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梅州,先有程乡;未有程乡,先有程伯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60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6-4 17:2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6-4 17:34 编辑

未有梅州,先有程乡;未有程乡,先有程伯



      先有程旼,后有程乡:

      梅州有句俗语,“先有程旼,后有程乡。”这里的程乡,便是梅州地区初始的名字,程氏家族也是梅州有记载最早的姓氏家族。

     1600多年前,当程旼为避战乱带着自己的族人从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定居扎根时,这里还是畲、瑶群居的未开化之地,程旼“化行俗美”“和邻睦族”“信义著于乡里”,促进了粤东山区的农耕与文明开化。史料记载,为表彰程旼,公元479年,朝廷以程姓命名他生前所居住的地方。

      程旼为客家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梅州成为客家的人文渊薮。千百年来,由于战乱、谋生等原因,程氏家族迁居世界各地。据考证,广东梅州、河源、潮汕、惠州、肇庆等地的程氏多为程旼后裔。此外,程氏后人还远赴德国、印尼、美国、新西兰等地定居。程氏家族的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梅州文化,还远播海内外。

      程旼被尊称为“客都人文鼻祖”

    从平远县城往东北方向前行,至东石河,跨过振东大桥,再向前行约两公里,程旼故居纪念馆出现在山峦环绕的一处丘陵上。故居纪念馆四周沃野禾田,与外界隔绝,让人恍有桃花源之感。

     抬眼望去,纪念馆大门上书写“程旼故居”四个大字,为著名书画家杨之光先生所书。悬挂在大门两边的对联“姓传古县;德化梅州”。据纪念馆管理处主任凌通介绍,是化用了旧时程公祠内的对联,原联为:“德化梅州,千载烝尝处士节;姓传古县,万年礼乐圣贤风”。“处士是古代对有才德却隐居不仕的人的尊称,程旼隐居乡里,不奉征召,被人们尊称为程处士。
      程旼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连年的时代。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往南迁徙。程旼家族就是南迁大流之一。他们经过赣南,沿粤赣小道来到今平远县坝头村,见该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于是就定居下来,并繁衍后代。

     当时的岭南地区属于蛮荒之地,畲、瑶土著居民相对落后,且民风蚩氓,狃于旧习,程旼便开设私学,办起免费学堂,教化乡民。他选取儒家经典《诗经》和《论语》等作为教材,招收7岁至10岁的儿童入学。

      由此以后,客家地区学子逐渐树立了耕读为业的思想,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观念盛行,社会风气也有了明显的改观。程旼首开崇文重教之风,使后世程乡等客家地区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客家文化风采,进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之乡。

      “畲民鲤花随地丢,程家收些放田坵。等到禾熟鱼也大,水田种出好菜蔬。”凌通一边介绍程旼故居,一边唱出了这首在平远本地流传甚广的竹枝词。“程旼不仅把中原的思想、文化带到梅州,还把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带来了梅州。这首竹枝词道出程旼创新农业技术的典故。” 相传程旼一家来到平远后,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用具,也带来了耕作技术。为除去田中杂草,每当早禾生长到人膝盖那么高的时候,程旼会买些禾鲤苗放入田中。鲤鱼既能除掉田中的杂草,又能除去害虫。

      待到夏收时节,程旼家人一边收割,一边抓鱼。当地人由此仿照程旼做法,发展稻田养鱼之法,喜获丰收。程旼还与乡民一起建凉亭、劈山道、修水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程旼在粤东地区积极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此地民风逐渐由“尚气轻生”转变为“和邻睦族”,由此“人物衣冠轩轩载道”。民国梅县籍诗人钟应梅曾作诗赞咏道:“官师合一是程公,南渡衣冠止岭东。比屋诗书循旧俗,不劳贤守说文翁。”程旼被后世尊为“人伦楷模”“客都人文鼻祖”“广东古八贤”之一。为表彰程旼对当地的贡献,公元479年,朝廷以程姓命名他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程乡县”沿用了1300多年后改为嘉应直隶州,后再改为梅州。


      程氏一族自程旼定居后开始了他们在梅州,以及从梅州转移海内外的足迹。

      程氏后裔广布于梅州、河源、潮汕等地

     “宗派自河南念先人立德立功济美衣冠绵后代,渊源由义化喜裔孙克勤克俭馨香俎豆振千秋.”这是程氏其中一脉分支所写的楹联,以简单的方式记述了程姓的起源、文化和家风。据查,梅州程氏祖屋以“安定堂”为堂号,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同支系使用不同堂联传家,包括

    “重黎聪哲,休父疏支”、“乡贤世泽,义化家声”等等。

     平远县的余蔚文老人曾花了14年时间倾注心血研究程旼,从1990年开始,他离群索居、闭门谢客,隐居在坝头镇上街13号一间不足***米的斗室“读万卷书”,翻阅各种记载史料。同时,“行万里路”,遍踏粤东山山水水,寻觅与程旼有关的遗迹、传说、碑记。

     根据他出版的《世界客属名贤程旼》一书考证,程氏族姓来自今甘肃平凉,即古时的安定郡,其后裔均以此为郡望,后不知程旼祖上何代迁至河南司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l8年),因“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程氏一系东向广平(今河南鸡泽)、东阿(今山东阿城),再南下建康,又新安(今安徽篁墩)、婺源(今江西婺源)、宁化石壁(今福建宁化),到南海义安郡。

     又有河源《东源文史》主编程健仁著《客人南迁入粤始祖程旼及其河源后裔》(下简称东源程文)云,程氏经章山《今江西南城》南入粤,定居于南海义安郡、海阳县东北之坝头村,即今梅州市平远县坝头东片官窝里定居,成为客家程姓南迁入粤始祖。

     此后,程氏迁徙的脚步并未停歇,除了应对战乱外,也是耕读世家的家风致在外为官之人众多。程旼故居纪念园墙上挂着的“南迁史录”写道:“永嘉之乱衣冠南渡,随唐战患继续南迁,披荆斩棘穿越南岭,闽西招贤趋奔福建,宋元战乱,再次南迁,孺人风范德沐老幼,明末清初战败避祸,开拓新宇后辟分流,立足嘉应传播四海。”

     据余蔚文推算,程旼由中原南迁至平远,到程旼七世孙程元辅迁梅县白土(今梅江区三角镇),程旼一系,依公元479年建程乡县计,已在平远居住并繁衍了200多年(南朝刘宋末至唐初的公元626至633年)。

     梅州当地文化研究者程志远研究发现,经过多次迁徙后,程旼后裔广泛分布于海内外,广东的梅州、河源、潮汕、惠州、肇庆等地的程氏多为其后裔,程氏后人还远赴德国、印尼、美国、新西兰等地定居。

     1998年出版的《东源文史》中记载,程旼后裔除他迁外,国内人口有14688人(包括梅县丙村大坑、白土以及河源漆树坝、古云中心村四地约数),侨居国外仅河源漆树坝系就有2500人。

    “现在还有台湾过来的同乡会到平远寻根,参加‘福祖公王节’。”凌通说,每年农历六月六日的“福祖公王节”是当地百姓纪念程旼及其族人在坝头为保乡土、护百姓而一直延续至今的节日,在每一年“福祖公王”文化节中,都会引来河源、惠州、肇庆等地的程氏后人认祖归宗。而这一纪念程旼的传统节日在2009年被列为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传,公元1279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程旼三子程梅一系后裔,在其族长程伯(名无考)率领下,集200多名族人与元朝统治者搏斗,因力量悬殊,和元兵肉搏后,余下少数受重伤者在大雨淋醒后,避居五华、河源一带,从此,程梅一系便在坝头消失。当地民众为歌颂程氏一门忠烈的义举,把农历六月初六日立为纪念日,每年在今大柘镇程北村大榕树下举行活动,拜祖先、缅先贤、祈平和,传承独特的千年民俗文化。


     程氏家风家训影响客家人性格

  “程旼当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群愚;片言能使人心服,万古江山与姓俱。”宋代徐庾诗《咏程乡》以赞叹程旼的德行,由此也可见程氏家风家训对后世的影响。

     余蔚文老人认为,程旼作为客家人文鼻祖,造就了客家人的许多性格。程旼在古代被尊称为“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程旼百折不回,德孚于乡,引未开化之地得文明风气,体现了他精神品德之高标,为以后客家精神和‘岭表文化’的形成发展铺下了后世的基础。”

     在程旼“信义著于乡里”“以德化人”的影响下,粤东地区人文进一步开化,促进了“移民和谐文化”,为客家文化留下浓重一笔。在先辈的感召下,世世代代的客家人也一直保持着重文教、薄无知,重名节、薄功利,重情义、薄背信等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程氏一系,世系昭昭,在世代好家风的影响下程姓也出了许多名人,客籍著名作家程贤章就是程旼后人。他原来只是山窝里的读书娃,靠着过人的勤奋刻苦,终成著名作家,成为客家人勤奋问学传统的缩影。

     如今丙村镇大雅村尾甲程屋村还有“旼公亭”,记录村民对程旼的景仰。为彰显程氏的人文昌盛,曾为广东文学院院长的程贤章早年在这里修建了“作家庄园”,当代名作家铁凝、张贤亮都在此留下墨宝。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肖文评认为,程氏家风对客家人价值观的影响上起码有三点。

     首先是开拓创新。南北朝刘宋末年,程旼弃官南下,在历经疫瘴、疾病、盗寇等诸多劫难艰辛后抵达粤东,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开发山区。其于困顿中不畏艰难、寻求出路、开辟新天地的精神,影响了后世客家人不甘守着“八山一水一分田”,或寒窗苦读、或漂洋过海谋求出路,勇于开拓,成就事业的品格。

     其次是崇文重教。程旼在当地的兴学教化,体现了与当时社会风气截然不同的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其文化底蕴所体现的品德、个性的高标之处,正是客家精神和岭表文化形成的厚实基础。

     第三是公平正义。程旼用信用和道义去感化、教化一方风俗。处理人际纠纷,也以儒家的“中立不倚”为本。

     程旼精神树起了一座客家精神的丰碑,成为后世客家人前进的精神资源和强大动力。而今天弘扬程旼精神关键是要古为今用,深悟程旼精神本质中流传悠远的要义。

     家族轶事

    程氏福祖公王节由来

    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9年),元朝统治者攻占梅州城后,觉得平远这个南方最后被征服的地方,也是最后一个不服“王化”的人们,对待他们的镇压也最为残酷。元兵大肆杀掠原程乡的中心和平原地区。而一部分元兵,来到当时的义化都坝头堡,也是奸淫掳掠。

     当地程氏家族一支后裔约200多人,激以义愤,由族长程伯汇聚全族共同议事后,推他为首。在他的率领下,用烈酒灌醉当地的元兵,将几个下乡来的凶恶元兵杀了。

      这惹恼了当时的元朝地方统治者,他派了30多个骑兵,手持弯马刀,向手持锄头、木棍等程姓族人开刀,准备血洗,借以压服“反叛”。
当时,程族该系被迫自卫。结果,因力量悬殊,和元兵肉搏后,余下的少数人受伤严重,而族长程伯拼到只剩一个人后撞壁自殉,还被元兵剁成肉酱。

     经过这次惨烈的抗击后,义化都程姓一族元气大伤。少数受重伤者,在夜间一次大雨淋醒后,便相互搀扶,连夜走避长乐、河源一带。因此,程氏一族,便在原程乡义化都消失了。

      程伯被害后,少数躲避的当地非程姓人士,感到程氏为保卫乡土、百姓一门忠烈,除妥善安葬其他死者外,还特地将程伯尸首收集整理好,埋葬在程源里(今程北村)盘龙岗即他牺牲的地方,并在坟前还并排种上了剥了半边皮再合起来用草绳捆好的四棵(有说十棵)半边落叶半边翠绿的榕树,以示万古长青之意。

     自元代以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相传为程旼一支系壮烈牺牲的时间)这一天,当地的百姓都会自发地在程北村大榕树下举行祭拜活动,成为当地最大的神会。
   
      来源:南方日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