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水流岗上 松坪起洪波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563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83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3-30 10:16: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里邮缘 于 2021-3-31 12:27 编辑

圳水流岗上


   阴那山高,梅江水长。山间河岸分布着客都人家。
   沿省道s223线从梅城东去20余公里,忽见路旁古榕参天、浓荫蔽日,右边村道通往一个古村落——松坪村
   有一首山歌这样唱道:“松坪是个好地方,又有圳水流岗上…”
话说明代时雁洋松树坪李氏孝义公父子筚路蓝缕,带领族人披荆斩棘、开渠引水,借得源自阴那山脉的添溪清流繁衍生息、耕读传家,迄今已有540余年历史。村中现存杨、曹、黄、李四姓,彼此和谐相处,成就了今日松坪村的盛名——2011年获批为“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审定为“中国传统村落”,引来八方游人,松坪名声鹊起
    然而,不仅是如此。回顾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翻阅一部记载雁洋人民革命斗争历程的《阴那风雷》,松坪村的人物和故亊历历在目。这座古时松树满坪的村庄与时代的脉搏一齐跳动,成为共产党人和有志之士大展身手的舞台。他们为了担负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毅然献演了一出出令人血脉贲张的活剧。326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黎志健会长率调研组慕名前来采访。
    雁洋,此处地灵生人杰。自从1921年有了共产党,松坪村成了雁洋镇首个党组织的诞生地和红色村庄,成为梅江中下游丙村、雁洋一带革命活动的中心。1938年夏,当全民抗战热潮方兴未艾时,有13位随叶帅自南洋归来的雁洋籍华侨青年联袂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战争洪流。其中松坪村就占了4位。
雁洋松坪小学,人称为雁洋人民民主革命的前哨,小小学堂承担着大事业。梅县地区的老领导梁集祥、杨杨等人当年在此奔波忙碌,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秋,受到共产党教育和熏陶的本村人李文藻在松坪小学教书,在此点燃革命火种,并传遍雁洋的山庄村寨。    19284月,中共松雁支部在松坪小学成立,李文藻为首任书记。1933年春,李文藻积极参加“丙镇青年读书会”活动,并带回一些宣传抗日亡消息的报刊杂志,给学校里的进步教师传阅,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抗日救亡运动的认识。1935年秋,李文藻将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和开抗日救亡运动的主张进行广泛宣传,
      1936年暑假,由雁洋公学发起,联络松坪、春山等附近小学的师生组织成立“海燕剧社”,和小学生歌咏队,排练演出宣传抗日的剧目,演唱抗日亡歌曲,巡回到各村演出抗战戏剧。
   我们走进松坪村,流连在“天光云影四面围”的民居群中,在“双琳公祠”盘桓良久,感慨殊深。这个古典的家族公祠和主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紧紧相连。
      1936年秋,全国抗日战争形势正值“山雨欲来风满楼”时节,“双琳公祠”屋主、本村人李展新等以《民报》记者的身份,到上海、广州等地联络采访,与上海“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取得联系与支持。回来后,经与丙村区的陈孟仁、陈凎廷等商讨,并联络“雁洋民众读书会”的骨干分子张歆潮、梁集祥、陈人、陈朗承等人的共同串联发动,于193610月间,召集丙村地方各救亡团体代表和进步青年等,在松坪村“双林公祠”开会,成立了“丙村地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该会以“抗日救国,收复失地,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宗旨,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组织动员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站到救国阵线上来。丙村地区这个各界抗日联合会组织,是当时梅县各区抗日救国联合会中成立最早的一个,也是规模较大的一个抗日救亡组织。抗日国联合会”的成立,为梅县中共党组织的恢复和组织梅县救国会”,发展“中华抗日义勇军梅县大队”打下坚实基础。
      19371月,中共韩江工委书记李碧山来到梅县开展工作。三月,“梅县中华抗日义勇军代表会议”在雁洋松坪李展新家的““双琳公祠”召开,李碧山亲自主持这次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丙村区有雁洋的李文藻、李展新、陈琥秀、梁集祥、陈ト人等及其他各区的代表共20多人。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抗日义勇军梅县大队”,推选松口区的代表李显云任大队长。“中华抗日义勇军梅县大队”的成立,大大地推动了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2010年,松坪村双琳公祠获授“梅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松坪,古色古香而又激情似火的古村落。我暂缓抒写你的山水田园、神奇民居,因为,你率先为人们呈现一道鲜红汹涌的风景:一间乡村学堂,点燃当地红色革命的火种,一座家族公祠,激荡抗日救亡的洪波…
    我们在和煦春风里回望雁洋松坪村,一片灵山秀水令人神往:东望阴那连接高天,南依群山云烟袅袅,北临梅江通向海洋。



  (延伸链接)

  抗日战争时期的“雁洋读书会”
  
    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应该起自1931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我国之时。至1936年,全民族抗战已迫在眉睫,这时期的雁洋“最高学府”——雁洋公学(高小),已成为雁洋、松口、丙村地区我党地下活动的中心(据点)。在中共地下党员梁集样(建国后任广东省教育厅长,梅县地区专等职至离休),以及李文藻(秋萍,后任“雁洋公学”校长),陈琥秀(丙村东溪人,建国后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等革命者的有效活动下,组织了“雁洋(青年)读书会”这一进步团体,这实际上是党的外围组织,成员主要是在读学生、校友及乡村进步青年,其任务是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团结、引导广大青少年关心国家大事,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革命,参加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而方法是引导与会成员读进步书刊,如艾思奇的哲学著作、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使他们明晰革命道理,接受党的教育,以至走上革命道路。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读书会”都十分活跃。而主要据点则为松坪村的双琳公祠 (屋主李展新,后赴延安)和雁下村的“居亦楼”(屋主李牧,建国后任广东省交通厅长)以及雁洋公学内。“雁公”还有一批进步教师,也参与“读书会”的组织工作。
雁洋(青年)读书会还开展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等工作,利用自排自演进步话剧,如《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等,长期活跃于乡间。因而,使一批批会员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地方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赖运如(建国后任央企河南滚珠轴承厂主要领导,为梅县新中国首任县长)等,也十分重视“读书会”的组织与活动。所以,“读书会”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存在并发其应有的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因党的干部调离别任,读书会也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自行解散(原“雁洋(青年)读书会”印章,已捐赠梅县博物馆保存)。



圳水流岗上


圳水流岗上
源自阴那山脉的添溪,哺育了村庄儿女
圳水流岗上




圳水流岗上
走进古村落
圳水流岗上

圳水流岗上

天光云影四面围

圳水流岗上 一桥通两岸,古木含春晖
. 圳水流岗上
孝义公祠
圳水流岗上

继生公祠


圳水流岗上
端林公祠
圳水流岗上

德寿公祠

圳水流岗上
南望屋背山峦,三峰耸立酷似案前笔架。
圳水流岗上
双琳公祠 圳水流岗上
圳水流岗上


圳水流岗上
圳水流岗上
松坪村干部、双琳公祠屋主与红研会调研组成员合影

圳水流岗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