矮灌木丛。在土路上颠簸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项目所在地——卡诺州孔奇区瓜尔迈村附近一片大约4公顷的沙地。

  达希鲁说,这个项目去年启动,是非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一部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中方合作伙伴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他们从尼日利亚本土10多个树种中选出4种展开试种,并向当地社区示范推广。

  他说:“我们现在主要还是研究和示范,当地村民看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学着做。”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维护人员种植树苗。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达希鲁说,目前项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水,他们曾在附近打了一个水井,但前段时间一场大风摧毁了水井上方的水塔,水井也因淤积泥沙无法使用,目前项目的两名维护人员每天需要从两公里外的瓜尔迈村取水点取水浇灌树苗。

  塔米努·拉瓦尔曾是尼日利亚环境部的职员,一年前离职加入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目前带领一名志愿者从事项目的日常维护工作。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维护人员种植树苗。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拉瓦尔的家在距离瓜尔迈村不远的另外一个村庄,每天早晨,他要到瓜尔迈村叫上志愿者,带上工具在取水点打好几桶水,然后驾驶摩托车前往项目所在地给树苗浇水,并挖坑种树。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这是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他指着面前一个个半月形土坑说,这种形状的土坑方便蓄水,有利于树苗生长。他和志愿者刚种下一棵小树苗,给这片沙地增添了一抹嫩绿。

  拉瓦尔说,在沙漠地区种树面临不少困难,除了缺水,还要考虑如何动员当地民众参与到项目中。他说,他十分佩服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在防治荒漠化重大项目上的动员能力。他希望去中国,实地学习中方技术人员的治沙技术。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这是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瓜尔迈村目前有50多户人家,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村庄的道路和一个小广场覆盖着厚厚的黄沙。

  项目志愿者巴拉·穆罕默德一家祖居瓜尔迈村,他家屋外种着一棵不到一人高的小树,树干被一个藤曼编织的护罩围着,十分显眼。他说,这是从项目上要来的树种,因为有时候风沙很大,需要小心看护。
中国焦点:中国最大沙漠变身新疆绿色发展动力
  这是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他说,近些年,村里一些人无法忍受日益严重的风沙问题,前往城市谋生,但还有许多村民眷恋故土,不愿背井离乡。如今这个项目让村民看到希望,更多村民受项目带动,经常自发到项目帮忙,并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树。

  通过参与项目,巴拉了解到中国在治沙方面的成功案例。他期待,有一天自己村庄也能成为一片绿洲,尽管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