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铮故居在梅州首次发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2-29 14: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2-29 14:56 编辑

林文铮故居在梅州首次发现
●林勇军我们
林文铮故居在梅州首次发现
位于梅县程江长滩村滩下围林屋的林文铮故居承怡居。(林洁玉 摄)
林文铮故居在梅州首次发现
梅县区程江镇长滩滩下围《林氏克孝公派族谱》有关铎云(林文铮家名)的记载。
林文铮故居在梅州首次发现
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镇梅州围《克孝派系林氏族谱》有关铎云(林文铮家名)的记载。


林文铮故居在梅州首次发现
据知情人介绍,1914年至1919年,林文铮曾在承怡居内、图中门右侧第一间房居住。
林文铮故居在梅州首次发现
1927年归国前,林文铮(后排右二)与陈学昭、袁中道、刘既漂等在雕刻家马丁的茶会上合影。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2-29 14: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2-29 15:01 编辑

林文铮故居在梅州首次发现
●林勇军

      林文铮简介

      林文铮(1903-1989),家名铎云,广东梅县人,著名中国美术教育家和艺术批评家,翻译家,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创办者之一和首任教务长,蔡元培美育思想主要践行者,其以宽阔的视野、学贯中西的学术功底,与林风眠在20世纪上半叶共同倡导发起艺术革新运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和高等美术教育开创者之一。

    1919年,林文铮与林风眠、李树化一同参加第十二批留法勤工俭学。1921年考取法国巴黎大学,专攻法国文学和西洋美术史论,成为我国赴欧专攻美术史论第一人,在此期间得到蔡元培赏识。1927年学成归国,获蔡元培之聘,任大学院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后受蔡元培委托,与林风眠、王代之三人共同筹办国立艺术院,成为首任教务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任内学生有赵无极、吴冠中等众多艺术大师。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任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院长、法文系主任。1948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等职。1953年任南京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兼法语教研组组长。1980年当选为杭州市政协委员。

      林文铮一生论著丰硕,著有艺术论文集《何谓艺术》。负责执笔《艺术运动社宣言》《国立艺术学校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文件。发表《艺术运动》《首都美术展的意义》《莫忘记了雕刻和建筑》《为西湖艺院贡献一点意见》等100多篇文章或诗歌。创作有《西施》《易水别》《香妃》等话剧剧本。译著有《唐宋传奇》《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恶之华》《二十年后》等,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梅州林文铮故居简介

      “承怡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长滩村滩下围,建于1859年,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约1989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房间34间,为典型的悬山式客家围龙屋,坐西朝东,后枕山梁,依地势筑高台基,前低后高,俗称“仙蝦戏水”。房屋夯筑为土木石结构,灰瓦面,从照壁外门入口,内有禾坪及杂间,平面布局为二栋二横,外加半围,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上下堂结构,中间天井,两边为横屋,中间设有南北客厅,并设有上厅,采光充足,屋后为花胎,采用鹅卵石砌筑,自然古朴,后半部分外围房间联接横屋形成半月形围屋。据曾在承怡居居住过的90多岁的林梅清老人和林珂玉等同宗后人介绍,1914年林文铮从印尼回来后,曾在左横屋上厅的第一间厢房起居和学习,直至1919年离开家乡。

      一直以来,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被誉称为中国美院历史上的梅州“三剑客”,三人各领风骚,为中国艺术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林风眠故居在梅江区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李金发故居在梅县区梅南镇罗田上村,它们已同时于2012年入选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唯独林文铮先生的故居却始终不知何踪,民间学者对此众说纷纭,从无定说,甚至其籍贯也有梅县和博罗两种说法,成为一桩困扰史学界的未解之谜。回顾历史,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林文铮,林风眠作为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这段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2月22日我到杭州拜访中国美院老前辈郑朝先生,专门送呈《李树化集》(初稿),恳请他为该书作序,其间与他谈起林文铮先生的事,言谈之间,多有遗憾。据我所知,他是先生生前见面最多的研究学者,没有之一。而且笔下有《林文铮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原载《新美术》1992年第1期)《南国来风——广东籍美术家与中国美术学院》等多篇文章。

      拜别郑朝先生后,我转道前往林风眠故居瞻仰,这也是三年多来第五次前往,适逢周一闭馆,甚是遗憾。当然,亦如之前四次来杭一样,一定要去看看先生邻居——林文铮旧居(马岭山房)。马岭山房,因前期的房产出售官司之事,让世人皆知,更有甚者说其为蔡元培故居等等,一时成为当地新闻焦点。虽是第五次瞻仰,我的心情还是如以往一样的沉重,踩着小径的石头,曲径通幽,蜿蜒而上。走近后拿出手机拍照,看到林文铮旧居的小楼断瓦残垣,日渐凋零的样子,心里着实不是滋味。突然看见有三四人在转悠、轻声交谈,经询问,原来是马岭山房购买者孙先生。一番自我介绍后,我斗胆恳请他帮我两事:一是麻烦他将拆下来的门窗以及一些重要实物寄到梅州;二是帮助联系先生后人。

      拆寄实物,主要是因为想在梅州林风眠故居附近新开辟一处林文铮、蔡威廉陈列馆,可以展陈这些实物。毕竟杭州林文铮旧居拆除后,再无任何能展示先生功绩的地方,而在林风眠故居旁边设立陈列馆,他们仍可兄弟相依相伴。只因一直无法联系上先生后人,他在梅州的故居又无从查找。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初次见面的孙先生竟然一口应承,其豪气真情,可见非一般。同时,他还拨通电话,让我与林文铮女儿林徵明的儿媳张教授(任职于浙江大学)通话,并加微信。一切来得那么的突然,又那么的快慰人心!说真的,此行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回梅后,由于年底工作较忙,加之正在整理《李树化集》,直到2020年春节后的某一天,我才再次拨通张教授的电话。她特别提到徵明大姐说春节前我寄过去的柚子特别甜,有家乡的味道,并感谢我发给她有关蔡威廉资料云云。同时,她告诉我徵明大姐愿意全力配合我关于林文铮故居的查找工作。于是,我在2月8日和13日先后两次与徵明大姐进行电话联系,两次通话时间都长达一个多小时。徵明大姐说其父林文铮的籍贯就是梅县,她每次填写的籍贯也是梅县。文铮先生在家族中排“云”字辈,原名林铎云,兄妹各一,哥叫林贵云,妹叫林秀妹,林文铮的父亲排“如”字辈,母亲叫陈超等重要信息。遗憾的是徵明大姐从未回过梅县老家,也不知老家的房子在何处,除了20世纪60年代初曾回过惠州博罗公庄去看望祖母外,对梅县的其他信息,没有办法提供更翔实的情况。不过,正是因为这些线索重新点燃了我的信心与好奇。

      循着线索,我在梅县林氏宗亲群内发信息求助宗亲,信息中特别强调查找的人物在族谱中排序为“如”“云”字辈、印尼打金匠等重要信息。不一会,平远超竹林海兄反馈梅县程江镇长滩村滩下围林屋属此排序,而滩下围林屋的林坚、艳生、涵升、坤升兄亦先后说与该村辈序一样,祖辈外出谋生大多数在印尼。从华侨人数来讲基本上是断家不断屋,也就是讲几乎每个老屋都有海外谋生的乡亲。梅江区城北犁园下林屋耿升兄亦发来林氏辈序:“尹州翊京佑,淑起如云升,玉立友伯……”同时,林榕兄则推荐博罗公庄光玉兄。一切线索均指向梅县区程江镇长滩村滩下围林屋。事不宜迟,我即与林坚兄联系,并相约当天下午实地考证。

      滩下围林屋离梅城并不远,约40分钟车程。在得到明确答复后,我于2月13日下午3点半抵达。随后与林坚、碧如、涵升、坤升、珂玉、洁玉等深入交流了解,经过近3个小时的查证,最终在编撰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梅县《林氏克孝公派族谱》中赫然发现记载:“通如,配陈氏,子二,贵云、铎云”。而在2002年新修编的博罗公庄《克孝派系林氏族谱》也发现:“通如次子,铎云,配蔡氏,生子参昇,女征明”等线索。此间,碧如老校长说起以前曾听村中老一辈人说起过林铎云是一名大学教授,很出名等等。这显然与徵明大姐提供的线索完全吻合。至此,可以证实林铎云就是林文铮,因此,他是梅县人的事实也是板上钉钉的了。

      同时,在族谱中还发现林文铮祖辈早年便已迁居博罗公庄创业立基,但其祖上立佑公后来又返回梅县安居立业。不过,梅县和博罗两地兄弟仍来往密切。而滩下围林屋 “承怡居”就是按博罗公庄原祖屋设计图纸原样复建的,这也可以看出,两地关系之紧密。据了解,“承怡居”系林文铮的曾祖父健起公兄弟辈所建,至今已有160多年。而林文铮在1914年“一战”爆发后,被父亲送回老家读书(徵明大姐说贵云留在印尼),直至1919年与林风眠、李树化一同离开梅县赴法留学,后未再归。据此,“承怡居”即系林文铮故居是毫无疑问的。

      当然还少不了一件事,就是向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镇梅州围林姓后人了解。在林榕、光玉兄的引荐下,与林文铮先生侄孙林怀玉(即贵云孙子)联系,了解到其祖父回博罗是因为1937年抗日战争,曾祖父将祖父贵云送回老家公庄,这与林文铮因为1914年“一战”爆发,被父亲送回老家梅县的经历是类似的。又说起1962年老五(松涛)和老六(林徵明)曾回博罗公庄,住在姑姑(林秀妹)家,这与徵明大姐提的线索吻合。同时,他还提到1980年时曾接到南京寄来叔公(文铮)平反通知书一事,现因搬家已无法找到。实在可惜!

      为进一步求证铎云改名为文铮的时间点,在黄能立(黄遵宪孙子)创办的“梅县桂里阅书报社”民国八年(1919)的社员姓名录中,查到林铎云、林凤鸣(林风眠)、黄坊(黄药眠)、古愚(古直)、熊军锐(熊君锐)等名字,这说明林文铮至少在1919年7月梅州中学毕业前仍是使用林铎云之名字。而同期留法的林风眠、李金发都是在1921年改名的,或许先生与他们一起改名,虽无实证,但也不无可能。不过,或许正是因为无人知晓文铮的原名是铎云,才导致史学界一直以来无法明确其籍贯无法找到其梅州故居。

       以上就是发现林文铮故居的始末。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切有生命力的艺术,都是有温度的,而温度就来自于它的历史,特别是在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梅州首次发现林文铮故居,既填补了“梅州三剑客”的遗憾,也将为梅州增添一座新的人文景观。更为重要的是,身为当下的梅州后学,面对青山青史,在感念先贤之余,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守护与弘扬,如此,它才既庄严又有温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