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评:大熊猫“降级”,中国为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复制链接] 0
收藏
2
回复
46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7-13 14:08: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7-13 14:10 编辑

【地评线】南方网评:大熊猫“降级”,中国为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来源:南方网 雷钟哲

      7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不惟大熊猫降级,近期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欣闻”不断涌现,从南方到北方,从内陆到海滨,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正在“归来”。祁连山保护区拍摄到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云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拍摄到三只棕颈犀鸟;黑龙江东北虎进村,深圳大鹏湾最近又看到了鲸鱼的身影。此外,野生大熊猫、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频繁“现身”……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可喜成就的原因?

  绿色发展锚定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一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爱护绿水青山,才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环境保障和生存条件。

  保护措施落实落细。2019年底,我国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陆域国土面积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提出的17%的目标要求。我国还通过建立各类植物园、野生动物繁育基地,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成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正是这些措施的采取,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白头叶猴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白鹤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成果斐然、成效喜人。

  濒危抢救倾尽全力。地球受威胁的物种数以千计,分清轻重缓急、采取有效办法才能使其起死回生。10年前,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根据《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制订本地区实施方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仅在“动植物王国”云南,就实施了120多个拯救保护项目,使漾濞槭从野外发现5株到人工繁育5万余株,富民枳从野生灭绝到回归定植6893株……许多曾经“命悬一线”的物种,如今绝处逢生、生机盎然。

  科学界普遍认为,当前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一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当活动造成的。这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地球上的生物圈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现存物种都是亿万年演化而来的宝贵遗产;任何物种的消失,都会降低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人类在留给后代遗产问题的重大十字路口,只能锚定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方向,像中国一样作出贡献。(南方网雷钟哲)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16:51:1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区域项目主任徐强:
大熊猫喜提“降级” 保护力度仍是“最高级”
      
         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近日喜提“降级”。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喜提“降级”后,大熊猫还是“国宝”吗?我们还需要保护大熊猫吗?从濒危到易危,大熊猫的成功保护意味着什么?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对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都区域项目主任徐强,详解大熊猫“喜提降级”背后的故事。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非政府组织,WWF自1980年起开始推动和实践濒危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多种措施。

    “我们处在一个对动物保护工作而言最好的时代。”徐强认为,大熊猫“降级”体现了国际对大熊猫保护成就的认可,也为其他物种保护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熊猫不再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大熊猫保护目前还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未来更需要将大熊猫保护的故事和经验分享给全世界。

    保护有成效

    许多经验可以分享全世界

    南方日报:您如何解读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徐强: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近期提到的大熊猫“降级”是指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里将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其背后的主要依据是全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的相关数据以及与历史数据的对比。比如第四次调查数据显示,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由10年前第三次调查时的1596只上升为1864只,增加16.8%,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由第三次调查时的230.5万公顷增加到257.7万公顷,增加11.8%。这些数据为大熊猫的等级调整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大熊猫在IUCN红色名录的降级,体现了国际上对我国大熊猫保护成就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会放松或者减少对熊猫保护工作的重视。在中国,涉及物种保护的两份官方文件分别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CITES附录)。在今年2月刚刚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里,大熊猫仍是一级保护动物,即最高级别没有改变。同样,大熊猫也仍然在CITES附录I里没有改变。这表明中国政府对大熊猫保护的力度不会减弱。

    南方日报:大熊猫“降级”对物种保护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徐强:大熊猫保护在全球范围来看都是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我国在保护大熊猫上取得的经验对全世界其他物种的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有很多经验可以被复制和借鉴。

    首先是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及持续投入。我国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大熊猫保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约每隔10年我国就会进行一次全面的大熊猫调查;1980年开始,我国与WWF合作,国内和国际专家一起在四川开始了关于大熊猫的研究。这其中,全社会对保护项目长时间、不间断的关心与支持,是成功保护的先决条件。

    其次,科学数据的指导在保护工作中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每10年对大熊猫进行的“普查”工作,让我们能掌握最新的种群情况、栖息地情况和它们面临的困难。有这些数据作为指导,相关部门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开展保护行动。我国在大熊猫保护上的经验也已成功应用到其他物种的保护上,比如,WWF目前正支持推动的全国雪豹调查,很多工作正得益于大熊猫保护的经验。

    居安要思“危”

    栖息地破碎化尚未得到缓解

    南方日报:“降级”后,大熊猫还需要保护吗?

    徐强:大熊猫“降级”是对此前保护工作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大熊猫就不再需要被保护了。大熊猫保护目前还面临许多挑战:

    第一,我国大熊猫保护依然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从大熊猫“四调”和“三调”的结果比较来看,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虽然都有较大增加,但是,野生大熊猫现在被分隔为33个相互隔离的种群,10年前的“三调”数据则显示仅存在18个隔离种群,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尚未得到缓解。我国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栖息地修复和大熊猫廊道建设等手段逐步减轻其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

    第二,大熊猫分布区保护与发展的均衡问题。大熊猫分布区群众对保护的支持对于保护成效至关重要,如何让当地群众从保护中受益、从青山绿水中受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和目标。目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该目标有重大意义,同时WWF和其他保护组织也同当地政府一起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WWF和四川省林草局共同推出的大熊猫友好型社区产品认证体系,就是希望将当地社区产品背后的保护价值,转化为群众能从中受益的经济价值,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第三,大熊猫分布区其他物种更好从伞护物种(指生存环境需求能够涵盖其他物种生存环境需求的物种)大熊猫的保护中受益的问题。因此,去年WWF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签署的5年战略合作协议中,明确提出未来将合作推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多旗舰物种保护策略,使大熊猫的同域物种得到更多关注和更好的保护。

    此外,大熊猫保护成功经验还可以贡献于全球物种保护。大熊猫保护不仅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而且积累了非常多的物种保护经验、案例和模式。大熊猫保护的成功故事能给全球保护工作和保护工作者带来希望,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推动全球其他区域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未来希望我国充分挖掘、总结和整理相关成功经验和最佳案例,利用即将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平台,以及利用与国际保护组织合作的机会,将中国的熊猫保护故事和经验分享给全世界。

    好消息不断

    消失多年的珍稀动物陆续“归来”

    南方日报:近一段时间,从南方到北方,从内陆到海滨,消失多年的珍稀动物“归来”的消息不断刷屏。更长期来看,中国已对10大濒危动物实施了成功保护,其中藏羚羊更是在2016年连降两个等级。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徐强:一方面,从这些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社会对动物保护的关注越来越多,这对于保护工作者而言是非常好的消息,证明社会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这当然也说明了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南方日报:您如何理解动物保护在当下的意义?

    徐强:我们处在一个对动物保护工作而言最好的时代。我国政府对生态保护非常看重,这是国家之幸。有一句老话说“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支撑。当我们在计划、执行保护工作时,从来都不是为了保护一种动物而工作。我们不是因为大熊猫的“萌”、老虎的“威武”、雪豹的“优雅”而将它们视为珍稀物种,而是因为保护它们就保护了它们的栖息地,也因此保护了同一片栖息地中生存的其他动物、植物,乃至水源、土壤、空气。当整个生态系统因为保护而变得健康、运转良好时,人类也将从中受益。当我们谈论当下动物保护的意义时,我们已将人与自然、与动物视为命运共同体。在保护动物和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兼顾人类的福祉,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的命运是不可分割的。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赵晓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16:5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7-16 17:06 编辑

大熊猫“喜提降级”,但依然是国人心中的“小可爱”     

文/张田勘(专栏作者)编辑:李潇潇 实习生:耿心玥 校对:吴兴发

       7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甚至是国家名片之一,它从濒危降级至易危引发国人关注。媒体以大熊猫的视角发问:“我被降级了,你们还爱我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不过,对于动物保护,需要从多角度和维度来辩证地看待。


南方网评:大熊猫“降级”,中国为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在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拍摄的一只挂在树上的大熊猫。图片来源:新华社


      ━━━━━


      降 级:背后的科学依据


      大熊猫“被降级”,意味着中国的环境和生态变好,这是客观事实。其实,大熊猫的“被降级”有科学依据,也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


      根据该标准,物种分类为9个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现有分类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


      其中,濒危指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几率很高,如:蓝鲸、麋鹿;易危指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几率较高,如大白鲨、北极熊。


      此外,简单从数量标准来看,推断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250并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如预计5年或者二个世代内,成熟个体数将持续减少20%,可划归为濒危动物;


      推断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1000,并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如预计今后10年或者3个世代内,成熟个体数将持续至少减少10%,可划归为易危动物。


      中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IUCN的标准,制定了中国动物红皮书的物种等级划分,采用了野生灭绝、绝迹、濒危、易危、稀有和未定等级,实际与IUCN标准大同小异。


      仅按从濒危调到易危的数量依据就可以理解,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超过濒危上限250只,也突破了易危上限1000只。因此,这个危险程度降级划分是有科学依据的。


      其实,早在2016年9月,IUCN就在美国夏威夷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当时,中国国家林业局发文称,IUCN的报告是根据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从理论上做出的判断。国家林业局作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认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如今,经过几年的实地调查,从各个方面权衡,并以中国的标准来判断,我们才正式把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


南方网评:大熊猫“降级”,中国为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拍摄的大熊猫宝宝。图片来源:新华社 薛玉斌/摄


      ━━━━━


      标志:生态整体向好


      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是中国整体生态变好的一个标志,不仅如此,中国有10大濒危保护动物保护成功,分别是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朱鹮、川金丝猴、麋鹿、梅花鹿、亚洲象、扬子鳄、白鹤。其中的藏羚羊在2016年9月就被IUCN从濒危降为近危,连续降低两个级别。这也从整体上证明,中国生态环境在变好。


      不过,对于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也有不同看法。国家林业局表示,从目前来看,大熊猫所受的生存威胁仍然不可忽视。如果降低其保护等级,保护工作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就会很快丧失,特别是部分局域小种群随时可能灭绝。因此,继续强调大熊猫的濒危性并不是危言耸听。


      这种观点是谨慎的,也是值得肯定的,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对大熊猫保护要有更长远的眼光。现实的情况也支持这样的看法。


南方网评:大熊猫“降级”,中国为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大熊猫国家公园。图片来源:国家林草局


      ━━━━━


      现状:并未完全脱离危险境地


      现实的情况是,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完全脱离危险境地。


      首先是大熊猫栖息地并不完善,表现为保护地的碎片化。2016年,国家林业局的调查表明,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有22个,其中个体数量小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局域种群有18个。现在,这种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善,因此,需要在保护地方面予以更多的投入。


      另一方面,大熊猫同样面临全球变暖的威胁,表现为其食粮可能减少或歉收。


      由于气候变暖,有研究人员预测,未来80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1/3竹林可能会消失,这就会造成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粮减少,缺少基本的食粮,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也难以为继。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大熊猫降危的成绩和中国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成就,也不能以为大功告成,不再或者不全心全力地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了。只有持续地保护大熊猫和其他濒危动物,才能让中国的生态持续改善,并保持较好的生物多样性。这对于人类和所有居住、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是最大的利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