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甜妹”广授徒 传唱半生保菁华

[复制链接] 0
收藏
15
回复
576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0-21 13:26: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歌甜妹”广授徒 传唱半生保菁华
 “山歌甜妹”广授徒
客家山歌省级传承人童爱娜(左)。受访者供图

  “自古山歌松(从)口出”。作为客家山歌中典型代表的松口客家山歌,是从松口开始孕育,也是从松口开始流传。出生于松口的童爱娜,由于从小受当地山歌委婉圆润腔调的熏陶,吐字“音随字转,字正腔圆”,其所唱的山歌“行腔如串丝,绕绕韧韧”,在行业内有“山歌甜妹”的称号。  

  从担任梅州市客家山歌协会会长,到成为梅州客家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童爱娜与山歌结缘,在山歌演绎上,她声、色、艺俱佳,能自编、自导、自演,唱、做、演全能。至今,她出版个人专辑的客家山歌音像制品有70多张,发行到世界各地,是目前演唱梅州客家山歌中出专辑最多的一位歌手。  

  “虽然我从市文化馆副馆长的岗位上退休了,但是我在客家山歌的传承事业上永远不会退休,只要能尽些绵薄之力,我都会继续教,继续唱。”童爱娜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2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21 13:29 编辑

  勤学巧唱  

  录制专辑作品最多  

  “山歌紧唱紧有来,喊唱歌就来,今好比刘三姐,对歌唔怕蠢秀才……”今年58岁的童爱娜唱起山歌,一开嗓,声音仍犹如20多岁的小姑娘一样甜美。而这,得益于她初入行时认真学习,打下的扎实基础。  

  小时候,因为父亲在乐器制作厂上班,经常接触音乐,母亲在家不时也会哼上几句山歌。在家庭环境熏陶下的童爱娜,对表演和唱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家里人得知我有机会考入梅县民间艺术团时非常高兴。”童爱娜说。  

  家里人的大力支持,也激发了她对演唱客家山歌的积极性。在进入省舞蹈学校进修时,童爱娜常常在课后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练习。“也是因为一直把声老师教的发音方法牢记在心里,所以我的嗓音状态一直保持得很好。”  

  之后,她又跟山歌大师余耀南、汤明哲等前辈学习客家山歌的各种技艺。经过良师们的指点,以及在舞台上多年的摸爬滚打,童爱娜成为了一个能写、能唱、能演、能导、能教的客家山歌演唱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30:07 | 只看该作者
  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合,童爱娜都能即兴创作、即兴演唱客家山歌。她不仅熟悉客家原板山歌、客家竹板歌,而且还掌握了客家小调等多种客家山歌唱法。尤其是在原板山歌方面,能够原汁原味地演唱200多首原板山歌,不仅是吐字、颤音,还说叠字、拖腔方面,都很好地保留了客家山歌原生态的本质特色。  

  虽然进入了山歌行业,也在剧团学了一身“本领”,然而因为客家山歌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长时间的低迷期,童爱娜的生活变得拮据,歌唱方面也没有什么起色。“那时候很少人听山歌,也很少地方会举行山歌表演活动。”  

  这也让童爱娜非常珍惜之后客家山歌回归繁荣的时机。据童爱娜回忆,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梅州市山歌剧团工作期间,她每年的演出就有200多场,还以山歌使者的形象20多次应邀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法国、新加坡等国家访问演唱。“我从事客家山歌演唱40多年来,在海内外演出有3000多场。”童爱娜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31:15 | 只看该作者
  不仅如此,在那段时期,童爱娜也马不停蹄地录制了70多个客家山歌DVDVCD、录音带等音像专辑,是目前演唱梅州客家山歌中出专辑最多的一位歌手。她告诉记者,“发挥好的时候,我可以一个晚上录制4个录音带。”

  甜美的歌声,娴熟的唱法,让这些专辑畅销海内外,在新加坡、印尼、台湾等地也好评如潮。其中,由她主唱主演的影碟还作为第十二届世界恳亲大会礼品送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侨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3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21 13:33 编辑

  潜心传授  

  教学创作两不误  

  “客家这方水土孕育了我,还给了我一个好歌喉,让我能在客家山歌方面有所建树;我理所应当要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尽一分力。”童爱娜说。  

  广东省戏剧家、音乐家、曲艺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广东省职工艺术家”……“这些头衔和称号对我而言,意味着一次次的肯定,同时也是一份份的责任。”童爱娜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客家山歌的传承和歌手的培训工作,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便依托客家山歌传承基地及各类培训班,培养了学员2000多人。  

  其中,童爱娜重点传授、培养了潘倩、李莉、谢曼丽、刘秋媚等一批知名山歌手。这些后辈不仅在客家山歌传播、演唱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今,我的学生有的在文化馆工作,有的在剧团当演员,有的在嘉应学院当老师,向社会不同的人群传播山歌的影响力。”童爱娜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34:07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客家山歌的发展,需要像社会这把肥沃的土壤来培育。为了普及客家山歌、弘扬客家文化,童爱娜还常常深入社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开展客家山歌讲座、现场教唱等活动。此外,她还加入了梅州文化志愿者,常常到各个乡、镇慰问演出。  

  课堂教授、下乡表演是一方面,而对于作品与理论知识的传授,童爱娜也没有落下。从200810月至今,童爱娜参与编著了12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系列丛书》中的11本。接着,她还主编《客家山歌大家唱》《客家山歌精选100首》《童爱娜作品选萃》等书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3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21 13:39 编辑

  2014年,童爱娜还深入田野,走访民间艺人,录制出版了CD《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这张CD是童爱娜的得意之作,“里面收录了56位民间艺人和歌手的原生唱腔,年龄最大的民间艺人已90多岁。”童爱娜介绍。

  同时,她还参与挖掘整理客家民间山歌、小调、佛曲、竹板歌等作品,并创作了43个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也在不断地创新,但我希望通过书籍、音像等载体,能将传统的、原生态的客家山歌保存下来给后辈。”童爱娜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3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21 13:38 编辑

  对话  

  童爱娜:厚植社会土壤 传承客家山歌


  为传承客家山歌,童爱娜做了许多努力。日前,南方日报记者就如何进一步发扬客家山歌,传承客家文化,采访了她。  

  南方日报:为传承客家山歌,您都想了哪些方法?做了哪些工作?  

  童爱娜: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歌手年龄已高,青年人外出打工,致使歌手青黄不接,传承出现断层。同时,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唱山歌了,我曾经担忧,以后越来越少人懂得唱客家山歌。  

  为了传承客家山歌,在这十多年里,我们梅州市文化馆开过培训班,举办过专题讲座,也参加了专家研讨会;同时,我们市文化馆也坚持创办了山歌幼苗班、少儿艺术团等,免费进校园教授客家山歌知识及山歌唱腔;在某段时间,我还在梅县华侨城广场、文化公园等社区广场为客家山歌爱好者上课……在尝试很多种方法后,我们的收获也不小,现在学校的小孩子已经会哼几首山歌了,也有一些对唱山歌产生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39:41 | 只看该作者
  南方日报:您录制了非常多的专辑,还主编了不少书籍,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坚持做这方面的事情?  

  童爱娜:传统音乐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土壤的。我的看法是,要想扩大客家山歌的影响力,通过个人上课传授的方法是有限的。而作品的保存,无论是在时间的长度、还是地区的广度方面,都比较有优势。因此,我一直坚持录专辑与编书,除个人因素外,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客家山歌,喜欢客家山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4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21 13:52 编辑

  延伸阅读:客家山歌远传扬,   
 “山歌甜妹”广授徒

  条条唱出情意长;  

  条条唱出郎心事,   

  声声唱出妹衷肠。   

  越过岭表的绵延丘陵,我们来到梅州。在此地寻找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不必翻山越岭到丛林深处祈求巧合机缘,更不必花百多大洋专门去听表演专场,就在梅江边上,几个老人随便一聚,唱了千年的调子夜复一夜地还在响起。   

  夕阳晚照,远山渐于暮色中隐没,梅江岸边悠扬的歌声拨开宁静的夜空,梅州山歌古老的历史,独对着此时澄澈的月亮。   

  秦末战乱,一些中原人初次南迁入粤东北,这是当地较早的移民。研究者认为,客家山歌脱胎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除《召南》《周南》具有明显的南方文化特色外,《诗经》主要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十五国风”多用“赋、比、兴”三体,还有些用“重章叠句”。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与此十分相近。晚清嘉应诗人黄遵宪在辑录梅州客家山歌时早就注意到这一点。   

  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中原文化在向南扩散中,像大河不断纳入支流一样,沿途吸纳着江淮文化、吴越文化乃至土著文化。从唐到宋,诗歌从贵族走向大众,逐步形成稳定的体裁。而这时正是客家民系集聚的重要时期,自然也是客家山歌艺术特色集中孕育时期。客家先民在迁徙途中,途经江南,与吴音有充分接触时间。一曲吴歌“今日山歌唱开场,好似初开锦绣箱,提一缎来好一缎,寿星轴子画头长”与梅州客家山歌“山歌紧唱紧有来,唱到人人心开花,山歌好比凉井水,井桶紧打紧有来”的意境、内蕴何等相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