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1-20 19: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1-20 19:53 编辑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甲骨文“裘”字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裘”字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明代壁画中穿皮衣、戴瓦棱帽的元代吏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新疆出土的古代裘皮衣和毛皮裤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明代佚名绘《南都繁会图》(局部),图中有多家专门经营从丝绸之路过来的“西北皮货客栈”

  倪方六      

  数九寒冬之际,现代人有羽绒服等各种各样的冬装御寒。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裘”字可见,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来御寒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裘,皮衣也。”古人还称“裘”为“皮裘”、“裘衣”、“毛裘”、“毳裘”、“卉裘”、“亵裘”、“英裘”、“羔裘”、“狐裘”、“貂裘”、“吉光裘”……   

  古人为什么称御寒皮衣为“裘”?      

  《甲骨文字典》:裘,“象皮毛外露之衣”     

   冬天穿皮衣,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出现。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条:“裘,《黄帝出军诀》曰:‘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另外还有“伏羲作裘”的说法。  

  这些传说虽不可靠,但并非无稽之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裘”字,写作。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释:“象皮毛外露之衣,即‘裘’之本字。”古人为何称御寒皮衣为“裘”?在甲骨文的象形意会之中也能找到答案。在早期,比较讲究的御寒衣物,除了丝绵以外,主要是动物的毛皮。到周代,着裘装已成为贵族冬日常服。《诗经》中有多首诗歌提到了这种情况,《国风·豳风·七月》称:“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唐朝学者孔颖达就此注疏:“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之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      

  “裘”,又称“皮裘”、“裘衣”、“毛裘”、“毳裘”,是用毛皮原料所制作御寒衣服的统称,早期制作时毛外皮内,“裘”的原始造型就反映了这一制作方法和穿法。清福格《听雨丛谈》“皮裘”条亦称:“古人衣裘,皆毳外革内,后世毳内之制,未考始于何时。本朝(清朝)惟外褂之毳向外,若袍袄皆向内也。”     

   皮裘是一种最原始的服装,是古代北方人最普通的冬服,后来南方人也喜欢穿皮裘。清叶梦珠《阅世编》称:“自顺治以来,南方亦以皮裘御冬,袍服花素缎绒价遂贱。”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19: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1-20 19:56 编辑

    古人冬天穿“裘”有什么讲究?      

《明史·舆服志》:商贩仆役倡优“不许服用貂裘”      

  古代的裘衣有比较粗劣的,也有非常讲究的,穷人富人的裘衣有天壤之别。《大金国志》记载:“至于衣服……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人)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纻丝絁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称:“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狐皮是古阿拉伯人眼里最好的御寒衣物。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领袖(哈里发)为了分辨出不同动物毛皮保暖性能的优劣,将几个容器灌满水,外面分别包裹上不同的毛皮,放在寒冷的室外过夜。第二天早上,其他的容器都结冰了,只有包裹着黑狐皮的容器例外。      

  比狐皮更好的是貂皮,貂皮大衣为什么珍贵?除了貂皮获之不易,貂体形小,“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外,其保暖性更出色:“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貂皮还有保健作用,《天工开物》称:“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古代能着貂皮大皮的非富即贵,一般人是不允许着貂裘的,到明清时,官方舆服礼制仍有严格规定。《明史·舆服志三》:“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为禁止奢靡风气,清初一度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不得穿貂裘。事实上,不只貂皮“限穿”,凡贵族着裘都不准平民穿着,如用水獭皮制成的“獭裘”,也是上等裘衣。据《辽史·道宗本纪》:辽朝廷,“诏夷离堇及副使之族并民如贱,不得服驼尼、水獭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19: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古代,不同身份穿不同裘衣,不同场合穿的裘衣也有区别。清刘廷玑《在园杂志》称:“古裘,有五大裘:黼裘、良裘、功裘、亵裘、大裘,用黑羔皮为之。”这“五大裘” 即是在五种场合穿的五种皮衣款式。其中的“亵裘”为加长款,是古人居家常穿的御寒皮衣,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论语·乡党》称:“亵裘,长,短右袂。”亵裘比较长,但两只袖子长短不一,人们习惯用右手,右袖短一些,以方便在家做事。古代有身份的人除了裘衣用料考究外,在搭配上也有讲究。如贵重的狐皮大衣配上廉价的羊皮袖子,即所谓“狐裘羔袖”,就会让人笑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古代御寒皮衣的毛一般向外,不可以直接着,要在裘外再罩上一层罩衣。罩衣又称“裼衣”,是古人穿皮装的标配。《论语·乡党》称:“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缁衣、素衣、黄衣都是裼衣,也就是说,穿紫羔裘衣外要穿黑色的裼衣,穿麂裘则搭配白色裼衣,如果是狐裘,裼衣就要搭配黄色的。东汉学者郑玄就此注称:“素衣麂裘,诸侯视朝之服。”      

  用青色布帛为表、羔皮为里的冬衣则叫“青羔裘,这是秦汉时贵族的冬装。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有人献弹棋,汉成帝十分高兴,“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而在先秦时,还流行用白色丝带,即“素丝”装饰皮衣缝。《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羔羊》称:“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用素丝装饰的羔羊裘叫“英裘”,是一种精美的皮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1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民间冬天穿什么样的“裘”?      

  《韩非子》:“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说法:“冬日麂裘,夏日葛衣。”《中国古代服饰辞典》释“麂裘”称,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装,鹿裘在当年并不是什么高档皮衣,与用葛草纤维织布制作的“葛衣”一样,都是老百姓穿的普通衣服,这种皮衣又称“卉裘”。      

  在早期,由于老百姓穿的裘衣更多是用鹿的毛皮制作的,所以还叫“鹿皮裘”。这是一种简陋的裘服,是隐士或丧服用衣。《礼记·檀弓上》称:“鹿裘衡、长、祛。”唐孔颖达疏:“鹿裘者,亦小祥后也,为冬时吉凶衣,里皆有裘。”      

  此外,羊皮也常被古人用来制作皮衣,称为“羊裘”。羊裘又称“羊皮裘”,是裘衣中较粗劣的一种,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汉光武帝刘秀有个同学叫严光,在刘秀当了皇帝后有意隐姓埋名回避,光武帝派人查找,有人在山东境内发现了他正披着羊裘在湖上冬钓。而用狗皮制作的御冬皮衣称为“狗裘”,古人眼中的羊裘与狗裘差不多。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称:“衣狗裘者当犬吠,衣羊裘者当羊鸣。”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同样是羊皮制作的皮衣,如果是用小羊羔皮制作的“羔裘”就是高级冬装了。所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条称:“羊皮裘,母贱子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20: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裘衣的原料来自哪里?      

《后汉书·西域传》:“严国在奄菜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      

  汉朝以后,制作裘衣特别是高级裘衣的原料,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匈奴、乌孙、罽宾、月氏、印度、安息、罗马等地输入的。其中,西域的康国、奄蔡、严国等更以出产优质皮货出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严国在奄蔡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有外国学者因此称“丝绸之路”北道(今新疆境内)为 “毛皮之路”。英国彼德·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书中引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称:“每年从草原出口的兽皮至少有50万张。不断扩张的伊斯兰帝国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向北通往干草原及森林地带的‘毛皮之路’。”

  汉朝时已有不少内地商家出售外来皮货,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当时交通便利的大都市一年能卖出狐皮、貂皮衣服上千件,羔羊皮裘上千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2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丝绸之路输入的毛皮货外,还有不少加工后的成衣进贡。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称:汉武帝天汉三年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四两,吉光毛裘,武帝受以付外库,不知胶裘二物之妙用也。”吉光毛裘又叫“吉光裘”,用吉光毛制作。吉光是传说中的神马,其毛黄色,用以制裘,入水不湿,入火不燃,为西域特有,后来“吉光裘”成为极其珍贵裘服的代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20: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1-20 20:12 编辑

    延伸阅读>>   
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棉袍;唐代开始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清代石刻《棉花图·弹花》

  古代最早的棉裤都是开裆的,叫“袴”;汉代才开始提倡穿合裆裤“裈”……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汉代印花 冬装襜褕
  
上古三代已有御寒棉袍“绵袍”    

  《礼记·玉藻》记载:    

  “纩为茧,缊为袍,禅为,帛为褶”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汉代的 冬装锦袍

  棉袍,是古人过冬御寒的主要冬装之一,穿着时间最久。    

  袍原本是一种御寒内衣,《释名·释衣服》称:“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就成了袍。    

  古人最早说的袍,指的就是御寒的棉袍。但起初棉袍写作“绵袍”或“绵”,概因所用填充物的不同,并非是现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蚕丝质地的绵絮。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穿棉袍的东汉官吏(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临摹)

   中国何时开始穿棉袍的?从史料记载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袍子。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礼服穿。由于御寒性能好,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棉袍,所谓“战袍”即因此而来。

  这时袍的功能类似现代士兵所穿的“军大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20: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冬天能拥有一件棉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歌叫《无衣》,诗的开头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没有军服,我和你共有战袍呢,反映了当时秦国军队在物资困难的冬天,前方士兵只能两人合披一件棉袍抵御寒冷的情形。    

  当然,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如果夹层里所填的是“纩”,即新的高级天然蚕丝絮,称为“茧”;如填充的是“缊”,即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礼记·玉藻》中所说的“纩为茧,缊为袍,禅为,帛为褶。”这种袍是穷人的御寒棉衣,但袍里这些低劣的填充物,并非现在所说的“黑心棉”,完全是贫穷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2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1-20 20:15 编辑

    先秦时期御寒袍外要穿“罩衣”    

  《庄子·让王》记载:    

  曾子“缊袍无表”遂有成语“捉襟见肘”    

  在先秦时期,人们冬天穿袍子很有讲究,外面必穿一层罩衣,此即《礼记·丧大记》中说的“袍必有表”。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才将袍光着穿。    

  编撰《论语》的曾子,当年客居卫国时穷得10年买不起一件衣服。据《庄子·让王》记载,曾子便曾“缊袍无表”。成语“捉襟见肘”,就因曾子而来,他没有像样的衣服,“捉襟而肘见”。由此可见,当年穷人过冬天有多难!    

  在汉代,袍已特别为女性所喜爱。在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身上穿裹了20层衣物,春夏秋冬衣服全了,其中便有绵袍11件、夹袍1件。    

  自汉代起,袍的穿法不再像先秦那么严格,女性在家里时也可以将袍子直接当外套穿。因为没有罩衣,出于好看便有意在袍子的领、袖、襟等部位加以点缀,袍渐渐成为一种体面的冬装。魏晋时期,袍子已取代之前同样流行、功能差不多的襜褕,连皇帝都爱穿。    

  其实,在东汉后期袍已成皇帝的常服之一,唐朝开始黄颜色的袍子即“黄袍”成为皇帝专用装。在唐代以前,朝臣贵族,甚至士子庶人都可以穿黄袍,限制并不严格,黄帝的袍也不限于黄色。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高祖李渊代隋建唐不久,出于礼制尊卑的需要,“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后来皇帝穿的袍子绣上“龙”的图案,黄袍变身为“龙袍”。    

  需要注意的是,在袍由内衣变成外衣之后,以前单一御寒功能的袍出现变化,不再限于冬装。至于现代女性喜爱的旗袍,与早期女性所穿之袍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20: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1-20 20:18 编辑

    唐代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    

  白居易诗云: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与棉袍相比,棉袄则是古今皆穿的短式棉衣。    

  棉袄,源于一种叫“襦”的绵衣。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称:“襦,也,言温也。”因穿起来温暖柔软,这种棉衣又称“温襦”。    

  质料粗劣的襦衣称为“褐”,是下层人穿的。《诗经·豳风》中《七月》诗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连粗布衣破棉袄都没有,怎么挨到年底?    

  襦的长度一般至腰间,故有“腰襦”之称。与袍一样,襦也有单、复之分,复襦有里子、夹层填绵絮,也写作“複襦”,就是温襦。汉乐府诗《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複襦已接近于如今的棉袄,单襦似现代衬衫。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便曾发现一件这种汉代“棉袄”。据发掘报告,此複襦为大襟、窄袖,用浅蓝色绢做成,内外两层,层间填上丝绵。当时女尸骸上身穿複襦,下着丝绵长裙。待准备出土时,很快风化成粉末。    

  唐代时,“袄”这个叫法始出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称:“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袄比襦长,比袍短,又称“襦袄”,其时已成冬季专用棉衣。因在夹层中填的是绵絮,时称“绵袄”。    

  保暖功能更好的绵袄里子用毛皮做成,又称为“皮袄”。皮袄是高档棉袄,《金瓶梅》里,西门庆大老婆李大姐便有一件,让潘金莲羡慕得想借来穿。    

  明清时棉袄已成为过冬御寒的主力服装,从穷人到贵族都喜欢穿棉袄。如《红楼梦》第六回中,一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就看见凤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