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52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9-19 17:46: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9-19 17:58 编辑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来源:梅州日报


链接阅读:
隔窗为顾客剪发,一次3块10年不涨价,老奶奶诠释了手艺人的情怀

     以前没有Tony老师的时候,老人们把会理发的人磨剪子的人都称作手艺人。他们带着挣钱的工具穿梭于大街小巷,吆喝声也是只属于那个时代里的记忆。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01      

  手艺人?


  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


  有副好腰板不如有个好饭碗,养个好身体不如学门好手艺。这是过去对手艺人的评价。


  时代变了,或许传统的手艺人只是换了一个称呼,但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3月8日,河南郑州,一位顾客大老远找65岁的侯奶奶理发。因为疫情原因候奶奶的理发店没法开门营业,但这位顾客连续跑3趟来剪发,最后,侯奶奶隔着窗户给他剪发。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这也许就是传统手艺人的魅力所在,精湛的手艺、热情的服务赢得了不少人心和回头客。电影《剃头匠》里也有一位这样的手艺人:敬大爷。


  他生于民国2年,一辈子学过不少东西,但是后来开始了理发,这一理就是几十年,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


  九十多岁的敬大爷伺候过不少人,上至王公贵族、军阀富商,下至街坊邻居、平民百姓,在他眼里一视同仁都是客。


  电影中敬大爷按照约好的日期,骑着三轮车出门,提上自己的工具箱到老人们的家里为他们理发剃须。


  敬大爷的手艺是真没话说,理发、刮脸、绞鼻须,锋利的剃刀在他手中运用自如,有时候他还会为老主顾放放睡(相当于现在按摩)。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有人说匠人精神是“需要恒心执着心无旁骛坐待机制,无论是顺境逆境,得意失意,都坚持这一件事”。


  电影里的敬大爷是这样,郑州那位65岁高龄还在给人剪头发的侯奶奶也是如此。


  02   

  隔着窗户接受理发服务,图啥?


  大老远跑3趟找65岁的侯奶奶理发,这在年轻人的眼里简直无法理解。头发长了,需要修理一番,有的是剪头发的地方,甚至可以预约Tony老师上门服务,为何偏偏找一位老奶奶剪头发呢?


  再说了,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在讲“体验经济”,一家商铺的生意好坏,关键在于能否给顾客带来好的体验,带来上帝般的享受。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侯奶奶的这家理发店,显然无法满足这些,由于疫情原因,门也无法开,更何况经营了。但这些都没关系,隔着窗户,照样剪发,关键是顾客愿意。


  有人注意到,侯奶奶的理发店理发一次只收3元,顾客多是上了岁数的街坊邻居。于是,有人说老人们贪图便宜吧。那真是太肤浅,3趟、大老远……花费在路上的钱就比3块钱多,况且3元钱现在基本上连个早餐都买不到。


  其实,找侯奶奶理发,已经不仅仅是理发了,更多的还是一种信任与默契。不等开口,头发已经剪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电影《剃头匠》里老赵被儿子接走,赵大爷刚一到新家就吵吵要回来,头发和胡子不让别人动,非要敬大爷理。老赵的儿子没办法,只能开车来接敬大爷。正如老赵儿子抱怨那样:来回几十里,还不够油钱。


  这个镜头像极了大老远跑3趟来找侯奶奶理发的那位老人,只认准侯奶奶,为的就是要找回属于自己“熟悉的感觉”。


  这种感觉如同我们走进一家经常光顾的咖啡店,没等开口,服务员已经端上了你最爱喝的咖啡和爱吃的零食,熟悉的位置、熟悉的味道,怎能不让人留恋。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龙应台有这样一句话:


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


  隔窗理发难道不是我们普通百姓的市井文化吗?它不一定像士大夫文化分类的那么正式,但的的确确存在。重交情,讲人情……邻里温情让人心头暖洋洋的。


  03

  “一次只收3块钱,10年不涨价”,侯奶奶的理发店真得挣钱吗?


  以现在郑州市房屋租赁价格,路边普通的一间20平的房子,一个月租金最少也要2千。一个月只有剪够“600个头”,才能把租金给赚回来,这还不算水电费。按这样计算,侯奶奶的理发店压根不挣钱。


  或许对于手艺人来说:


尊严感不在工作报酬多寡,而在于内心对待职业的态度。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对很多理发师来说,理发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挣钱的方式,而电影中的敬大爷、郑州的侯奶奶却把当成了终身的职业。不涨价、不为钱,一辈子只从事一件事,或许这才是老手艺人的情怀。


  记得,央视某套综艺节目曾采访了一位同样从事理发行业的老奶奶,老奶奶活得倍儿精神,形象、言谈举止比大学教授还像大学教授。奶奶说他临近过年到除夕也在营业,不为钱,只是想让那些在城市打工的人,体体面面回家好好过个好年。


  《剃头匠》里敬大爷去给老赵剃头,顺便按摩。忙活了好大一会后,望着镜子里干净利索的自己,老赵非常感激,打了个喷嚏,特别舒服。老赵说,敬大爷钱在抽屉里,你拿大的,但敬大爷只拿了五块钱,就走了。


  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像敬大爷、侯奶奶这样讲情怀,“不为钱”的人越来越少。


  看看这个社会,已被金钱腐蚀的不成样子。卖食品的,各种添加剂、腐烂食材只管加入,只为节约成本;卖日用品的,黑着良心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普通大众,为了挣钱,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匠人精神”,太需要更多像敬大爷、侯奶奶这样“不为钱”的手艺人去拯救。


  只有不在乎钱了,才能真正用心去做事,这样社会才美好。


  04

  电影最后,敬大爷去世,享年101岁。而仍在坚持3元剪一次头发的侯奶奶今年也已经65岁了,不知道这个收费标准还能坚持多久。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小事,而跟侯奶奶一样,或许在这个社会的一隅还有一批依然在坚守的传统手艺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行业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消失的困境,那些旧时代的符号终将成为过去,但我们惋惜的不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时代,而是那个时代“匠人精神”的慢慢消失。


老手艺人的邻里情


  传承,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最不愿面对的一个词。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浮躁,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生活对工作。我们就这样一直往前跑,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或许我们只是时代巨轮里,一个小小的齿轮,身不由己。


  只是我们这个繁华喧嚣的时代,却很难容下一个“一次只收3块钱”的手艺人,更没人愿意听不挣钱的“情怀”故事。城市化进程中那些延续下来的邻里温情,传统手艺又将何去何从?或许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