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非遗 看客家 建生态 兴文化

[复制链接] 0
收藏
4
回复
142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11-1 17:07: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1-1 17:22 编辑

赏非遗

赏非遗
赏非遗
赏非遗
赏非遗
赏非遗

赏非遗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7:30: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1-1 17:39 编辑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大埔县篇(传统戏剧)


赏非遗 看客家 见生态 兴文化

中共大埔县委 宣传部(宣)

广东汉剧

——— 大埔 ———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梅州市东部,面积2475平方公里,属梅州市。管辖14个镇,一个林场,人口53万,全部为汉族居民。

  大埔广东汉剧源于中原,生根于大埔,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据大埔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大埔便有戏剧活动,至清末民国初期大埔汉剧活动已非常活跃。1897年至1917年,大埔双溪的李庆芝和李追昌创办了“新梅花”汉剧戏班。十九世纪30年代,大埔出现了两个专业汉剧戏班“新老福班”和“同艺国乐社”。


     新中国成立后,大埔县汉剧活动蓬勃发展,1950年7月,大埔湖寮汉剧社成立,后转为“地方国营粤东民声汉剧团”。1953年5月,大埔县的茶阳镇、高陂镇、大麻镇三个业余汉剧团合并组成“东方汉剧团”。1956年7月至1959年3月,两个剧团先后被广东省文化局收编为“广东省汉剧团”。1959年冬,省汉剧二团下放给大埔改名为“大埔东风汉剧团”。1972年又改为“大埔县汉剧团”至今。

  中共大埔县委、县政府在重视本县专业剧团建设外,还非常重视农村群众性汉剧活动的开展,1962年起多次举行全县业余汉剧汇演。


  广东汉剧行当齐全,分为生、旦、丑、公、婆、净、末七个行当。汉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语言为舞台语言。具有唱腔优美、扮相俊秀的特点。同时,广东汉剧对服装、头饰、道具(砌末)有着严格的分类和使用的对象。大埔广东汉剧经长期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剧目。据统计,有传统剧目19个,移植创作剧目64个,现代汉剧剧目37个。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大埔广东汉剧上省赴京、出国访问,获得过不少的荣誉,在国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保护和抢救广东汉剧具有学术研究、民俗传承和宗教学的重要价值。

  2007年1月,大埔广东汉剧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4月,大埔广东汉剧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类别:传统戏剧

  批次:第三批(省级)

  保护单位:大埔县文化馆

  来源:梦里客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7:37:56 | 只看该作者

大麻恭州迎灯


  大麻恭洲迎灯源自清初。当时,清朝饶平总兵吴六奇准备血洗恭洲,恭洲人民奋起抵抗,迫使吴钩退兵。后来,恭洲人就把正月十二定为纪念胜利的节日,晚上家家户户装灯结彩,传承下来便成为元宵迎灯。


赏非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下午,恭洲村民办好三牲酒礼、米糕、发粄、糖果、饼干等祭品,敲锣打鼓到总祠堂祭祖。傍晚,开始迎灯。


  迎灯队伍按房序排列,还有八音班、锣鼓队、灯架、花灯、彩旗、高灯、牌匾、串灯、汽灯,100多人浩浩荡荡,沿着村道前往韩江河畔网山下一世祖及二世祖坟上闹锣鼓、放鞭炮、奏八音,祭拜完后,原路返回总祠堂。


赏非遗


  迎灯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用早已准备好的烟花、鞭炮迎接,接丁接财,祈求新的一年财丁兴旺、四季平安。总祠堂热闹后,各房队伍回分祠堂再热闹一番,才各自回家。这一晚,人们的笑声、锣鼓声、鞭炮声响彻美丽的山村,直至午夜。


赏非遗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三批


  保护单位:大埔县文化馆


  图片、文字资料来源:


  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来源:梦里客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7:4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1-1 17:54 编辑

元宵节(兴宁上灯习俗)
赏非遗

赏非遗

  元宵节(兴宁上灯习俗),也称兴宁赏灯习俗,广东省兴宁市民俗,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兴宁上灯习俗起于元代,盛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上灯时间亦因姓氏、村落不同,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八,各宗族以围龙屋为单位,择其中一天,过一个名为“赏灯”的节日,多数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和十四这三天。兴宁上灯习俗内容有请花灯、升灯仪式、暖灯仪式,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客家话中“灯”同“丁”谐音)。

  2011年4月30日,广东省兴宁市申报的上灯经梅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7-1)。   2018年5月12日,广东省兴宁市申报的元宵节(兴宁上灯习俗)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48)

  历史渊源

  北宋宣和六年(1128年),兴宁籍进士罗孟郊高中“探花”,历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在回家省亲时,皇帝赐给他6盏官灯带回家乡,回乡后,罗母很高兴,认为罗孟郊高中“探花”,是兴宁人的共同光荣和骄傲,于是把皇帝恩赐的官灯拿出五盏,转赠给村中陈、王、曾、刘、张各姓,各姓兄弟把宫灯挂在祖堂上,年年在元宵期间,举行隆重的仪式进行祭拜,以感谢皇恩和罗孟郊母子功德,久而久之就成了独特的兴宁上(赏)灯习俗,兴宁上灯习俗起于元代,盛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

  民俗内容

  兴宁上灯习俗举办时间亦因姓氏、村落不同,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八,各宗族以围龙屋为单位,择其中一天,过一个名为“赏灯”的节日,多数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兴宁上灯习俗内容有请花灯、升灯仪式、暖灯仪式,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客家话中“灯”同“丁”谐音)。

  兴宁上灯习俗以围龙屋为单位的建筑里举办,围龙屋的上中下三个大厅、大门、禾坪,是赏灯活动的主要舞台。兴宁地方的赏灯习俗,除了时间与众不同之外,还在于它的传统文化意蕴有特殊性。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赏”与“上”同音,所以,赏灯又可以理解为“上灯”“上丁”“赏丁”。

  “丁”即男丁,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是最被看重的。客家人作为后来的族群,就更加重视男丁的繁衍。所以,赏灯在当地直接被叫做“上丁”,它的第一指向是生殖崇拜和男性崇拜。 [7]  这个新丁,就是上一年春节后到今年除夕前出生的男孩。新丁的家长就是这个围龙屋赏灯活动的主持者,还要付出活动经费。如果上年出了几个新丁,最先添丁家长就被推举为“丁首”,意思就是为首主持活动,活动经费由这几家人平分。如果活动开支过大,一家或者几家人负担过重,全屋人“凑份子”给予补贴。即使这年没有“添丁”,赏灯活动也会继续,这时则由围龙屋里推选出德高望重的人为首主持,活动经费也由大家分摊。

  赏灯就是欣赏花灯,请花灯是这个节日有特色的主要活动。花灯这种工艺品成了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象征物。花灯框架用小竹片扎成八角形,高约一米半,直径一米二,外形六角形,灯身周围六个面,分别贴上“千里送子”之类的吉祥图案。框架内有一个小油灯座或者电灯泡。

  花灯由新丁家庭于赏灯前一两天组织队伍(这支队伍越庞大越好)负责请回——不叫“买”,而叫“请”花灯。并有锣鼓队、龙灯舞狮队一路相随。请花灯的规矩也很讲究,一定要锣鼓气阀,鞭炮沿路燃放,鞭炮声不能停。炮声愈隆,昭示人丁愈旺。炮声停了是不好的兆头。沿途经过同姓人家也都会在自家门前燃放鞭炮,表示祝贺,并希望给自己带来新丁的好运。

  花灯请回后,先是放在祖公厅里的八仙桌上,到了赏灯节这天下午,灯会首事与添男孩的家长共商吉时(一般是在下午四至六时),把花灯吊在祖公厅屋梁下。花灯上要挂上象征男丁的灯带,当年有几个男丁出生就挂多少条灯带。

  赏灯节的高潮是升灯仪式。吊新灯前,先要抢白花,抢得白花者意味着财丁兴旺。接着按所选吉时将花灯往上吊,谓之“升灯”。升灯时鞭炮齐鸣,龙灯狮子队直绕花灯舞动。各家还将鞭炮从祖公厅接至家中。住新房者,则要路上安排人接应,一定要让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断。挂好花灯后还要在祖屋门前禾坪处举舞龙、舞狮表演。  

  晚上,灯会组织放炮仗、烧烟火(一种纸扎工艺)、放孔明灯,舞龙舞狮,有的围龙屋赏灯之夜还放映电影,文艺演出,民间艺人说唱,游园晚会,一直闹到深夜。添男孩的人家有亲友串门、送礼,一般送鞭炮和小孩穿戴的衣帽。

  赏灯之日“上”到大梁上去的花灯,一般情况是悬挂到次年的赏灯期间。有的地方则是悬挂到正月十六、七、八日,举行一个庄重的“暖灯“仪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7:51:54 | 只看该作者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兴宁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地区,赏灯却是区别梅州其它地区的,在客家人中是唯一的,也是较能体现兴宁的民俗的一个节日。  

  兴宁上(赏)灯民俗是兴宁人过元宵的一种特有方式,是兴宁甚至客家民俗特色的体现。许多乡土习俗都与时俱进发生了变化,但兴宁“赏灯”风俗却是经年不变。

  传承状况

  兴宁上(赏)灯民俗由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影响,以及当地的新思想、新观念的注入,致使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受到较大的冲击,造成赏灯的传统礼仪、形式不齐全,有些活动虽然年年在做,但文字记载很少,没有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不了解赏灯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及其意蕴所在,同时全面懂得这一民俗传统礼仪、形式内容的传承人越来越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