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巾帼耕读内外修 崇文重教代代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08: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07年,梅州地方当局和社会贤达开办公立嘉善女校,聘梁浣春任校长;1913年2月,梁浣春又在东街攀桂坊开办私立桂里女子学校,前来就读者百余人,进一步推动梅州女子教育的发展;1915年梅州创设市第一女子高等小学,经社会各方面人士力荐,又聘她任校长。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梅州客家妇女不但需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立足社会。于是,客家女子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后,由于女子学校发展迅速,对女教师的需求十分紧迫,社会舆论要求建立女子师范的呼声很高。    

  经过梁浣春的不懈努力与奔走协商,1913年9月,梅州女子师范学校(今嘉应学院的前身)正式开办,由梁浣春出任校长,并于1936年升格为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这是梅州客家人建立的第一间以解决职业为目标的女子师范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08: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乡办学    

  华侨捐建乡村女校    

  《梅水诗传再续集·闺雅诗》中所录的客家妇女最早见诸文字的诗作,为“明时人”许贞妇的《课幼儿》诗:“髻髮垂垂喜笑嚬,书声深夜过比邻。长来莫取封侯印,愿作耕田识字人。”    

  诗中描写的客家妇女,勤劳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这表明,在旧时客家地区,乡村妇女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以来,梅州农村地区教育发达,文风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华侨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08: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迁之后的梅州客家人,大都住在穷乡僻壤。为谋生存而开创基业,一部分人被迫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在这些外出谋生的人群中,不少年幼时就读于家乡私塾或中小学,终因家贫辍学,迫于生计而飘泊海外。    

  可以说,他们是带着没有接受完文化教育的遗憾而到海外的。所以,这些在外务工经商、经历一番艰辛才有所成就的华侨,深感子女有了文化才能“适者生存”。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华侨们让子孙尽量多地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愿倾其所有回乡办学,让更多的家乡晚辈接受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08: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中国城市·地区丛书》(梅县地区卷)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梅县地区(梅州市的前称)有小学464所,中学75所,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是由华侨捐资创办或资助维持的。    

  “他们很愿意回乡办学捐资,鼓励村里的孩子包括女子念书,这也是梅州客家女子教育较为发达的客观原因。”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当时有条件的家庭,也会让女子接受较好教育,期望女子起码粗通文墨,能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做一个“耕田识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08: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在“云汉女子学校”指示牌旁,当年的校舍早已荒废,然而村民却舍不得拆除,一直保留着这个遗址,并在遗址旁立着指示牌。    

  这是时为嘉应州的第一所乡村女子学校,由当时新加坡四大财团之一、嘉应州首富黄云辉于1910年所创建。   

  据村里的老教师黄棣详介绍,在茶山村,对女子的文化教育与男子是同等重视的。“以前,男人远方鸿雁传书,所邮寄钱如何使用、购买土地修建家宅的官府文书如何誊正等都离不开家中的妻子,女子是否有学识变得非常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08: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而,当时村里急需一所女子学校。华侨富商黄云辉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出资在自家云汉楼的对面盖了五六间书房,平整了一个院子,命名为“云汉女子学校”,鼓励女孩念书,让村中的姑娘及外地嫁过来不识字的媳妇都进学堂读书认字,知书达理,“这在当时重男轻女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黄棣详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梅州仍有不少女校,随后因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改组、消失。194910月,梅州女子师范高中与梅州师范(男校)合并,初中部并入梅州中学;心光女校在1951年由政府接管,之后改为福利院,曾为盲童开办文化学习班;嘉善职校于1951年停办,广益女中则于1958年改办为男女同校的城北中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子学校渐渐消失在时代的潮流中,但华侨的捐资热情却未减弱。以梅县为例,据《梅县教育志》统计,仅在1980年至1985年期间,侨胞港澳同胞就为梅县捐献了约1570万元,其中1985年一年就将近1000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