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科举兴盛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9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2-22 15:4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2-22 15:42 编辑

百侯科举兴盛的另一面

      旧时,百侯在科举的环境中,为了求得功名,很多人从小读书,一生应付科举,生活常识,生产知识全无。如读书不能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便只好去“舌耕”,依靠教书过活,其他一窍不通。当时大批读书人一生贫穷潦倒。

      百侯科举是光辉的。但成功的后面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不仅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生命。

       萧宸捷,22岁考中庠生后,直至50岁才考中举人,57岁考中进士,其中寒窗风雨,可想而知。

      杨煌,24岁成为廉生,直至54岁才考中举人,59岁才选为明通进士。

      萧允中,生而颍勉,8岁能文,尽管著述若林,诗赋文辞,脍炙人口,但屡困乡闱,无果而终。

      杨之徐的六弟杨之豫,更是连考十多次,延续时间长达40年,最后“賚志而殁”。

      他们寒窗苦读,却名落孙山,他们皓首穷经,却遗憾黄泉。

      更有不少举人,进京赶考的过程中,因不适应北方水土而染病去世。如杨润时、杨储英、杨树敏等。也有很多人在赶考的路上,风霜雨雪,跋涉奔波,历尽艰辛,半途因一些意外而身亡!

      特别是尚书花杰噙泪为张翱写的一副挽联:“于人亦何尤,可怜白发双亲,生子聪明成不幸;自古皆有死,太息青云一瞬,如君寥落正堪悲。”令人扼腕痛惜。
封建科举制度,让多少人作出牺牲。(丘思穆)


      ▼小 议▽

      写出了科考时代背后的苦难凄楚,人们只道胜者风光,不说落榜者之苦。却有行行出状元之励志言,人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的劝说。三十多年前我辈因文革而停学,天无绝人之路,木匠、裁缝、理发、补牙、泥水、瓦工、扛石、打石、补鞋、打铁、修钟表、凿石碑……等工匠兴起我乡,磨炼砥砺着我们成了生活的强者!改革开放后我们站起来了,后辈们凡事別灰心!(元坤)

      以前的制度在当时有它的合理性,起码推动了历史文明的进步。(我心潇洒)

      来源:梅州日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