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上大学,叫做读分校

[复制链接] 0
收藏
6
回复
13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3-12 17:59: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3-12 18:02 编辑

  有一种上大学,叫做读分校   

  “买好回去的票了吗?”

  “买好了,过几天到珠海。”

  “诶?你不是就读吉林大学吗?

  怎么去另一个城市读书?”

  “emmmm,阿姨我读的是分校。”

  “哦这样啊(若有所思脸),那是一本吗?学历是不是也写分校啊?”

  “……(关你屁事啊)”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里,类似的对话一定不少见。很多在分校、分校区里读书的大学生,不得不一次次向好奇的亲戚解释,自己就读的学校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有时说得多了,连自己也不由得疑惑起来:

  当初干嘛来分校呢?

  学历含金量真的很低吗?

  应聘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误会?

  就在关于分校,有人坚定,有人困惑,有人观望,有人嘲笑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异地办学、合作办学正从我们身边冒出来。

  当在深圳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盘锦读大连理工大学、在内地读香港中文大学、在上海读纽约大学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选择后,站在选择路口的人们,都有必要了解,在分校就读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8:0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3-12 18:09 编辑

  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大多数分校和本部之间,都存在着一段不近的距离,哈工大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校本部位于北方冰城哈尔滨,哈工大(威海)则坐落在山东半岛的海滨城市威海,距离哈尔滨车程近2000公里。继续往南上千公里,在创新之城深圳,还有一所哈工大(深圳)。这所国内的顶尖名校,开枝散叶,从北向南横跨中国,而如此之远的地理距离,久而久之也势必拉开三地师生的心理距离。

  且不说学者教授在各地间奔波要消耗多么大的精力和资源,而彻底独立又会如何削弱学校的综合实力,即便是在威海和深圳求学多年的学生,看到学位证上遥远的“哈尔滨”字样,会不会也觉得出戏呢?

  事实上,围绕着分校的设置,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一般来说,最不愿看到开设分校的,往往是在本部读书的学生。匆匆四年,手中留下的一纸学历,就是最宝贵的收获。分校越多就意味着招生越多,招生越多就意味着学历的含金量降低。更何况分校的录取分数通常低于本部,凭什么用比自己低的分数得到和自己一样的文凭?

  所以很多本部学生纠结的,就是自己和分校学生学位证、毕业证的差异。至于在分校求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冲着括号之前那所本部的名声而来。

  对那所遥远的“母校”充满憧憬,但很可能四年时间都没有亲身去过一次,毕业后还要接受许多陌生人的盘问。大多数分校学生,既不愿、也不能完全割舍下与本部的心理联系。

  而在校方眼里,学历含金量、本部情怀,就不那么重要了。

  稍稍盘点就不难发现,开设分校的城市,大多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所名校在发达地区的盛情邀请下,开设分校,既填补了当地没有优秀高校的遗憾,也收获了土地、经费等资源,可以说是双赢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8:0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3-12 18:15 编辑

  深圳、珠海、青岛等分校和校区扎堆的城市,都对名校入驻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在“真金白银”面前,学校的发展很容易就盖过了学生的牢骚和小情绪。  
  有一种上大学,叫做读分校

  心态决定分校就读体验

  每一年填报志愿的时候,总有很多家庭面对形形色色的分校、校区、合作办学一筹莫展: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和中山大学的其他学院一样吗?”

  “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什么关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位证上带不带括号?”

  其实,这些分校的办学性质也不尽相同。有的有独立的招生代码,有的则只是远离本部的一个校区,还有的除了名字压根和本部没有半毛钱关系。选择了不同的分校,也就会拥有截然不同的就读体验。

  比如位于深圳的一大票分校和校区,每年都随着深圳亮眼的发展而分数看涨。目前看来,在深圳读分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用相对较低的分数,得以享受一线大都市的各种资源。
  有一种上大学,叫做读分校

  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分校,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国内的发达城市,就可以体验国际氛围,在其中就读,之后出国继续深造也相对容易。只不过一年动辄数万的学费,让不少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8:16:11 | 只看该作者
  而对更多在普通分校中度过四年的学生来说,母校留给他们的记忆则往往包括偏僻的位置、与市区之间不便的交通、周边零星的商业和时常出毛病的基础设施等等。

  网络上对于分校的就读体验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说到底,这段经历究竟如何,除了和当初的选择有关,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  

  如果一开始就抱着别扭的心态跨入校门,那么校名后面的那个括号就会在心里挥之不去,整个四年都在自卑和自负之间徘徊,以至于要么自暴自弃,悔不当初,要不一听到别人非议分校,就暴跳如雷,玻璃心爆棚。

  最后,面对那张将伴随自己一生的毕业文凭,只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8:1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3-12 18:19 编辑

  而如果最初就抱定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这四年,那么分校的体验也一定不会太差。无论是世界名校还是家门口的普通大学,大多数人一生中只有一次读大学的机会,这段经历对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是能够把它过得精彩非凡,是本部还是分校又有什么所谓呢?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走入社会之后,把自家母校的名字读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样的感觉——虽然有10所分校的加州大学并没有所谓校本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8:1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3-12 18:21 编辑

  分校大学生物语

  我们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不存在能代表全部的样本,然而通过每个群体中的个体,我们总是能看到构成全部事实的一个又一个的切面。读分校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读过的同学都有发言权。  

  @winter刘(H大隔壁城市分校区学生): 还是挺后悔选分校的,每次去本部就像乡下进城一样,毕业也被低人一等看待,感觉这个211读得都不理直气壮。如果能重新选一次,我宁愿降一档,读一间在市中心的普通一本大学。

  @鱼总(某著名中外合办大学学生): 学校的硬件一级棒,有很多项目,本科后两年就能出国。合作办学嘛你知道的,毕业可以拿两种毕业证,不过学费是挺贵的。感谢爸妈,谁让我高考没考好呢?

  @BearJ大珠海学院学生): 我觉得我们和本部没啥关系,我也不会非要去假装攀关系。我们学校就是我们学校,一所独立的大学,挺好的。身边总有人盼着去掉毕业证上的括号,其实想那么多干嘛,明明就是二本的分数,提升自己最要紧啦。

  @尼古拉斯(S大校本部学生): 我是本部的哈哈哈,记得有个学长说,招聘会的时候遇到一个二本分校的,直接自我介绍来自S大,感觉还是很不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8:21:52 | 只看该作者
  就读分校,有时候很像是一场在考生学习成绩容许范围内的家庭条件资源配置,不同的人各取所需。

  不过,只有那些在四年青春里“不努力”的“少壮”,才会过度夸大学历的作用,一直活在名校光环的阴影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