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鸿公考优秀申论范文推荐:“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29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10-8 17: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申论阅读“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考生在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或时评,一是对阅读素材的积累,二是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展鸿教育挑选了一些文章,供各位考生阅读参考:
展鸿客服老师:刘老师19926175132加微信领取更多免费申论范文和国考真题,公务员考试交流群:538788964
“我遇到一位中国老人,他的话语里有茶园、气息与飞檐影壁。我遇到一位中国年轻人,他的讲述里满是灯光、摩天大厦与高科技。”最近,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乔瓦尼·斯多波洛尼写给中国的诗句引来网友关注。他回忆在中国交流学习的日子,“每天呼吸着灿烂文化的空气”。而5年学习中文的经历,更让他感觉“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如今,越来越多如乔瓦尼一样的年轻人,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看到了广阔的世界和多元文化的宝贵价值。正如.近.平主席5年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所指出的,“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自古而今,文明传播与发展如水一般,化润万物,柔和包容,孕育希望。无论是古丝绸之路商人络绎往返、使者相望于道,还是今天“一带一路”增进人文交流、民心交融的故事精彩上演,正是不同文明给人们以智慧和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文明如水,就在于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阿拉伯谚语里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歌德在诗作中写道,“视我所窥,永是东方”。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代表性事件让中国推动文明交流的身影永载史册。历史表明,每种文明都会从其他文明中汲取养分,同时也给其他文明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文明交流而不是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而不是文明冲突,构成了人类文明图谱的主流。.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对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阐释,显示出跨越时空、洞察未来的思想魅力。
“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文明如水,就在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以平等包容的精神进行交流互鉴,以海纳百川的态度成其博大精深。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多元多样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面对不同文明,我们需要如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当不同的文明可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我们才能从多样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绘就更加灿烂的文明图谱。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文明如水,就在于任何一种文明,只有致力于交流互鉴,才能充满生命力。面对更加纷繁的世界,面对严峻的挑战,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推动文明对话交流,以文明之水融化坚冰、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播下的必是和平的种子,激发的必是各国人民同频共振、同声相应的共鸣。从坚定不移打开国门搞建设,到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再到开拓“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秉持多样、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朋友圈”会越来越大,国家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历史必将继续证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老子》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文明“看似柔弱”,但文明互鉴的趋势不可阻挡,“润物无声”的力量厚积薄发。以开放包容和平等交流推动文明互鉴,让多元文化共生并进,我们一定能书写更加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
来源:人民网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