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之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6-5 11: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良之谋

    司马迁的《留侯世家》有一个非常特别也非常高的标准,“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那就是在记述张良各种不同的计策中,必须是确切关系到汉朝天下存亡,才能被写入。所以,当我们知道司马迁的用意后,再读《留侯世家》,就知道为什么说张良无愧于刘邦麾下第一谋臣,让刘邦发出:“夫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的赞叹。

    张良出身高贵,先人五世相韩,是韩国大夫中非常高层的世卿之后。秦灭韩时,张良年少,来不及继承他的家世和地位,然而复国报仇的壮志不减,张良“学礼淮阳”,刺杀秦始皇不成,在去见景驹途中于留地(今江苏省沛县)相遇刘邦,加入汉臣阵营。

    在诸多谋臣中,张良的作用最大,为刘邦所谋之计不是一时之胜负,而是长远的战略发展。《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留侯张良自追随刘邦后,共有四大功绩:一是崤关用计破城逼秦投降;二是鸿门助刘邦脱险;三是为汉王请汉中;四是常计谋平天下。从楚汉相争到汉的成立,张良为刘氏政权建立和稳固,筹谋贡献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展现了佐汉开国巨勋足智多谋的风采。

    张良少年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有“孺子可教”成语留于后世。司马迁记述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当面对最严重、最可怕的大事和挫折时,不但外表要从容步游,内心也要冷静沉着,才能拥有更长远、更广大的视角,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看到更灿烂、更绚丽的风景。

    怀抱《太公兵法》的张良与刘邦从相识、相交到相信、相知,最终结成“知遇之交”。为何刘邦对手下的能臣武将总存戒备之心?对韩信是几夺兵权,对萧何和连襟樊哙、女婿张敖他都有过怀疑,唯独对张良他完全信任,从不怀疑。

    正如孔子所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张良和刘邦能保持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有一个常人没有的共同点,即有洞察人心的本领。再加上反秦斗争的共同政治基础,结成了可靠的政治同盟。

    在张良有限的政治生涯中,为刘邦谋划的蓝图、贡献的计策,基本上都被刘邦采纳。张良对刘邦的诸多劝谏中有两次分封的建议对刘汉集团的生死存亡产生了决定性作用。第一次是阻止复立六国苗裔;另一次是在汉六年,帝业初成,刘邦大封功臣二十余家,其余者争功不绝。他的见地出于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社会发展走势有着清晰的认知,意识到必须重新建立起帝国体制才能稳定人心,安抚社稷。

    张良的人生哲学也是一笔财富,是集兵家、道家智慧于一身的人物。功成名遂的张良,头脑非常清醒,没有接受刘邦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的优厚赏赐,而是选择了“留”这个小小的地方,并深情地对刘邦说:“我从下邳开始参与到秦末大乱中,到了留,遇上皇上,这是天意啊。从留之后,我就从一个韩国的故臣,变成了您的左右。而且我非常感谢您,经常愿意听我的劝告,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我别的都不要,就请您把留封给我吧!”君臣留地相遇、留封张侯,也是相互情谊的见证。

    张良于汉十二年,向刘邦辞朝,愿弃人间事,欲从松子游。他成为史上继范蠡之后又一位看破名利,遁隐江湖而得以全身而退的名臣。这不仅是宁静致远的高士心态,也是超群脱俗的政治远谋。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凶险吊诡的政治生态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跳不出的历史怪圈。翻开史籍典册,谁能安然得享富贵荣华,张良是看穿了其中利害,才得以如此倜傥洒脱,他也是“汉初三杰”中唯一未受到政治打击的人。张良对时代发展的准确把握是历代政治家取之不竭的经验,而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超凡心态更是后世每一位从政者需要承继的彝训。

    想到张良的功绩和发挥过的作用,我们都会自然认为张良是“魁梧奇伟”的汉子,长得该是异常体面,但是没想到张良留下来的图像竟然“貌如妇人好女”,是一个非常斯文、文弱的平常男生。所以,“以貌取人”在历史上是最不可信的,人长什么样跟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必然的关系,留侯张良就是如此,历史诸多伟人也是如此。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