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探索共富之路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29171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10-12 16:09: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6:10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探索共富之路

南方Plus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红色梅州加快绿色发展,将苏区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奋力开创共同富裕新局面。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俯瞰梅州,悠悠梅江河穿城而过。此岸,江北老街重焕生机,游人如织,文化之乡涌动发展新活力;彼岸,一座正在崛起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万千气象满目新。


   十年飞跃万重山。大山还是那座大山,但梅州早已走向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新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思变奋进的客家人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45.9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08.0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千亿元跨越,红色苏区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梅州正以一个新的丰姿,清晰且自信地出现在广东的版图之上。


   苏区振兴路,一曲奋进歌。梅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乘势而上,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将苏区精神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与实际行动,将苏区振兴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后,梅州将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以实际行动努力找到一条加快苏区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破题路径。


   “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梅江河畔,暗香浮动,杨万里的诗句映照千年,一幅充满生机的梅州画卷已悄然展开。


   奋斗岁月

   阔步发展路 红色土地逐绿而行


   十年来,梅州深知,要发展,就必须找准定位,认清发展阶段的难点堵点,把握发展阶段的优势所在。


   对于梅州而言,优势在哪里?在于红色土地与生态文明。


   2013年,梅州8个县(市、区)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属原中央苏区范围;2014年,梅州被列入国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18年获评“美丽山水城市”;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被认定为“世界长寿之都”;2022年获授“东亚文化之都”……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3月28日,广东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梅州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营。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红色土地绿色发展,守牢生态底线的梅州,优势愈发明显,高质量发展之路愈加清晰。


   在梅州约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先烈曾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统一和繁荣昌盛而奋斗。如今这股热血已融入梅州人的血脉,激励着梅州人民奋勇向前,转化为不懈发展的动力。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数据显示,实施苏区振兴政策以来,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全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745.98亿元增至2021年1308.01亿元,顺利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着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这些年来,梅州着力不断优化发展硬环境,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加快建设:首条高铁梅汕高铁开通,梅龙高铁加快建设,瑞梅铁路争取今年内开工;丰华等多条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韩江高陂水利枢纽、梅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力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道路,这对因山而生、凭山而兴的梅州,既是使命担当,更是历史机遇。十年来,梅州生态建设行动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成功带出了一连串良好效益。


   当前,梅州正紧抓“苏区+湾区”发展机遇,重点在引进产业项目、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圆梦小康路 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一个小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党建引领,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我们以党建促脱贫,让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群众看到了方向,干部有了力量。”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明说。


   时针拨回2016年,梅州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省定相对贫困村349个,占全省的15.3%,相对贫困人口53180户145032人,约占全省的9.1%,梅州的脱贫攻坚道路艰难且漫长。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驶入丙雁松美丽乡村示范带,风格统一、错落有致的客家民居映入眼帘。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四年来,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书写了脱贫攻坚的“梅州样板”——34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14503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在省对市考核中连续实现“三级跳”,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脱贫不是终点。梅州清醒看到,不少脱贫户的经济状况还比较脆弱,个别脱贫县的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固,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要切实防止出现返贫和新增贫困。梅州紧扣市情,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广梅园等三大减贫模式,设立梅州市防返贫基金,促进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前进。


   走进希望的田野,梅州乡村振兴奋战正酣。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梅州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梅州狠抓产业振兴,发挥梅州特色农业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开展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三带动”,技术链、利益链、销售链“三打通”的“433”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多重效应。


   当前,梅州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动梅州农产品等迈进“双区”市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迈向振兴路 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


   16时20分,一架从广州白云飞来的飞机降落在梅州机场,新梅州人陈丽丽走出机场,坐车回家,一路上,城市综合体、高端小区在眼前闪过,城市繁华可窥一二。“从广州乘飞机到梅州大约1个小时,来梅州工作一年,喜欢上了这个城市,便选择在这里定居。”陈丽丽说。


   40公里开外,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村民廖叔已做好晚饭。“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是因为漫山遍野的柚果。”他指着家里的楼房、门口停放的小轿车,笑称那是“柚子房”“柚子车”。


   从城市到乡村,这虽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片段,却都是梅州十年巨变的生动注脚。


   “路变宽了、街变靓了、村变美了、城扩大了……梅州的变化真不小啊!”


   近年来,无论是梅州人,还是长居梅州的外地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欣喜地看到这座山区城市的蝶变:营商环境逐渐优化,宜居指数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日益火爆,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持续增强。


   城美在于“大”,新城轮廓显现。


   恢弘大气、各具特色的大桥如长虹卧波,连起了迤逦的一江两岸,拉开了城市架构,扩大了城市规模。城市综合体、湿地公园、高端小区等,勾勒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轮廓。


   2005年,梅州首条通往珠三角的高速公路——梅河高速通车;2015年,随着济广高速平兴段建成通车,梅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19年,梅汕高铁建成通车,梅州迈入高铁时代……如今的梅州,从原来的交通末梢走向枢纽,城市区位实现了漂亮的转身。


   城美又在于“小”,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城区里的老旧小区换新颜,新搭建的公共充电棚内停着一辆辆正在充电的电动车;在小区入口处,崭新的垃圾分类设施已启用,群众在垃圾桶前摸索着如何使用;旧楼加装电梯,让老人不再“望楼兴叹”……


   “两不愁三保障”筑牢民生之底;三大工程稳就业夯实民生之基;推进民生项目把控民生之舵……回应民生关切,梅州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六争六补”不停步,不断补齐民生短板。


   凝心聚力,未来可期,梅州将因发展而兴,稳步前进迈向苏区振兴路。


   赓续奋斗


   发展向“实” 振兴有“谱”


   实,是梅州近期对外界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


   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围绕一个“实”字,绘就未来五年发展主路径——“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开启聚力向“实”的梅州新征程。


   聚力向“实”,这个“实”是实体经济。梅州将实体经济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举全市之力,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这是梅州“辨方位而正则”:抓住了工业就抓住了实体经济,抓住了实体经济就抓住了梅州发展的“牛鼻子”。


   聚力向“实”,这个“实”是实际行动。今年全市205项年度计划投资300亿元的重点正式计划项目完成投资134.8亿元,比2021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45项年度计划投资123亿元的省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69.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6.5%,快于序时进度6.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梅州综保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41亿元……


   对梅州人民来说,这是苏区振兴所呼唤的,苏区人民所期盼的。


   梅州持续优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更大的支持力度、更加简洁明了的政策条款、更加方便操作的具体举措,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今年年中,梅州印发《梅州市促进经济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将组织实施六大类政策103条措施促进经济稳增长。


   7月以来,梅州相继出台《关于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梅州市实施“青梅计划”集聚优秀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梅州高新区产业政策奖补资金兑付办法(试行)》等政策举措。


   8月,梅州以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行动方案,制定完善“1+1+X”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组建6支市级驻外招商队。


   近日,梅州正式印发《梅州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的4个实施细则、1个资金管理办法,简称“1+4+1产业扶持政策”,构建导向鲜明、简明高效、系统完备、竞争力强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集中资源要素优先支持税收大、就业多、成长性好的“打粮食”项目,以高质量产业政策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梅州加强项目储备、洽谈、评估、签约、审批、开工、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并联审批,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困难问题。


   梅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两个百分之百”,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把“减审批、优服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用心用情当好企业“服务员”,常态化开展“稳企”“暖企”行动,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一线案例


   一片铜箔托起百亿产业梦


   作为区位不占优势的山区城市,梅州在数十年间逐渐形成铜箔产业集聚之势,从依赖进口到如今走出多家业内有领先技术的铜箔企业,如今梅州一步步迈入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并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2022年的上半年,广东首批3家科创板企业之一,梅州首家科创板企业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来发展“黄金期”:


   白渡生产基地一期项目三个车间全部实现投产目标,可年产高性能锂电铜箔1.5万吨,极大丰富企业现有产品结构,巩固其在国内电解铜箔行业的地位;


   与宁德时代合资公司——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动工建设,总投资约81.28亿元。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上半年,梅州铜箔产业增加值增长39.1%,跻身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全力以赴上项目、增产能、抢市场。”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平元介绍,公司力争在2025年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向成为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迈出坚实一步,“其中,在梅州的产能达到2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作为广东省印制电路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梅州电子电路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蓬勃,随着下游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倒逼产业链上游产品向高端化迈进,基本形成了“铜材—电子电路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终端产品”“铜材—锂电铜箔—锂电池”两个方向的产业链,呈现出产业链逐渐完善的态势。今年上半年,梅州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7.3%。其中,铜箔产业增加值增长39.1%。


   放眼整个梅州,铜箔产业版图正加速扩大。该产业入选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广东“强芯工程”为梅县区铜箔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全区铜箔在建产能12.1万吨、拟建产能7万吨,现有产能5.1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8.6%,已跻身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


   据悉,《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梅州铜箔产业列入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批准梅州筹建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


   当前,梅州抢抓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机遇,着力培育铜箔产业集群、壮大实体经济,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个百亿产业集群、三百亿产值工业走廊、一家千亿市值上市企业。


   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理念,坚持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打粮食”项目,以高水平招商引资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读


   ●生产总值


   2012年:745.98亿元


   2021年:1308.01亿元


   ●人均GDP


   2012年:1.76万元


   2021年:3.38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12年:56.27亿元


   2021年:95亿元


   ●全年进出口总额


   2012年:15.03亿美元


   2021年:121.77亿元


   ●市场主体数量


   2012年:12.22万户


   2021年:32.52万户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何森垚


   【作者】 汪思婷;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6:2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6:24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梅江:城美业兴人亦乐 十年奋进满目新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日新月异的梅江城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远处群山如黛,连绵不绝,生机无限。

   过去十年,是梅江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处处呈现新气象的十年。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业提质增效;美丽乡村蝶变,精致“五小园”点缀着城乡风景;周末经济、夜经济等新兴业态多点开花,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俯瞰梅江,城美乡亦美,业兴人亦乐。

   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面向未来。梅江区将继续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干在实处,以实施“七大工程”为抓手,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奋斗岁月

   发展添翼:百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纵横相交的园区道路上,一头是企业的大巴车载着员工驶向厂区,另一头是满载货物的卡车从厂区驶往市场。繁忙,是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下称“梅州经开区”)的常态。

   1992年,梅州经开区获批设立,至今“三十而立”,成绩颇有声色:2021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全市首个百亿产值园区。

   作为广东省印制电路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梅江区电子电路制造业已形成铜箔生产—覆铜板生产—PCB生产—电子电器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9月底,全市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电子铜箔项目(一期)顺利投产。钟戈 摄

   梅江区深刻认识到,优质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该区今年继续做出一连串部署。

   “结合区情实际,梅江区制定了《梅江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并围绕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6个重点领域,分别建立了产业招商小组。”梅江区招商和企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聚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土地利用率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打粮食”项目,同时全面梳理辖区可利用资源,掌握用地、用能等要素情况,策划包装一批对外招商项目,建好招商项目库,完善靶向招商企业名录。

   浪成于微澜之间。对于梅江区来说,大项目、好项目不仅影响着经济总量,更关系产业格局。只有把主动靠前服务、及时跟进服务、精准精细服务贯穿到项目建设全过程,方能确保项目引得来、建得好、成效高。

   今年8月,梅江区以第三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动工活动,三个项目从摘地到落地建设,仅花20天的时间;9月底,全市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电子铜箔一期项目顺利投产,年产值预计达到4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

   负重爬坡,破茧成蝶。十年来,全区规上工业生产总值从21.87亿元增加至112.61亿元、增长近5.15倍。目前,全区有39个总投资340亿元、年度投资计划43.18亿元的重点项目,其中产业项目及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达15个、占38.46%。下半年,预计33个、计划总投资114亿元的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动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梅江经济发展正焕发蓬勃生机。

   城乡同频: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清晨,位于西阳镇桃坪村的梅州市明山嶂茶业有限公司茶园云雾缭绕,一行行茶树在雾中若隐若现。

   茶产业是梅江区的传统农业产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梅江区清凉山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项目实施为契机,梅江区近几年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带动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该区依托富硒土壤资源,积极推广富硒栽培技术,打造特色富硒品牌,让绿叶子成为当地人致富增收的“金叶子”。

   “在营地,我们会向客人提供产自梅江区的嘉应茶,让更多人了解本地品牌,从而带动产业发展。”梅州市明山嶂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海珠口中的“营地”,由茶园里的一块平地开发而来,主打户外露营业务,自去年国庆开放以来一直人气高涨。

   走马梅江乡村,多业态的深度融合,使得乡村振兴内涵更为丰富。

   梅江区秉持“经营城乡”理念,积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结合乡村特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深度挖掘乡村旅游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和体验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做好城乡融合大文章。

   乡村蝶变,城区提质。

   漫步梅城江北的凌风东、西路,民国骑楼鳞次栉比、窗户雕花精美,门面、商铺招牌风格统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梅江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城区纵横交错的街道、中西结合的客家民居,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

   2017年,梅江区启动江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项目,对老城区进行修缮和提升,以彰显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同时带动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城区品质和人文气息。

   如何让昔日古城重焕生机活力?梅江区一方面通过活化古建筑、对损毁的古建筑进行重建,另一方面引进老字号商铺、传统民俗工艺品等商家入驻,同时开展评选“老街名店”等系列活动,振兴老行当,打造新品牌,促进业态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渐进式、微更新、重文旅”的思路,盘活了原有资源,除了木屐、竹编灯笼、炭画等传统行业外,更吸引了不少为追寻人文气息而来的工作室、私厨甜品屋等入驻。

   十年间,城与乡仍在,但颜值与内涵早已刷新。在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过程中,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的“诗画梅江”呼之欲出。

   幸福加码: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迎着清晨微风,位于城北镇的会文学校小学部传来琅琅书声。

   这座崭新的校园总占地面积2.07万平方米,包括1栋综合楼、2栋教学楼、1栋教学辅助楼、1座体育馆;设32个班级,提供1440个学位。今年9月,会文学校小学部如期建成使用,迎来了首批师生。

   临近傍晚,客都大桥下的外滩公园里传来悦耳歌声。

   多年前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已是周边村民打球、下棋和跳舞的休闲之所。结合“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三角镇将这片桥下荒地打造成配备停车场、篮球场、乒乓球桌的口袋公园,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还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晚饭后,位于梅城机关路的梅南大院小区传来阵阵欢笑。

   通过近几年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这个50多岁的“高龄”小区换上了崭新的柏油路面,停车线规划整齐,面貌焕然一新。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梅州大桥至东山大桥江南片区沿河路段塑胶跑道被誉为梅州“最美跑道”,不仅为市民锻炼健身提供便利,也点缀了城市风景。张文祥 摄

   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江南街道新中社区,老年人足不出户,在家就能享受健康体检;每年一度的生日会,热闹又开心;想学习,就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书读报;想发挥余热,还能加入志愿者队伍……

   十年来,梅江区聚焦医疗、教育、就业、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领域,坚持把财政支出的七成用于民生建设,力争把每一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持续创新思路方法,回应群众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罗乐大桥通车后,从芹洋半岛到梅州经开区只需要十多分钟,而且一路畅通,以前至少要花上半个多小时。”

   “城区休闲娱乐的地方越来越多,像清凉山郊野公园、百岁山郊野公园、剑英公园、嘉印拾光游乐园等等,我们经常带孩子去玩。”

   “停车场、充电桩、公共厕所这些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感觉出行越来越方便。”

   通过落细落实一件件民生实事、“微民生”实事,梅江区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变化和实效,用行动交出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赓续奋斗

   以“七大工程”为抓手 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以十年为跨度,将今日之梅江与往日相比,不难发现,朝气蓬勃、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区已悄然崛起。

   站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梅江区绘好蓝图,信心满满踏上征程。

   根据梅江区第九次党代会部署,梅江区将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政治要求,用心用情用功实施产业跃升、改革创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幸福提升、治理增效七大工程,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实体兴则县域兴。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总任务、总目标,梅江区将更加清醒认识产业发展现状及差距,认真谋划产业项目,抢抓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聚焦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强链补链延链,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

   筑好金山银山,也要守好绿水青山。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梅江区将落实“双碳”任务,强化污染治理,强化生态保护,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未来,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梅江区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绿色发展动力,让绿色成为发展的亮丽底色。

   过去十年,梅江区城市与乡村发展同质同频,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着眼未来,以城市更新工程、乡村振兴工程为抓手,梅江区将继续推进城市功能提质、品位提升、管理提档,展现品质城市新魅力;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中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为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梅江区将强化社会民生保障,加快推进教育振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增效,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之城。

   展望至2025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城乡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足安康。

   一线案例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绘就筀竹村新图景

   未走入村内,悠扬的音乐声、浓郁的咖啡香已飘向远处,前来的游人无不心旷神怡。

   “我第一次来筀竹村,就喜欢上了这里。”又见·山村酒馆位于西阳镇筀竹村,负责人梁志龙对天然去雕饰的筀竹村一见钟情。这几年,他陆续在村中开办了民宿、酒馆和咖啡馆。在他的“撮合”下,本真·山村书屋、里斯的家自然教育民宿、深丘咖啡馆也纷纷入驻。

   这是村里从未有过的热闹景象。

   多年前,筀竹村仍属省定贫困村,村中没有任何产业支撑。但好在,村子距离梅州城区路程仅十多公里,又与清凉山相依、清凉山水库相伴,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当地政府依托优质的山水资源,对筀竹村进行整体规划并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文旅产业的植入有力推动西阳镇筀竹村从昔日的“空心村”蝶变为“网红村”。图为村内的本真书屋。钟戈 摄

   “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发展产业,让老百姓通过产业增加收入。”筀竹村党支部书记李小龙忆起往事,“当时,村里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在区、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投入1000多万元修缮村道、治理河道、提升村庄环境。”

   李小龙说,通过将闲置破落的农家院集约管理,依托山水田园和古村底蕴大力引进文旅产业,集聚书屋、酒馆、咖啡馆、民宿等一批新兴业态,既有效破解了土地瓶颈,盘活了闲置土地和房屋,又扩大了旅游发展规模并提高了层次。

   如今每逢假期来到此处,会发现游人或在河畔树下静静看书,或与三两好友饮茶聊天,或在民宿享受时光流逝……筀竹村俨然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世外桃源”。

   眼下,筀竹村又将迎来新的发展。

   去年,一批徒步爱好者在筀竹村周边开展户外活动时,无意间发现长达20多公里的古驿道资源,且保存情况较为完好。随着一段时间深入考察,发现古驿道总长度为200.6公里,以筀竹为起点,按地形走向可分为8条线路,串联西阳、长沙、三角等地主要景点和旅游资源,形成闭环,与潮州、丰顺丰良、韩江等地境内的南粤古驿道相连。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方式热度不断攀升,成为旅游市场的热门之选。以此为契机,梅江区计划启动相关配套设施完善工作,规划打造国际标准徒步路线和户外运动基地,进一步盘活资源,让古驿道徒步成为“打卡”梅江的新方式。

   “筀竹村旅游条件日渐成熟,与国际接轨、举办大型赛事的潜能有待挖掘、激发。”梅江区委常委、副区长林勇军介绍,前期,梅江区将根据“少干扰、少投入、可持续”原则,对已发现的古驿道进行分阶段打造,邀请专业团队协助开发徒步旅行线路,打造户外运动基地,促进沿线文化、旅游、生态、村落等资源的挖掘、保护与活化,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数读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6.8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12.47亿元,年均增长6.4%

   ●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产值税收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

   ●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增至42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增至12家

   ●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42万元、年均增长9.4%

   ●商贸物流、住宿餐饮、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3%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育资源配置,累计投入教育经费65.622亿元,新增学位1.5万个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何苑妮

   【通讯员】钟戈 钟伟才 陈绮冰

   【作者】 何苑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6:3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6:39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梅县: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板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一批又一批民生项目接连落地,梅县区城市提质扩容脚步不断加快。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翻开时间的卷轴,以十年为尺,能看到怎样的梅县区?

   园区内,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百亿产业集群正加快构建;乡野间,农村旧貌换新颜,三产融合脚步加快,美了乡村富了乡亲;城区里,一批批关乎群众“吃、住、行、文、卫、教”的民生项目滚动实施,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成为了现实……“叶帅故里·大美梅县”正以崭新的姿态蓄势待发。

   踏上新征程,发展仍是梅县区回应时代之问的最有力回答。当前,梅县区正按照中央、省、市部署,以“三新三城”为目标,抢抓机遇、接续奋斗,以发展之“实”书写苏区之“兴”,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板。

   奋斗岁月

   “实”字为先 培育壮大“2+1”百亿产业集群

   今年6月,总投资81亿元的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在城东镇上坑村动工建设;8月、9月,白渡嘉元科技园一期1.5万吨、二期1.6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接连投产;此外,嘉元科技梅州坑工业园区5万吨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正有序推进建设。

   上述总投资160多亿元的项目全面投产后,仅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铜箔年产能便可达20万吨,产值可达200亿元以上。以其为代表的铜箔产业的逆势突围,折射出梅县区狠抓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梅县区坚持“产业兴区、项目为王、企业第一、服务至上”理念,一手抓增资扩产,一手抓招商引资,加快培育壮大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百亿产业集群。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阴极辊缓缓转动,薄如蝉翼的铜箔剥离卷取。张森裕 摄

   目前,全区铜箔在建产能11.6万吨、拟建产能7万吨,现有产能5.6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8.1%,已跻身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装备制造方面,轮毂—车轴—半挂车整车生产的汽车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智能家电产业发展同样蹄疾步稳,欣桐科技、庆达科技项目建设连连跑出“梅州速度”。

   项目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在推动“老字号”企业增资扩产、向“新”而行的同时,梅县区着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完善招商图谱,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今年以来,梅县区已引进招商引资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250.5亿元;正在洽谈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67.49亿元。

   大批项目看好梅县、投资梅县、扎根梅县,大批企业逆势持续增资扩产,这份底气和信心来源于梅县区“审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的优质营商环境。

   “我们始终坚持资源跟着项目走,推动土地、资金等要素向‘打粮食’的项目集聚,先后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及主导产业招商若干措施》《产业集聚地招商引资管理办法》《产业集聚地工业项目平整土地费用补贴办法》。”梅县区科工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对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或年纳税5000万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该区还将以“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坚持“实”字为先,用心谋项目、用情招项目、用功推项目,以项目促投资、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增后劲,梅县区正朝着“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目标坚实迈进。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梅县区产业集聚地主阵地白渡沙坪工业园区建设热潮涌动。梅县区融媒中心供图

   “兴”字为要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秋意渐浓,“柚”见丰收。

   在梅县区白渡镇赋梅村雷公岌,沿着柚树夹道的小径登上山头,千亩柚林尽收眼底。柚园主人宋锦付、宋昭平父子正分工合作,忙着摘果装车。“如今短视频平台带货日益火爆,年轻人就要敢闯敢试,让好柚子卖出更好的价钱。”今年是宋昭平回乡种柚的第九个年头,与父母共同管理着1600多株柚树,“外出务工不是唯一出路,乡村同样大有可为。”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作为农业大区,梅县区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立足于此,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梅县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坚持产出思维,在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实施“两园一轴四片区”发展规划,做优畜牧水产、蔬菜、烟叶等传统产业,做强梅县金柚、梅县绿茶等优势产业,全面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装袋、封口、装箱……“柚山”下村民忙碌不停。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认准就干,久久为功。

   梅县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梅县金柚”品牌价值11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茶叶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一块块“金字招牌”落户,成效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93.25亿元、比增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尽管如此,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连农带农辐射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

   问题导向,靶向攻坚。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梅县区已有初步突破,今年,国内首条柚苷生产线在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城东园区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2.5亿元,带动5000户以上农户增收致富。

   坚持“兴”字为要,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梅县区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产业振兴为全面振兴发展打下坚实支撑。

   “民”字为本 将群众美好期许变为现实

   “坑坑洼洼的烂路变成了崭新的柏油路,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小公园。”家住古塘村茶仔园的赵丽华欣喜地发现,这座小城正悄然发生变化。

   茶仔园外,越来越多梅县人与赵丽华一样,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变”与“新”。

   梅县区文体中心、粤东医院、梅县外国语学校、红星美凯龙梅州商城、天虹购物中心等拔地而起;剑英大道延长线、进城大道、公园南路等主干道建成通车,困扰市民出行20多年的人民南路断头路全线贯通;一批市政道路、背街小巷、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公共厕所等得到改造提升……

   回望过去十年,从“规划图”到“施工图”再到“实景图”,一批又一批民生项目接连落地,城市提质扩容脚步不断加快,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成为了现实。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去年,来自粤东医院的专家在位于松口镇的梅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内,为70多岁的沈阿婆进行了右侧内、外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解决了困扰其多年的顽疾。当天,专家们又为80多岁的张大爷进行第一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无须长途跋涉,无须漫长等待,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得益于梅县区医联体建设的不断深入。

   仅过去五年,梅县区就新建、扩建13个镇级卫生院、309家村级卫生站。此外,粤东医院晋级“三甲”、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中医院、妇保院则晋级“二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教育方面,梅县区同样是不遗余力。近五年投入7.24亿元,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17570个,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大班额”问题。

   坚持“民”字为本,梅县区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民生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赓续奋斗

   以“六个聚力”打造“三新三城”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每一段壮美的航程,都会在历史长河中镌刻深深的印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县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中央、省、市部署,带领全区上下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推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回望过去十年,看到的是踏石留印的痕迹,春华秋实的收获,产业的兴起、生态的向好、基础的夯实、民生的改善,无一不赋予梅县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迈向新征程,梅县区将以“三新三城”为目标,着力构筑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粤北生态发展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加快建设产业新城、文旅名城、幸福之城,打造生态惠民富民、宜居宜业宜游的“叶帅故里·大美梅县”。

   蓝图既定,行则必达。

   未 来,梅县区将以“六个聚力”为具体实践路径,久久为功抓落实。

   ——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11115”产业集群,梅县区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聚力构建开放体系,打造粤北生态发展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梅县区将充分发挥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叠加优势,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实现“三进一出”。

   ——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山区农业现代化样板区。梅县区将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创建广东乡村振兴新典型。

   ——聚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梅县区将坚持文化引领、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旅游名城,擦亮“红色苏区”“文化之乡”品牌。

   ——聚力推动城乡提质扩容,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坚持以人为核心,梅县区将全力推动城市有序扩容、城区全面提质、守好绿水青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

   ——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共建共享幸福之城。梅县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线案例

   因地制宜内外兼修 客韵乡村各美其美

   水面如飘带,山形似卧牛,水天一色的芦陵村,宛若一幅山水画;白墙黛瓦,花木掩映,景随步移,步入古塘村,像是闯进了桃花源;百花映古宅,童谣绘墙面,古色新韵的莲塘村,好似一首田园诗……今日之梅县,数百村庄正在蝶变升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脚下便是诗和远方。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是提升农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焕新颜,村民幸福“加码”。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回溯梅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强基础整治、补民生短板“两条腿”走路的方法论贯穿始终。一方面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拆、改、建、管”上下功夫,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回头看行动;与此同时,全面完善村庄保洁和农村厕所、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长效管护机制。

   久久为功事乃成。截至目前,全区1386个自然村已达到干净整洁标准,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278户,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22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01座。

   “以前怎么也想不到家乡会变得这么美,更想不到自己会回乡发展。”2015年,在外务工的90后罗柏迪回到了家乡梅南镇水美村,与父亲张罗起红军客栈,种起生态绿茶。尝到“头啖汤”后,近期他又联合旅游公司开起了共享厨房窑鸡体验馆,生活越过越红火。

   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梅县区持续推进“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立足村庄各自特色,以农耕文化为魂、红色故事为魄、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客家民俗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打造三宜阴那、富美芦陵、厨乡玉水、陌上故庐侨乡、宋湘故居创乐等示范村67个,并引导镇村因地制宜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将“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

   今年,梅县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全新“舞台”,“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启动。据悉,该示范带涵盖丙村镇溪联村、红光村,以及雁洋镇文社村、对坑村、松坪村、雁下村、雁中村、雁上村、大坪村、塘心村、南福村、阴那村、长教村、圩镇,全长23公里。

   从示范村到示范带,一字之差,内涵大不相同。

   “示范带建设不仅能最大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同时也能充分整合当地资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说以前的示范点建设是在造星星,那么现在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就是在打造星月同辉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蓝图已绘就,实干开新局。梅县区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全力打造广东乡村振兴新典范的目标大步向前。

   数读

   ●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32.2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37.71亿元,年均增长6.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4659元,增长到2021年的42677元,年均增长5.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789元,增长到2021年的32467元,年均增长8.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5.0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9.41亿元,年均增长5.4%

   ●农业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9.6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3.25亿元,年均增长4.6%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冯森达 王雅 曾勇

   【作者】 黄韬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8:1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8:19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平远:产业提质筑根基 砥砺奋进开新局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充满活力的平远县城。袁志鹏 摄

   十年,一个跨越历史的时间维度;十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记录着平远发展的轨迹。

   梅州平远高新区,广东盈华年产3600万张高性能覆铜板项目即将竣工,一栋栋崭新的高楼等待验收,迎接设备入厂;大柘镇,135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新道路、新绿化、新设施让居民们赞不绝口;八尺镇黄沙村,叁陆陆电商采摘园内,工作人员正打理着桑葚株,等待来年的丰收……

   时光走笔,大道如虹;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十年来,平远勇于担当、拼搏实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干成了一系列重点突破、振奋人心的大事,一组组夺目数字、一项项喜人成果、一个个事业成就,都在谱写着平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平远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四个重点”,全面实施“七大行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从跟跑到追赶,在发展的赛道上,精致小城翻开了新的一页。

   奋斗岁月

   工业兴县启动发展主引擎

   去年7月,广东盈华年产3600万高性能覆铜板项目正式动工建设,从落地平远到正式开工仅用了4个月;

   4月,广东金雁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平远高新区正式投产,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4亿元;

   今年8月,位于平远高新区年产值8000万元以上的广东兴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从拍地到开工建设再次刷新速度,仅用了50天;

   ……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梅州平远高新区。袁志鹏 摄

   近段时间以来,重大项目开工的消息不断刷新着平远的“朋友圈”。挖掘机、推土机、货车等施工车辆在梅州平远高新区等地忙碌着,火热的景象随处可见。这是平远县实施“工业兴县”,抓住项目“牛鼻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力见证。

   “发展实体经济,要摒弃‘等靠要’思想,必须主动作为,抢先布局。”平远深刻意识到,只有主动出击、主动变革,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锚定目标,内外发力。牢固树立“工业兴县”的发展目标,十年来,平远从产业链入手,着力引进一批能打粮食的大项目,以项目为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远先后引进广天梵谷、永扩、台名、兴珠生物4家企业,促成金雁磁电、正大康地、永扩3个项目动工建设,推动金雁磁电、华和、保灵3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瑞冠、智强2家规上企业,总计划投资总额2.8亿元,储备意向项目18个,意向投资总额149亿元。

   集项目所需,尽平远所能。平远不断修炼内功,持续创新服务企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奔跑争取更多的时间,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去年10月,平远县创新实施“拿地即开工”模式,重大项目以函代证先行动工,相关证件后续补齐。同时,项目上任何需要审批的事务,只要在上午提交相关材料,下午就能得到县里的初审意见,并同步提交至市内,实现事务办理全流程在1个工作日内。

   “平远县政府为我们带来‘拿地即开工’模式,一纸施工登记意见函,帮助我们提前三个月开工建设。选择平远,没错。”广东盈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茂彬说。

   乡村振兴驶入发展新赛道

   “工作队帮我们解决了村子的发展难题。”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井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明激动地说,帮扶工作带来了项目和资金,不仅改善了村子的基础设施,还给予了乡村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工作队为我们把脉开方,乡村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去年7月开始,平远县12个乡(镇)出现了许多新面孔,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掌握着不同的技能,却有着同一个工作目标:助力平远乡村振兴发展。他们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半年多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活跃在平远的田间地头,走田埂、爬高山、访农户、开良方,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思路越来越活、方法越来越多,为当地防返贫工作、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优化等贡献了良策妙方。

   防止脱贫村、脱贫户返贫,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过去十年,平远县在广州市南沙区的鼎力支持下,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目标初步实现,防止返贫的机制逐渐完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路径日渐清晰。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平远擘画乡村振兴新途径。图为八尺镇水稻收割现场。袁志鹏 摄

   数据显示,全县20个省定贫困村相继出列,3971名贫困户实现脱贫退出。在消费扶贫方面,平远深入推进扶贫产品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五进”活动,实现消费扶贫交易金额达1570.3万元。其中,扶贫单位为平远农特产品同珠三角消费驿站、扶贫展馆、超市、农贸市场等平台实现对接,2020年帮助18个省定脱贫村消费扶贫总额达600余万元。

   在乡村振兴的全新赛道,平远铆足冲劲和拼劲,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助力下,擘画乡村的全新图景。

   走进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只见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客家传统民居星罗棋布般散落。畲脑村是平远县打造的广东省风貌管控示范村。“房子变美了,环境整洁了,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更有希望。”村民吴特参看着村子的蝶变,喜上眉梢。

   在热柘镇韩坑村,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以后要靠这些中药材了。”跟随热柘镇党委副书记郭婷婷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一茬茬碧绿的广藿香长势良好。去年,热柘镇从实际出发,引进广东广天梵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韩坑、上山、小柘、升平等村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建立“土地入股分红+保底分红+劳务承包”的利益联结机制,集约2000亩土地发展“春种广藿香,秋种藿香米”的药稻产业。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在平远县泗水镇梅畲村,村民们靠着发展旅游业,日子越活越开心。袁志鹏 摄

   以民为本提升居民幸福感

   城北,平远县冬青实验幼儿园门前的小广场上挤满了人。重新更换的体育器材让群众的运动兴致更浓,他们或攀爬着双杠,或骑着木马,欢笑声回荡在城市上空。

   曾经,因风吹雨打,部分体育器材损坏;车辆碾压导致部分砖块损坏,广场变得坑洼不平。通过开展“微实事”,广场变了模样,居民的幸福感有了提升。

   城中,平远县林业局宿舍小区内传来欢笑声,居民三三两两地在楼下的小广场上休闲散步、攀谈。路平了,灯亮了,环境卫生变好了。通过“微改造”“微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一天天地“更新”,幸福故事在小区内持续上演。

   以“幸福”为主题的民生故事,十年来,在平远接连不断地上演。作为故事的“主角”,平远的居民最大的感受,便是“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平远聚焦民生问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图为大柘镇休闲广场。 袁志鹏 摄

   这种幸福感,源于平远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不论形势如何变化,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始终是平远不变追求。

   在农村,平远持续开展“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工程,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农村人口提供优质的人居生活环境。以国道206线、国道358线为主线,以八尺、仁居、差干三镇为核心,平远“拆、改、建、管”并重,出台农房外立面改造奖补政策、外立面改造贴息贷款政策,完成农房微改造4689户,完成率达93%。

   在城区,平远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去年,平远县城乡供水提质工程首期项目完成,总规模达到日供水4万吨,有效解决了城区居民高峰期用水难题。“现在的水流比之前好多了,以前一到用水高峰期水流就特别小,洗菜、洗碗等都很不方便。”大柘镇居民张女士说。

   此外,平远每年坚持完成十件民生实事,在文化教育、生活保障、交通、饮水等领域,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赓续奋斗

   突出“四个重点”推动产业经济全面发展

   未来,平远如何围绕梅州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发展定位,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地基?平远给出的答案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四个重点”。

   一个目标,即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品质取得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达到新高度,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个重点,即以党建引领、工业兴县、城镇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

   该思路的提出,既立足于县情,又谋划于未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的崛起往往是工业经济的首先崛起。而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驱动下,绿色工业则被摆在更前的位置,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平远提出,坚持工业兴县不动摇,以省级高新区为兴实体、强工业的主战场,在守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壮大。

   精致小城,宜业更要宜居。良好的城市面貌、功能完善的城市配套是在日益强烈的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的法宝。

   平远县城建于1961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加,县城的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北部新城应运而生。随着国道206绕城段建成,县城扩容提质拉开序幕。

   平远提出,将持续提升“三宜”城市建设水平,一手挖掘县城老街、名人故居等文化内涵,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一手建设北部新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

   可以预见,未来5年,平远的产业经济将得到全面发展,“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产业集群不断扩大”“营商环境逐渐变优”的新局面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在平远安家落户,更多优质企业进驻平远,为平远发展注入新活力。

   未来5年,一幅“城在景中、融城于景”的画卷将在平远铺开,老街的古韵与文化内涵,商业综合体的活力与朝气将在平远碰撞,客家民居轮廓舒展,外立面别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一线案例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

   “1930年5月,红四军在仁居一待就是18天……”在平远县仁居镇仁居村的素庐内,“围龙讲堂”开讲了。台上的百姓宣讲员冯锡煌,是当地培养的“百姓名嘴”之一。虽年过七旬,但老人讲述起红色历史,嗓音依然洪亮。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投入使用后,成为百姓宣讲的课堂,群众休闲学习的好去处。”前来听讲的老党员黎传礼是仁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常客。他笑着说,平日农忙过后,他就爱到这里阅读、听讲。

   一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一座沟通的桥梁。平远县鼓励各机关单位充分挖掘特色,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路径模式,因地制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让红色历史、党的好政策走进基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走进大柘镇黄沙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智能化阅览室各式书籍琳琅满目。而在一旁,一台智慧党建一体机和多功能投影仪格外引人注目,该设备实现人机互动,满足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与群众大规模学习的时代要求,打造了一个“传统阅览室+互联网+党建”阅读模式。

   特别是智慧党建一体机,可以提供1000册的党建类图书、200种期刊、400集视频,只要通过手机二维码即可下载整本图书内容并支持在线阅读,可实时更新,方便快捷。

   “生活丰富了,群众获取文化知识的需求也增多了,县里联合和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打造智能化阅览室,进一步丰富村内群众的生活需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黄沙村党支部书记何琼英说。

   近年来,平远统筹运用各镇村公共服务阵地、文化站和古建筑等,结合活动需要进行改造提升,将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成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统筹使用,协同运行。

   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1个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41个,实现12个乡镇141个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数读

   ●经济实力提升。2021年,平远县地区生产总值为85.66亿元。生产总值是2012年56亿元的1.5倍,共增长34.63%

   ●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2021年,平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5元,是2012年的2.35倍,共增长57.47%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8亿元,是2012年3.41亿元的1.5倍,共增长35.42%

   ●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202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36.79亿元。2012年-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共增长58.96%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朱双玲 袁志鹏 吴辉燕

   【作者】 梁时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8:5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9:01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五华:五福风劲万象新 华章再续启新篇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梅蓄项目是广东首个核准批复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梅州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基建工程。张炳锋 摄

   五华,因山而生,靠石铸魂,涵养出“硬打硬、实打实”的干事创业底气,触摸经济发展脉搏,经济发展处处呈现新气象。

   从“山旮旯”到高速通车密度居全市第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拉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从工业立县到制造强县,始终坚持重实体、兴实业……这座百万人口大县,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华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4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巍巍五华山,滔滔琴江河,风劲潮涌催征帆。五华县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按照市委“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和县委“551”工作举措,牢固树立“产业兴县、制造强县”理念,抢抓老区苏区等政策机遇,为高质量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打造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而努力奋斗。

   奋斗岁月

   以发展为首要 干群同心谋振兴

   “当时领导问我3个月能不能把项目用地征收下来,我说45天足够。”时任安流镇龙中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国钦立下军令状。在场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若完不成任务到时就难下台阶了。

   这是投资50亿元的梅州五华循环经济产业园,“它是五华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重点项目。”陈国钦带头作表率,腾出征收的300亩土地,并把征地款全部返还村民,同时发动老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动员,最终在45天内如期交出了454亩项目建设用地,确保项目顺利施工。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十年来,五华干部驰而不息转作风树新风,营造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今日的五华干部,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切实推动五华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一个地方的事业发展,关键在干部,根子在作风。

   华城镇齐乐村干部奋战53天,完成外立面风貌管控并实施“四小园”乡村振兴项目;龙村镇湖中村“80后”村党支部书记何俊霞带动后进村变先进村……五华不断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2017年,五华开展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工作,抽调432名县直机关干部联系120个村,其中30名为第一书记,打造从机关到基层、从部门到基层上下联动的工作新局面。

   关键在人,根本在干。从2012年的“工业立县”,到2022年的“产业兴县、制造强县”,五华始终把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惠堂体育场是全国规格最高的县域体育场,设计以“天使之翼”为主题,整体形象犹如一对环抱的羽翼。张炳锋 摄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景田集团在五华投资建设了该集团的第16个生产基地,首条生产线已投产;总投资120亿元的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4台机组全部实现投产该项目,二期项目开工;成功创建茶叶、丝苗米、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奥体中心、足球小镇(一期)、元坑足球文化公园等文体项目的建成投用,都为五华的发展增添了更强后劲。

   十年来,五华园区建成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至10.5平方公里,年均扩大面积0.55平方公里。随着五华“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压减到半个工作日。目前,五华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万户,位列全市第一。

   “看好五华,投资五华,企业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从2006年产值3亿元,到现在增长了十倍以上,目前年产值突破50亿元。”广东辉骏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程光华说。

   以融合为抓手 城乡共融亦共荣

   琴江新城,高楼迭起。“过去是遍地农田和草房茅屋,如今的五华真要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市民张志华说,每当华灯初上,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总感叹“变化真大”。

   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这种最直白的方式,叙说着五华十年之变:高铁从无到有、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城乡相融共生,更有地标性建筑惠堂体育场矗立其间。“现在提到五华,就是足球之乡、工匠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我们很自豪!”市民刘杨说。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五华结合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张炳锋 摄

   行走县城,长乐公园、琴江公园、老河道公园……“家门口”的公园在五华县城有10个。十年来,五华累计新增休闲活动场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彰显了五华县委、县政府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信心决心。

   走进五华县城下岗坝老旧小区,整体环境焕然一新,美化了楼房外立面,绿化带内草木长青,机动车、电动车整齐摆放,路灯、监控等设施齐全,居民三三两两晒着太阳聊家常。

   十年跨越换新颜,从县城到乡镇,全县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

   在华城镇,黄埔村依托武状元李威光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湖田村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化,着力打造花卉产业基地;该镇沿河沿江地带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融入万里碧道建设,打造“资源+”的集约化。

   五华结合当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了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五华探索“稻虾共作”模式,大力盘活撂荒地,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典范。张炳锋 摄

   既要美丽农村,也要美丽经济。十年来,五华跳出了单一的农业产业,从前期的耕山种田,在山上种植茶、柚、柿、药,在田里种薯、米、果、蔬,到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品种越来越丰富。

   五华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为平台,目前已有43家生产基地和2家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平台,每天经过这里被送往“双区”大市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达10余吨。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五华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前正全力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机遇,规划建设1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建设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让其成为五华县乡村振兴的龙头示范和标杆。”五华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炜宏说。

   以人民为中心 改善民生暖民心

   “万校长,有成效了!”五华县第八小学校长古建成看到今年秋季招生情况,学生从200人飙升至700人,第一时间向五华县南山小学校长万志华分享了好消息。

   过去,南山小学火爆,该校总人数已超2000人,但学校仅占地3000余平方米。而相隔1.5公里的第八小学占地万余平方米,学生仅200余人。

   改变得益于五华深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五华以学位紧缺的城区和中心镇为重点,以优质师资保障帮扶校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破解发展不均衡。”五华县教育局局长张伟雄说,目前已成立三种8个教育集团,“1+1>2”的溢出效应初显。

   “抓好教育是百姓最大的期盼,也是最大的民生。”五华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即便作为山区城市,大部分学校分布在乡镇和农村,但该县积极补齐农村学校的短板,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实现全县办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数据显示,近年来,五华共投入19.71亿元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增加10650个学位。五华还拿出“黄金地块”建学校,优质学位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近五年来,五华投入24亿多元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完成华城、安流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和22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384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数增至4685张、每千常住人口病床数4.3张。

   “放心!”在五华县人民医院,谈起对帮扶医疗队的长期进驻,患者不约而同地回答。

   “放心!”五华县河东镇再新村村民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脸上笑开了花。

   两句“放心”的背后,是五华为民办实事取得的成效。

   十年来,五华坚持惠民生、保稳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特别是坚持每年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当地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实事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五华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平安等民生问题,持之以恒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大文章。

   赓续奋斗

   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

   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五华发展迎来巨变:高速公路和高铁从无到有、产业发展大迈进、城乡旧貌换新颜、村民摘帽脱贫奔小康、百姓安居又乐业……

   风起琴江,奋进征程。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五华将如何出招?

   字字珠玑的“五华蓝图”上,“一城两带四区”是五华保持战略定力,主动融入大局,与时俱进确立的发展定位。

   据了解,五华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551”工作举措,高质量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

   “一城”即县城,包括老城区和琴江新城,目标是聚焦产城联动、业兴人和,打造成“宜居五华”的展示窗口。

   “两带”即统筹打造五华河沿线和琴江沿线绿色产业集聚带,推动重点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华将16个镇归纳为“四区”,通过打破空间、地理等因素局限,推动各镇各展所长、赛龙夺锦、联动发展。

   水寨镇、华城镇发挥新老县城优势、双城互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河东镇、横陂镇、转水镇立足县域副中心定位,打造最美后花园、城乡融合发展拓展区;安流镇、龙村镇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强镇富民先行区;郭田镇、双华镇、棉洋镇、梅林镇、华阳镇、周江镇、长布镇、岐岭镇、潭下镇9个镇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区。

   根据资源优势、综合交通、园区位置、基础条件等特点和变化,五华坚持“点上高效开发、面上全面保护”,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高效统筹,推动形成“城+带+区”多点支撑、各展优势、协同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呼之欲出,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加速打造,文明、平安、宜居、富美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做好今后的工作,五华具体围绕“551”工作举措来推进,即全力开展“五大”攻坚,着力在创新驱动、产业基础、重点改革、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五方面;奋力推动“五个”进位,着力在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五方面;扎实打牢“一新”工程。

   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5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一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

   一线案例

   高 山出平湖 大地腾金龙

   建一座抽水蓄能电站要几年?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以下简称“梅蓄项目”)给出了国内最快的答案。

   该电站主体工程开工至首台机投产仅用时41个月,创造了国内抽水蓄能电站最短建设工期纪录。

   梅蓄项目是广东首个核准批复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梅州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基建工程。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4台机组于今年5月底实现投产发电,8月份产值为5787.8万元,1至8月份总产值达3.15亿元,1至8月份总税收超4000万元。今年9月19日,梅蓄项目二期正式开工。

   位于地下120多米的项目主厂房,震耳的机器轰鸣声与外面安静的山水形成鲜明对比。只见地下厂房灯火通明,4台机组呈“一”字排开。再从厂房地面沿着楼梯而下,可见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便“埋藏”在地下六层之中,是项目电能和势能转化的关键设备。

   梅蓄项目运行中心主任孙德锁介绍,一期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5.7亿千瓦时,将主要承担广东电网调峰填谷、调相调频和事故备用功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1万吨,同时每年可有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约1亿元。

   梅蓄项目枢纽工程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一期输水发电系统等组成,其中上水库和下水库主坝最大坝高分别为60米和85米,水库库容分别为4102万立方米和4382万立方米,两库落差约400米,是目前国内第二、广东省第一大水库库容的抽水蓄能电站。“因为库容量巨大,调峰能力更强,是广东目前唯一可以做到周调节的抽水蓄能电站。”孙德锁说。

   梅蓄项目能够快速落地,并产出效益,还得益于五华为移民群众妥善解决好了安置问题。

   项目工地向东北80公里外,黄狮新村452幢小洋楼整齐排列,梅蓄项目的移民安置群众在这里开启新生活。

   根据项目建设需要,黄狮村全村521户2300多人需要整体搬迁,其中涉及房屋292座。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五华县在龙村镇和水寨镇分别建设梅蓄新村和黄狮新村两个移民安置区。

   搬得出,更要住得稳。“两个安置区配套解决或妥善解决了移民子弟上学问题、移民群众搬迁后就业创业、看病就医、文化娱乐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五华县蓄能办主任邹伟鹏说。

   如今,安置区的中青年大多都在离家不远的工厂、商场等实现了就业,老人则在家照料小孩、买菜煮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不少移民群众还依托帮扶搬迁好政策,在城里或安置区内自主创业,开超市、做餐饮、做电商……户户都有致富路子。

   数读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92.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6亿元,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0亿元,增速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08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二

   ●2012年全年旅游接待1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亿元;2021年全年旅游接待57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

   ●2012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851元;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7元

   ●2012年“五大险种”综合参保18.2万人次;2021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11.59万人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作者】 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9:1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9:15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兴宁:精准发力按下全面振兴“加速键”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兴宁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黄伟金 摄

   在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内,落地项目接连按下“加速键”,园区建设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全域发展“燎原之势”;径南镇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客家特色乡村新貌正徐徐展开;梅龙高铁兴宁段,承载了苏区人民的幸福梦……

   近年来,作为原中央苏区的兴宁市,坚持“产出思维”“经济思维”,牢牢稳住实体经济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立足本地优势,做大做强医疗器械行业;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成色,不断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蓝图催人奋进,实干铸就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宁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发稳健。

   奋斗岁月

   聚焦实体,建设更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

   最近,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力华更加忙碌了。“作为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的新入驻企业,我们即将建起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深圳的部分研发力量也会转移过来。”对入驻园区后的发展,他满怀憧憬。

   8月19日,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正式揭牌,刚开张的产业园便迎来了4名“新客”。当天,蓝韵实业、科伦药业、筠源医疗、汇普医药4家企业与兴宁市政府签订入驻园区投资协议。此外,产业园还吸引了10家意向性进驻企业。目前,包括先前入驻的辰浩医疗,园区内共有5家企业,产业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开足马力。刘海阳 摄

   实体经济是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更是经济巨轮乘风破浪的“压舱石”“稳定器”,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兴宁市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立足于有、聚焦于新、发力于内,积极主动融入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谋划加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扎实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2021年,兴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43亿元、比增28.3%,两年平均增长达16.3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亿元、比增26.8%,增速在梅州各县(市、区)排第一;2022年1—6月,兴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9.03亿元,比增2.0%,增速排梅州第一。2022年1月,兴宁被评为全省58个“制造业发展较好县(市、区)”之一。

   立足于有,兴宁不断夯实基础,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兴宁工业园基础设施完善,园区已建成和在建有38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企业可以实现‘拎包入住’。”兴宁市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于新,兴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出发展新活力。通过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互联网、生态特色食品、现代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机电、工艺、酿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兴宁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发力于内,兴宁围绕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领。为把广东兴宁医疗产业园建成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打造成粤东粤北地区医疗器械产业链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粤东粤北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兴宁计划推出《兴宁市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进驻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医疗器械注册取证、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在兴宁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方面,也多次提到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做好增资扩产、招商选资、服务保障、政策落实、安全生产等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乡村,以示范带建设推动全域振兴

   驱车驶入径南镇新洲村,沿途是干净整洁的道路,映入眼帘的是统一白墙黑瓦的老屋以及路旁新设的仿木护栏、新种的花草。

   “路宽了、灯亮了、干净了”“游客多了,农产品好卖了”“房屋变靓了”“村民素质提高了”……自从去年11月径南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包括新洲村在内的10个村积极行动。乡村焕然一新的改变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大家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兴宁省级肉鸽现代农业产业园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陈泽铭 摄

   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让农业更兴旺。近年来,兴宁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客家特色乡村新貌,让乡村呈现全域振兴、共同富裕的发展态势。

   在石马镇,一条石马河悠悠地流淌着,串起了洋门、向前、陶背、新群、刁田和新石六个村。2020年,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当地结合各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农旅产业平台。

   在水口镇,“三江交汇·赤心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总体规划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按初步规划,未来一段时间,水口镇将构建以古镇宜居区、红色传承区、工业发展区、特色产业区、生态旅游区为功能布局的“一带五区”发展格局,打好“工业、红色、古镇、特色、生态”五张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近年来,兴宁在大力推动丝苗米、肉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推进申报油茶、单丛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在特色农业品牌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通过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点。

   兴宁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新成效。当地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启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67.14%、林地绿化率99.06%;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聚焦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在梅龙高铁兴宁段的施工现场,只听机声隆隆,马达轰鸣,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建设者正满头大汗地浇筑着混凝土,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过去十年,兴宁市抢通高铁“大动脉”,快马加鞭地补齐高铁建设滞后的突出“短板”,一路提速奋进,打通这条“致富路”。

   梅龙高铁在兴宁坭陂镇设站,自2020年6月30日全面开工以来,已实现建设工期过半,完成项目投资过半,预计将于2024年6月底前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从梅州到广州、深圳的车程压缩至1.5—2小时。

   作为民生工程,高铁的稳步发展与社会民生发展息息相关。得益于高铁的快速便捷,城市互联互通持续深化,民生合作蹄疾而步稳。梅龙高铁通车后,将有利于兴宁城区向西南部延伸,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民生幸福指数,成为一条连接革命老区和苏区的红色高铁交通线。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眼下,一幅高品质生活的新图景正在兴宁这片红色土地上徐徐展开。

   在叶塘镇麻岭河畔,村民温阿姨正坐在长廊里,与三两好友纳凉闲聊。在温阿姨看来,自从建造了十里版画长廊,麻岭河真是大变样,“环境美了,好多游客过来参观,村民们也会自发组织队伍到长廊上唱山歌、跳舞。”

   兴宁市素有“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美誉,在建设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时,兴宁将特有的版画元素艺术景观融入生态自然环境,从而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兴宁市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粮食面积、产量、效益多重增长。何森垚 摄

   “群众的笑容就是最大的民生。”兴宁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创建省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兴宁市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人文资源融入其间,让百姓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9月5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五批名单的公示》,梅州兴宁市上榜。

   近年来,兴宁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注重用绣花功夫管好城市,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建立起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如今,漫步在兴宁城区的大街小巷,街道干净、门面整洁,乱停乱放、乱摆摊设点现象消失……谈起这几年的变化,家住福兴街道的刘大爷喜上眉梢,“变化太大了,以前路边的小摊贩侵占道路,摩托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十分混乱。”如今,这些市民的烦心事得到了解决。

   一件件惠民实事在这里落地开花,如一股股暖流浸润着居民群众的心田。十年来,兴宁市始终把为民、惠民作为创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民生工程,扎实做好老百姓真心期盼的惠民实事,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庚续奋斗

  奋力谱写兴宁振兴新篇章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振兴使命重于泰山。回顾过去十年,狠抓发展的信念在兴宁这片红色的土地激起惊涛骇浪,不断迸发动力;展望未来十年,兴宁将上下一心,干劲十足,全力跑出兴宁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未来,兴宁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赓续前行、奋勇攻坚,全力当好梅州生态发展主力军,奋力谱写兴宁振兴新篇章。

   集中资源要素,致力做强实体经济。兴宁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做好增资扩产、招商选资、服务保障、政策落实、安全生产等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依托,主动对接“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的辐射带动,积极主动融入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

   凝聚各方力量,致力推动乡村振兴。围绕梅州“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强化市镇村三级书记责任,突出上下联动、内外互动,抓好农业农村领域的综合改革,焕发乡村振兴活力。

   突出生态宜居,致力促进城乡融合。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要素配置全面融合,用心打造高品质的梅州副中心城市。

   聚焦文明素养,致力建设文化强市。持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力抓好省县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紧盯民生福祉,致力实现共同富裕。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创造更多群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

   一线案例

   点线面联动 推动乡村美丽蝶变

   在径南镇新洲村,一幅四季富美的乡村振兴图卷徐徐展开。

   沿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走进村内,只见修缮一新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小公园的月季花开得正艳,三五村民在房前屋后休闲散步……去年11月,作为“茶果飘香·醉美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先行村和示范村,新洲村大力实施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和乡村风貌提升,仅用了40多天就实现美丽蝶变。

   “村道由4.5米拓宽至6米并铺设了沥青,全村100多户房子完成外立面改造。”新洲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说,该村还打造了村史馆、村规民约及家风家训雕塑等文化节点,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记忆。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径南镇党委书记曾秋勇介绍,径南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充分考虑径南镇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既强调环境的“美”,又突出产业的“兴”,点、线、面有效联动,打开全域振兴发展新局面。

   目前,径南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得到提升,全镇茶园面积达2万多亩,有茶企及合作社64家,年产茶叶2500吨,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此外,当地在振兴茶产业的同时,还积极推动茶、果、酒、康养文旅产业加速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年轻人的回流为其注入了内生动力。

   “外出是经历,回乡是意义。”这是新洲村返乡青年邓颖君的感悟。今年6月,已是一家创业公司老板的邓颖君,将办公桌“搬”回老家,成为新洲村后备干部。

   “回头看,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充满干劲。”邓颖君说,他将把资源和新理念带回家乡,圆梦故土。据统计,自径南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来,当地吸引了30多位年轻劳动力返乡务农或创业,仅茶业便新种植了500多亩。

   数读

   ●兴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4.1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96.3亿元,累计增长71.98%;2022年上半年为89.03亿元,同比增长2.0%

   ●“十三五”期间,兴宁累计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1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53亿元、税收8.13亿元,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集聚效应不断提升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79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亿元、比增26.8%。兴宁获评全省2020年度制造业发展情况较好的县(市)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陈泽铭

   【通讯员】钟思婷 刘海阳 练思红

   【作者】 陈泽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9:2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9:32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蕉岭:坚持“六大升级” 构筑“六新高地”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蕉岭县以“精致、绿色、和谐”为城市主基调,稳步推进桂岭新区提质扩容工程建设。汪敬淼 摄

   传统建材企业转型升级,纷纷角逐绿色建材产业新赛道;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乡村振兴多点开花;新区扩容步伐加快,老区提质力度加大,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十年搏浪,蕉岭在多个领域先行先试,成为多个“全国试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县……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未来,蕉岭县将继续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奋力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担起蕉岭责任、展现蕉岭作为。

   奋斗岁月

   抓发展>>>

   全力建设产业平台发展实体经济

   合成、乳化、压滤、烘干……走进位于广福工业园区的佰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霖生物”)生产车间,一包包原料在半自动化生产线上,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荧光颜料。

   佰霖生物是一家致力于有机荧光颜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性企业。自“安家”蕉岭以来,该公司依托自主研发能力,全力进军化妆品生产领域,实现新老业务协同发展,产业版图延伸扩张。

   据佰霖生物负责人钟清平介绍,就在“安家”蕉岭不到一年后,该公司第一条年产300吨有机荧光颜料生产线建成投产,刷新业界“投产后产品最快达标”纪录。如今,企业年产值近2000万元,可直接创造税收约200万元。

   蕉岭县还通过各种惠企政策为企业注入强心剂,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畅通路网,为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让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动力更强。

   目前,蕉岭正高标准规划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大湾区辐射赣闽桥头堡、粤闽现代产业合作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东方雨虹生产车间,机械手臂不停地挥舞着,一包包瓷砖胶从流水线上输送出来。汪敬淼 摄

   去年5月,东方雨虹新型绿色建材项目在蕉岭县建成投产,目前该公司已经建成2条绿色建材特种功能性粉料自动化生产线。“我们1至8月的产值突破了3000万元,同比增长30%,我们还打算扩充产品线。”该公司砂浆车间经理常伟东说。

   近年来,蕉岭县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批新型建材企业在蕉岭落户、聚集,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成为建材产业中重要的产品门类和经济增长点,为蕉岭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蕉岭县还实施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和产值倍增计划,力促绿色建材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进产业集群聚集,发展装配式建筑、精细化工、光伏设备制造等产业。

   促振兴>>>

   以工业化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化

   不久前,蕉岭县皇佑笔林场、竹海公园省级毛竹产业发展基地的灵芝迎来收获季。

   毛竹产业是蕉岭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蕉岭县沉睡多年的林业资源。近年来,蕉岭县林业部门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模式,采取“政府+科技+企业”方式,在竹子下种植竹荪、大球盖菇、灵芝等,助农增收。

   据悉,灵芝一年可采摘2到3次,是个“短平快”的种植项目,预计每亩干灵芝年产量约150斤左右,每斤灵芝的销售价格按不同等级从300元到800元不等。朵朵灵芝撑开“致富伞”,省级毛竹产业发展基地不仅可以吸纳村民就业,还成为村民学习种植技术的“实训基地”。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蕉岭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模式,采取“政府+科技+企业”方式,在竹子下种植竹荪、大球盖菇、灵芝等,助农增收。图为工人在采摘大球盖菇。丘林强摄

   灵芝种植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竹子的深加工也为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赛道,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企业在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的竹制品深加工综合产业园项目一期已经试投产,预计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年创税收2000万元以上。”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严兰明说。

   近年来,蕉岭县牢固树立农业工业化理念,以工业化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化,突出抓好健态竹制品精深加工、建丰粮业丝苗米精深加工、寿乡矿泉水等在建农业企业项目建设,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乡村有了产业活水,村民的生活也更有盼头了。在蕉岭,许多村庄近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不仅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叶田村这些年变化好大,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我们不仅改造了房子,路也变宽阔了,还建了4个公园。”广福镇叶田村村民钟金仁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蕉岭县以强班子、强管理、强服务,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带头参加公益活动、带头支持村庄建设、带头创业带富“三强四带”工程为抓手,实施“一支部一品牌”建设,“一村一策”提升组织力,强化党组织对乡村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

   蕉岭县是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之一。近年来,该县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六事”,即“一个党支部管事、一张清单明事、一套机制议事、一个地方说事、一种方法评事、一个模式强事”综合治理路径,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多元共治、全要素联动”的乡村治理机制,着力挖掘内生治理资源、提升内生治理效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明显提升,乡村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优势凸显。

   享成果>>>

   高质量做好城乡融合发展大文章

   初秋傍晚,夕阳倒映在水中,被低空掠过的鸟儿击碎,微凉的风轻拂着金光点点的石窟河面,近处是城市与河流,远处是乡村与青山,一幅色彩浓艳的城乡融合山水图尽收眼底。

   近年来,蕉岭县结合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高质量做好城乡融合发展大文章,全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磜镇石寨村。汪敬淼 摄

   石窟河边,一栋栋楼房正拔地而起,计划总投资约22亿元的市级重点项目桂岭新区扩容提质工程正有序推进中。

   “桂岭新区是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承担着加快推进城市扩容提质的重任。当前,我们通过成立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强化部门联动,靶向发力,以‘用户思维’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推动形成问题梳理、交办、协调、跟进、反馈的工作闭环管理机制,项目推进明显提速,一批项目的‘堵点’‘卡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蕉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监管股相关负责人张晓介绍。

   近年来,蕉岭县以“精致、绿色、和谐”为城市主基调,以秀美石窟河为绿轴,在路网建设、节点优化、配套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

   新区扩容,老区提质。在蕉岭县城的老城区,杂乱的电线归入桥架,昔日脏乱差的街道焕然一新。道路改造、外立面改造、四线整治、背街小巷美化亮化带来的改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

   不仅城市越来越宜居,乡村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蕉岭县农村供水巩固提升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汪敬淼 摄

   在农村供水巩固提升二期项目的蓝坊镇石湖村湖坑施工现场,工人正紧张有序地架设供水管道,“此次实施的二期项目主要通过管网改造、水源工程建设、净水设备以及信息化工程建设等,达到供水水源稳定保障,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全面提升蕉岭农村供水的保障能力。”蕉岭县水务局建设中心副主任谢永贵说。

   “原先的水管又细又小,有时候用水就会受到影响,大家都盼着能改善这一情况,这不,就快要实现了!”另一边,长潭镇堑垣村85岁的村民徐添喜每天看着家门口新的供水工程在抓紧施工,心里十分高兴。

   年度投资18亿元的交通项目建设,年度投资4亿元的水利项目建设,年度投资13亿元的城市项目建设……蕉岭县正扎实推进45项年度投资35亿元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赓续奋斗

   推动融湾入海 加快振兴发展

   去年10月,中国共产党蕉岭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举行,明确了今后五年蕉岭的具体奋斗目标:达到“五高”,即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水平、绿色生态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社会治理高效能。

   蕉岭规划发展蓝图上,创新实施“三三三五”发展战略格外引人注目。第一个“三”即争创老区苏区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粤闽赣省际边界区域发展示范县“三个示范县”。第二个“三”即培育绿色建材、大健康、高端数智“三大产业集群”。第三个“三”即打造粤闽赣(蕉岭)省际边界合作区、“卡拉比—丘”数学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大发展平台”。“五”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五宜城乡”。

   目标已然明确,奋起时不我待。瞄准“奋力打造老区苏区振兴高质量发展广东新样本”目标,蕉岭县以坚持“六大升级”、构筑“六新高地”,勾勒出了未来发展的施工图: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构筑实体经济新高地。蕉岭将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内建设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以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卡拉比—丘”实景天象馆等平台和卡拉比—丘数学大会等活动为牵引,高标准规划建设“卡拉比—丘”数学小镇,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改革创新升级,构筑创新驱动新高地。蕉岭将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创新要素供给、推进集成改革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坚持开放联动升级,构筑区域联通新高地。蕉岭将重点推进“两铁两高两道”工程,打造“交通强县”。同时,加快融区步伐、深化边界合作,促进区域空间、资源、产业互联互通,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深度融合升级,构筑富美城乡新高地。蕉岭将以列入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品质化打造精美县城、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特色化推动镇域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

   坚持绿色低碳升级,构筑生态文明新高地。蕉岭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绿色转型、健全保护体系、巩固防治成果,努力实现蕉岭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坚持民生品质升级,构筑公平普惠新高地。蕉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健康蕉岭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平安法治蕉岭上发力,努力让蕉岭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幸福更有“质感”。

   一线案例

   瞄准时代发展机遇 转型升级赢在路上

   随着5G时代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器械等领域对线路板的需求会增加,PCB行业迎来了新的商机。位于蕉岭县蕉华区的梅州市鸿利线路板有限公司(下称“鸿利公司”)抓住机遇,实现了逆势上扬。

   走进位于蕉华工业园区的鸿利公司数控生产车间内,经过技改的双面多层电路板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快速运作,此起彼伏的“滋滋”声不绝于耳,而放眼望去,偌大车间内仅由一名工人操控。

   “技改升级后的生产线,机器自动化操作代替了更多的人工操作,将生产效率提高至50%以上,原先需要8天才能完成制作的订单现在3天就可以完成。并且品质更稳,产品附加值更高。”该公司行政经理黄国安说。

   鸿利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是一家长期从事生产智能机器人、5G发射塔工业电源以及逆变器配套印制电路板的广东省高新企业。近年来,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技改升级,精益生产的方式,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实现连续三年营收逆势上扬。

   其实,鸿利公司以前生产的主要是玩具、灯板等科技含量较低的消费类产品,因为看到了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市场对线路板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该企业通过摸索顺利实现了转型升级。

   公司如今主要生产单面板、双面板及多层板。单面板月设计生产能力30000平方米,双面板月设计生产能力30000平方米,多层板月设计生产能力10000平方米,产品质量得到广大客户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我们的订单较多是来自东莞、深圳,最近新开拓了东南亚市场,他们采购我们的线路板用于生产智能机器人。”黄国安说。

   数读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蕉岭县地区生产总值为50.71亿元

   2021年,蕉岭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06.40亿元,同比增长5.0%,是2012年的2.1倍

   2013—2021年年均增长7.6%

   ●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12年蕉岭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957元

   2021年蕉岭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890元,比2012年多32933元,是2012年的2.3倍

   2013—2021年年均增长8.8%

   ●城镇化率稳步推进:2021年,蕉岭县城镇化率56.07%,比2012年提高8.07个百分点;2013—2021年年均增长1.7%

   2021年全县常住人口183651人,其中城镇102973人、农村80678人

   ●规模以上工业飞跃式发展: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9亿元

   2021年达到30.15亿元,是2012年的4.57倍

   2013—2021年年均增长11.4%

   ●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8.72亿元

   202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4.11亿元,是2012年的1.8倍

   2013—2021年年均增长9.9%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万元

   2021年2.7万元,是2012年的2.2倍

   2013—2021年年均增长9.0%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万元

   2021年3.18万元,是2012年的2倍

   2013—2021年年均增长8.3%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96万元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是2012年的2.2倍

   2013—2021年年均增长9.1%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通讯员】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徐志宝

   【作者】 陈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9:3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9:45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大埔:巧借“东风”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地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美丽的大埔县城。余灏 摄

   十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如歌。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大埔电厂等重点项目不断落地、陶瓷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城乡美美与共、群众脱贫奔康……十年时间流转,梅州大埔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广东首个原中央苏区县,今日的大埔把苏区精神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与实际行动,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振兴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追赶超越的步伐。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砥砺前行。乘着国家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大埔县正深入实施县委“1568”思路举措,奋勇争先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地,感恩奋进推动大埔实现全面振兴发展。

   奋斗岁月

   培育特色实体产业集群

   实体经济是城市的“生命线”。回首十年,大埔紧抓“实业富县”目标不放松,目前已明晰重点板块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培育发展先进材料(半导体、新型陶瓷)、新能源(电力)、先进制造业特色实体产业集群。电力产业是大埔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产业。目前,大埔已描绘完整“施工图”——坚持火、水、光并举发展新能源(电力)项目。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大埔县三河镇红色资源丰富、山青水绿景美。近期,该航拍照亮相中国空间站。邹捷亨 摄

   今年,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全面投产发电、广东粤电大埔电厂二期工程项目获核准批复,预计2024年底前投产。随着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的持续推进,大埔将全力打造广东省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为加快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先进制造业是大埔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方向。以电池制造为主的博富能从2005年建成投产、2013年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2021年实现产值3.08亿元,产量和产值不断攀升,投资1.5亿元的自动化锂离子生产线已动工建设,将生产用于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电池。消费电子产业链上企业鸿富瀚2020年实现“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上规”,同时从事3C功能性材料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的嘉颖新材料,从事5G高性能新材料研发生产的鸿翔瑞材料等一批链上项目陆续入驻,大埔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脉络逐渐明晰,当地有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陶瓷是大埔基础较为深厚的传统产业,当地正不断推动陶瓷产业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转型升级,打造广东省重要陶瓷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去年8月,大埔陶瓷龙头企业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高性能陶瓷轴承,成为拓展陶瓷应用空间、探索陶瓷新材料领域的典型代表。

   产业园区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大埔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县城工业小区于2018年被认定为集聚区,享受省级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在投资总额达到21.6亿元的7个制造业项目基础上,规划建设二期(半导体先进材料产业园)项目。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拥有国家高新技术陶瓷企业28家,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科创园和新型陶瓷产业园。同时,推进省级蜜柚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容提质项目,强化实体发展承载能力,园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十年来,作为广东省首个被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大埔全力争取国家和省出台的系列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扶持,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振兴发展成果,振兴步伐愈发有力。

   农业更强 农村更美 农民更富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十年来,大埔县“三农”战线一路捷报频传。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560户9991人全部脱贫,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15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1.72万元。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大考”,大埔用行动交出了完美答卷——代表梅州市接受省考,五年综合成绩位列第一方阵。

   立足培育振兴“新根”,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上齐头并进。如今,大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荣获“2018—2020年度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广东(梅州)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分会场在大埔县双髻山蜜柚公园举行。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城乡一体,奔向共富。十年来,县城扩容提质加快,“九街一场”和西湖公园等提质升级工程完成,中央城、奥园综合体等优质小区拔地而起,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不断彰显大埔“气质”;乡村振兴步伐行稳,高陂镇南部交通经济中心雏形初现、大麻商贸古镇再现活力、茶阳千年古镇焕发新机,三河红色小城镇、百侯历史文化小城镇等建设步伐加快,“一主三附多点”的城镇发展架构初步形成,持续提升大埔“颜值”。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近年来,大埔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为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以旧寨、汇东、大埔角、太宁、蕉坑等红色村建设为抓手,大埔开展党性党史教育“模范村”、基层党建“先行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引领村”;以全域全面振兴为目标,大埔打造枫朗镇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高陂镇桃源镇“人居环境+陶瓷”等乡村振兴示范带,西河镇“十村联动”等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美丽乡村已是寻常风景。

   做强乡村产业振兴大文章,大埔念好“山”字经,形成“山上绿色银行、山中党旗飘扬、山下现代厂房、山外流通市场”的格局。

   围绕县委“1568”思路举措,大埔县做精特色现代农业,以创建省级数字农业试点县为着力点,发挥蜜柚、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万企兴万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联农带农效应愈发显著。作为大埔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蜜柚辐射带动7万多户、茶叶辐射带动2万多户参与发展,实现年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

   扎实做好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工作

   多年来,大埔县坚持八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把各项民生保障项目建设进度往前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硬核”拼搏的背后,彰显大埔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

   十年来,大埔以百姓诉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根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凝心聚力织牢民生保障网,努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广大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成色更足。

   教育越来越普惠。近年来,大埔投入13.45亿元推进西岭实验学校、城东实验学校、虎山中学教学楼、高陂镇实验学校等项目建设,将新增学位8990个;成立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完成县管校聘工作,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不断缩小城乡及校际教育水平差距。

   医疗服务越来越优质。大埔投入16.7亿元新建(改扩建)医院22间,完成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232间,县人民医院改扩建一期、县中医医院迁建、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等项目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市首家县级二甲妇幼保健院,“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问题在大埔逐步得到破解。

   就业越来越稳。大埔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返乡创业、就业成为群众的一种新选择。

   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大埔成功创建世界长寿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79%,出境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

   社会环境越来越和谐。大埔成功创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切实将平安触角延伸至家庭、扩展至村组,积小平安为大平安;“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基层治理经验助力该县荣获“广东省最安全城市”称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串串温暖可见的数据,反映出大埔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迈出的扎实脚印。

   火热实践

   汲取红色资源力量 擘画村美民富蓝图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惠民利民项目落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全面提升……看着近些年来三河镇的发展越来越好,大埔县三河镇党委书记饶志潘感到很欣慰。

   三河镇是一座拥有红色底蕴的城镇。90多年前,三河坝战役在这里打响,保留了南昌起义的火种,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如今,三河坝战役精神仍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埔儿女感恩奋进、砥砺前行。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景区。袁群华 摄

   “近年来,三河镇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推动与党建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带动政治领导力全面加强,增强了基层组织力。”饶志潘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也离不开村干部这群“领头羊”。

   2018年,三河镇汇东村还是村民听到直摇头的软弱涣散村,通过选派有担当有能力的干部当“领头羊”,重新组建一套有组织力、有战斗力的班子,在党员干部带头做实事下,带动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如今该村不仅摘掉“涣散”的帽子,2021年被评为乡村振兴先进集体,成为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这是三河镇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典型。党建的力量,更是全面助力该镇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

   “以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为契机,三河镇探索实施六村联动‘强村富民’项目,坚持党建引领,通过资源共享、入股联营、产业联通‘一共两联’举措,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饶志潘说,目前每个村各筹措50万元入股大埔县三河坝纪念园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分红方式,每年每村平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逾5万元。

   红色是大埔最耀眼的底色,大埔境内有98处革命遗址。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龙头,大埔打造红色三河小城镇、百侯历史文化小城镇等,形成红色大埔“月亮工程”、闽粤赣红色旅游胜地。深入挖掘史实史料,在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力抓好中央红色交通线科学规划、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打造大埔红色旅游新名片。大埔正不断发挥红色资源育人效能,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感悟真理中传承苏区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凝聚起推动大埔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线案例

   建起交通“一张网” 发展道路“宽又宽”

   “山区富不富,关键在道路。”2020年,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建成通车,大埔至潮州饶平车程缩短1小时以上,进一步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解决梅潮两地蜜柚、茶叶等农产品及高陂瓷器的运输问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大埔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邓贺阶记得,10年前的大埔还没有高速和国道,“为补齐交通条件差这个制约大埔经济发展的短板,多年来,大埔县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和主攻项目”。

   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如今,四通八达的路网不断向外延伸,大埔境内已拥有梅坎铁路、梅龙高速、大潮高速、大漳高速、1条国道、6条省道和众多县乡道,编织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埔通往潮汕地区车程1.5小时、通往厦漳地区2小时,成为连接珠三角、汕潮揭和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外地企业前来洽谈项目和外出乡贤回乡兴业开始变多了,一大批项目在大埔落户和开工建设。”10年过去,邓贺阶欣喜地发现,交通环境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大埔的招商引资成果和质量。

   对外更加开放,对内也要谋求新发展。在大埔路网“主动脉”系统加快建设完善的同时,通往各镇(村)和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多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村村通公交”的实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改变了大埔农村交通面貌,有效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经济转型。

   祝丰村位于青溪镇的西部,受制于群山,长期以来村民只能翻山到三河镇求学及卖农产品,穷山村百年难通一条路。落后的出行道路,阻碍了乡村发展、村民致富。

   2019年11月,一条连接祝丰、小坑两个脱贫村、长7.6公里的公路全线贯通,将祝丰与三河的路程由过去的3小时缩短为30分钟。通过向上争取政策,祝丰村到三河镇小坑村7.6公里道路被列入“四好农村路”重点项目,完成了3.5米宽道路硬底化。

   祝丰村到三河镇小坑村的公路只是建设“四好农村路”的一个缩影。到“十三五”期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3562.905公里。县城到各镇(场)全部通三级及以上水泥路或沥青路面,245个行政建制村及100人以上自然村组全面实现水泥或沥青路面硬底化,行政建制村通客车率100%。

   交通基础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大埔构建现代交通网络“一张网”,逐步改变交通区位劣势,苏区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不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数读

   ●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100.27亿元,比2016年增长27%

   ●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31元,比2016年增长45.3%,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15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1.72万元

   ●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17.3亿元,比2016年增长29%

   ●投入121.5亿元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2021年公路通车里程3580.4公里,比2016年增长22.6%

   【来源】南方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9:49: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2 19:59 编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丰顺:奋力推动苏区全面振兴人民共同富裕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突出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两个抓手”,丰顺主动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好梅州“南大门”,图为县城俯瞰图。袁群华 摄

   一横一竖为“十”,三横一竖为“丰”。于梅州丰顺而言,“十”是时间刻度,“丰”是愿景目标。

   回望过去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丰顺这座城市处处展现出振兴发展的新姿态:红色沃土与绿色生态发展相得益彰,宜居城乡与文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

   展望未来之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丰顺处处奔涌着振兴发展的新机遇: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共同勾勒出丰顺苏区高质量发展的轨迹,以“八个聚焦”推动“八个提质”拓下丰顺谋划长远、实干争先的印记。

   以“十”绘“丰”景,再启新征程。凝心聚力,昂扬奋进,丰顺正奋力在推动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

   奋斗岁月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秋阳下,梅汕高铁丰顺东站与远处的青山相映衬。随着高铁列车的到达,一批批前来丰顺工作、旅游的乘客纷纷踏上这块土地。

   距离丰顺东站数公里的汤西镇新岭村,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和帮扶力量,逐渐实现历史性的蝶变:2020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435元,相比2015年增长5倍;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69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顺利出列。

   汤西镇新岭村党总支部书记、村主任陈永发说,新岭村虽然靠近城区,但过去村容村貌跟不上,不少人都往城里搬,“现在不一样了,不少城里的人都喜欢到我们村里走一走,感受乡村气息。村里正在谋划更多乡村产业,让乡村美起来、村民富起来。”

   2021年,丰顺县5253户14451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6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在全市率先实现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

   丰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有力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袁群华 摄

   过去十年,丰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投入14.13亿元资金,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增加优质学位19825个,中高考成绩连年提升,10多亿元资金捐建的嘉应学院紫琳学院进展顺利。

   过去十年,丰顺医疗卫生持续进步。积极创建省卫生强县,大力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丰顺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如期完工,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搬迁启用,公建民营村卫生站实现全覆盖。

   过去十年,丰顺文明创建成效显著。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扎实开展三级文明联创,丰顺县成功获评省文明城市,汤西南礤村、砂田黄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丰顺以路打通发展难点堵点,铺就发展路网。袁群华 摄

   以生态为底色,发展保护一个也不能缺

   翻阅过去十年丰顺的发展路径,清晰且坚定: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13年,丰顺县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翻开了苏区振兴发展的崭新一页。

   多点突破、起势发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12年丰顺县地区生产总值为707254万元,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812万元。

   同步增长的森林覆盖率同样可圈可点。2012年丰顺县森林覆盖率76.64%,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78.79%。十年,2.15%的增长,是一份坚守,更是一代又一代丰顺儿女的职责所在。

   “置身于天然氧吧,这感觉太舒服了!”行走于丰顺韩山历史文化生态区,从深圳自驾过来的梁先生在朋友圈发出感慨。入秋以来,一批批来自潮汕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游客选择了丰顺这座有温度的城市。

   过去十年,丰顺扎根苏区,不负生态,推动文旅、农旅、养旅融合发展,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留隍镇入选省旅游风情小镇,广东潮客小镇获评省优秀小镇。2014年,丰顺获评“中国温泉之城”“中国长寿之乡”。韩江获评“中国最美家乡河”,丰顺被省推荐为2022年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7月22日,梅州丰顺县新区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保障老区人民群众安全饮水和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丰顺县委办供图

   过去十年,丰顺的发展底色是什么?马图村茶农何运新给出的答案是“红绿相融”。

   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是有着2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的村落,亦是梅州著名的老苏区。2006年,退伍军人何运新回到老家马图村接管父亲开发的茶园。

   “当时以为种茶不赚钱,现在觉得想赚钱就要种茶。”何运新观念的转变,源于丰顺把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建设的“生命线”和增进群众绿色生态福祉的“幸福线”。

   2018年,丰顺县茶叶产业园获批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圆满完成项目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及绩效考核工作,并于2022年5月成功申报丰顺县茶叶产业园(扩容提质)。2021年年产值14.33亿元,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0.9万亩。昔日“绿叶子”,今日“金叶子”,在讲述着丰顺生态发展的点点滴滴。

   不断践行生态强县的理念,丰顺做好城乡融合文章,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串联起乡村建设、城区建设,以点带面、点动成线的形式让生态资源价值最大化。

   以振兴为目标,提质扩容一个也不能落

   “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把丰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事业推向前进。”2021年年末,丰顺高质量发展的号召铿锵有力,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承前启后。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丰顺以“红”绘就苏区振兴发展新蓝图,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那时候还是一片荒地。”2013年,梅州大北农生物科技公司落户丰顺。“作为第一个落地的企业,我们也没有想到能在这里形成产业集聚。”从选地到建设,该公司工厂部总经理曾炎桃参与了全过程。如今,从空中俯瞰,这块土地已初步建成粤东最大、最集聚的绿色饲料生产基地,汇聚了大北农、双胞胎、立讯饲料、海大饲料等8家企业,未来可期。

   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基础配套不断完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图为建成通车的海珠路。袁群华 摄

   过去十年,是丰顺持续发力苏区振兴的十年,坚持抓存量和抓增量并举,全力以赴做强做大工业经济,丰顺经济发展着重扩容,亦在提质。

   将小喇叭做成大产业,是丰顺以产业振兴推动苏区振兴的重要举措。

   2015年,丰顺本地已有电声企业640多家,从业人员3.8万人,生产有扬声器配件、多媒体音响、汽车音响等5000多个规格类型的产品,市场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全县电声产业总产值达102亿元。2019年电声产业总产值103亿元,出口约2.15亿美元。

   作为丰顺电声龙头企业,丰顺县培英电声有限公司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提升。2012年,公司“汽车音响”荣获全省工业类名牌产品称号。2021年,公司自主品牌“欧龙”入选“国货新品”产品名录,进入品牌汽车上游产业链。

   建设更大的发展平台,推动实体经济提质扩容,丰顺同样早有行动。

   2014年,依托广东丰顺经济开发区原有的产业基础,丰顺县借助广州市海珠区对口帮扶机遇,共同建设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海珠(丰顺)产业园。“2020年,海珠(丰顺)产业园获评省四星级服务园区。当前,园区以三大平台为助力产业集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着力抓攻坚、促落实、见成效。”丰顺县科工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万洋众创城、国际声谷、标准化厂房“三大平台”总投资额71.37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8.3亿元。

   依托现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电子电声、绿色饲料、生物制药、智能装备等产业,丰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不断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实现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转变。

   庚续奋斗

   更高起点上推动丰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

   8月29日,丰顺立讯智造年产值30亿元项目正式投产。

   “以丰顺立讯智造年产值30亿元项目为新的起点,用好用足产业链发展的优势带动更多发展资源落户梅州丰顺。”在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来胜看来,丰顺立讯智造作为立讯在梅州的产业基地,将进一步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发展思维”和“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集中到“打粮食”项目上,是丰顺当前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和重要举措。

   具体而言,要以“八个聚焦”,推动“八个提质”,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丰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奋力打造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县、梅州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之星。按照丰顺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工作部署,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奋斗目标为:

   ——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至2025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4万元、年均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一二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水平进入全市前列,服务融入“双区”“双城”“两个合作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文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客潮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生态环境获得更好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空气质量优良率、森林覆盖率、流域水质稳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民生事业实现蓬勃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重点民生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大程度满足。

   ——治理效能得到综合提升。依法治县迈出坚实步伐,平安丰顺建设全面深化,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一线案例

   在苏区红土地上“种绿生金”

   “我们的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成效初显,陆续进入采收期。”丰顺县嘉洪农林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艺桦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采收视频。

   作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拥有粤东最大的农旅融合基地,丰顺县嘉洪农林有限公司正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农旅观光等新业态。

   立足县情镇情村情,丰顺县大力推进“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丰顺坚持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和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图为特色化水培精品蔬菜。丰顺县县委办新闻组供图

   2021年年底,丰顺县特色蔬菜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在推进乡村发展上开创新局面,丰顺县加快推进特色蔬菜产业园建设和茶叶产业园扩容提质,支持代米、马山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扶优扶强高山茶、特色蔬菜、青榄、红薯等现代农业,抓好供销系统“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全国试点和天业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更好联农带农富农。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丰顺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03万亩、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面积14.5万平方米,蔬菜总产量21.72万吨,其中食用菌6.66万吨;总产值11.48亿元,其中食用菌3.8亿元。

   在市场方面,丰顺特色蔬菜畅销全国20多个省份和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年销售量达2.45万吨。

   按照产业园建设规划,在联农带农建设方面,主要实施订单农业、折股量化合作共建、就近入园就业三大机制,可带动20家以上村集体、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开展林下食用菌、设施蔬菜等规模经营,带动面积超1.2万亩,带动农户超3000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增加农民就业收入超8000万元。

   “企业在不断壮大,用工量也不断递增,我们优先选择本地群众,吸收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超过800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广东代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福林说。作为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该公司经过22年的发展,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工厂自动化、周年循环生产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广东省“菜篮子”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同时,公司以“借船出海”方式出口至东南亚、欧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延伸了产业链。

   《丰顺县特色蔬菜产业园建设规划方案》明确指出,产业园将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共同把产业园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平台、产业带动载体,推动丰顺县特色蔬菜产业向集聚、集中、集群方向发展。

   “规划建设期2年,力争在规划期末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生产引领区、广东省循环农业发展样板区、广东省山区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区。”丰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产业园正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叠加优势,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数读

   ●2012年丰顺县地区生产总值707254万元,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812万元;2012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15元,2021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48元

   ●201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02163人,2021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26188人。全县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7.2岁增长到2021年的79.8岁

   ●到2021年底,全县卫生人员总量达到2971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0.38%,人员数较2012年增幅达68.53%。2012年病床数1213张,2021年实有床位2099张,增幅达73.04%

   ●2012年末全县企业和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05人,2021年末全县事业单位和抽样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87人

   ●据住户抽样调查结果,2012年,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527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2021年,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1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12元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郑坤

   【作者】 黄培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8:5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3 13:32 编辑

图集|绿水青山惹人醉 大美梅县迎客来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绿水青山生态美,景色如画引客来。图为桥溪古韵景区。 王志成 摄


   漫步桥溪古韵沉浸天然氧吧,畅玩水美村体验农家乐趣,亲子出游雁山湖打卡粉色沙滩……国庆假期,梅县区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供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亲子游、乡村游、休闲游呈持续增长趋势,全区文旅市场运行安全有序。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粉色沙滩成为游客带娃好去处。 受访者供图

   在雁南飞茶田景区,置身千亩茶田之中,游客或散步闲谈,或品茗小憩,或拍照留念,休闲自在、怡然自得;步入桥溪古韵,游客或三两结伴、或携家带口,沉浸天然氧吧,感受悠远淳朴的客家文化。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雁南飞景区游人如织,“热”而有序。王志成 摄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游客在麓湖山景区享受亲子运动时光。受访者供图


   “疫情之下,和家人朋友一起到本地景区放松身心,搭个帐篷露营泡茶也是很棒的选择,工作压力缓解了不少。”来自大埔的贺女士说。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游客在粉色长廊打卡拍照。 方旭 摄


   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内,粉红沙滩、铁索桥等娱乐项目人气火爆,游客畅享美好亲子时光。“国庆期间,我们的主打产品是梅州首个粉红沙滩,10月1日至5日酒店入住率很不错。”度假区副总经理杨文平说,在提供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的同时,度假区也全力落实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确保度假区“热”而有序。


      传统景区热度不减,乡村旅游同样人气火爆。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游客闲坐自在楼咖啡馆,畅享闲暇时光。 冯森达 摄


   行走南口镇侨乡村,青山掩映、山花烂漫,各具特色的客家古民居错落有致。这边厢,游人在南华又庐里感受客侨风情;那边厢,情侣闲坐自在楼咖啡馆畅享闲暇时光;不远处的亲子农场,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在被誉为粤东井冈山的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梅南镇水美村,不少游客趁着假期带上一家老小,到此感受红色土地之厚重,品味田园水美之恬静。“主要是带小朋友来感受下红色文化,再者体验下农家乐趣,一起动手做窑鸡。”游客黄先生说。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梅州:激发内生动力
游客在农家乐体验农家乐趣。 受访者供图

   “国庆期间,我们推出的共享厨房窑鸡体验颇受热捧,大家都说自己动手做的窑鸡吃起来更香。”水美村红军客栈老板罗柏迪说,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客栈假期日均接待游客约16台。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作者】 黄韬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