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古巷 听流年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389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5-22 19:32: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6-11 08:38 编辑

穿过古巷 听流年
穿过古巷

    ●文图/赖俊权

       客家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梅州城区老街学宫门口一条街上,一字排开不少各姓氏的祠堂,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历史上的老梅城,不单是政府的所在地,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内有书院、私塾、寺庙、祠堂。据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祠宇繁多赛祭供,一城九李十三钟。古嘉应城内,各姓氏建起60多座姓氏总祠,他们也是为了让本姓子弟到梅城读书住宿及方便与各方人士联系的地方,其功能一如各姓驻梅城的“办事处”。那些显赫望族,更是于春秋两季定期集中本族各地后裔到总祠祭祖,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慢慢没有了这一民俗。

      老梅城里的每一座宗祠,都是一个客家姓氏的宗族史。一般来说,祠堂似乎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宗族的兴衰。规模宏大、建筑气派,说明该宗族兴旺发达。在我们穿行老街的时候,迎面会遇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路人,他们悠闲的穿梭,就像寻找一种过往,也像是眷恋某个信念。千百年来,客家先民临河而建,傍街而市,逶迤嘉应古城千年不变的岁月,沧海桑田,那些曾经懵懂的、美丽的、宝贵的记忆,即使在正午时分,也不觉得太过激烈,也无法穿透这千年斑驳的历史。

      办学也是客家祠堂的另一个功能。历史上客家人英才辈出,这与他们重视教育、兴办族学关系密切。高大肃穆、宽敞明亮的祠堂非常适宜作为教学场所,于是客家人利用祠堂办起了一所所家族式学校。

      敬重祖先,尊重家乡,这也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传统,在祠堂,让后辈子孙缅怀先贤,寻找我们的根,看到自己的胎记。历史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祠堂就意味着传承。正如古代中国,注重家族传承,注重子承父业,传宗接代,香火传递的传承思想,是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因此,家族之中的祠堂、家谱,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载体,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走过古巷,穿越宗祠,寻根问祖,步履匆匆。曾经,我也想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流年,总以为那些离我好遥远。直到有一天我遇见自己的宗祠,才发现,花开花落,光阴荏苒,如水汪汪。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相约一起推开一扇祠堂的门,翻动沉睡的记忆,望去,再望,那些窗台上的苔藓似乎也会因你我的回顾而重现光泽,抖落薄薄一层时光尘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这些经年的往事,就像老人额前的皱纹,一一展示曾经的年轻。如果我们走过,与他们擦肩,走远,迎着朝阳初升的方向,身后仍然是那片被霞光染红的黯然的雕镂典雅的门窗以及素白的墙壁,还有一段碧水悠悠的岁月与灯笼。

      “老街的灯笼与古巷,似是一幅大写意泼墨画,它们其实是梅州历史上的一笔温润的注释,更让人浮想起这里曾经呈现的繁华和嘈杂。”这是一位文化人说的话,拐进巷隅,梳理生命里每一段相遇与感动,一切不过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瞬间,没有情节,唯有记忆永恒。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