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轰动诗坛 一文震撼朝野

[复制链接] 0
收藏
4
回复
782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12-15 18:20: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2-15 19:36 编辑

一诗轰动诗坛 一文震撼朝野

一诗轰动诗坛

温训写《弭害续议》论文促成清政府禁烟。图为位于东莞虎门广场的虎门销烟浮雕。

受访者供图

一诗轰动诗坛

温训晚年主编《长乐县志》,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张炳锋 摄

一诗轰动诗坛

一诗轰动诗坛

温训亲笔题字给广东巡抚朱桂桢的“文魁”实木牌匾。受访者供图

   众人知林则徐虎门销烟,而不知温训是倡导禁食鸦片第一人;温训与黄遵宪、宋湘、丘逢甲同称为“梅州客家清代四才子”,却鲜有人知温训。

   温训何人?一首《夕阳》轰动诗坛,被称为“夕阳绝唱”;因写《弭害续议》论文促成清政府禁烟而震撼朝野,文名扬世;主纂《长乐县志》,为家乡留下千古不朽之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温训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是五华享有声誉的文人。日前,五华县召开温训《登云山房文集》点注工作座谈会。五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敬东提出,通过温训诗词研究工作,进一步挖掘客家文化资源,提升五华城市文化品位,助推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郭思敏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9:37:00 | 只看该作者
       声名大噪

    创作“夕阳绝唱” 被称为“温夕阳”

    “万峰青未了,天半入斜阳。闪烁金银气,玲珑水草光。山河行渺渺,今古去茫茫。无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温训所作《夕阳》诗,因描写夕阳景色之传神,寓意深远,韵味无穷,被称为“夕阳绝唱”。

    此诗一出,温训声名大噪,名动京城,被称为“温夕阳”。

    温训还著有《登云山房文集》四卷、《梧溪石屋诗抄》六卷。温训在世时以木刻本印行,民国庚申春集善堂重刊,重刊本藏广东人民图书馆。

    “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比温训大31岁,虽未与温训谋面,但宋湘对温训的诗文大为赞赏,读了《登云山房文集》第一卷后,评语:“古大儒千秋俎豆之盛业也。”第二卷评语是:“不失唐宋大家裔派。”

    “宋温未谋面,是因宋湘当时病重到无法起床接待。温训去拜访他,只好留下诗文稿请宋湘指正,属于缘悭一面。”嘉应学院原副教授丁思深介绍,后来宋湘扶病读完温训的诗文稿,大为赞赏,故有上述评价。

    温训还著有《四文书》《阳江吟草》《古文遗稿》等。广东省委、省政府编撰,岭南文库出版的《岭南历代文选》中收录了温训名篇《西关火》。

    温训晚年主编《长乐县志》,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丁思深不仅对温训颇有研究,更是校点五华县志。经其校点的民国《五华县志》、道光《长乐县志》、康熙二年《长乐县志》和康熙二十六年《长乐县志》四部见存于世的民国以前的县志相继印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丁思深介绍,县志是一个县的历史。“县志包含的广度有舆地、建置、秩官、选举、人物、籍产、系年、艺文等方面。”丁思深说,其深度仅举舆地来说,就涵盖有沿革、星野、气候、疆域、村里、山川、古迹等。

    可以说,一部县志不啻一部百科全书。

    温训在《八月四日夜作》诗中写道:“淫潦肆纵横,衙衢断来往。今夕稍澄霁,星月见疏朗。寂寂居衙斋,寥寥少徒党。百年文献缺,编摩归吾掌……”表达了编纂县志的艰辛。

    而在此前,温训还应新宁(今台山)明府张茶农的邀请,参与了《新宁县志》的编纂工作。

    “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如今在介绍温训生平事迹的书中都以为‘新宁’为‘兴宁’之误,把《新宁县志》说成《兴宁县志》,这是一种误解。”丁思深解释,今天的台山县,在清朝被称为新宁县,故为《新宁县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9:38:39 | 只看该作者
            著论禁烟

     《弭害续议》论文 促成清政府禁烟

    温训诗文双绝,一生热心功名科举,但命运多蹇。

    “温训毕生精力,无论以拔贡身份参加优选,还是以举人身份参加会试,均未能入仕,是命运给他开的最大玩笑。”丁思深感叹道。

    尽管时运不济,温训仍努力与命运抗争,多次赴京考进士。“男儿生世会有用,不朽之业可力勥。”温训这句话,展现了作为五华阿哥的男儿气概。

    温训因一首《夕阳》轰动诗坛,更是因《弭害续议》论文促成清政府禁烟而震撼朝野。

    “温训一生最光辉的亮点是在政治上坚定地反对外国的鸦片侵略。”谈起温训著论禁烟,丁思深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1839年6月3日,在南海之滨,虎门滩上,林则徐一声令下,礼炮响起,销烟开始,一箱又一箱的鸦片被逐一切割,滚滚浓烟腾空而起。

    这一震惊中外的禁烟壮举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因虎门销烟这段雄壮历史,虎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篇地。

    事实上,虎门销烟的背后,也有温训的身影。

    自道光初年起,鸦片流毒全国,愈演愈烈,以致白银大量外溢,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朝野议论纷纭。

    信宜县训导吴兰修著《弭害》论,声言鸦片应当解除禁令。温训愤而反对,特写《弭害续议》批驳,“当今外国鸦片大量运销中国,民吃了不能种地,官兵吃了不能打仗……”

    文中引周书、据尧典,外国鸦片输入中国荼毒生灵,长此下去不仅无可筹之饷,亦无可练之兵,朝基不稳,国之不宁。

    因此,温训指出,对种食鸦片者,当严令勒限使戒,对违者处以刑律,才可共安太平。温训之说,得到其好友、时任鸿胪寺卿黄爵滋的赞赏。

    “黄爵滋主要以温训的观点,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主张严禁鸦片的奏折,这便是有名的《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丁思深说,黄爵滋主张对吸食鸦片者,限期一年戒掉,否则即“置之重刑”。

    这个奏折,对道光帝最后决定采取严禁鸦片的政策,派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起了重大作用。

    当时盛传:温训著论禁鸦片,黄爵滋奏之,林则徐行之。

    “畴昔著书,曰续弭害……有大鸿胪,闻言而拜。封事朝入,玉音夕沛。维古立言,不为一时……庸言草茅,著论之私。扬于帝庭,尺一风驰。”晚清经学名儒陈兰甫在温训逝世后所写祭文中的一段话,记录了温训著论禁烟这一事实,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9:40:29 | 只看该作者
         保护传承

         研究其诗文造诣 规划打造纪念园

   笔者驱车前往龙村镇登畲下滩村,寻找温训故居,但未果。

    据记载,温训因母死辞归,又遭父丧后,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下滩村有一块宽和高都是数丈的大石块被雷劈为二半,可容五六个人的“石屋”。因其靠近登云山,又称“登云山房”。温训所著的《梧溪石屋诗抄》,其中所涉地名梧溪石屋原位于龙村镇梧溪村,石屋是温训潜心钻研文学、创作诗文的居所。

    “温训的梧溪石屋可以望群山,俯清流,通观山水泉石之胜,月星雨露风烟云物之奇,风落群山而泉鸣石涧之妙,是读书写作的好去处,难怪温训在此著述甚丰。”丁思深所写的《梧溪石屋景清幽》详细介绍了梧溪石屋。

    如今,梧溪石屋、登云山房已不复存在,屋址也无从考证。

    据温氏后人指认,温训故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留存于世,后不知什么原因被拆除,仅剩一堵长约3米、高约1.8米、厚约60厘米的夯土墙。

    这是温训在家乡留下的仅有的一块“袍衣迹”,即出生地。

    温训一直受到当地人的敬仰和爱戴,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诗文进行传承保护,其部分文学诗词得到了收藏,但都没有进行系统的挖掘和传承。

    早在30年前,温氏后人就自筹资金发起成立温训诗文研究学会并筹建温训纪念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温训诗文研究学会已被民政部门注销,温训纪念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在登畬墟场一间店铺的门边,可以看到简陋的温训纪念馆,其牌匾由五华县文学大师、国家一级作家陈国凯题字,馆内存有《登云山房文集》四卷和《梧溪石屋诗抄》六卷复印件,一块温训亲笔题字给广东巡抚朱桂桢的“文魁”实木牌匾,该牌匾被腐蚀严重。

    温训是有成就的文人学者,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促成清政府当局下令禁烟、繁荣文学诗词文化、编撰五华县志等,是五华文化之乡的关键人物。

    日前,五华召开温训《登云山房文集》点注工作座谈会。目前,《登云山房文集·卷一、卷二》点注初稿已完成,计划于2022年6月出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和根。

    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统筹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通过打造文化名城,展现世界客都魅力。刘敬东表示,推进温训诗词研究工作,进一步挖掘客家文化资源,提升五华城市文化品位,助推五华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根据梅州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五华县委宣传部在调研的基础上,已向上级宣传文化部门提交初步设想,规划打造温训纪念园(暂定名),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温训诗文研究、古诗词文化研学、禁毒普法宣传教育、五华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为一体的纪念园。

    与此同时,温训纪念园将与登畲烈士纪念碑红色革命遗址、古建筑燕翼楼、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旅游景点等串珠成链,进一步充实丰富龙狮湖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弥补龙狮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文化元素的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9:4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2-15 19:43 编辑

        ■人物简介

       温训(1787—1851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字宗德,号伊初,别号登云山人,五华县龙村镇登畲下滩村人。他与黄遵宪、宋湘、丘逢甲同称为“梅州客家清代四才子”。

    20岁时为县学生员。30岁入广州粤秀书院,后读两广总督阮元所设的学海堂,受阮元奖赏,获保举为拔贡,入太学,却屡屡不获优选。45岁,在乡试中举人。48岁以举人身份北上会试,又是不第,所咏《夕阳》著称京都。

    52岁参与《新宁县志》编纂工作,知县侯坤元聘请其总纂《长乐县志》。63岁仍赴京参加会试。

    咸丰元年,温训病逝于家中,终年64岁。病逝后葬于龙村镇洞口村,墓碑记仍完好。

    ■人物轶事

    以陈无己为榜样

    温训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当地知名的文人。他天资聪敏,从小勤奋好学,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据温训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结集《梧溪石屋诗抄·自序》中云:训生七岁入乡塾,十岁学制艺。成童后,稍学为古歌诗杂文。弱冠补博士弟子,始一意于古文。当其时,伯子尝语余姐曰:“汝矢志希古,欲到何人?”训笑曰:“二十年后,会当作陈无己。”夫无己之诗,宗仰老杜,其文亦具体昌黎,在宋人中甚为卓卓者。即其所造,岂易及哉。且兼才之难也,如少陵圣于诗,而文鲜可传者。子固长于文,而诗少可诵者。以二子之才,尚且如此,况训谫陋,何敢两营乎。顾心实好之,如蝜蝂然。力不能胜,犹多取而负之。  


   陈无己,即陈师道,是北宋诗人,“苏门六君子”之一。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温训以陈无己为榜样,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想在诗歌、古文上双修并取得惊人成就,可见其抱负不凡。

    多次赴京考进士未果

    “一十二万年,人生能几时。努力身后名,经史以为资。”温训作的不少诗句,展现了他志存高远。

    为了考上举人、进士,很多文人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不幸,温训也是如此的命运。

    清道光五年(1825年)温训选取拔贡,取得了参加朝廷考试的资格。道光十二年(1832年),乡试中举人,这时的温训已经45岁了。

    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温训多次进出京城。据温训《待潮京口感怀》诗中的自注:“丙戌(1826年)出京,渡江至阳湖,复回扬州,是二度;癸巳(1833年)入都,又出江南;甲午(1834年)入都,又出江南,是四度。”温训先后于1826年、1833年、1834年到京,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有关工作。

    由于当时种种非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原因,温训落第了。

    道光三十年(1850年),63岁的温训,仍然抱着无限的希望,再赴京参加礼部主办的博学鸿词科考试,社会都普遍认为温训当能“应诏而出”,最后却因“部议不行”而无法得尝夙愿。

    温训这次京试落第回到家乡不久,就逝世了,终年64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