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泥鱼习俗(民俗类)

[复制链接] 0
收藏
15
回复
68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9-10 18:0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9-11 19:11 编辑

装泥鱼习俗(民俗类)

项目简介

  斗门区乾务镇地处广东省珠海市西部,濒临南海,属滨海大沙田地区。这里水网交错,气候温和,盛产泥鱼、沙虾、青蟹等种类繁多的水产品,600多年来一直享有珠江口西岸“鱼米之乡”的盛名。它的西南面有一片咸淡水交界的黄茅海水域,海水咸度仅为3‰,是典型的低盐度地区,这里滩涂面积达3万多亩,生长着大量藻类植物,腐植质丰富,为泥鱼生长提供了独有的、必不可少的水质条件和食物来源。

  清同治十二年出版的《香山县志》(本衙藏版)卷十四中记载:“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为花鱼颜色与泥土相近,村民们习惯把它叫作泥鱼。

  装泥鱼是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习俗,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石狗村尤为兴盛,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虎山村村民黄元亨及其次子黄子常在带领族人生产劳作的过程中发明了装泥鱼习俗,并传授与邻村的黄氏兄弟,成为他们主要的谋生技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装泥鱼以其独特的劳作方式对当时渔业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装泥鱼习俗主要有制作鱼笼、制作鱼篓、制作泥板、捕捉泥鱼四道主要程序,具有地域性、独创性、实用性和性别差异性的特点。这一传统习俗祖祖辈辈相传至今,家喻户晓,对它予以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装泥鱼
2010年5月,装泥鱼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07:07 | 只看该作者
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斗门区乾务镇地处广东省珠海市西部,濒临南海,地势由西北向南倾斜,背山面海,地势开阔,东南与珠海港相接,西隔崖门水道与台山、新会两地相望,位于珠江口崖门、虎跳门、鸡啼门三大出海口交汇处。陆地面积190平方公里,是全市地域面积最广的镇,下辖16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7.5万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15万多人,是著名的侨乡。该镇毗邻珠海港和珠海机场,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回乡省亲、旅游、经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乾务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达2171.8毫米,年平均气温21.7℃,相对湿度平均81.6%,全年无霜期。境内水网交错,河道纵横,海岸线长达6.061km,滩涂面积3万多亩。这里生长着大量的藻类植物,腐植质丰富,海水咸度仅为3‰,是典型的低盐度地区。泥鱼以藻类植物和腐植质为主要食物,最适宜生活的水域咸度是5‰左右,福建、浙江以及广东其他沿海地域的海水咸度都在15‰以上。此外,乾务镇因位于珠江出海口,受大海潮汐的影响较大,潮水水位每天都有两次涨落,属混合型不正规半日潮。而一般的潮汐一昼夜间涨落各只有一次。这种独特的气候和滩涂环境为泥鱼的生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和足够的生存空间。


乾务水乡


乾务镇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大沙田地区,陆地大部分是河口冲积层,土壤疏松,沿河附近冲积层厚达35米以上,可以大面积栽培青皮竹和粉单竹。这里出产的青皮竹出枝较高,分枝密集丛生达10——12枝,竹节平滑,竹篾坚韧,拉力很强,伸缩性小,适宜编织鱼篓;而粉单竹则秆壁很薄,节平而疏,节间距离最长可达100cm,适宜编织泥鱼笼,为编织装泥鱼的工具提供了经济充足的原材料。


泥鱼生活的滩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08:58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渊源
  
  民国二十二年印制的《黄氏族谱》中记载,黄氏始祖黄由带领族人“由福建蒲田迁入广东。”黄氏定居斗门荔山村从元朝中期十四世纪上半叶开始,有对联为:“六百年风雨,元朝初创明清硕望民国共和青山碧水依旧在;三十代芳华,香山首科伯侄翰林父子同举文韬武略百世传。”荔山村是斗门乾务黄氏的发源地之一,乾隆中叶,荔山村黄怡大等人由荔山迁出并新建虎山村。其子孙黄元亨、黄子常带领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发明了装泥鱼的传统习俗,并传授与邻村的黄氏兄弟,造福了子孙后代,其名被录入了黄氏历史祖宗芳名列,在《黄氏垂裕堂家谱》中有记载:“居正源深及国宗,锐固存礼仁孝翁。智刚文瞻允阁祖,惠卿元亨子常公。”

清乾隆三十年间(1765年),因为当时的虎山村农田稀少,出门便是海,黄元亨和村民们一起,为谋生计经常要出海捕鱼,后来他们发现每逢农历初一前和十五后的海水退潮期,近海的滩涂上都会有很多小鱼,捕其食之,肉味极其鲜美。每逢圩日,村民们便把捕到的这些小鱼拿到集市上出售以换取粮食谷物,周边村庄的村民购买量最多,他们往往会将大批的鱼贩运至中山、江门、新会、台山等地区,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贸易形式。


80年代乾务村民装泥鱼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的《香山县志》(本衙藏版)卷十四中对这种不知名的小鱼进行了一段准确的文字描述:“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为花鱼长期在滩涂上活动,体表颜色与海泥接近,所以乾务镇虎山村一带的村民习惯把“花鱼”称作“泥鱼”。


由于泥鱼经常在泥洞里出没,很难徒手捕捉。村民们尝试过抓泥鱼(直接用手在滩涂上捕捉)、踩泥鱼(赤脚在泥鱼洞口附近的浅滩上踩踏,让泥鱼受到挤压力和震动逃出洞口)、整泥鱼(“整”,粤方言,捉弄之意。即用一种顶部架空的网状工具在滩涂上大面积捕捞)、叉泥鱼(用鱼叉来刺杀泥鱼)等多种方法来捕捉泥鱼,但总是收获甚微。后来,为了捕捉到更多的泥鱼,村民们慢慢地摸索出了一种通过编织泥鱼笼来进行捕捉的方法,那就是“装泥鱼”。这种方法在斗门区乾务镇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和石狗村广为流传,并渐渐成为当地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习俗,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虎山村今年已90岁高龄的黄长九老人的家中至今还存放着一套早期的装泥鱼工具,由他的祖父在民国20年(1931年)传下来,已经见证了五代人装泥鱼的历史。黄长九老人自幼便跟随家人外出捕鱼,熟悉装泥鱼的整套工序,传承人黄炎兴的技艺便是得自于他的亲传。后来在长期的滩涂劳作中,村民们还用土制黄麻布缝制了类似雨靴的多层底蚝袜,以保护村民的双脚不被滩涂上的蚝壳割伤。从织泥鱼笼到织鱼篓、做泥板、制蚝袜、捕泥鱼,整套装泥鱼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11:15 | 只看该作者
基本内容


“装”,在广东方言里是“诱捕”之意。


装泥鱼习俗主要有四个程序:


一、制作泥鱼笼


(一)结构:成品泥鱼笼的外观呈“鱼”形,由上至下分为笼耳、笼口、笼须、笼身、笼尾5个部分。泥鱼笼长约20cm、直径约8cm,每人每次出行装泥鱼需要带一把泥鱼笼(约150个)。


泥鱼笼外观


(二)用料:泥鱼笼要求轻巧、有一定的柔软度和韧性,因此要选择两年左右竹龄的“粉单竹”为主要材料。(粉单竹是两广及湖南、福建部分地区广泛栽培的优良竹种,竹林产量很高,具有生长快,成林快、适应性强、繁殖易等特点。其秆壁较薄,节平而疏,节间最长可达100cm,属篾用竹种之一,适用于编织精细轻巧的竹制品。)


(三)制作步骤:


泥鱼笼是捕捉泥鱼最主要的工具,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共分为选材、开篾、去囊、刨皮、破篾、拖篾、织笼口、织笼须、起笼身、织笼身、收笼尾和穿笼耳12道工序。


1.选材:选取一根两年左右竹龄的粉单竹,节间距离大概在80cm以上,削去竹枝、竹叶。


选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12:26 | 只看该作者

2.开篾:先将一根竹子锯成长约40cm的竹段,再将其劈开,破成20条宽约1cm、厚约0.5cm的篾片。


开篾


3.去囊:将一条长约40cm、宽约1cm、厚约0.5cm的篾片表皮朝下平放在腿上,在距顶端1cm处用小刀斜斜地削去竹囊,然后从此处切点开始,用小刀将整条篾枝的竹囊都轻轻揭起,这样篾片便只剩下约0.25cm的厚度。


4.刨皮:将去除了竹囊的篾片平放,用小刀将篾片的两面都轻轻地刨两个来回,增加篾片的光滑度。刨清篾皮后的篾片仅厚0.15cm。


5.破篾:取一条长约40cm、宽约1cm并已经刨清篾皮的篾片,在距顶端约0.5cm处斜斜地削去一个尖角,这一步称为“劈开创口”。然后用左手握住尖角处,右手执篾刀轻轻地将篾枝破成若干细篾条,每条由顶端尖角处向下破到5cm处即止。这道工序对执刀人的手力和眼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能将篾片一破到底,那样容易中途断裂,而且细篾条的粗细也会极不均匀。一条长约40cm、宽约1cm的篾片根据需要可以破开两种不同粗细的细篾条:一种称为织笼篾,一条篾片可以破出20余条织笼篾;一种称为三绞篾,一条篾片可以破出40余条三绞篾。


破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13:29 | 只看该作者

6.拖篾:将顶部已经破开了细篾条(开口长5cm)的篾片表皮朝上平放在腿上,左手握住未破开的部分,右手握住破好的细篾条的后端,两手间的距离约为5cm,然后一手固定、一手拖动篾片,用力将这一段5cm的篾片在同一个平面上呈“S”形拖动,即可让这段篾片顺着已经破好的裂口迅速地分裂。继而用同样的方法将剩余部分未拖开的篾片分段拖开,拖篾时正反两面交替进行,每次拖动的距离都约5cm左右,这样经过7次拖篾后,一条40cm长的篾片即分裂成若干细篾条。


拖篾


7.织笼口:笼口直径约5cm,用织笼篾织成。先用一根篾条绕成一个直径约5cm的圆圈(约食指两个关节的长度),多余的部分在这个圆圈上缠绕若干次,再用另一根篾条在上面顺时针方向缠绕两圈,织成笼口,这个步骤村民们也称之为“打笼圈”。


织笼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14:38 | 只看该作者

8.织笼须:笼须共22根,每根长约5cm。先用一条织笼篾向下斜穿过笼口,保留5cm左右的长度,将多余的部分折断,再用另一条织笼篾在这根笼须上绕一圈,然后再在笼口上由内向外绕一道,打个结,用以固定这根笼须的位置。用相同的方法依次织完22根笼须,最后一根笼须多余的部分不要折断,将其塞进笼口里的空隙部分,用力拉紧,这样可以起到锁边的作用。随后在距笼口2cm处再用两根三绞篾对笼须的位置进行固定,两根篾条一先一后依次上下交错绞住笼须,缠绕3圈即可,最后笼须下端收口处的直径约3cm,与笼口一起形成一个上大下小的圆梯形,再将多余的篾条用小刀修理整齐,即织成笼须。


9.起笼身:取3根织笼篾,依次从笼口的空隙处穿过,两端对齐拉直,笼口里外的长度各一半。从左至右,用左手将第1根篾条的下端由外向内折向第2根篾条,再将第3根篾条的上端由外向里在第2根篾条上绕一圈,再反折向第1根,然后锁入笼口,抽出其余的部分,将整根篾条在笼口上固定。再取一根织笼篾,用相同的方法穿入笼口,依次类推,将20根织笼篾都织到笼口上,每一条都在与笼口交汇处相互紧扣,整个笼口看起来就象一盆盛开的吊兰。


10.织笼身:笼身外形上大下小,距笼口2cm处直径约为8cm,距笼口15cm处直径约为5cm。起好笼以后,将笼口朝下,任取一根篾条逆时针方向开始编织。左手将第1根篾条轻轻抽起,横向压在第2根篾条上,交错形成一个小小的三角形,这第1根篾条便是泥鱼笼第1个纬线圈的起点。然后右手拇指将第2根篾条由外至内向下压,用食指和中指将第3、第4根篾条反方向分别与第1根篾条交错,再将第1根篾条横向压在这两根篾条上,即形成一个六边形的小孔,这些连接在一起的六边形小孔就组成了笼身的一道道纬线圈,最后形成面。边织边将笼口逆时针方向旋转,1条织笼篾用完以后再用另外的织笼篾须着接口补上,一个完整的泥鱼笼有25道纬线圈,每道经线的高度约0.8cm。从笼口处算起,第5道纬线圈的直径最大,约为8cm,然后边织边缩小,每道纬线圈的直径都递减,到第20道纬线圈时笼身直径仅约5cm。


织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15:55 | 只看该作者

11.收笼尾:笼身织到第20圈开始收尾。3根篾条为一组,先取其中两根相邻的织笼篾绕过纬线同时由内至外向笼身的方向压,让其贴在笼身上,再将第3根篾条挑起,在前两根篾条上绕一圈后穿过笼身往下倒插。然后左手再将第3、第4根篾条同时由内至外向笼身的方向压,让其贴在笼身上,右手将第5根篾条挑起,在前两根篾条上绕一圈后穿过笼身往下倒插。依次类推完成所有篾条的收尾,将多余的部分切断,笼尾即织好,长度在2cm左右。继而将笼尾捏扁,折向笼口的方向即可。



12.穿笼耳:待泥鱼笼完全织好后,用一条长约40cm的篾条穿过笼口对折,两端对齐,在接口处打个结,再对折一次,将一半穿入笼口,一半由笼口向上拉出,两端同时反方向用力拉紧,便穿好笼耳了。


(四)使用方法


将泥鱼笼笼口对准泥鱼洞口,笼尾捏扁向上折,埋入泥滩中,留出笼耳在滩面以便收集。等到收笼时,轻轻提起笼耳即可将泥鱼笼拿出,将笼尾捏圆,折叠部分自然打开,泥鱼便可由笼尾滑出。


二、制作鱼篓(篓,粤方言读luī)


(一)结构:鱼篓的外观从侧面看呈“笋”形,由上至下分为篓口、篓须、篓颈、篓耳、篓角、篓身、篓底、篓结、篓撑9个部分。


泥鱼篓外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1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9-10 18:18 编辑

(二)用料:鱼篓需要有较强的韧性和承重能力,因此要选择三年以上竹龄的青皮竹(也是广宁竹的一种,主产于两广和福建、湖南等地,适生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竿高9——12米,竹节平滑,易劈篾,适用于建筑搭棚、打索、编织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作为主要的编织材料。


(三)制作步骤(以大鱼篓为例,小鱼篓的编织方法相同):


鱼篓是盛装泥鱼的主要工具,制作过程共分为选材、破篾、织篓底、打篓结、织篓身、织篓角、织篓颈、织篓口、织篓须、织篓耳、加篓撑11道工序。


1.选材:选取一根三年以上竹龄的青皮竹,削去多余的竹枝和竹叶。


2.破篾:将一根竹子锯成长200cm左右的竹节,劈开后去囊,然后开篾,破出篾条和竹片(去囊的方法与前文所述相同)。篾条只有一种,宽约1cm,厚约0.04cm,长度30cm至200cm不等;竹片有两种,分别长约140cm、宽约1cm,厚约0.5cm和长约45cm、宽约3cm,厚约0.5cm。

3.织篓底:篓底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40cm,用40条(纵向和横向各20条,村民称为20“双杆”)宽约1cm、长约120cm的篾条,以螺纹编织的方法织成,纵向和横向分别以单篾条和双篾条交错穿插编织,每2条穿插而织的篾条之间均留有0.5cm的空隙以方便排水。


泥鱼篓底座


4.打篓结:篓底织好后,取2条宽约3cm、长约45cm、厚约0.5cm的竹片,将两头削薄、削尖,然后从篓底4个角的第2双杆处插入,呈“X”形,这样可以利用对角线的原理将篓底牢牢地固定,还能保持篓底受力均衡。


5.织篓身:篓身高约40cm,正面呈正方形,侧面呈等腰三角形。编织方法与篓底相似,先选取4条宽约1cm、长约140cm、厚约0.5cm的篾枝,分别从篓底4个角的篾片空隙里穿过,底部弯曲后向上对拉,形成篓身4面的基本骨架。然后以这4条骨架为中心,选取事先破好的篾条开始编织,横向织法称为“拉篾”,即一条完整的长约2m的篾条从起点处围着4条骨架绕圈,边织边向上拉,一根篾条可以横向绕3-4圈;纵向的篾条以2条为一组,与横向篾条交错编织,不留空隙,篓身正面须55条左右,侧面则相对较少,20条左右即可。当篓身高度织到与篓底同宽时,篓身即可完工。


6.织篓角:篓身正反两面各有55根篾条,从左右两边各分出12根篾条来编织篓角,将这12根篾条分别前后交叉相对织成边长约为7cm的拱角,将篾条剩余的部分剪去或者塞入篓身内均可,织好的篓角呈菱角样且两边对称,越尖越好。


7.织篓颈:篓颈高约15 cm,直径约20 cm。篓身正反两面的55根篾条,除去两边的篓角后,还剩下中间约31根篾条,用这些篾条织成篓颈。将这31根篾条匀分,2-3条为一组,然后用3根宽约0.5cm的细篾条同时横向缠绕穿插,一边织一边将细篾条拧成麻绳状(这种锁边的方法称为“三绞”),并慢慢向中心收口,最后绞的一根细篾条要塞入已经绞好的篓颈内反复缠绕3圈,以防颈口松脱。


8.织篓口:篓口呈圆形,直径比篓颈稍大,约25cm。篓颈织完后,篓身纵向的篾条还剩下约5cm的长度,用5根宽约0.5cm的细篾条与其横向缠绕穿插(称为“五绞”),缠绕一圈后则开始结尾,将5根细篾条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缠入篓颈中,最后将多余的部分剪去,将篓口锁死。

9.织篓须:篓须是活动的,也有人称其为“篓掩”,呈倒圆梯形,顶部直径介于篓口与篓颈之间,约23cm,底部直径约5 cm。编织方法与泥鱼笼笼须相同,既可方便盛装泥鱼又可防止泥鱼逃脱。


10.织篓耳:选取一条宽约2cm、长约2m的篾条,以篓底中部为轴从底面穿过,顺着篓身侧面一直缠绕到篓角,在篓角处将多出来的部分拧成麻绳状,在篓口与篓角之间反复穿插缠绕7个来回,即成篓耳,在两个篓耳之间穿上麻绳,既可方便携带,又可加强承载力。


11.加篓撑:最后一道工序是加篓撑。在篓底四边分别插入4条宽约3cm,厚约0.5cm、长度与底面边长相同的竹片,这样可以拉开篓底与地面的距离,减少磨损,延长鱼篓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方便在泥滩上拖行。


(四)使用方法:鱼篓根据不同的需要分成大小两种,大的称为“座工”(“座”粤方言读“cuó”。因其座在泥鱼板上,是相对较为固定的工具而得名);小的称为“行工”(“行”粤方言读“hǎng”。因挂在腰间,随身携带而得名)。“行工”(小鱼篓)用来盛装泥鱼笼捕捉到的泥鱼,当储至一定数量后便可倒入“座工”(大鱼篓)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1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9-10 18:20 编辑

三、制作泥板


(一)结构:泥板呈倒“T”型,长约200cm、厚约2cm、宽约30cm,分为底板、泥板头、泥板墩、泥板手4个部分。


泥鱼板


(二)用料:杉木(杉木是杉科常绿乔木,为我国南方特产的速生用材树种。其特点是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情况下,它的涨缩不大。不生虫蛀、不易变形。干形通直圆满,木材纹理通直,材质轻韧,强度适用。)


(三)制作步骤:


泥板是村民捕捉泥鱼时在滩涂上借以滑行的主要工具,制作过程分为选材、制作底板、制作泥板头、制作泥板墩、制作泥板手5道工序。

1.选材:先要挑选生长期在十年以上的杉木,取其中间直径约25 cm左右、长约200cm的一段。


2.制作底板:将这段杉木锯开,锯成长约200 cm、厚约2cm、宽约30cm的木板,刨平表面。


3.制作泥板头:泥板头是泥板制作最为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道工序。为了方便在滩涂上滑行,底板的前端必须要象船头一样翘起,比地平面要高出5 cm左右。让泥板头适度翘起的方法是火焙:将底板刨好以后,先放入清水中浸泡2-3天,让杉木板充分吸水,以防火焙时开裂。


泡完水后,把底板的两头垫高,中部悬空,在下面以文火焙之,火焙点在距底板前端约40cm处。同时分4次往底板上放置石块,每次放50斤左右,让底板在火的烘烤和石头的压力下慢慢下沉,待前端翘起约5°后即停火,至完全冷却后,泥板头即可自然翘起。


4.制作泥板墩:泥板墩是两个长约40cm、宽约30cm、厚约5 cm的长方体,安装在距底板前端约75 cm的位置。在2个泥板墩的中间分别挖出2个3.5 cm×2 cm的方形小孔,便于插入榫头,让扶手在泥板上更好地固定。


5.制作泥板手:泥板扶手的主要作用是方便村民捕鱼时更好地掌控泥板滑行的方向,一般高约70cm(根据各人的身高而定),由3条直径为5 cm的圆柱体木棍组成。其中2条长约80cm的木棍底端刨成榫头的形状,垂直地插入泥板墩中,另1条长约30cm的木棍呈90度直角横架于2条竖棍之上,也用榫头加以固定。


木匠制作泥鱼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