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不改 节俭初心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58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8-27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8-27 17:42 编辑

客家不改 节俭初心

●俞如先

  族谱家训约束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即倡导“宁俭勿奢”“节用以礼”。客家人传承中华民族节俭美德,并在族谱中加以大力宣扬。如四川成都新都区石板滩镇客家廖氏族谱(1924年)摘录清光绪十二年(1886)谱序言道:“德者盛,不德者衰,理之一定者。德者何?忠厚也,勤俭也。不德者何?诈刻也,奢惰也。”还把节俭的道德要求写进家训。如福建上杭李火德家训即指出:“劳动是幸福的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左手。勤劳是致富之源,节俭是治家之本。”再如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马氏千七郎公宗祠训诫各十条》中的《马氏家训》第一条“心田美”也言道:“无论处境如何,都应保持勤劳俭朴”。

  客家人传承中华民族节俭的美德,养成了崇尚节俭的人文性格。如汀州府明溪一带的客家人,“生活习俗简朴节俭。”梅州客家人也是如此,如《嘉应州志》卷八礼俗引《大清一统志》云:“民俗质实尚勤俭。”又引王志云:“温饱之家益敦俭素。”

  因此古往今来客家人都积极践行节俭美德。清代,有的客家地方还针对民间习俗方面一度愈演愈烈的浪费、攀比问题,适时提倡节俭,经公议,形成在全乡实施乡约规范,对人情往来做出明确的要求,加以引导。如长汀县三洲镇客家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推出了乡约规范。该乡约共279字,全文如下:

  窃思先王制礼,俭为之本;吾人处世,诚为之源。此吉凶之礼所以贵得乎本之源也。近时习俗相沿,动违古制,礼多繁缛,而丧礼尤甚。岂知踵事增华,舍本逐末。将来伊于胡底耶?今集同人公众演戏勒碑定规,以垂久远。自公议后,举凡吉凶之礼,一切以规条是循,永不许犯规越议,庶礼有以昭其划一而得其本也夫。议条列后:

  ——公议治丧,凡亲友族吊孝者,倒头时通用金烛一副,发引时不事再礼。治丧家亦不发白备席。至亲友族情尤厚者,先具帖,讣闻后,再具礼。如违,公议罚戏全部。

  ——公议凡起屋、葬地、寿诞、生子、捐班、进学吉事,亲友族只系走贺,不必具礼,主家亦不备席。若具帖相请,后再送礼。如违公议罚戏全部。

  道光十五年二月日公白

  该乡约规范落点明确,就是要解决丧礼方面的陋习问题,对于乡村社会吉事礼也提出了建议性的解决对策。这一乡约规范的实施为力挽古代三洲一地社会风气之颓势,使社会风气回归俭朴之正轨,传承节俭的传统美德,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民国时期,客家人也传承了节俭传统。毛泽东同志著名的《寻乌调查》中记载的寻乌经商的广东兴宁客家商贩罗义成就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一人开,千多元本,每年能赚四五百元。很节俭,吃饭就是点子青菜,穿的是土布衣。”

  楷模带头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革命老前辈带头讲求节俭,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是湖南宜章客家人,堪称节俭楷模。曾志平时挤公交车买菜、把纸巾撕成半张使用,却把一生省吃俭用省下的几万元积蓄全部献作党费。曾志死后不开追悼会,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再如宁化籍老红军谢和根(1916-2016),也是一生俭朴,常用的茶缸用胶布缠了又缠,就是舍不得扔。他在331厂担任副厂长时,配了一辆自行车,他爱护备至,碰到有积水、坑洼不平的路面,就扛着自行车走。别人是人骑车,他是车骑人,而且从不允许我们骑他的自行车。

  今天,许多海外及港澳客籍企业界人士也富而节俭、习以为常。如马来西亚胡曰皆父子有限公司的祖居永定胡万铎先生也生性节俭,一个公事包用了20年,皮漆斑驳,他都不愿意换新的。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普通衬衫,他从不用名牌。再如另一永定籍的香港企业家江兆文也是如此。一次,他在酒店请客人吃饭,还把一个吃剩的面包细心用纸包着带回家去。他生活节俭若此,捐资兴教却一掷万金。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