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盘活文化家底 擦亮城市品牌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9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1-12-2 11: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围龙屋、客家山歌、广东汉乐、木偶戏……翻开历史长卷,梅州并不缺乏叫得响、传得广的“文化名片”。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梅州的根和魂,也是梅州的优势。带着历史和文化积淀,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流淌”进新时代,通过分类保护、数字“加持”,在新时代不断绽放新光芒。


非遗进校园 传承不断层

梅州是宋明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站在梅县区松口古镇的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广场上标注了到远洋各地的距离侧写了当年一批批客家人下南洋的漂泊。


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盘活文化家底 擦亮城市品牌

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盘活文化家底

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县松口正式落成。(2013年10月)(资料图)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梅州)移民广场仅是其中一处历史见证。1994年1月4日,梅州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文化遗产正是梅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财富。据统计,我市现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82项。改革开放以来,梅州越来越多山歌、汉乐和曲艺作品走出山门,成为梅州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


“噢嘿……”一声清脆的客家山歌示范教学从梅县区扶外小学里传出,在老师示范下,同学们也像模像样的跟唱了起来。这是我市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育新苗”的其中一个缩影。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是要传承性与公众参与性,而这传承与参与并不仅仅在客家山歌,通过非遗进校园、多形式记录非遗、开展互动等形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激励公众参与积极性,近期,还开展“梅州非遗”短视频大赛。


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盘活文化家底 擦亮城市品牌

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盘活文化家底

“梅州文化资源丰富,在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时要用好现存文化遗产,大力挖掘、放大梅州特色,塑造‘王牌’,在打造东亚文化之都中脱颖而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秘书长周云水认为,如席狮舞、木偶戏等非遗与日本、韩国部分文化艺术有共同之处,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民间文化交流,甚至借鉴日、韩成功经验,打造梅州IP。


深挖文化家底 吸引八方来客

在梅城东郊周溪河畔,一座传统客家建筑——人境庐,是许多慕名来梅游客的必经打卡点之一,它的主人便是有着“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之称的黄遵宪。


“黄遵宪至今在日本仍有巨大影响,日本学界曾有人建议要开设‘黄学’研究。” 广东省政府省情专家库专家、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说,黄遵宪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贡献卓著的历史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日本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著述的《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在日本有深远影响。晚年回乡办学后,还专门派遣门生杨徽五、黄篑孙前往日本学习师范教育,吸收办学的先进经验,并资助堂弟黄遵庚等多人先后去日本留学。


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盘活文化家底 擦亮城市品牌

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盘活文化家底

采风团成员到黄遵宪纪念馆参观。(资料图)


作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如“人境庐”一般有故事的老房子不止一座。在客都大地上,不完全统计有4300多座围龙屋、500余处红色革命旧址、400余处名人故居(祖居)。“很多现存老房子既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屋主也有与日、韩等交往的故事,如驻日公使何如璋、参赞黄遵宪,曾留学日本的军学泰斗黄慕松、辛亥革命元老何天炯、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等等。”周云水认为,这些人身上折射呈现了梅州与日、韩交往故事,而他们的祖居也不乏有文物保护单位,要利用好这些民人故居与老建筑,发力打造一批标志性展馆。


杨宏海也认为,梅州拥有其他客家地区无可比拟的历史名人资源,要下大功夫,大力挖掘、开发利用好这些名人资源,把人文与自然山水等有机结合吸引八方来客。


来源:掌上梅州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