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液”注入 大埔陶瓷呈现新气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9-13 16: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埔怡丰园陶瓷产品展厅别具特色的外景。

山水画融入陶瓷创作,陶瓷产品的艺术性和价值大大提高。

琳琅满目的瓷器。

富大陶瓷公司年轻的手艺工人。

  在大埔县溪山陶瓷工作室,59岁的郭福康端坐案前,一手托着陶瓷素胚,另一只手在素胚上轻描细绘,不一会儿,一幅客家山区图跃然素胚上。“现在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画作上了,公司早就交给儿子去经营了。”郭福康说,让他欣慰的是,儿子虽年轻,却颇有经营头脑,公司在他手里打理得有声有色。

  年轻人执掌陶企,在大埔陶瓷业界,这不是个例。在高陂陶瓷产业园,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执掌,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与此同时,大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百亿元陶瓷产业”工作部署,大埔今年5月出台了陶瓷产业振兴发展方案,力促陶瓷产业发展升级。

  “我们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指导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个性化、绿色化和多元化产品,抓住申报省级陶瓷文化产业的契机,着力提高陶瓷产品文化、理念和创意的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唐林珍 通讯员 丘佳纳 罗文燕

  本版摄影:丘佳纳

  创新驱动

  激活陶瓷产业“一池春水”

  走进大埔怡丰园公司陶瓷产品展馆,有序摆放造型各异的青花瓷素雅清新,璀璨夺目。近看,这些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轻敲声如磬,明显不同一般瓷器。

  “这些产品是我们目前正在大力研发制作的骨质瓷。”怡丰园公司总经理黄建宏说。

  骨质瓷是由骨粉加上石英混合而成的瓷土制成。天然骨粉的添加使得骨质瓷的重量会轻于其它瓷种,比一般瓷器薄,成品质地更加轻盈,细密坚硬不易破裂。其中瓷器所含骨粉含量越高,制作难度越高,成品也就越贵。因此骨瓷在外观、质感、工艺、健康、保温性能、强度等方面都十分优良,是世界公认的高档瓷,“一般来说,骨质瓷的价格是普通瓷器的五倍以上。”黄建宏说。

  怡丰园公司近年来着力研发骨质瓷等高端陶瓷产品,以产学研的方式,组建了广东高端陶瓷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目前有20多人,其中博士3人,研究生11人。”黄建宏表示,公司的研发团队通过努力,克服了骨质瓷器烧制过程中特有的技术难题,逐步推出日用、工艺骨质瓷等高端陶瓷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

  怡丰园公司是大埔陶瓷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大埔高度重视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埔县陶瓷办主任黄小涛说。继2014年制定《大埔县陶瓷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4—2019)》后,针对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大埔县今年5月又制定出台了陶瓷产业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将“鼓励传统陶瓷企业与高端设计机构合作,在工艺、设计上创新”列入“十三五”期间陶瓷产业的发展重点。

  黄小涛表示,根据新出台的陶瓷产业振兴发展方案,大埔将鼓励和支持陶瓷企业主动增资扩产和技改创新,加快对传统陶瓷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加大对陶瓷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等。

  创新驱动战略的加快实施,激活了大埔陶瓷产业“一池春水”。目前,大埔县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还专门成立了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12家单位组成的广东陶瓷(梅州高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些为大埔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力量。

  走马大埔陶瓷企业,可感受到企业通过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在玉丰特陶公司,新投产的隧道排蜡窑正有序运行。据介绍,该窑炉能降耗提效,可节能30%,并使生产周期由7天减至4天,同时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10%以上,一年可增加收入约300万元。“这是我们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团队研发的全国首创新式窑。它不仅解决了过去梭式排蜡窑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还提高了生产效率。”玉丰特陶公司总经理张松周说,该公司近年来依托产学研模式,大大提升了产品科技含量,去年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来到宝丰陶瓷厂房,一台正在调试的自动双色印花机格外显眼。工人调好颜料后按下开关,灵活的机械手只需十几秒就完成了吸附、传送、翻转、印花等动作。该公司副总经理郭志山说:“一个工人的日产量约1000个,印花机的日产量约3000个,产量高了、质量也稳定。”该公司还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品位原材料生产高档产品。目前公司每天产生的五六吨废料都能得到循环利用,效益提升了50%。

  整合资源

  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谋新发展

  走进大埔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座创意独特的青花瓷屋映入眼帘,琳琅满目的青花瓷产品巧妙镶嵌在三层半高的洋楼中,墙壁、地板上还有用陶瓷拼贴出来的各式寓意吉祥的纹理图案,从远处眺望就像个巨大的青花瓷艺术品。

  这座青花瓷屋是园区富大陶瓷文化公司投资打造的青花瓷博物馆,也是集陶瓷创作、体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厂区,供游客参观体验,让人更直观地了解大埔青花瓷生产史。2013年该厂区成为了梅州首个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这是该企业告别传统营销模式,实现“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的华丽转身。

  实际上,除富大陶瓷外,园区内还有很多企业也在探索陶瓷与文化的结合,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

  走进溪山陶瓷有限公司展示区,可以看到各式瓷器整齐摆放在架子上,这些瓷器以客家生活场景或传统文化为图案,结合浓郁的客家风情,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随着现代陶瓷工艺技术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传统陶瓷产业发展面临低迷的窘境。在此逆境下,溪山陶瓷在原有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的基础上,将客家文化融入到陶瓷产品中,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鲜明的陶瓷。”溪山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川说,从2009年起,溪山陶瓷坚持每年投入100万元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图案设计等,此外,公司还会邀请国内各地画家以及民间技艺纯熟的陶瓷老艺人前来公司进行创作。

  独特的创新手段让陶瓷产品变得独一无二,其艺术性和价值大大提高,因此受到市场青睐,打开了精品制作和艺术收藏的高端市场。如今,溪山陶瓷每年推出陶瓷新品种至少四五十种,成为大埔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佼佼者。

  陶瓷产业是大埔县的特色支柱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其转型发展背后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

  2008年大埔县政府在园区内成立了大埔县陶瓷产业管理办公室(简称“陶产办”),专门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政策咨询、组织国内外参展推广、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节能降耗、转型升级等服务,取得了不错成效。目前,陶产办正在整合园区资源,组织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项目,近期省文化产业园专家组也来到大埔县进行实地评估。大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伟平告诉记者:“如果正式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埔陶瓷产业将在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得到优先支持,这将有利于大埔县陶瓷产业的做大做强,早日实现百亿元陶瓷产业的目标。”

  目前,大埔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共有12家企业入驻,其中文化企业11家,占比91.6%。去年,园区企业营业额56814.41万元,纳税总额3534.96万元,利润总额814.12万元,主要来自陶瓷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出口约占90%,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园区有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另有一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AAA工业旅游区”,并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为了展示、推介大埔陶瓷产品,该县还在梅州设立对外窗口,在锦绣国际打造集陶瓷设计、展览、销售、电商四大平台为一体的“世界客都·陶瓷城”,通过这些平台,支持大埔特色生活陶瓷设计研发、展示展销、工艺评比和专家评奖等,提升大埔“中国青花瓷”区域品牌影响力。

  开创新局

  青年力量登上陶瓷产业发展大舞台

  通过走访园区多家陶瓷企业,记者注意到,如今陶瓷企业的执掌者中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中很多人学历较老一辈高,了解市场动态,又熟悉营销,成为大埔陶瓷产业一股新生力量。

  富大陶瓷总经理黄志超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2011年底,二十多岁的黄志超放弃广州一家银行的工作,回到家乡,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个历经几代人心血的企业。当时大埔的传统陶瓷企业正面临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疲软等困境,转型成为企业继续生存下去的必然趋势。

  随着对陶瓷行业的深入了解,黄志超和他团队成员经过多次探讨,萌生了“陶瓷文化旅游”的发展点子。后来,他将创办旅游景区的想法付诸行动,近年来在各方的支持下,由富大陶瓷投资建设的青花瓷博物馆拔地而起,成为了梅州市首个3A级工业旅游景区。

  黄志超告诉记者,该青花瓷博物馆预计投资26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青花楼”。目前每月前来景区旅游的人数平均6000人次,这种“陶瓷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也让富大陶瓷每年增收1200多万元。

  与黄志超一样,溪山陶瓷总经理郭晓川也是一位从外面求学归来,致力于陶瓷企业转型发展的80后青年代表,与父辈相比,他们把握陶瓷市场风向的嗅觉更加敏锐,也更敢于推陈出新,使得企业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广阔。郭晓川告诉记者,在大埔高陂镇,像他们这般年纪活跃在大埔陶瓷行业的还有不少,他们有一个微信群,平常会进行头脑风暴,经常在一起交流、讨论、研究现在陶瓷市场的变化……

  在园区内,记者还发现了不少从省内珠三角等各地区回家乡发展的年轻人,他们在各自所学的领域内,为大埔陶瓷产业的做大做强作贡献。

  ■大埔陶企的年轻面孔

  郭晓川:

  执掌陶企7年

  产值翻番

  郭晓川,32岁,梅州市溪山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外主学旅游管理专业,至今回到家乡已有7年。郭晓川的父亲郭福康,是溪山陶瓷有限公司的创办者。

  刚接手家族创办的溪山陶瓷企业时,父亲主要负责创作生产,他负责产品营销。老一辈人不懂电脑设计,一些客户要求的图案、陶瓷形状做不出来,急坏了郭晓川。刚接手那一段时间,也是企业急需转型摆脱困境的时期。郭晓川清楚,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突围,生产出有特色、市场需要的产品,对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于是郭晓川带着团队走访了全国陶瓷产业基地,参加陶瓷展会,学习各地陶瓷文化技艺,招收陶瓷专业设计人员,进行陶瓷产品试验研究,开发出一批民族特色鲜明又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产品。

  从他回来至今7年,溪山陶瓷业绩逐年上升,营收实现了翻一番,企业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成为梅州大埔陶瓷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佼佼者。

  “目前大埔陶瓷产业的潜力还很大,以前只做陶瓷产品的老路子已行不通,现在还必须做出文化创意,提高产品附加值,包括包装、造型设计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来提升。”郭晓川说,“大埔陶瓷历史悠久,不应该就此没落,我希望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也能为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一份贡献。”

  游家豪:

  看好家乡陶瓷产业

  发展前景

  游家豪今年29岁,大埔人,现任职广东富大陶瓷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游家豪2011年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先后在珠海、深圳等外资企业上班。

  爷爷、父亲在大埔曾开办陶瓷厂,直到上世纪90年代陶瓷厂倒闭。在他的儿时印象中,传统的陶瓷企业比较呆板、严肃。在珠三角上班那几年,在家乡陶瓷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姑姑一直劝说他回去,可他觉得家里工作环境没那么好,一直做不下决定。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深圳广交会上遇见了当时正在展销的黄志超,老乡之间总会闲聊几句,从黄志超那里他了解到家乡不一样了,有发展的前景。一句“家乡有自己的产业,自己回来干”顿时触动了游家豪,冲着这种价值观,他心动了。

  “学会计可以服务企业,同样可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我想为家乡企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游家豪是这样认为的。从姑姑那里学习了财务的专业技能后,2015年,他回到大埔,在富大陶瓷从事财务工作。因为他决定回来,跟他一同在深圳工作的妻子也回来了,目前在宝丰陶瓷从事财务工作。

  游家豪的父亲游梓煌,早年办厂会些陶瓷画面、造型设计的手艺,1998年,陶瓷厂倒闭后他到潮州一家陶瓷企业上班,做陶瓷产品造型、画面设计的研发工作。如今,受儿子的影响,游梓煌渐渐了解到家乡陶瓷企业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也想回来为家乡陶瓷企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