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打灶:布局很重要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12-26 09: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的“打灶头 ”

   
   梅江区的客家人打灶头比较古老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用黄泥摏,有单眼灶和双眼灶。双眼灶一般长五尺,打灶头时用门板和桌板为模板固定好灶的长宽,在要做灶眼的地方放两擦柴,木板和木柴中间就用黄泥摏实,抽出木柴,灶眼就初成了。接着用抹灰的铁抹子把灶眼抹平,最后是用砖砌一个凸字形的灶门。等黄泥干透后,灶面和灶的周围用秆茎灰(石灰加禾秆混和搅拌成的灰,加禾秆是为了增加韧性)抹平灶头就打好了。关于双眼灶,我们客家还有一个童谣:“前锅煮粥,后锅焖肉。有矛奔涯食?矛就打烂惹个锅头笃。”

   还有一种就是比用黄泥摏稍为改进一点的方法——用泥砖砌灶头。泥砖是用田泥加上禾秆让牛踩,让泥非常有韧性,踩后的泥就倒入砖模里晾于成型,最后就用这一块块做好的泥砖直接砌灶头,到八十年代后就基本都用红砖砌了。

   以前一般打一个灶头要耗时两至三天,旧时客家人打灶头很有讲究,非常郑重其事。一般要先让先生选好适宜开工的吉日动工,客家女人的美德之一就是“灶头锅尾”,意为勤劳贤惠持家,认为女人主灶,故在选吉日开工时一般都以女主人的八字为标准,灶头打好后还要举行宴请亲友、蒸红钵粄、敬灶神等仪式。

   (文/陈书玲 图/黄淑秦)

        来源:梅州日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09: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2-26 09:51 编辑

客家人"打灶头"原来是这么回事!大有讲究...
     
   结炉砌灶,客家人称“打灶头”、“作灶头”,称厨房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讲究的,据说它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福禄的“大事情”。


   自古以来,客家人对灶就有崇拜情节,认为它掌管着一家人的温饱和安康,并且相信如果灶头旺就意味着日子旺、家业旺。因此几乎各家各户的灶上都设造神位,或贴“灶君”画像,或放着“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并逢年过节祭供,以求灶神护佑。

   因此,在“打灶头”之前不但要请风水先生拣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但是方向虽然‘吉’,若灶门正对大门(即大门外能看见灶门者)就极凶。


   灶门对灶门,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争论。灶门向佛坛也凶,因为阳对阴,象水灭火。灶门向井,就是水火相克,主家中多奇祸,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内乱。”


   打好灶头即择吉日乔迁。要严格按事先选定的时辰“进火”(即开炉灶)。否则便会前功尽弃。进火”需事先选好吉时,按照严格完整的仪式来,各地方仪式会有所区别。一般程序是这样的,黎明时开始,由长辈提灯或执火把在前,男主人挑饭甑或米缸在后,主妇则挑着厨房炊具,小孩各取自需物件紧随在后。全家大小列队行进,鸣炮入宅。

   正是由于客家人对灶有着特殊的情节,所以“打灶头”(结炉砌灶)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非常讲究。如果家里一直祸事连连、诸事不顺,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灶神了,然后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处境,重获福气。


   在盖新房时,灶头是最后修建的。房子的其他结构已经修建好,主人家就会满怀着喜悦请来熟手师傅来“打灶头”。梅州人对“打灶头”很重视,不仅要请风水先生选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除了方位之外,还有一些禁忌是不能触碰的,比如灶门不能正对着厨房的大门,那样会招来厄运;如果家里有井,灶门也不能向井,因为水火相克等等。


   如若灶头起得好,就有口福了。客家人的灶头有不同数量的灶门,有的灶只有一个大灶门,配大锅;有的是两个灶门,配一大一小两个锅的。说起大锅灶,勾起了很多人旧时的记忆。在旧时,没有热水器,人们用柴火烧一大锅水,供全家人洗澡;逢年过节时,大锅成就了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这时妇女们用她们的巧手作出各种美食,一大锅饭菜在柴火的燃烧下伴随着浓烟散发着诱惑的香气,孩子们在这诱惑的香气中期待着品尝的时刻,想想都很幸福!逢年过节或遇上欢庆喜事,大锅也是招待亲戚朋友的功臣,一锅菜新鲜出炉,摆上各桌供亲朋好友品尝,分量足,火候足,吃不完还可以带回各家,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吃的是气氛,是情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客家人已经很少再打这样的灶头,现在都是用煤气灶、天然气灶等现代灶具。但是在农村乡镇仍然还有不少家庭保留着“打灶头”的传统,即使建起自己的新楼房,在设计厨房时,仍然把传统的灶头设计进去,形成了一边传统灶头、一边现代厨灶的情形,但是传统灶头也不常用,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有大事要招待大量客人时才会使用。如今要吃一顿用灶头做出来的饭已实属不易,这样的传统是否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09: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2-26 09:57 编辑

客家人打灶:布局很重要

张文锋



   “头井二灶三门户”,在江西龙南一带的客家人眼里,灶头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具,更是一种吉祥的预兆。灶管着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饥饱和安康福禄寿;且灶火旺是日子旺、家业旺的兆头,因此,客家人对灶很崇拜。他们对打灶的要求极为严格,其实这一切就是源自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许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客家人的这一习俗延续了数百年。

   客家人即使住房再紧,也要有一个宽敞的厨房,这是因为大厨房好砌大灶,相对来说客家人的灶都比较大,崇尚“大灶做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做大事业……”

   客家人把厨房叫灶下,逢上建新居、子女分户都会另起个炉灶,叫打新灶,意味着这个家庭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打新灶首先要挑选良辰吉日。打灶的人家给测字算命的先生报上全家的生庚八字,先生再依据通书(一般选用广东兴宁的罗家通书为多),经过一番仔细推算再选定打灶的吉日。

   拿到了打灶的吉日,接着就是聘请打灶师傅。从事打灶行业的师傅都是泥水匠,他们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接到了东家的邀请,打灶师傅带着他的家什上门来了,说是家什,也就是一把泥刀、一把尺子而已。

   打灶师傅根据厨房的布局选择打灶的位置以及最佳的朝向。客家人对灶头的朝向是非常慎重的,一般都喜欢选择坐北朝南,坐东朝西的位置。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巳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客家聚居区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坐北朝南,冇食都清闲。而朝北呢,另外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门朝北,神仙都住不发。朝北有西北风,所以客家人建房、安门都忌讳朝北方向。除了方位之外,还有一些禁忌是不能违背的,比如灶门不能正对着厨房的大门,那样会招来厄运;灶门也不能朝向井,因为水火相克,等等。

   定下了灶头的朝向,打灶师傅还要用鲁班尺确定灶台尺寸规格,这也颇有讲究。打灶有固定的尺寸:一般灶长五尺为“象眼”,灶宽三尺为“三才”,灶高二尺四寸合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灶门高一尺二寸合一天“十二个时辰”,宽八寸合“八卦”。这些规矩都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有趣的是,在灶台外侧一般都会砌一个称“鞋灶”的凹坑(也称“猫灶”),春雨季节可以烘烤鞋子。旁边就是生火的工具:火钳、吹火筒、烧火棍以及火铲。灶门口还会留三两平方米空地,砌出与灶台同宽的堆放柴草的角落。这样周全的考虑,无不体现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灶台的一角摆放着盛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在灶台的上方还会放置一个香炉,客家人一直坚信有一个灶神在庇佑着这个家庭。所以,各家各户的灶上一般设有其神位,有的贴有“灶君”慈祥的画像,有的写着“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旁贴有一副小对联“砍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初一、十五都会虔诚地给灶神上香,摆上祭品。

   正是由于客家人对灶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所以打灶头对客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是非常讲究的。如果家里祸事连连、诸事不顺,客家人从心理上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了灶神,便会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厄运,重新获取福气。

   记得经常光顾我们村子的打灶师傅姓刘,他打的柴火灶省柴、美观、结实耐用,我们村子几乎每家每户的柴火灶都出自他之手。

   当时的打灶师傅设计的一种省柴灶,独具匠心,非常实用。他们把灶膛设计为两层,之间用几根小钢筋隔开,上面是炉膛生火,下面还可以掏灶灰。在那个年代,灶灰拌上鸡粪就是最好的农家肥了。这种省柴灶很快就得到了推广,深受乡亲们好评,大家还趣称这种灶为“节约灶”,曾风靡一时。

   其实,打柴火灶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烟囱排烟问题,不能让烟火倒灌,这至关重要。好多打灶师傅就是由于忽视这个方面,打出的灶使用起来留有遗憾,而省柴灶的出现就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

   柴火灶打好了,叫圆灶,先要祭灶神。圆灶之日,第一次在新灶做饭,先要用杉树枝、芝麻秆等起火,蕴含着兴旺发达、步步高升之意。在灶头完工的那一天,主人家一般还会摆上几桌酒席,叫请“圆灶酒”,请上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以示庆祝。以后的日子里,每逢初一、十五还要敬灶神,祈求得到灶神的庇佑,岁岁平安。

   如果是新居落成打的灶,按照选定的吉日正式开火,也叫“进火”。一般程序是等到吉日时辰,从老房子的灶台上虔诚地请出香火,意思是把灶神请到新的灶台;由长辈提灯或执火把在前,男主人挑着饭甑或者米缸随之,主妇则挑着炊具家什,小孩带着自己的物品紧随在后。在鞭炮声中,全家按长幼依次进入,整个过程都是非常庄重的。如果是子女分户,就要从父母的灶台上取几炷香烛,意味着这个家庭香火的延续。

   客家人的柴火灶分为大灶、小灶、尾灶三种。大灶一般用于造酒、炸年豆腐。逢年过节或是欢庆喜事,招待亲朋好友时要举行较大宴席时,大灶就派上了用场,各种菜肴在柴火灶里伴随着浓烟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除此之外,客家妇女们还会在大灶上用她们的巧手制作出各种客家美食,像包粽子、做米果、米粄、炒烫皮等。各种美食在柴火的燃烧下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孩子們在这种香味中期待着品尝的那一刻。

   和大灶相比,小灶比较节能,家庭平时的日常饭菜就在小灶完成。而尾灶安排在靠烟囱处,它主要吸取大灶小灶的热量,贮存温水,大冷天里方便洗澡、洗脸、洗菜等。

   灶台上炊烟总是和菜肴的香味相依相随的。我记忆中儿时的厨房里,母亲做饭炒菜,祖母就坐在灶门前的小板凳上添火放柴,这样默契的配合经过了无数个平凡的春夏秋冬。

   转眼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煤球灶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打灶师傅凭着聪明智慧,很快转型学会了打煤球灶。他们打出的煤球灶设计科学合理,做工细致,既节能又耐用,所以很受村民们的青睐。有条件的家庭给灶台贴上瓷砖,就更显得美观、卫生了。

   时光荏苒,如今步入电气化时代,随着电磁炉、电饭煲、微波炉的出现,柴火灶、煤球灶也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只保存在客家人的乡村记忆里了。

   回到乡下老家,偶尔吃上一顿乡下人家柴火灶做的饭菜,闻着诱人的饭菜香味,总会让人怀想起那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想起那飘着朴实气息的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10: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的灶台

詹焰辉

   清晨,母亲像往常一样点燃了柴火,炉灶里便噼里啪啦地作响起来,一簇簇青烟徐徐升起,新一天的序幕就此拉开。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母亲一辈子的家。母亲是地道的农村妇女,干瘦干瘦的她,动手能力极强,所有农活她都能干,而且手脚麻利,从不拖泥带水。印象中,母亲最喜欢的是做饭。她总是围着灶台转,早上到中午,中午到晚上,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在灶台的时间,比陪伴我的时间多。

   小时候的灶台,也是我的玩具屋,两口锅,一把铜壶,一把铁钳,一把炉铲,外加一张木板凳,一并是我的主场。那时的我,喜欢围着这样的灶台转,一来可以玩大人平时不让玩的用具,二来可以和母亲待在一起,帮母亲生火,替她拿菜,装开水,等等。最开心的是能吃到刚出锅的油渣,并尝到第一口热菜。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注视着灶台前的母亲,也在母亲的注视里,长大、离家、求学、结婚、生子。离开母亲,独自生活的时光,常常会想到她和她的灶台。虽然不能时时守着灶台,但每隔一段时间,都能收到母亲寄给我的各式各样我喜欢吃的菜。

   多年来,母亲依旧在灶台前,忙忙碌碌。仿佛快进30倍的时光,把母亲带进了老年期,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真的比想象的快。现在的我和孩子们,一有时间便会回到家乡,围着母亲的灶台,听她讲身边发生的事,吃她做的菜。

   时光荏苒,母亲的灶台有了大变样,母亲也已不是曾经那个年轻力健的母亲。但庆幸,岁月静好,灶台依舊那么温暖,母亲还是那个慈爱有加的母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10: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2-26 10:07 编辑

   灶台吃


   胶东半岛临海,故多海鲜。海鲜吃法很多,但灶台吃法别具风味。

   有一道菜肴,叫“灶台蒸炖”。其法,通常是锅底炖鲤鱼,屉笼蒸海鲜。鲤鱼,必得是大鲤鱼,一般得三四公斤以上。海鲜也叫“拼盘海鲜”,由海虹、蛤蜊、大虾、毛蛤蜊、蛏子、海星、螃蟹等多种海鲜混合在一起。

   鲤鱼剁块,放入锅底,加作料和适当水;混杂的拼盘海鲜,则堆于屉笼中,放置在锅底鲤鱼之上。灶火燃起,无需盖锅盖。食客环视之下,亲眼看着菜肴层层炖熟。海鲜易熟,壳类海鲜只要“张口”,即可食用,吃的就是一个“鲜”。所以,渐次吃下,海鲜吃尽,锅底的鲤鱼也就炖熟了。鲤鱼吃尽,再用鲤鱼汤泡一碗“硬面火烧”,其享受不亚于陕北的羊肉泡馍。

   转眼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煤球灶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打灶师傅凭着聪明智慧,很快转型学会了打煤球灶。他们打出的煤球灶设计科学合理,做工细致,既节能又耐用,所以很受村民们的青睐。有条件的家庭给灶台贴上瓷砖,就更显得美观、卫生了。

   时光荏苒,如今步入电气化时代,随着电磁炉、电饭煲、微波炉的出现,柴火灶、煤球灶也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只保存在客家人的乡村记忆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