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复制链接] 0
收藏
14
回复
19181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7-27 15:31: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27 16:49 编辑

鱼肥稻丰!平远县中行镇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似火骄阳催熟稻田,梅州市平远县中行镇的农田里涌起阵阵稻香。7月22日,位于中行镇仲石村的稻渔共生种养示范点迎来第一季稻渔收获季。

  村民们拿着镰刀利落地挥刀收稻,在收割完稻谷的地方,不时有稻香鱼跃起的“身影”,不少村民按捺不住,早早拿起抄网捕鱼,体验抓鱼乐趣、坐收“鱼”利。

  “这个鱼长在稻田里,吃的是虫子、稻叶,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鱼的味道应该很不错。”仲石村村民王大姐带着孙子在稻田里看众人捞鱼。不多时,一条条鲜活的稻香鱼装满了岸边的水盆、水桶。“今天是水稻丰收,鱼也丰收,鱼米都丰收!”仲石村村民张大爷笑着说。

村民们在稻田里收稻、抓鱼


  仲石村稻渔种养喜获丰收与驻中行镇帮扶工作队(下称“工作队”)以及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帮助分不开。据了解,中行镇仲石村经济合作联社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工作队的引导下,牵头推动“稻渔”生态项目,集租闲置农田21亩开展“稻渔”种养,在农田里种下优质稻深优9708和恒丰优珍丝苗米,并放入稻香鲤、草鱼、泥鳅、甲鱼、塘鲺苗等。当天,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科技特派员团队还与仲石村经济合作联社签订了技术指导协议。


  “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水田综合收益提高100%至250%;另一方面又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队队长告诉记者,稻渔共生形成绿色生态循环,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及施肥,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


技术指导协议签订现场


  中行镇仲石村村支部书记张学炉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实施稻鱼共生的第一年,今天捕捞到最大的一条鱼有2斤左右。”据介绍,本季收成的稻香鲤亩产约120斤,亩产值约3600元;收成优质稻约亩产1000斤,产值2800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综合效益明显。


  据介绍,仲石村未来还将继续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借智借脑,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打造生态有机农业,提升山区稻田的生态农旅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并联合带动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这个项目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推广的。明年我们将继续集约更大的土地来推广这个项目。”张学炉告诉记者。


村民共享稻渔种养丰收喜悦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荣彬表示,接下来农科院水稻所将根据实际提供更合适当地种植的优质稻谷品种给农户种植;此外,水稻所还将结合品种指导稻鱼共生的技术,组织培训。“一些操作性的方法我们会去田里面指导。另外,我们还准备再联系一些企业来参观一下,把农民和企业结合起来,保证我们今后销售的渠道,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保证销路。”陈荣彬告诉记者,“今年晚稻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这一片都将集约起来,全部一起推广,把种稻谷和实施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生态养殖项目,一起发展起来。”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唐瑞谦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27 15:47 编辑

“青梅计划”解人才之“渴”
梅州计划“十四五”期间引进培育10万名青年人才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越来越多青年人集聚梅州,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今天的梅州,正在以人才振兴赋能苏区振兴。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5月,梅州按照“1+N”架构体系优化制定人才政策,印发主文件“1”——《中共梅州市委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梅州“人才振兴16条”),明确提出要实施“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五大人才发展计划。

    7月21日,梅州召开“人才振兴16条”暨“青梅计划”政策发布会。优化调整后的人才政策,可圈可点。

    字里行间,每一项政策举措均可窥见人才振兴是梅州发展之需,是苏区振兴之基。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从过去到当下,从当下到未来,梅州“寻觅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不会变,“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的思路不会变,“培养人才各尽其能”的目标不会变。

    以人才振兴赋能苏区振兴,梅州“人才振兴16条”暨“青梅计划”政策聚焦哪些重点,欲破解哪些难题?南方日报记者就此进行梳理,寻找梅州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人才密码”。

    南方日报记者 魏丽文 黄培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5:48:56 | 只看该作者
  求才


    “梅州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


    “来了就不走了。”嘉应学院教师张月春是新梅州人,2021年初通过人才引进计划从辽宁来到梅州,她的丈夫随后也到了梅州工作,“切身感受到了梅州对人才的重视与关爱。”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红色苏区绿色发展,不是喊在嘴上的一句口号,不是躺在计划书上的一行字句。梅州苏区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


    “今天的梅州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渴望人才。”发布会上,梅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钟利文的话语简洁明了,指向明确:梅州将拿出爱才敬才、求贤若渴的最大诚意和热情,竭尽全力为人才提供高效服务。


    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当前,梅州正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众多机遇。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实现梅州红色苏区绿色发展,关键在人才、核心在人才、动力也在人才。


    然而,据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梅州全市户籍人口544万,常住人口387万。全市各类人才52.16万人,仅占常住人口的13%,且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以上仅1.5万多人,博士只有430多人,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屈指可数。


    人口总体外流、人才吸引力不强,是梅州当前的现状。深究其因,既有地理区位原因,也有珠三角的虹吸效应等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发展的问题。


    人才问题是一个地方发展不可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梅州正视差距、找准差距,努力缩短差距。


    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年初,梅州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梅州市情、准确定义人才、认真梳理政策,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全面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处理好引、育、留、用的关系,着力解决‘人’的问题。”不久前,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就如何补齐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短板问题做了深度解读。


    谁是人才?梅州的回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梅州“人才振兴16条”明确提出梅州将实施“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五大人才发展计划,将招才引智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释放出梅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


    “鸿雁计划”提出,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给予项目经费、生活补贴支持。


    “金谷计划”则将“吸引乡贤侨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干事创业、投资扩产”纳入其中。


    相较于此前实施的人才新政“20条”、博士人才引进“黄金八条”等政策,梅州“人才振兴16条”对人才的定义更加广泛。


    “既重视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又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梅州市委组织部人才管理科科长叶裕锋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梅州人口外流、青年人才减少等问题,“青梅计划”提出设立人才落户奖,不管是外地人才来梅,还是现有梅州户籍人才回梅、本地院校当年度应届毕业生留梅,均可申请。


    “对35周岁(含)以下高等院校、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新落户梅州并在梅企业(国有企业除外)就业或自主创业,符合相关条件的,按博士、高级职称人才3万元,硕士研究生、高级技师2万元,本科、技师5000元,大专、高级工2000元标准给予落户奖励。”梅州市人社局局长黎红英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5:49:41 | 只看该作者
            求才

    “梅州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

    “来了就不走了。”嘉应学院教师张月春是新梅州人,2021年初通过人才引进计划从辽宁来到梅州,她的丈夫随后也到了梅州工作,“切身感受到了梅州对人才的重视与关爱。”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红色苏区绿色发展,不是喊在嘴上的一句口号,不是躺在计划书上的一行字句。梅州苏区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

    “今天的梅州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渴望人才。”发布会上,梅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钟利文的话语简洁明了,指向明确:梅州将拿出爱才敬才、求贤若渴的最大诚意和热情,竭尽全力为人才提供高效服务。

    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当前,梅州正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众多机遇。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实现梅州红色苏区绿色发展,关键在人才、核心在人才、动力也在人才。

    然而,据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梅州全市户籍人口544万,常住人口387万。全市各类人才52.16万人,仅占常住人口的13%,且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以上仅1.5万多人,博士只有430多人,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屈指可数。

    人口总体外流、人才吸引力不强,是梅州当前的现状。深究其因,既有地理区位原因,也有珠三角的虹吸效应等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发展的问题。

    人才问题是一个地方发展不可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梅州正视差距、找准差距,努力缩短差距。

    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年初,梅州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梅州市情、准确定义人才、认真梳理政策,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全面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处理好引、育、留、用的关系,着力解决‘人’的问题。”不久前,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就如何补齐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短板问题做了深度解读。

    谁是人才?梅州的回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梅州“人才振兴16条”明确提出梅州将实施“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五大人才发展计划,将招才引智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释放出梅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

    “鸿雁计划”提出,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给予项目经费、生活补贴支持。

    “金谷计划”则将“吸引乡贤侨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干事创业、投资扩产”纳入其中。

    相较于此前实施的人才新政“20条”、博士人才引进“黄金八条”等政策,梅州“人才振兴16条”对人才的定义更加广泛。

    “既重视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又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梅州市委组织部人才管理科科长叶裕锋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梅州人口外流、青年人才减少等问题,“青梅计划”提出设立人才落户奖,不管是外地人才来梅,还是现有梅州户籍人才回梅、本地院校当年度应届毕业生留梅,均可申请。

    “对35周岁(含)以下高等院校、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新落户梅州并在梅企业(国有企业除外)就业或自主创业,符合相关条件的,按博士、高级职称人才3万元,硕士研究生、高级技师2万元,本科、技师5000元,大专、高级工2000元标准给予落户奖励。”梅州市人社局局长黎红英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5:50:41 | 只看该作者
    引才

    引导青年人才

    往企业流动

    从“1”到“N”,不少人会问梅州五大人才发展计划为何首推“青梅计划”?从一组数据或许可以窥见:梅州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五分之一,比重全省最高。

    青年人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潜力、活力和希望所在。立足实际,梅州发展迫切需要“新鲜血液”。

    刘彬彬,梅州兴宁人,在入职广东科伦药业有限公司(下称“科伦药业”)前,一直都在外工作,“后面经过了解,发现梅州有些企业的薪资并不差,工作环境甚至比珠三角的还好。”

    再三思考,刘彬彬回梅加入科伦药业。在这里,95%的员工都是梅州本地人,多以青年人为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国内抗疫物资紧缺之际,科伦药业仅花10天便完成了84消毒液项目的立项、研发、生产、上市等流程,背后便是青年人才力量的支撑。

    积蓄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力量,梅州大力实施“青梅计划”,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引进培育10万名青年人才,集聚优秀青年在梅州就业创业。

    “人才可通过申领安家费、租房补贴、购房补贴以及申请入住人才公寓或单位宿舍等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梅州市住建局局长李宏介绍。

    翻阅“青梅计划”,五大特点跃然纸上:一是“留梅”“回梅”同步推进,二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推进人才工作放权松绑,四是坚持“外引”与“内培”两手抓,五是坚持“就业创业”与“成长成才”两促进。

    就梅州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各种新兴经济组织和民营企业人才偏少的难题,“青梅计划”突出产出思维导向,对原有急需紧缺人才和“博八条”政策作了优化调整,引导人才往企业流动。如:

    人才落户奖只奖励落户梅州企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才,企业引才补贴高于非企业单位,支持企业人才提升学历、晋升职称,将住房保障范围拓宽至企业人才;加大就业创业补贴落实力度,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及技工院校应届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就业,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且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一次性基层就业补贴5000元;

    上年度纳税前10名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每年可自主推荐1—2名新引进人才同等享受相应待遇;

    ……

    以一个非急需紧缺类的本科生为例,若其在梅州企业(国有企业除外)就业满3年、并且符合相关条件下,其最高可以领取5000元的人才落户奖、5000元的基层就业补贴、1.8万元的租房补贴、2万元学费补助、5000元职称补助,总共奖补5.3万元。

    “这与梅州发展实体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是符合梅州今后发展需求的。”业内人士分析,“青梅计划”有利于推动梅州形成“人才链”,既有领军人才、尖端人才,更有各方面相配套的专业人才团队。

    除了给就业者奖补政策,“青梅计划”还为人才工作放权松绑,给予一定条件的企业引才自主权,谁是人才企业说了算。

    “编制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目录,目录内企业自主新引进人才可同等享受待遇,并且企业类新引进人才享受生活补贴比同等层次非企业类、国有企业新引进人才多9万元。”梅州市工信局副局长陈梅生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5:51:55 | 只看该作者
          育才

    培养建立

    本土人才库

    “外面的不愿来,还是要靠本土培养。”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梅州)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范广红认为,当前梅州不少企业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离不开智能化生产,更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如何解决内外人才之困?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梅州)食品有限公司采用人员外派、劳务派遣等形式补技术工人的短板,同步实行“师傅带徒弟”机制,培养本土技术人员。“接下来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把人才队伍建好用好。”范广红说。

    当前,梅州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强市,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本土人才需求量大、种类多,缺口大。

    远水解不了近渴,梅州早就意识到,在强化人才外引的同时,还要把重点放在人才内育上,在引和育中激发梅州人才活力。

    换言之,于梅州而言,引才是必要的,但终非长久之计。

    “从外地招兵买马已不能满足本地企业需求,当务之急要从源头培养,就地就业。”在电声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建议中,丰顺电声行业协会会长、泰昌电声原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文胜的话,道出了梅州育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青梅计划’坚持从高校、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这一主体入手,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发展两大重点制定。”钟利文介绍,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青梅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政校企协同育才机制,鼓励院校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建设创新联盟、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等,深化校企合作定向育才。

    校企合作定向育才,在梅州已有探索。

    作为梅州市唯一高等本科院校,嘉应学院肩负着培养人才,服务梅州市地方产业的重任。自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与梅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梅州发展输送各类人才。

    不久前,以“共建产业学院 服务实体经济”为主题的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梅州市印制电路行业协会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落脚点同样在用好用活本土资源培养本土人才,建立本土人才库。

    “我们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才能满足行业的快速发展。”梅州市印制电路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志伟认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促进学院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为行业培养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蓄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地方都只顾引才,而忽视用好用活本土资源培养本土人才,忽视建立建设好本土人才库,造成本土人才缺少或者流失。

    苗成树,需不断扎根生长,树成林,需不断培养增量。培养本土人才的关键,梅州更大更长远的任务,便是建立建设好本土人才库。

    “按照计划,我们还将与高校合作建立引才联络站,选聘优秀学生担任联络员,建立在读梅州生源学生信息库,加强沟通联系。”共青团梅州市委书记廖琼慧介绍,这一举措着力吸引市外毕业生回梅发展,让更多本土人才资源扎根梅州,助力梅州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5:53:07 | 只看该作者
    声音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

    发挥市场作用

    支撑人才发展

    近年来梅州人口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青年人口的流失,一定程度上阻碍梅州的高质量发展。人才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第一资源,梅州市委、市政府紧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做好稳就业促就业工作,抢抓青年就业创业的窗口期、关键期,出台“青梅计划”政策,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是浸润梅州青年人才发展的涓涓细流。

    从广度来看,“青梅计划”实现了人才全覆盖。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可以成为梅州的人才,既包含了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也包括了高级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创新创业人才,是符合梅州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

    从范围来看,“青梅计划”推动市内市外相结合。“青梅计划”既注重做好梅州籍人才的回流指引,也非常注重吸引外面毕业生来梅工作、生活,形成一个里外联动、互动的人才机制。

    从实效来看,“青梅计划”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了全链条、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通过青年人才的引进、发展,完善对人才家属的配套服务,全方位推动梅州青年人才提质升级,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和青年发展型城市。

    未来,梅州还要建立一系列青年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青梅计划”对此也有涉及,比如解决青年人才岗位问题、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助力人才职业生涯发展、扶持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等。

    值得关注的是,“青梅计划”还着重强调了市场化配置人才。人才的“引、育、留、用”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工作上,梅州仍需要继续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撑梅州青年人才的发展,做好梅州的人才工作。

    科伦药业行政部主管刚俊杰: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技能人才地位

    比起博硕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我们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占比更大。梅州此次出台的“青梅计划”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尤其是人才落户奖不仅包含了博硕高学历人才,还包括了技师和高级工等技能型人才,现有梅州户籍人才回梅、本地院校当年度应届毕业生留梅同样享受人才落户奖励。

    企业留不住人才的原因,除了薪资待遇,就业者对制造业企业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认为“进了制造业企业就是进了传统型工厂”。因此,当地政府和各级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多组织开展技能类人才大赛,营造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6:07:41 | 只看该作者
链接阅读:
致敬高温下坚守工作一线的劳动者
无惧“烤”验 “汗”卫安宁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供图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在全球的室外待一天,水流快速输送,执勤交警需及时饮水,补充水。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烈日下,环卫工正用毛巾头滚下的汗。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高温天里,生活垃圾要及时收运,避免产生异味,环卫员工早到岗,开启一天的工作。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高温天气下,坚守岗位,为各地区的出色​​表现做好准备。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全身稻田里,农户严实,防止晒伤中暑,迅速将收割里的谷粒装车、转运。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正值暑假,梅城滨芳大道交警正在路口疏导交通。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值忙碌时节,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农民丰收的喜悦。

   连日来,梅州频频发布高温高热还预警,7月25日,梅州五华县以39.6℃登顶全最高,打破了当地有气象记录的历史最高气温记录。
在“高温超长选择”下,很多人在房里享受清凉,然而,却有这样一群凉人依然坚守一线。

   正值正值,梅城滨大道有道路的交通高峰期,警员威迅速抬到路口的路口,疏导疏导,抬手指挥、转身……在他的下段交通秩序“户外一天,基本都是干湿轮换状态。”叶威说,常有的曝晒,他的一个皮肤现在又是黑,“是假期间,现在广泛关注学生和学生们的休息时间,过往安全,这是我们正常工作的意义所在。”

   “越是天越热越要及时清扫。”在梅秀兰大桥上,上午工作卫城期,往来车辆络通不绝,环工前往阿姨早早便岗,开启一天的到高温天里,生活垃圾不为人知运载及时,极易产生异味。因此,每天一大早,环卫工便骑着电动车,穿在大街小巷,只为给三辆市民营造清新、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您好,请您在哪里拍点码”“48 小时内有方队冠冕吗”...... “重要人物”的“行程卡”,有关地区来梅的重要筹码为召开发布会举行。也是口出入口是疫情的健康的口号,“外防”的关键事件,天气下,“大白”守护住的大汗淋漓,从清晨到但始终坚守来的成果,
每日高温持续,在梅州各地,重点项目如现场展示一派建设。员工名布一群暴青筋是,强筋豆大的汗水着青下。项目早日建成通车。

   在乡间田间田野溪能看到,黑人的屠杀得来,辛黑的黑奴正在土地上割。大暑时节进入谷粒装车、活转运、割机的藏着水中。 “这些粮食,心里不慌。此时正有抢收抢种的时候,我们要确保早稻归仓,抓紧抓紧谋划造粮。”基地管理人员邓晓明说。

   交警卫冒着高温护航市运载车辆,到车队巡逻人员一线实施高辛勤工作;从建筑工人顶上的抢夺施工保障早日实施保障工作,确保粮食生产早日通收……这一次,是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

   文: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图:南方记者何森垚(除署署名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6:1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27 16:32 编辑

昨日五华录得全省最高温
预计未来三天我市持续高温炎热天气

   本报讯 (记者李艳良 通讯员罗碧瑜) 记者从梅州市气象局获悉,受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影响,7月9日以来我市持续高温炎热天气。25日午后,五华县最高气温达到39.6℃,为全省最高,打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预计未来三天受强盛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市高温炎热天气持续,午后局地有(雷)阵雨,最高气温在37~38℃,局地在39℃左右。

   25日16时16分,梅县区气象台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截至25日17时,蕉岭、梅县、兴宁、五华和丰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生效中,其余各县(市、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生效中。

   来源: 梅州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6:2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27 16:29 编辑

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森林警察大队:
变身“捕蛇者” 专治“蛇出没”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民警与捕蛇师傅合力捕获蟒蛇。受访者供图
鱼肥稻丰!平远县稻渔种养生态养殖模式迎来首个收获季
民警与捕蛇师傅将捕获的蛇放归自然保护区。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见这么大的蛇,已经吃了三只鸡了!”电话那头,梅江区西阳镇筀竹村村民声音颤抖。另一头,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与捕蛇师傅抄起捕蛇钳、钢叉、捕蛇袋,火速赶往现场。

    疏散群众,看准时机钳住蛇七寸,一手抓头一手抓尾,仅10分钟,这条长约3米、重约50余斤的大蟒蛇便被收入袋中、准备放生。

    毒蛇入屋、蟒蛇吃鸡……近年来,随着梅州生态环境和市民野保意识的持续向好,蛇类动物扰民的警情逐年增多。仅今年3月至今,此类警情已达103起。“有时一天要处置四五起这类警情。”从警36年,李文峰已成为队里的捕蛇“老师傅”,经其捕捉救助的蛇类已超200条。

    24小时待命,与蛇斗智斗勇,每一通报警电话响起,他们便要匆匆启程,保护群众、救助蛇类、守护生态,在日复一日中坚守,在险象环生中毅行。

    ●南方日报记者 黄韬炜 通讯员 陈芳 陈诗绮

    与蛇为“友”

    民警“好言相劝”

    巨蟒“束手就擒”

    “那是我第一次跟队里的同事处理此类警情,老李见我还是新手,就让我疏散围观群众并全程拍摄记录,而他三两下就搞定了50多斤的大蟒蛇。”谈起上述警情,不久前从东郊派出所调至森林警察大队的民警黄勇文,笑着向办公桌对面的李文峰努了努下巴。

    临近退休年纪,李文峰的两鬓已经斑白,30多年与莽莽群山作伴,每周三次进山巡访,辖区的森林情况其早已了然于胸,几月开什么花、长什么草,哪里结什么果、飞什么鸟,什么蛇有怎样的习性,他一点也不含糊。

    “晚上人会拿着板凳出来纳凉,蛇也是一样。”说到蛇的习性,李文峰音调上扬,“春雷一响,蛇类就开始活跃起来,每年3月至10月,是它们交配产卵的季节,活动异常活跃,尤其是在闷热天气或雨后初晴时,主要出现在阴凉潮湿的环境,或是鸡舍等有‘食物’的地方。”

    据其分析,梅江辖区范围内,最常出现的是蟒蛇和南蛇,二者分别占比30%和20%,前者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者是“三有”保护动物,均没有毒性。但偶尔也会出现银环蛇、眼镜蛇等毒蛇,“蛇也有灵性,它们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遇见蛇不要惊慌,更不要盲目驱赶抓捕,应报警等待专业人员进行处置。”

    李文峰回忆,2018年夏天,筀竹村一村民报警求助,称有一条大蛇窜入其鸡舍,已经吃了好几只鸡,“我们赶到现场时,鸡全躲在一边,两只鹅一直在嚎叫,而那条大蟒蛇已吃饱喝足,摊开身子在‘叹世界’,目测有70多斤。”

    随即,李文峰与同事抄起家伙小心翼翼贴近。感知到有人靠近的大蟒蛇马上警惕起来,上半身快速缠在柚树上,这下便难倒了在场民警,“我们只好一人抓住它的尾巴,一人用钳子轻敲蛇头将其驱退。”

    僵持近1个小时,3名民警和大蟒蛇都已精疲力尽,“当时也是没办法了,我就一边拉一边念叨‘我们不是来伤害你的,是来送你回家的’,说多几次,它像是能听懂,慢慢就不反抗了。”

    但很快,新的问题又摆在民警面前:出警带来的捕蛇袋太小,70多斤的大蟒蛇装不进去,蛇头还漏在了外面。

    “当时也找不到更大的袋子了,只能硬着头皮放上车,一直轻拍它的头,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它,告诉它马上就到家了。”就这样,近1个小时的车程里,这条大蟒蛇没有丝毫反抗,到达自然保护区后一溜烟回了家。

    捕蛇秘笈

    高手也会被咬

    捕蛇不可大意

    近些年,不少人感觉蛇越来越多了。

    数据显示,2020年,梅江辖区接报涉蛇类警情126起,2021年增至165起,2022年3月至今,该类警情已达103起。

    相关人士认为,这一方面与梅州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紧密关联,一方面也得益于群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也就是说,捕杀蛇的人少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为蛇繁殖创造了条件。蛇类数量增加,活动范围自然扩大,群众便感觉蛇越来越多了。

    蛇类数量持续增加,扰民事件频频发生。为了更加高效处置涉蛇类救助警情,2018年起,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森林警察大队与第三方专业捕蛇队建立合作,携手处置蛇类扰民的警情。“大队和捕蛇师傅都是24小时待命,一通报警电话便快速响应,这位捕蛇高手就是我们的生力军。”黄勇文说。

    黄勇文口中的“高手”,叫温林章,今年40岁,干练的短发、黝黑的皮肤,身着迷彩服、脚踏户外靴,说话语速很快,正如其捕蛇的速度一般。

    2018年至今,温林章已与警方合力捕捉救助蛇类300多条。“说来也奇怪,我从小就不怕蛇,看到蛇反而会很激动,自然而然也就会抓蛇。”温林章笑道,“细想也算是缘分,我的名字叫林章,可能是让我做好森林文章的意思。”

    谈及他的“捕蛇经”,温林章总结有三大关键。

    其一是做足功课,要学习掌握蛇的种类、体征、习性,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一般来说,有毒的蛇以三角头居多,而且颜色较为鲜艳,但三角形的头部不是判断毒蛇的唯一标准。蛇有没有毒主要是看嘴里有没有毒腺,它们是通过尖牙把毒腺里的毒素释放出来的。”

    其二是练熟技能。常说打蛇打七寸,用捕蛇钳钳住蛇七寸,它就动弹不得,然后一手抓头,按住其嘴巴,它就咬不了人,一手抓尾,再放进捕蛇袋中即可。“其实‘七寸’指的是一个笼统的部位,大约是蛇心脏的部位,抓多了便孰能生巧。”

    其三是做好保护。“就像老李常念叨的,生命安全最为重要,要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群众、保护蛇类,千万不能大意,我就吃过了两次大亏。”

    今年5月,在三角镇湾下村,温林章与民警在一栋农房楼梯下捕蛇。5分钟不到,温林章便抓到了一只长约1.5米、重约1斤的南蛇,他正要将蛇放入袋中时,意外便发生了。

    “当时想着不是毒蛇,就大意了,随手抓起来入袋。突然,手像被锯子划了一下,当我‘哎呦’时,右手虎口就已经出血了。”温林章说。

    为民解忧

    蛇类“花式”扰民

    民警紧急处置

    “警察同志,有条蛇溜进了我们家,现在好像藏在摩托车里不出来,你们快来!”

    “先不要惊慌,远离那辆摩托车,我们这就出发。”

    2020年9月21日22时许,一阵急促的报警电话铃声响起,民警李文峰、捕蛇师傅温林章带好装备火速赶往西郊镇黄塘村。

    “当时客厅太暗,还以为看错了,打开灯仔细一看,才发现一条满是花纹的蛇钻进了摩托,紧紧缠绕着车架,我们一家人都吓坏了。”在现场,报警村民指着一辆废旧摩托车说。

    说罢,两人拿起手电筒上前仔细察看,发现车头处隐隐约约露出一个蛇头,初步判断为有毒性的眼镜蛇。

    见状,温林章穿戴上防护服、手套,开始拆卸摩托车头。谁知,感知到危险靠近的眼镜蛇,又溜向了车尾。“摩托车多处已经生锈,又没有专业的拆卸设备,折腾了快一个小时,差不多把整辆摩托都拆了,才在电瓶底下抓到它。”温林章说。

    回忆起彼时的情景,李文峰仍有些后怕。“要把手伸进看不见的地方,那可是条毒蛇,但当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只是想着尽快抓住这个‘不速之客’。”

    蛇类溜入民宅,钻进摩托车、汽车、洗衣机的警情仅偶有发生,最常见的还是闯进鸡舍的“贪吃蛇”。它们造访一次,往往会咬死好几只鸡,农户苦不堪言。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2018年的腊月二十七,筀竹村村民何伯正准备宰鸡过年,走到鸡舍时却傻了眼,一条大蟒蛇正盘踞在角落,腹部鼓起,看起来已经饱餐了一顿,而旁边还有几只被咬死的鸡。

    “大蟒蛇被抓走后,何伯看起来还是一脸失落,我们猜这些鸡可能是他们一家的年货,但他却没有抱怨过一句。”见此情形,李文峰从自己口袋掏出500元,硬塞到了何伯手中。

    “很多农户都不理解,这些蛇进村吃鸡,为什么不打死它们,还要保护放生,那下次它们再来再吃怎么办,鸡白白被吃了也没有任何赔偿。”李文峰皱了皱眉,接着说道,“我们只能一遍一遍地安抚解释,这些蛇是国家保护动物。遇上家境较为贫困的,队里就自掏腰包给他们一些经济补偿。”

    被问及这些年队里究竟贴了多少钱?李文峰和同事们都算不上来。“尤其是这几年,明显发现群众的怨言少了,理解支持多了,这样来看,这些都没必要去计较了。”李文峰笑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