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人文底蕴 联起家国情怀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470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5-2 22:10: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5-2 22:13 编辑

 桥”见人文底蕴 联起家国情怀  
来源:南方网  
    “桥”见人文底蕴

 “桥”见人文底蕴
  饶公桥侧有一座古建筑名为文祠楼,是嘉应学院现存最老的建筑。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桥”见人文底蕴
  图为1965年的梅江桥。该桥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非等海内外热心人士8100多人捐资建成。
梁才昌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1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5-2 22:16 编辑

    “桥”见人文底蕴
  梅江桥始建于民国20(1931),历时两年又九个月告竣,已然与梅城相守84年,是梅江河上第一座钢筋水泥大桥。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桥”见人文底蕴
  嘉应大桥建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东端为梅江区江南,西端为梅县区华侨城,横卧梅江河,与梅江桥、东山大桥相互映衬。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摄

  客家民系,迁徙的民系。为了躲避战乱,他们背上行囊,牵着家眷,一路向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来到了今天的梅州,安居散叶。

  在梅州,有不少桥,架设于江河之上,或小家碧玉,或气势恢宏,有虽然历经沧桑却百年不倒的古桥,也有凝聚着近代华侨家国情怀的大桥,经过风雨的洗礼,它们已成为这个城市美丽的弧线,诠释着这方水土的人文内涵。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陈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1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5-2 22:18 编辑

  周溪河上座座古桥见证鼎盛文风

  逶迤的梅江穿城而过,北岸的两条小河程江和周溪涓涓汇入梅江,梅江、程江、周溪共同构成了梅州城区的重要水系。

  依山而建、逐水而居是自古以来人类重要的居住方式之一。为了方便出行,人们开始造桥,工艺不断提升的同时,赋予了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梅州城区,历史悠久的周溪上有许多古老的桥梁,在今天依然发挥着渡人通行的功用,并以它那古朴、苍虬的身姿承载着梅州深厚的人文历史。

  周溪口溯溪而上约两公里之处,有一座有500多年历史、至今仍可通行的古桥——饶公桥。“饶公桥是明朝以来由梅城经梅子树下通过周溪经佛子高到丙村、松口,继而通往福建的一条古驿道上的桥。”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肖文评说。

  据了解,古时由于周溪水湍急,难以跨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当地一位姓饶名嵩四的隐士看到这种情况,便出资在周溪两岸砌石筑坎,溪中用石砌成三个桥墩形成四孔,在桥墩上用木板架成桥,为方便人们挡风遮雨,还在桥面上盖顶成屋,由此成为梅州第一座桥屋。人们为纪念饶嵩四,故将其命名为饶公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20:29 | 只看该作者
  桥建好以后,人们经过桥上“如登阁,似泛舟”。据说城里人常结伴前住饶公桥游览,特别是烟雨迷濛的雨季,更是如诗如画。旧时饶公桥是嘉应州十大名胜古迹之一。“此桥由于设计施工精湛,深挖桥基砌石稳固,桥墩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圆锥元宝形,既造型美观又利于流水通过,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肖文评说。

  如今,饶公桥周围的景色都已改变,唯有桥一端的文祠还在,踏在满是裂痕的石板上,仿佛置身于古时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在周溪河上,东山书院前,英雄花年年盛放,与状元桥朱红色的桥栏遥相呼应。不时有身穿校服的学生经过,轻快的脚步踩在斑驳的桥石砖,未来与过去在此连接。与不远处发明桥上车来车往、人流如织的热闹相比,状元桥独守着一片宁静,它默默见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21:46 | 只看该作者
  梅州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永昌曾告诉记者,使用“状元桥”之名,传说有二,一说有旧志云:“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故因此命名;另一说法为宋朝宰相文天祥于南宋景炎二年,率勤工师抗元经福建漳州来梅州,曾过此桥,后人为纪念他称此桥为状元桥。状元桥两端,除了梅城三大书院之一的东山书院外,曾存在七贤书院、锦江书院、先贤书院、齐州寺旧址,状元桥一带曾是梅城崇文重教的中心地带。

  此外,在周溪河上还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叫“濂溪桥”(俗称周溪桥)。“濂溪”是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的字号。周溪河上为何会横跨一座濂溪桥呢?原来,这里曾有过一间濂溪书院。据史料的不完全记载,周敦颐可能曾经来过梅州,后人可能为纪念这位思想家,把梅城附近的一条小溪命名为周溪。400年后,明孝宗弘治年间,江西永丰籍进士刘彬担任程乡知县,基于他对周敦颐道德学问、思想精深的仰慕,更基于周敦颐与梅州的历史渊源,他决定在周溪河畔建立濂溪书院。这座濂溪桥也由此得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23:02 | 只看该作者
  华侨归来建桥回报桑梓延续乡情“古雅人文梅江桥,千载梅江第一桥。如花十瓣绽妖娆,天涯赤子思乡里。”悠悠梅江上,栉风沐雨、默默伫立着一座拥有84年历史的梅江桥。梅江桥是梅城横跨两岸的几座桥梁中名气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桥梁,是梅州的地标之一,更是连接海内外客家人的亲情纽带。

  “在外打拼的人,回到梅州都会来梅江桥拍张照留念。以前华侨回来,只要看到梅江桥,就知道到家了。”原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朱迪光告诉记者,梅江桥在梅州本地乃至海内外的华侨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梅州山峦连绵,河川纵横,交通不便,没有桥的时候,往来两岸靠船渡。如果遇到雨天,梅江水势汹涌,行船过江是十分危险的。而遇干旱的天气,梅江三分之二都是浅滩,行船同样十分艰难。因此,梅州人都渴望修建一座使天堑变通途的大桥,梅江桥便是大桥梦的第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它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动乱,几经修缮扩建仍屹立于梅江之上,承载着无数客家人的历史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24:20 | 只看该作者
  据《梅州市志》记载,梅江桥始建于民国20年(1931),建设历时两年又九个月告竣,已然与梅城相守84年。梅江桥由梅县热心人士饶芙裳、黄燮南、黄荣樵、卢耕父、曾汉南等倡议,得到时任梅县县长彭精一的赞成,便发动华侨及国内热心人士捐资。据统计捐资建造梅江桥的海内外热心人士有8100多人,包括了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累计捐资额11.23万余银洋。

  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梅江桥一直扮演着沟通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和唯一桥梁的角色,与梅江大道连接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中轴线。

  正因如此,梅江桥成为一代又一代梅州人和华侨记忆与乡愁的寄托,在历次修缮过程中牵动着海内外客家人的心。据了解,200710月梅江桥被测定为危桥并全面封闭,直至200811月进行加固大修,广大市民、外出乡贤、海外侨胞纷纷通过来访、来电、网络等各种形式,为梅江桥加固大修工程建设建言献策。而后重新投入使用,并服务梅州人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25:56 | 只看该作者
  除梅江桥外,梅州的旅外华侨捐建桥梁从未间断,华侨捐资的热情更加高涨。如德龙大桥、嘉应大桥、宪梓大桥等均是由梅州旅外华人华侨及旅港澳台的乡贤所捐建而成。

  “在华侨人心中,修桥修路就是做功德。”梅州市侨务局副局长邓锐说道,自古以来,华侨都保留着建桥修桥的传统。从一开始的木桥、石板桥,到现在的钢筋混泥土桥梁,在华侨心中,一座桥梁就是一座碑石,铭刻着海外游子对故里难以割舍的赤子情怀。

  在松源河上有8座桥,均由松源镇河背村的华侨刘佛梁所捐建。据传,刘佛梁年少时有一次过木桥,因桥面窄小而摔落桥下,掉了几颗牙齿。一次发洪水,他还目睹村里一小孩过五渡桥时被洪水卷走。从此,刘佛梁发誓,他日若能发达,一定要为家乡捐资建桥。后来他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经过数十年打拼,终于成功了,他便实现年轻时的誓言,回家为乡亲捐建了五渡桥等8座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27:06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以来,梅州的桥被旅外客家侨胞形容为连接海外乡亲和故里的一根纽带,一头在梅州,另一头则连着港澳台,连着东南亚、欧美,连着每一颗海外游子的心。

  独具工匠精神千百年来屹立不倒

  梅州的桥从木板桥到大型混凝土桥的演变,可以窥见客家人迁徙史一角和当地的桥文化。而在这过程中,建桥石匠功不可没。

  现存的古桥中,绝大多数为石制,规模都不大,架设在众多的小河流上,供乡民出行之用。从形制上看,梅州的古桥可以分为平板桥、拱桥和廊桥三种。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梅县桃尧镇的砥柱桥,它是广东古桥中的另一朵奇葩。桃尧镇百米宽小河两边居住着大量的群众,三日一墟要到市集买卖,桥对他们是很重要的,早年的桥是木板桥,一遇山洪暴发,群众苦不堪言。因此,村民集资建成现在的石拱桥。这座桥的具体建桥年份不详,有记载是明代古桥,但经考证后认为,从桥的石材规格、桥栏的夯筑材料等来看,应该建于清朝后期,至少已有150年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22:28:48 | 只看该作者
  砥柱桥全长约200米,其奇特之处在于为了利用河床中原有的磐石作天然桥基,由于河面宽阔且两岸高低不同,整座桥面连拐数道弯,桥身成“S”形的走向。为了解决桥下船通航的问题,中间的桥拱采用了升高的办法,同时考虑到东西两岸地势的落差,而在东岸设计台阶作为桥引。这样有别于两点一直线的传统架桥方式,是客家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筑石拱桥的精彩之作。

  五华的水寨大桥则是凝聚了从古到今石匠大师的心血和卓越的智慧,是几百年来传统手艺的经典成果。据介绍,水寨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一根钢筋和丁点混凝土,建造技术难度丝毫不低于赵州桥,其规模则是赵州桥的3倍以上。水寨大桥的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为了减轻自重,两边竖立的36根石电灯柱打成空心。整座桥共用去不同规格的花岗岩石料13556立方米,从开采、雕琢至安装,均由石匠独立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