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厚植文化沃土推动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3-27 19: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江区厚植文化沃土推动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
做好活化文章 建设诗画梅江

  

  钧质楼已是备受欢迎的星级民宿和客家文化展示厅。

  

  建于19世纪20年代的客家传统民居守成居。

  

  1936年动工、1942年竣工的中西合璧华侨民居云汉楼。

  

  位于攀桂坊的黄遵宪纪念馆不断优化服务,提升周边环境。

  

  正在修缮的林风眠故居。

  

  从破旧老宅变成创客空间的玉庭楼。

  (以上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一座老屋就是一个故事、一部历史、一种文化。梅江区人文底蕴深厚,城区的素墙黛瓦静默如画,郊外的绿水青山引人入胜,800多处围龙屋、杠屋、堂横屋、中西合璧的传统民居星罗棋布,其中20多处古民居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给城市带来古韵气息。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诗画梅江、文明客都”建设不断加快,梅江区古民居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座座焕发新生的老屋,成为延续客家传统文化、讲好梅江故事的重要载体。

  挖掘历史资源 翻开活化篇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大学等一批广东学校迁往粤北山区梅州等地,在烽火岁月里艰苦办学。为进一步整理、保护、活化抗日战争时期华南教育在粤北坚守办学的历史,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工作要求。经开展史料搜集、现场踏勘、史料核实研究,中山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共有11个学院迁移到梅州市内,其中梅江区城北镇的守成居、云汉楼,西郊街道的安善庐,分别是中山大学文学院、女子师范学院和理学院的旧址,是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

  守成居、云汉楼均位于城北镇古洲村曾龙岃,两座老屋至今仍有曾氏后人居住。沿着古洲村的曾子文化公园,记者先后走访了建于19世纪20年代的守成居和1936年动工、1942年竣工的云汉楼,前者是客家传统民居,后者为中西合璧的华侨民居。

  “守成居是我爷爷建的,不远处的云汉楼则是爷爷的侄子建的,他俩都曾到留尼旺谋生,事业有成后回乡建了房……”倚靠在老屋门前,72岁的曾照学讲起了守成居的“诞生记”。“清朝末年,我爷爷曾纪守在青年时期走出大山,过番到留尼旺做生意。可能是客家人叶落归根的观念深厚吧,有了积蓄后,他就回乡建了守成居。”曾照学说,旧时交通不便,他爷爷回一趟家乡得漂洋过海3个月,克服人工运输建筑材料等坎坷,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守成居前后历时3年多才得以建成。

  “近百年来,这座房子住过五代人,我从小听父辈讲述爷爷艰苦创业的故事长大,对老屋很有感情。”曾照学说,平日他坚持清扫房屋,还曾对老屋外立面进行修缮装修,尽力维护好祖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他透露,他也担心房屋会因失修而坍塌,或在数十年后变成平地,消失在子孙后代的记忆中。“去年底,中大专家到现场考察,区政府领导也在近期来调研。如果老屋能够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起来,我们是非常支持的。”曾照学感慨地说道。

  科学规划项目 丰富传承载体

  名人故居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梅江区走出了中国艺术大师林风眠、杰出政治家黄遵宪、红军首任参谋长朱云卿等一大批著名人物,他们的故居成为后人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先辈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林风眠故居名为“敦裕居”,位于西阳镇阁公岭村,建于清代,1900年11月23日林风眠先生在此出生。今年是林风眠诞辰120周年,为高质量办好相关纪念活动,梅江区科学规划故居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实施“七个一”工程(一个故居修缮、一个纪念公园、一个纪念馆、一个写生基地、一个塑像、一个阁公岭村美丽乡村规划、一个提名),凸显名人文化内涵,擦亮名人文化品牌,全面提升“风眠故里”形象。

  记者近日在林风眠故居看到,几名工人正在屋顶对瓦片进行更换,故居的鹅卵石路面、房间门框也待翻新,现场一派繁忙的复工景象。“为提升故居的周边环境,我们正在向村民集约120亩水田打造水稻景观,目前已集约了85%左右,虽然人均地少,但村民都很支持建设。此外,立本小学后方将新建一个纪念公园,公园的休闲步道已进场施工。”阁公岭村党支部书记钟惠琼说,林风眠故居曾在2010年进行过整体修缮,近年来,林风眠先生这张名人名片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故居吸引了众多市民、外地游客、专家学者、美术生等群体慕名前来。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梅江区厚植文化沃土,将张家围留馀堂等46座保存现状较好、人口集中的围龙屋打造成了城乡文化俱乐部;朱云卿故居成了党员干部接受革命教育的红色基地;位于攀桂坊的黄遵宪纪念馆不断优化服务,提升周边环境;钧质楼已是备受欢迎的星级民宿和客家文化展示厅;玉庭楼从破旧老宅变成创客空间,桂芳楼的多功能园区“变身计划”也将在今年提上日程……梅江区一批古民居已迎来“新生”,另一批还在蝶变过程中,它们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衍生出不同业态,却都历经岁月变迁而屹立不倒,在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推动下重新焕发光彩。(本版撰文:江婵 曾仕谦 钟伟才 温巨巨 魏键华 本版摄影:吴腾江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