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温公祠——教科书式的客家民居建筑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30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11-19 18:0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1-19 18:12 编辑

仁厚温公祠——教科书式的客家民居建筑

来源:南方网

     客家居民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围屋、四角楼、客家排屋、碉楼。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和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四合院、窑洞、杆栏式、一颗印


  【围龙屋在梅州】


  在广东省梅州市,现存的客家围龙屋多达两万余座。


  坐落在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的仁厚温公祠,尤具代表性;


  它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公祠与住宅合一,占地2万3千多平方米,房屋厅堂近500间,这在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


  仁厚温公祠是梅州地区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


  它是围龙屋建筑群体的缩影,对研究民居建筑、窥探客家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仁厚温公祠正面


  【刘伯温与仁厚温公祠】


  关于仁厚温公祠,有一则民间传闻,收录在《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纂)内。

  传闻讲述的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与仁厚温公祠的渊源。


  据传,明朝初年,刘伯温南下避祸被温公收留,隐居数年后,起复。


  临行前,为了表示对温公的谢意,刘伯温点出三块风水宝地,嘱言在此三块宝地上开创基业,可保温姓子孙昌盛。后来,这三个地方均开基繁衍,其中第三块宝地就是如今仁厚温公祠所在。


  如今,仁厚温公祠历经五百年沧桑风雨,仍悠然伫立在绿水青山间。


 俯瞰仁厚温公祠


  【温氏族人的家】


  中国人对家的概念,根深蒂固。家是一个场所,一条纽带,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她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石,地位却无比崇高,意义重大。


  而民居住宅,作为承载这非凡意义的居住建筑,又可称之为家的基石。


  迁徙避乱的客家人,以外人身份入驻当地,终究会面对复杂环境和人,对他们而言,家庭住所这个基石尤为重要。


   仁厚温公祠内部


  自开基以来,这座围龙屋护佑繁衍了温氏族人前后19代、400余户,1000多人丁,真如化胎下铺就的缜密砖石,以及400多岁的古树苏铁所寓意的那样,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喜乐安宁。


 苏铁树

  建筑,因人而意义非凡,或精美灵动,或壮丽伟大。


  看气魄,围屋如龙似虹;


  说结构精巧,仁厚温公祠又让建筑内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吹到一年四季温润的风;天气晴朗时的光照也能到达每一家门前;

  夏天,大雨排水顺畅;冬季,寒冷阻隔于围龙之外。

 仁厚温公祠

  宗族文化,在客家人独特的内外环境下生根;


  每座天井下的正午阳光,仿佛不同;每个灶膛里的温热烟火,各自缭绕;


  当夜幕升起,亮起的零星光影,预示着这座建筑实用功能已渐渐消逝。


  《广东印记之仁厚温公祠》,带你饱览这座客家民居建筑的宏伟与秀丽,带你去感受喧嚣退下后,围龙屋每一处角落的静谧祥和;聆听它在沉寂中默默地讲述,曾经那一代又一代人的鲜活故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