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饶宗颐先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2-10 10: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闻点击 于 2018-2-10 10:30 编辑

追忆饶宗颐先生
杨宏海(右一)拜访饶公(中立者),摄于香港跑马地饶公寓所(1997年)

今年立春后第二天,在故乡梅州惊闻饶宗颐先生辞世。电视播音员说,饶公在凌晨睡梦中安详地走完了101岁的人生,一代学术巨星就此陨落。闻此消息,在悲痛之余,我不禁想起与饶公交集的场景,一幕幕恍在眼前。


我与饶宗颐先生认识,记得是在1997年。其时我在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受深圳市政府委托在做文化发展规划,为此专门到香港去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当时住在香港中文大学,久仰饶公大名,想专程去拜访。经饶公的一位助手邹重华博士引荐,由中文大学在读研究生范博士陪同,辗转来到香港跑马地饶公寓所。


饶公的住所是普通的香港式楼房,记得是在三楼。客厅不算大,但书房却显得宽敞,一排排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初次见面,但见饶公身形略显清瘦,白发白眉,着深色西装,戴金边眼镜,神态从容安详,尽显恂恂儒者之风范。听说我来自深圳,饶公很高兴地说,我与深圳很熟,几年前就与深圳大学、深圳博物馆有过交流,算是老朋友了!说完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喝茶。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饶公对敦煌学、甲骨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都有深入研究,其学问几乎涵盖到国学各个方面。饶公告诉我,他与助手正在做一个《甲骨文通检》的科研项目。谈起科研这个话题,饶公的神情有点凝重,他认为做学问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感叹香港社会商业气息太浓,以致他的几个研究生毕业后都改行了,现在是人才储备不足,话语间不无遗憾。


追忆饶宗颐先生
饶公勤于书法,晚年更爱狂草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提供)

当听到我介绍深圳市政府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力争将深圳建设成高品位文化城市时,饶公表示赞许,他说,深圳与香港在历史上同属新安县,两地唇齿相依,关系密切。香港中西文化合璧,有其自身的优势,而深圳是新兴城市,生气勃勃,可以引进各方人才。两地文化可谓各有所长,可以加强联系,合作交流,齐头并进。此后,一次在广州出席文化界座谈会,我有幸又与先生相遇。座谈会后,主办方即邀饶公现场挥毫,先生仍然精神抖擞、颜容清癯,举笔书写,挥洒自由,在座人士纷纷夸赞。


追忆饶宗颐先生

饶公对杨宏海说“深港两地应该齐头并进”


2000年,深圳市创办“深圳读书月”,我被聘为“读书月专家委员会委员”。不久,读书月即酝酿“读书论坛”,拟邀请著名学者来深圳开坛论道。我向读书月组委会负责人建议邀请饶公作为首位嘉宾。这一建议得到肯定并委托我联络饶公。我又一次请邹重华博士出面征询饶公意见,没想到一提此事,饶公马上应允。2001年11月10日,深圳读书月首开读书论坛,85岁的饶公莅深演讲,题为《中国学术与人文传统》,400多位深圳市民第一次目睹了大师风采。在论坛主办的宴会席上,我过去给饶公敬酒,饶公说:“你们抓读书这个事业,好呵!”


追忆饶宗颐先生

2011年8月18日,李克強总理拜会饶宗颐教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提供)


近年来,我在研究客家文化时发现,饶公虽是潮州人,但他与我的家乡梅州颇有渊源。他从小曾听父辈多次提起,自己虽生长在潮州,但祖籍却在梅州。在前不久出版的《文化艺术之旅》一书中,饶公这样说道:“我们饶家的远祖过去原居于江西省,几经迁徙,由福建入广东,初居于大埔县,后迁居嘉应州松口铜盘乡(即现在的铜琶村)。到了第十二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到了我这一代是第十九世。”多年来,饶宗颐先生多次与人谈起到梅州寻根的愿望。从2002年5月起,由梅州市文化界人士组成的调查团,多次深入梅县饶姓聚居地,为饶老寻根。当年九月,饶老在仔细、认真审阅了调查团实地考察获取的明清至民初时期的碑文、碑石、牌匾的照片和大量的族谱资料后,最终确认自己的祖籍地应为梅县松口镇铜琶村,自己为饶氏念二郎元贞公的第十九世裔孙。为此,他专门为饶氏宗族重修的族谱题写了“饶氏族谱选堂拜题”,并撰写了一副对联“铜琶传音神指向上,峰峦呈秀人诞英灵”,委托热心为饶老寻根认祖奔忙的香港学者梁通转献给祖籍地梅州。两个月前,在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期间,梅州市委统战部张文广部长对我说,饶公对祖居地梅州很有情感,为此近期正在酝酿与饶公联系,拟邀请他来松口作“寻根之旅”。可惜天不假年,此事只能成为千古遗憾。


追忆饶宗颐先生

2002年4月,饶公为嘉应学院题写的校名


值得一提的是,饶公与梅州的渊源,还在于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古直。在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生道路上,碰到的第一位“伯乐”,就是梅州乡贤古直先生。1934年,年方十七岁的少年学子饶宗颐将创作的第一篇组诗《优昙花》向中山大学的《文学杂志》投稿。这篇组诗清新脱俗、出手不凡,引起中大中文系主任古直教授的关注,在该刊发表后,古直旋即写诗与饶公唱和并写信给予鼓励。慧眼识英才的古直在信中对饶公说:“更兄弟闭门读书十年,名满中朝,君其勉之矣。”古直先生的热心奖掖,令少年饶宗颐深受鼓舞。2007年,早已盛名满天下的饶公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专门谈到当年与古直交往并受到赏识的这段佳话,可见饶公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此外,梅州还留下不少饶公的墨宝,如2000年,饶公应邀为梅州乡贤梁伯聪先生撰写并书《梁伯聪先生墓表》,2002年应邀为嘉应学院赐题校名等等。


追忆饶宗颐先生

杨宏海教授主编的《客家人》杂志,于2016年第一期将饶公列为封面人物


追忆饶宗颐先生


回想起来,因缘际会,让我有幸亲炙大师风采。饶公有诗曰:“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表明他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堪称经典诗句。前年,为迎接饶公即将到来的100岁诞辰,我主编的《客家人》杂志特地以饶公为封面人物,配发香港与内地两篇专题文章,以表示客家人对饶公的尊崇,并托香港同行将此杂志转送,不知先生有无看到?如今先生已离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仰之弥高,历久弥新。而先生与祖居地的一脉情缘,当永远镌刻在客都梅州的大地上。

(作者系深圳大学、嘉应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客家人》杂志总编辑)

来源:客家人杂志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