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城镇变迁:明元两代古梅州的复兴,清末新政的创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9-21 10: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9-21 10:44 编辑

梅州城镇变迁:明元两代古梅州的复兴,清末新政的创立

来源:柳艳聊一聊

      本期讲述梅州城镇变迁之明元两代古梅州的复兴以及清末新政的创立,下面跟随小编的步伐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吧!


      吾梅在元代,虽然大受战祸之损伤,·但在元末,由于驻守广东的元将何贞降明,所以在元、明交替之际,梅人很少遭受战祸。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为程乡县,属于潮州,隶广东布政使司,使梅州又降为县一级的地位。降级的原因是由于元代梅州人户大减,田地多有荒芜,乃废州为县,以此可以精简机构,减轻人民的负担。因为明代民族矛盾不如元代尖锐激烈,加之明太祖朱元璋曾参加过农民起义队伍,比较了解广大人民的疾苦,比较宽仁理政,施行了一些比较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使流散四方的人逐渐得于回归,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发展,国家得到复兴。梅州也日趋兴旺。


农民起义队伍

      以人户田亩为例。据清代葛《志》记载,.宋、元官民田地虽有增减,但尚知者为67744亩,而在明代经过积极开垦,其数大增,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已有207027亩,仅更代24年时间,其生产之恢复和上升已为元代的3倍。而在其他各年份的田亩数亦多在33万亩左右,至嘉靖五年(1526)便增至35万亩。但在此期间程乡县的辖境,仍与宋、元二代的梅州基本相同,可田亩数则比元代增加了5.3倍。由于生产取得大幅度的增长,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便由程乡析出本县西北境之义化、长田、石窟及兴宁的一小部分地方设置平远县。此时,程乡县之辖境面积,大约缩小了1千多平方公里。虽然在当时经割出的田亩数不详,但在其后的万历九年(1581),程乡的田亩数却反而达到了明代的最高峰(42万亩)。所以,在明崇祯六年(1633),又再次从程乡县之松源、龟浆割出部份地方,加之平远县的一部份增设镇平县(即今蕉岭县)。其时,程乡县的辖地面积又缩小了近千平方公里,田亩割去39960亩,仍存38万多亩。从明代人口和田亩数的不断增加,即可想见明代吾梅之耕稼与人户的发展情况。


程乡县

      以物产为例。在明代程乡县之物产,从上贡诸色物品看,《温志·食货》记述明代之上贡物品,已分为额办、岁办和杂办3大类。额办有麻纸、药味、牲口、鹿皮、翎毛、弓箭。军器、杂皮、翠毛、缎匹等10种。岁办有23种,杂办有14种,此二者一般不常征。另又见旧志载:明弘治十年(1497),在程乡县的上贡物料中,又多出荔枝、龙眼、黄麻、生漆、水獭皮、鱼油、生铜、熟铁等。当时程乡已有了铜、铁、银硃(即硃沙)等矿产品之生产,还会铸造兵器、铁斧、铁锅和各种铁制农具。在手工业品中还有丝、棉、竺、麻等织品,其中尤以程乡绢最为有名。在《温志·物产》中说:“程乡绢非家蚕品,实乃山蚕丝也。其蚕形如大蝴蝶,羽毛文采而五色绚烂,或云罗浮山蝴蝶,机织绸者在州之河田乡(即现在荷泗镇),与兴宁交界处,故多兴宁人,其茧则各乡处处有之。”《广东新语》云:“程乡绢绸为岭南所贵,考程乡绢绸质厚,有皱纹而坚韧朴实,制为衣袍,数十年不敝,昔年广行于四方,自俗尚华靡,海南人乃购之,故近来(指明末)士大夫竞讲求桑蚕之利,设蚕桑局于梅州城,踵而行之者有松口各乡,而率无成云。”此外,还有黄麻布(即都洛布)、芝麻布、蕉布、葛布,而葛布更是为外地人所道称。


葛布残片

     以建设为例。在明代祟祯帝以前,由于农、商等各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稳定向上;除了市场、商店相应发展之外,在辟航、办学、立教、立祀等方面也有所发展。明洪武九年(1376),便有御史沈复吉将社稷坛移于西门外社甸背,洪武十八年,由邑人叶文保捐资始筑坡西號垣(即拆西城垣,扩其基,筑石为址,上累以甓)。永乐元年(1402),县令郑懋中继设学校,亲授生徒。成化十七年(1481),县令刘彬又分设东、西、南3学社于城外。弘治元年(1487)刘彬再次重修城垣。弘治二年刘彬设北社学于城东周溪,并祀周濂溪、朱文公,名“周溪书院”(由陈献章作社学记)。正德九年(1514),县令张戬凿百花洲东新溪,以通城南水势。嘉靖元年(1522),广东魏督学令拆城乡淫祠,改设社学。岭东道施卿,开凿蓬辣滩。嘉靖七年(1528),设东门外教场。万历十一年至十七年(1583-1589),潮州知府郭子章为纪念文天祥,建楼于新南门城墙上,并取文信国驻师集句以名之、日“凌风楼”。万历四十七年,由进士李仕淳倡建松口元魁塔,以壮山川形胜,至崇祯二年( 1628)塔建成。祟祯十一年,县令陈燕翼将东门铁汉祠移建于北门城楼上,并塑像于楼内,更名为“铁汉楼”。原东门旧有楼始建于何时难考。北门楼日“铁汉”,此楼是祀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被滴梅州之官员刘元城(安仕)的。刘滴梅不以险阻动心,苏轼认为他是“真铁汉”,故以“铁汉”名楼。后人还将原城东隅“元城书院”改称“铁汉祠”。从以上所述,可知在明代由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起,至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止,几近300年的时间,属于政局稳定,各业兴旺发达时期。


铁汉楼

     但是自崇祯帝死后,明宗室及其拥护者,先后在东南沿海各地建立南(明)政权,首先是福王朱由崧于次年在南京称帝,定年号为“弘光”。而当年南京被清军攻陷,弘光逃至芜湖被俘,同年六月唐王朱聿键又立于福州,改年号“隆武”。隆武帝为避清军追迫,据说曾一度经过梅境,逃难于王寿山。至今唐王胜迹犹存。在1646年,又有一部分明臣拥立唐王之弟朱聿键称帝于广州,改年号“绍武”,而另一部分明臣亦拥立桂王朱由榔称监国于肇庆。不久,在广州的绍武即为清军所袭杀。人之所考,“本来在顺治三年清军之巡抚伶养甲和总兵李成栋,由闽潜师人粤时,已攻占潮州各县,更换了官吏,并且破了广州,但其后二年(即清顺治五年)程乡知县林羽仪,仍使用永历二年年号。而清顺治七年,又有知县郑明瑜,亦使用永历四年年号。其原因大概是由于清顺治五年江西的金声植反清复明,驻守在广东的清将李成栋亦杀死了佟养甲,也反清复明。而永历帝又尚在江西一带继续抗清,所以程乡的官员也起而响应,复用明朝的年号。其时清廷只好再派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率领大军由赣人粤,再次攻陷广州。于是,在清顺治八年粤局方为始定。在清顺治三年至八年间,程乡县亦由于反复易旗,自然也会在战乱中遭受一定的损失。


福王朱由崧

      吾梅在清初仍沿袭明制,称“程乡县’,隶广东省潮州府。约后80多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广东总督鳄尔达报以“程乡文风极盛”,奏准改设州治,升程乡县为有隶嘉应州,撤销了程乡县,以县城为州城,直属广东省管辖,兼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和镇平(今蕉岭)。而“嘉应州”名,自古相传,是由于有嘉应桥而得名。至于“嘉应桥”之得名,则有多种说法,难得统一。在改升州治后5年,即乾隆四年(1738),又再次将州境之西南的小溪、环清、径心三地,与大埔之西南,及揭阳和海阳(即今潮安)之西北境,合建丰顺县。其时嘉应州境与现今的梅县和梅江区境大体相同。乃至清嘉庆十二年(1808),总督熊光,又再次奏准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复设程乡县,统辖兴宁、长乐、平远、镇平等五县,即所谓“嘉应五属”(因为嘉应州,有时仅指程乡县境,有时则统称“嘉应五属”范围),自嘉庆十七年起,又经总督松A奏请恢复直隶嘉应州,撤销程乡一县,仍归州治,继续兼领四县,属广东巡抚所辖。


梅州嘉应桥

      根据史载,在复设直隶嘉应州后5年,因为清政府在广州大肆屠杀天地会人2千余名,而导致嘉应州天地会员的起义抗清,未成而被惨杀者不少。在咸丰九年(1859)二月二日,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领石镇吉、石镇常率军五六万人,由大埔进抵松口、篙山、白渡,于四日至十六日围陷嘉应州城,并将守城顽抗的州官文晟杀死。约3月初率部离梅人湘汇合太平军主将主力。以后两年,咸丰帝死,皇子(载淳)年幼,由两位皇后共同维持,故改国号为“同治”,从此慈禧便始于即位(垂帘)参政。


太平天国运动

    同治三年(1864)因为太平军天京失陷,次年太平军余众,由主将康王汪海洋、偕王谭体元、佑王李远继、全王钟英、秦王黄明厚、赞王赖亚养、利王朱兴隆、幼陪王谭标、列王李海清、周王汪麻子、杨王李明成、东平王王明亮、天将胡永样等天朝列王十多名,率部十余万众,转战至嘉应州,于当年十月二十一日,再次攻占嘉应州城,杀清朝游击(武官)英秀,知州程培霖带亲信十余人,由东门出逃。而清廷则特派左宗棠为主将,统帅闽、粤、赣3省之水、陆大军,对嘉应州之太平军余部进行大围剿。在左宗棠部到达广东之后,即以其左部首先进人松口,得到当地举人张某的献图和建议,策划四面包围太平军,以帮办军务刘典驻扎丙村(并塘一带);王德标部驻城东塔子凹;刘天亮、高连升部驻城东樟树坪;王少春部驻金谷亭;康国器部驻乌泥坪;粤军方耀部驻南口;赣军鲍超部驻相公坪;席宝田部驻大坪;郑绍忠部驻长沙,形成四面大包围的局势。在水路上加调粤军炮船数十艘扼守三河坝,并采取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困太平军于梅城之小块地方。而太平军在梅将近两个月的守卫战中,勇敢善战,多次主动出击,屡败左宗棠部,在白宫斩清将容朝章,在风寨大破闽军高连隆、刘亮清等,计斩清将萧焕武等多人。后来因内部叛徒出卖,自十二月三日之后,形势急剧逆转,清军的包围圈愈缩愈小。


左宗棠

    当康王汪海洋亲自到城东佛子冈指扶顶骑马指挥督战时,又被叛徒丁大洋密报清军,致遭清军伏击,康王中弹落马,汪部迅速将大旗裹汪海洋之身,抬回嘉应州城,汪由于伤势过重而是夜牺牲。在康王死后,太平军即推偕王谭体元为主将,于十二月十二日夜,命天将胡永祥为先锋,率领大部队弃嘉应州城,向城西南转移,渡梅江,经长沙小密、黄沙,至海丰交界处的丰顺县白沙坝处,正在开饭时,突被清军包围堵截,主将谭体元又在督军奋战中因疲劳过度,失足坠崖伤重,被俘牺牲。所有太平军余部五六万众,军官734人及康王妻张氏、子汪长林等,全部惨遭清军的屠杀。从此,江南太平军即告失败,而嘉应州,亦因洪秀全的祖籍在州境之石坑而遭浩劫。左宗棠在报清廷的奏章中写道:“太平军兴于嘉应,灭于嘉应。”故嘉应州人因此受到株连,许多人惨遭杀害。


    因此在元、清两代之梅州是历史上遭难最重的时期。(太平军康王之死,据传说在康王死后,是夜葬于州城。在两年以后,曾先后经知州周仕俊与州人萧国香等,在州署东放生地,探掘汪海洋尸,三易其处不得效果)。


     在太平军失败后,慈禧仍维持其“垂帘听政”,到了1874年光绪帝长大继位后,虽然稍为稳定了一段时间,但由于慈禧仍未放弃其对清政权的操纵,对于外来的侵略一点也不敢触及,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而对内则尽力扼杀一切改良主张,施行了祸国殃民的政策,使朝政极端混乱和腐败,导致八国联军的人侵。清廷的腐败,国家之危亡,引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可是,慈禧等人不但不思强民护国之策,反而把倾向改良、支持维新的光绪帝长期囚禁于瀛台。当慈禧、光绪死后,清廷即另立年仅3岁的溥仪登基,改国号为“宣统”,并加紧镇压国内爱国之人士,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嘉应州人民亦积极投身这场伟大的革命。由始创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松口体育会,与同盟会青年,组织了敢死队30余人,参加推翻满清的斗争。


辛亥革命

     至宣统三年(1911)二月十日,州人温生才因刺杀清将孚琦于广州咨询局前,被执就义。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发起围攻两广总督署之役,亦有州人饶辅廷、郭冠雄、周增、林修明、张学龄、郭典三、黄嵩南等人参与战斗,除黄、郭3人外,均殉难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同年十月十日,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嘉应州的革命党人也纷纷响应,组织光复斗争,成立以松口体育会为骨干的起义军(会员300多人),十一月十一日由温仲远、李思堂率领,连夜向嘉应州城进兵。同日,同盟会革命党人曾涌甫和钟动,在州城考棚成立梅州军司令部,以曾涌甫为总指挥,钟动为参谋长,邓石甫管军事,周辉甫管财政,邓华甫掌商团,清巡防营管带熊佐臣摄于浩大的声势,被迫反戈,从而一举瓦解了清巡防营300余人。其时梅州军司令部立即派出武装四守城门,宣布独立,并张贴《讨满檄文》,声讨清廷。知州陈寿璚游击署白如镜只好向梅州军司令部投降。至此,梅州终于光复(在十一月十四日革命党人枪决白如镜,知州陈寿璚潜逃)。此时,革命党在京城也迫退了宣统帝,彻底地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于是,嘉应州人亦即成立议会,推举了地方士绅卢文铎(即卢耕甫)为州长。故后来被州人相传为“五甫闹(取)梅州”之说。次年中华民国成立,推行新政,废除了原州、府制,吾梅亦将嘉应州复称为“梅州”。


中华民国成立

    梅州在清期的建设,比较重在城池的修建和专政公署的加强,以及民办新学开始兴起。从清康熙九至十年(1670-1671)起,即有知县王仕云力辟南文澜门,并建楼于其上日“文昌楼”。次年又与士绅修建西门旧有楼。其后二年,即移旧南门楼材料,合士绅修建5门内堆房5所。康熙十七年,因淋雨,在东南城崩塌30余丈,亦由知州王仕云、知县王吉人相继修筑之,并扩其城垣,周围985丈,高(连女墙)2.6丈,厚2丈,计辟东、西、南、北5门(两个南.门),门门建有楼,楼上共有铁炮12尊。又康熙三十一年,由县令曹廷懿将旧南门凌风楼之四角偏射文庙改律为八角播(即后人俗称“八角亭”是也)。清雍正十二年(1734),移建城西试院于城内(今华侨戏院处),于次年,又加建城上四隅敌楼(即哨楼),四窝铺16间,女墙985丈,挖外围滚沟(自东抵北又转而西)共578丈,深I丈余,阔3丈。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王者辅建东山书院于攀桂坊(东山右麓),建含光楼于旧南门外之保障阁处,建观澜亭于楼侧,并改筑城东之状元桥,更名为“灵济桥”。后3年,由知州王之正竖“忠孝廉节”4大字石碑于学宫西庑檐阶上。在王之正任知州的第二年改建城内东北隅程江书院为培风书院,改建九贤书院为九贤祠(该书院在明嘉靖时为“双忠书院”,至明崇祯九年,改名为“五忠祠”,后于清顺治二年又名为“七贤书院”,到清康熙三十四年更名为“九贤书院”)。


七贤书院

    嘉庆二十年(1816)由知州刘廷楠建州署前义化栅。道光元年至二十八年(1820-1848)间,知州戴锡伦倡建城东南隅催官亭、东北隅朱衣亭(后来两处皆毁)。清道光二十九年,因城上窝房敌楼堞雉,均皆倒塌,周围城墙亦多崩裂,经知州文晟发谕捐修,并疏西南门外河,重修南门外观斓亭于亭之左,捐廉买得铺宇两间,以改建公所(额曰“为景程轩士绅奉谕办公之所”),该所后于咸丰年间为对付太平军及镇压人民的反抗,举办各乡团练,由景某改设保安团练总局,到清咸丰九年(1859),西城被太平军石(镇吉)将领攻陷,崩缺城池数10丈,后由知州汪政暨合绅民修复。光绪五年(1879),州人黄莺澡和张灵宝等建崇实书院于北冈,士绅张其增具呈复崔官亭。光绪七年,由州人黄际升倡办桑蚕局于北冈(经办9年后罢其事)。光绪十四年,由州宪金桂歆发谕捐修城之东北隅原有夺锦楼。光绪十六年,改建州署前枷亭为候审亭。光绪十七年,由廪生杨畲经具呈复朱衣亭。光绪二十二年,由瑞士巴色传教会创办德济医院于黄塘桥背(在今市黄塘医院处)。光绪二十八年,由州人倡建广济善堂。光绪三十年,设立邮政局。光绪三十一年春,成立松口兴学会,由饶芙棠任会长。‘在州署亦始办警察。光绪三十二年,始办初级东山师范学堂及松口师范讲习所。同年秋该所改名松口公学。光绪三十三年成立松口体育会,并开设体育学堂,培养爱国军事人才(其时在商学界也正闹风潮)。至宣统三年(1911),设立电报局。


松口公学

     除了上述外,据有关城建史载,在光绪二年(1874),曾作过普查,全城总计各朝代累建的祠宇仅85所,并经知州周仕俊发令禁止添建。乃至清末宣统二年,据《嘉应乡土地理教科书》载:“城内,祠宇达百所,户口稀少,东、西、北三面傍城多为民居,中央及南部多祠宇、官廨。商务以州署前大街为最盛,西面多工作店,东门只有小贩而已。”由此可见,自光绪开年之后,在各姓氏祠宇方面的建筑,乃是少量的,而商、旅经营之店铺建设,则较多增加。不过,大多建于城之东、南、西3面城外,在城之东、西门外两处则为农副产品交易集市点。故有东门外为“下市”,西门外为“上市”的旧称。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