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村绽芳华 侨乡风姿添异彩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1115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10-13 17:3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0-13 17:44 编辑

人文古村绽芳华 侨乡风姿添异彩

来源: 南方日报



侯南村富商杨潮荣回乡所建的中西合璧建筑海源楼。汤彬时 摄




大埔县百侯杨氏家庙,是海内外杨氏祭祖寻根之处。何森垚 摄




走进侯南村百侯名镇旅游区,斑驳的墙体带着岁月痕迹。何森垚 摄




侯南村位于百侯名镇旅游区核心区,古民居众多。何森垚 摄




侯南村街道整洁,每天有保洁员分片区作业。何森垚 摄




百侯镇华侨事迹展览馆里,展现了旅外华侨传承家乡文化、支持家乡建设的事迹。

马吉池 摄

     行走在百侯镇侯南村,可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幽静乡镇生活;可以探寻古迹贤踪,感受厚重历史遗痕;更可以体验人文风情,感受丰硕精神沉淀。其典雅的古建筑与浓厚的人文,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侯南村立足侨乡特色、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古民居众多等优势禀赋,深挖资源活化古色、优化环境彰显绿色、探索创新打造亮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旅融合为依托、以旅游富民为目标,努力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新路径。

  精美农村,再度集结。近日,寻找粤美乡村排头兵——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活动结束网络投票环节,其中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参加了“广东十大美丽侨村”评选,让这个实现美丽蝶变的古村落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马吉池 余灏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7:45: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0-13 17:47 编辑

  立足侨乡


  侨胞助力家乡公益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


  从百侯镇政府出发,沿着古镇蜿蜒的村道,走进镇域中心侯南村,肇庆堂、海源楼、企南轩等一座座带有异域风格的中西合璧建筑出现在眼前。这些建筑缘于闯出侯南的客家华侨,他们带着别样的阅历与审美,给耸立于侯南田野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独特的外衣。


  侯南村建于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百侯镇中心村,总人口5448人。全镇有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3万多人,其中侯南村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有1000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因此有着华侨之乡美誉。


  “支持家乡建设,侯南村的华侨贡献殊多,医院、学校、公路、桥梁都有华侨们捐资的身影。”百侯镇党委宣传委员罗庆丰说,1978年以来,杨增蕴、杨鸿耀夫妇、杨澄隆等海外乡亲累计捐资一亿多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其中捐资百万元以上者140多人,对促进百侯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悉,侯南村的华侨们虽侨居海外,但通过水客和侨批的中介和桥梁,对于家乡的经济、文化、风俗等各种社会事务,无不以极大的热情予以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对家乡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旅外华侨回乡建设的客家民居建筑群落,更是为中国古村落侯南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如建于1917年的海源楼,为侯南村富商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的中西合璧建筑,是清末至民国连接着南洋及侯南村的“邮局”,也是百侯华侨之乡水客众多的象征和见证。近年来,百侯镇高度重视侨批历史保护工作,于2014年依托海源楼完成了侨批馆修缮布展工作,选编了广东侨批产生背景、运营模式、抢救保护、价值再现的图片等内容,保存、展示了国内外众多侨批档案。


  为彰显广大华侨怀乡爱国的赤诚之心,大埔县委统战部、县侨务部门还筹资打造百侯镇华侨事迹展览馆,展现旅外华侨传承家乡文化、支持家乡建设的事迹。旨在凝聚民心、敦睦乡谊、形成合力,为百侯镇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美丽家园作更多、更大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百侯镇以“人文百侯”为主旨,将全镇古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等级保护。其中,侯南村在抢修保护肇庆堂、海源楼、企南轩等90多座明清以来的古民居建筑基础上,打造了翰林展馆、农耕馆、国学馆、侨批文化馆、非遗展馆等10多个传统文化展馆。依托这些历史瑰宝,侯南村已然成为百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区核心区,为该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提升颜值


  美丽乡村建设既塑形也铸魂


  “这条路改造之后,村民散步好走又安全,多亏政府为百侯村民做了一件大好事。”百侯镇侯南村村民杨巧兰说,侯中路的改造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和百侯中学师生的通行环境,群众无不拍手叫好。


  行走在百侯镇侯南村村道上,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干净、舒畅。村里池塘清澈,道路平坦,路旁长青的草木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的壁画、标语,营造出了全村改善人居环境的火热氛围。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提升乡村颜值,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走在前头。


  为此,作为全县首批创建新农村先行示范村,近年来百侯镇侯南村主攻村容村貌提升。干部组织带头,群众共同参与,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热潮。


  “围绕‘三拆三清三整治’和镇区风貌管控工作,侯南村发动村民做好房前屋后卫生清理,引导村民将门口闲置地块发展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及小公园。实施完成骑楼街及三十六巷管线整治、生态氧化塘连片建设旅游漫道建设、侯中路改造提升等系列项目工程,最大限度保护好古村风貌和干净整洁。”百侯镇副镇长杨智琪说。


  全面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是改善农村环境、提升人居环境的有力举措,也是群众的愿望。为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侯南村从实际出发,通过氧化塘净化处理提升水质标准,逐步建立长效清洁机制。


  据悉,侯南村现有常住人口约2700人,日产生垃圾1.5吨左右,村级保洁员18人,环境卫生及垃圾清运每年投入约35万元,转运由第三方公司实施。同时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500立方。随着一个个整治项目的落地生效,村中垃圾日产日清,村里也变得整洁干净。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为此,侯南村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姓氏家风家训馆”,推广家风家训进万家活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培育文明新风尚。


  如今,在侯南村三十六巷片区,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大门上展示的家风家训,以及作为传播文明乡风、家风基地的宗祠。通过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厉行节约,弘扬时代新风,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侯南村乡风民风逐步美起来。


  变化在村民心中悄然发生。“这几年,村民们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大家都将红事、白事简化了,心意到了就行。”村民杨兆祥说。


  一张遗像、两束鲜花、一张折叠桌、一个香炉,没有鞭炮,没有贡品,这是杨兆祥在家中进行的追思祭拜仪式。据悉,为了方便村民们悼念先人,侯南村在村内建起了纪念堂,提供给村民们存放先人的骨灰,并倡导大家多多选用鲜花等绿色环保的祭祀方式。


  此外,侯南村三十六巷片区还设立了巷长制,带动乡村文明治理。


  “我们鼓励发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政治过硬、群众基础好的村民主动认领担任巷长,负责辖区内的环境卫生、民情收集、矛盾调解等。”杨智琪说,由于巷长大多和村民们熟悉,不仅带动效果好,而且处理事务也更接地气。


  在巷长的影响下,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现在村民会主动打扫街巷卫生,有垃圾随时清理,街坊邻居有困难及时搭把手,发生矛盾纠纷也第一时间由巷长协调解决,大力实现了‘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标,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睦。”杨智琪说。


  做强产业


  打造4A级景区 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环境变好了,村民素质提高了,侯南村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


  经历时光洗练而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蜿蜒曲折宛如迷宫般的三十六巷鹅卵石路、别具风格的客家民俗文化景观……走进侯南村百侯名镇旅游区,如同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客家建筑、民俗博物馆。漫步其中,一幅幅颇具客家风情的景色画卷让人目不暇接。


  立足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古民居众多等优势禀赋,近年来侯南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该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侯名镇旅游区的核心区。


  “感受明清古民居建筑的历史底蕴,又有汉服表演、鲤鱼灯舞非遗展演、猜灯谜等丰富活动,带着小孩过来走一走太舒适了。”今年国庆期间,正值天气晴好、酷暑渐去,前往百侯古镇景区体验乡村游的自驾游客络绎不绝。游玩过程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游客们为之频频点赞,丰富多彩的特色表演引人驻足。


  “从我最开始做讲解员到现在,游客的变化很大。随着梅汕高铁、大潮高速的开通,不只是本地的游客,近些年珠三角、潮汕地区等游客也明显增多。”百侯名镇旅游区工作人员孙燕玲说。


  为彰显古镇人文特色,提升侯南乡村人文品位,该村以特色古民居为载体,引进了禾肚里(梅州)旅游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对古民居建筑企南轩进行特色民宿打造。


  “打造特色民宿,符合企业活化利用农村闲置民居的理念,这里有景区的辐射带动。通过‘民宿+景区’模式,希望可以把更多游客留在景区,带动经济消费,与当地达到共赢效益。”禾肚里(梅州)旅游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陈凯说,在景区的带动下,今年国庆期间该民宿入住率80%以上,游客好评不断。


  据悉,百侯镇以“旅游+”为引擎,打造百侯名镇旅游区,先后实施完成了朱德指挥部旧址与影剧院修缮活化利用工程、三十六巷精品线路景观打造、镇区部分民居外立面改造,以及主干道景观提升、管线整治等系列项目工程。文旅产业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实现了景区从无到有、从有到3A级、从3A级到4A级的跨越式发展。依托景区辐射效应,目前已有6家民宿、1家星级农家乐入驻,直接带动村民就业100余名。侯南村还被认定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文旅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此外,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和“农旅结合”的思路,侯南村在培育蜜柚、花生等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侯南百香果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产业发展后劲更足。


  ■相关


  科甲重地闻名于粤东


  文教之风


  追溯至明代


  侯南村是中国古村落,历史上的侯南在文教方面领风气之先,作为科甲重地闻名于粤东。


  如今,漫步在侯南村的古居古祠间,还能见到旧时的学塾,听到侯南人的科举故事。


  村落厚重的文化底蕴,还在滋养着新一代侯南人。


  侯南发展离不开“文教”二字


  据悉,侯南的文教之风,上可追溯至明代。明代的粤东民间曾发生“飞龙国”起义,朝廷强力镇压,侯南在此之后亦元气大伤。


  侯南杨氏八世祖杨淮经历动乱后,意识到文化教育对维系地方安定的重要性。嘉靖年间,杨淮斥巨资在村中修建学塾“大书斋”,为宗族子弟提供教育机会。


  而后作为村内大姓,侯南杨氏陆续修建起兰台书室、延庆堂义学、见南轩、芝兰室等30余座大小学塾,侯南文教阵地逐渐形成。


  自清康熙年间起,侯南各姓氏定期举办文会。文会让学子命题作文,评定优劣,以选拔出族内的优秀子弟,增加科举高中的概率。对科举学子来说,文会作为“试场之雏形”,提供了试场练兵的宝贵机会。


  科举时代落幕后,侯南依旧延续了重视文教的传统。


  清末,侯南杨氏以松台书室为校舍,创办高等小学和初等小学,定名为“杨氏家族两等小学堂”,学堂后来发展为百侯中心小学。


  民国年间,侯南人发展出了从幼儿园到中学的一套教育体系。


  “一腹三翰林”等佳话流传


  世代延续的文教之风,促成了侯南在科举时代的兴盛。


  从侯南村走出了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3名翰林,杨之徐、杨成梧等17名进士,举人110名,秀才则不计其数。


  最让侯南人引以为傲的,莫过于“一腹三翰林”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进士杨之徐与妻饶氏婚配后,生下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三子。三人分别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并入翰林院点为翰林。其中,兄长杨缵绪对侯南影响深远。延续至今的侯南小吃百侯薄饼、民间艺术鲤鱼灯舞,均由杨缵绪在陕西为官期间从西安带回侯南。杨缵绪还在其故居通议大夫第左侧修建了兰台书室,供宗内子孙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杨缵绪对文教的重视,离不开父亲杨之徐的影响。


  杨之徐的功绩远不止于培养出三个翰林,他还继承了侯南助学兴教的优良传统。在他的号召下,侯南杨氏每年都将部分祖产用于资助和奖励族中的科考子弟。杨之徐还亲自主持宗族文会,曾作《会文引》,表达对与会学子的厚望。


  得益于乡贤和宗族的推动,侯南文教蒸蒸日上。“同堂七魁”“一榜三进士”“六代举人”等佳话,还在今天的侯南流传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