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合重互补 梅州凤鸣响世界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4-29 18: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6-11 08:48 编辑

中西融合重互补 梅州凤鸣响世界
中西融合重互补

中西融合重互补

中西融合重互补

      “无论从东方向西方看,还是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著名画家、林风眠学生吴冠中用28个字评价林风眠的历史地位,概括道出了林风眠的艺术追求、艺术特点和成就。

       生于1900年,艺术求索近70年,林风眠的一生颠沛流离,充满荆棘,一度在艺术和生活上遭受排挤。然而,林风眠在艺术思想、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的贡献,却是独一无二的,他将东方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结合,孕育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即“林风眠格体”。

时至今日,《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仍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和学习的重点,以此阐述他对中国美术界的贡献。

       在林风眠家乡梅州,林风眠故居成为人们追寻一代宗师足迹的载体。与此同时,梅州还规划建设林风眠美术馆、林风眠艺术公园、林风眠纪念馆等一批项目,并以各种形式怀念着他,擦亮“林风眠”名片,打响“文化之乡”品牌。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黄培强

       从小痴迷

       6岁开始学作画

       游学法国六年

       1900年农历十月,林风眠出生于梅江区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的一户贫苦家庭。祖父林维仁是个倔强、勤劳的山村石匠艺人,父亲林雨农,也继承了林维仁的手艺。

        “脚下磨出功夫来,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林风眠对于祖父的教训熟记于心,直言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6岁时林风眠开始学作画,主要临摹《芥子园画谱》,接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也正是这一年,林风眠与母亲天各一方。林风眠的义女及关门弟子冯叶在《回忆我的义父林风眠》中说到,因为其母亲跟了一位临时到村里来染布的青工逃走,后来被族人抓会(回来)并商量着把他的母亲卖了。直到留学回国后,他曾经(三度)派人找过母亲,得知母亲在几经转卖,最后在尼姑庵当佣人去世了,此事也影响了他一生。

       失去母亲的林风眠,大都(多)数时候都是待在祖父身边,帮他递榔头、传工具,做一些简单的活。在林风眠的印象里,无论四季阴晴,祖父都是光着脚板,成年累月在石块上刻画。

       1914年,15岁的林风眠考取梅州中学,他与同学林文铮等人组织了“探骊诗社”,还创办“画社”,后来,他们与李金发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院史上的“梅州三剑客”。

        对于绘画,林风眠愈发沉迷,《芥子园画谱》已经无法满足他对绘画的追求,华侨从国外寄回来的有图画的卡通书成了他学习的范本,使得他对一种新艺术有了自己的见解。

        除了在梅州中学结识林文铮、李树化等人,也在学校遇到自己的伯乐——美术教师梁伯聪。梁伯聪发现林风眠非凡的艺术才华后,引以为豪,常常在林风眠的作业打上120分。梁伯聪说:“谁的画能画得和我一样好,就该打100分,他的画比我还好,你说应不应该给他120分呢? ”

       遇到伯乐的林风眠,在梅城老街的林氏宗祠设下自己的画案,梁伯聪每隔几天都要前去和他谈画论艺术,为其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1919年,对于林风眠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再未踏上家乡梅州的土地。12月,他登上了远赴法国的邮轮,开始了长达6年的游学经历,故乡也成为林风眠一生的牵挂。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强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在林风眠故居敦裕居里面,一段写于1989年的林风眠《自述》,讲述了他与家乡的情感。

       尽管没有踏上家乡的土地,但林风眠对于家乡梅州仍是牵挂,体现在其作品中,可发现不少有家乡的印记。1981年,林风眠应老乡刘锦庆和孙城曾的建议,为家乡博物馆专门赠送一幅作品《鹭汀图》。他曾说:“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

       坎坷一生

        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

        1919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告诉他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于是他们决定一同前往。当年并从此再未回过家乡。

        在法国期间,林风眠先在第戎学院学习绘画,接受了西方文学艺术的熏陶。当时,巴黎聚集着各大美术艺术名师,马蒂斯、莫奈、毕加索等都在巴黎,林风眠等人得以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

       由于受到院长的赏识,林风眠随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得以进入柯罗蒙的工作室学习。“林风眠的人体速写,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比我高明得多。”在《林风眠与我》一文中,李金发回忆道。

       由留法中国学生组成的“霍普斯会”(后改称海外艺术运动社),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了“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展厅中,林风眠共有42件画作参展,是当时参展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他的作品《摸索》《生之欲》还入选了巴黎秋季沙龙,也因此得到蔡元培的赏识。

      1926年初,林风眠回国来到了北京,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并兼任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

       1927年,林风眠在发表的文章《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提出:“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他认为中西艺术是互补关系,西方艺术重视客观表现,东方艺术重视主观形式的构成。而现在正是东西方艺术取长补短的时机。

       此时的林风眠已经意识到东西融合的重要性,但因历史等原因,他所提的调和中西艺术的思想不被主流所接受。

        1928年春,杭州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成立,林风眠为首任院长,与林文铮、王代之等人一道,成为蔡元培美育济世理念的追随者和实践者,并共同成为国立艺术院的策划者和奠基人。

      当时,国立艺术院当时也迎来了不少投身艺术的梅州青年,在林风眠任校长时期,初步统计有23位梅州籍学生。如梅县水车镇茶山村的青年黄心维,1934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1942年任教于国立艺专,历任东北美专教授、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来自攀桂坊张家围的张立观,从杭州艺专毕业后曾在梅州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并从事书籍装帧设计、陶瓷工艺美术的教学工作。

       因为客观原因,林风眠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于上世纪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1991年8月12日,林风眠因为心脏病去世。

      传承弘扬

       梅州着力擦亮

       “林风眠”名片

       虽然林风眠已离开故土多年,但在梅州大地仍能捕捉到林风眠的影子,寻觅到他的踪迹。

       中国客家博物馆内,便保存着多幅林风眠的绘画真迹。“目前,馆内共保存着3幅林风眠先生的绘画作品,分别为《枫树小鸟》《秋景》和《双鹭》,均由热心人土捐赠。”客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细细品味这些画,跳脱的绘画风格和大胆的颜色运用,让林风眠的画既有东方的韵味,又有西方的色彩和空间。“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林风眠反对中西艺术的相轻相斥,他主张调和中西绘画的长处,达到呼应画家内心的需求。

      这座博物馆,还潜藏着关于梅州人对林风眠的回忆。

      时间拨回到2010年12月9日,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系列活动——“林风眠师生画作联展”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开幕。

       画展展出林风眠及其5位弟子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席德进一共90件作品。其中林风眠作品30件,主要包括他从1940至1960年代创作的彩墨画和水墨画。林风眠5位弟子作品60件,主要是彩墨画、水墨画、油画以及铜版画。

       《农舍》《松林》《秋天》……一幅幅中西融合的画,让越来越多的梅州人记住林风眠这个名字。“这位闯出围龙、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是梅州人的骄傲,是客家人的骄傲,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精神是客家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广源这样说。

       2016年,25位梅州文化知识界有识之士牵头组织成立“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进一步弘扬与传承林风眠艺术精神,推动梅州林风眠艺术研究,助推梅州建设广东文化高地。研究会发展首批会员86人,林振兴担任首届研究会会长。从此林风眠研究会工作进入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步伐,研究内容在更大、更宽广的意义上走进梅州人乃至全国人的视野。

       “林风眠是梅州文化界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需要梅州人自觉地去认识他、维护他、发掘他的文化价值,在乡土重建中、从林风眠研究中对自己自身的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有更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希望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中国山水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说。

        今年是林风眠诞辰120周年,梅州正携手中国美术学院,积极筹备林风眠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包括筹建林风眠美术馆、纪念馆、修缮活化利用林风眠故居等,让林风眠的艺术精神亘古长存。

       驱车沿着S233省道向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行驶,道路两旁的风眠元素吸引人们的目光。行驶至阁公岭村,只见载满建筑材料的货车在村道上来回穿行,“隆隆声”打破了村子昔日的宁静。

       记者从西阳镇了解到,当下,西阳镇正按照“一居、一馆、一园、一路、一河、一村”的设计方案,打造“风眠艺术小镇”。“这‘六个一’指的分别是:修缮林风眠故居、建设林风眠纪念馆、建设林风眠艺术公园、提升西阳高速路口至阁公岭村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将白宫河与四村连片(新联村、龙岗村、太平村、直坑村)打造成原生态写生基地、推动阁公岭村‘美丽乡村’建设。”西阳镇宣传委员古伟汕说。

       参考资料:《林风眠传》 郑重著

      《画未了:林风眠传》 郑重著

      《林风眠与我》 李金发

       《东西艺术之前途》 林风眠

      ■声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王璜生:

      林风眠是中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

      林风眠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关键时间点。从晚清起,伴随武力侵略,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中国文化,中国旧的文化传统平衡被打破,中国开始反思中国社会及其文化,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思潮。林风眠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留洋,成年归国,他从这样的文化立场出发来进行创作,所以在他的画作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影子,但又不失东方的痕迹。他创作出来的画作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具有世界性的语言,所以我说他是世界的。

        单从这一方面来讲,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些艺术家坚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些则是全盘接受西方的艺术思想,没有一个人能像林风眠一样用西方的笔法,讲述东方的文化。这是他成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师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

      还有一个方面非常重要,就是他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推动。1926年,他从巴黎归国,就被蔡元培直接邀请到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他举办了北京艺术大会,推动了北京现代主义绘画运动,这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1928年,他又到杭州创立了杭州国立艺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两次扛起艺术发展的重任,所以我们说他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推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依托本土优势,

        梅州要不断发掘崭新的思路和角度

        林风眠内在的艺术精神,其实是“广东文化的精神”,同时也是以“岭南画派”为代表的广东美术家的精神。广东的土壤所孕育的文化,是先锋的、包容的、多元的。从美术历史的向度来看,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包括林风眠在内的广东美术家走出了一条“中西融合”的自我革新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近现代的广东画坛还生成了国粹派、融合派、西化派等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格局。而面对民族的苦难,林风眠,以及古元、黄新波、李桦、赖少其、关山月、黎雄才、廖冰兄……一大批广东美术家曾迅速地把视野投向当下,他们创作出的作品,为灾难中的人们带去热血和希望,为奋起抗争的家国发出强有力的呐喊。

         今天,广东这片土地变化幡然,然而广东美术的精神力量却翻越时间的藩篱,延绵不断地源续着当代美术的内在生命力。林风眠诞辰120周年,更应该传承这种多元、包容和先锋的内在精神,深化研究、梳理、展示和传播林风眠的艺术成果,让他的艺术更多地“走出去”,打造广东美术的文化名片,为广东文化和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

       梅州作为林风眠的故乡,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这些一手材料对于林风眠艺术的史学研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因而可以依托这些本土优势,不断发掘崭新的思路和角度,进一步深化对林风眠艺术的研究。也就是以单点为切入,从纵向挖掘艺术家个案深度。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推进,“从面到点”,也就是从时代、地域、文化等宏观的层面切入,去探索林风眠的艺术在大文化背景下的理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