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琼琲:为官清廉的武榜眼

[复制链接] 0
收藏
3
回复
245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9-5 13:32: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9-5 13:33 编辑

  曾琼琲:为官清廉的武榜眼
 曾琼琲:为官清廉的武榜眼

 曾琼琲:为官清廉的武榜眼
曾琼琲故居“长兴楼”
 曾琼琲:为官清廉的武榜眼
曾琼琲家族留存牌匾
 曾琼琲:为官清廉的武榜眼
曾琼琲当年习武用的大刀

  ●策划:季轩 五华纪宣撰文:李跃 供图:陈冬连 曾琼琲,字荣锦,号宝园,1758年生于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幼喜诗书,又擅武艺,曾考取邑庠生、中武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武进士第六名,殿试钦点为一甲榜眼及第,授殿前花翎侍卫;三年后任江西下历都司,后升授九江府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河南中军大将等职。其一生屡立战功,为官清正,品格高尚。道光九年,71岁的曾琼琲告老还乡;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家乡去世,因身后无余赀,故其家人仅为其修了一座无墓碑的灰沙墓。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9-5 13:34: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9-5 13:35 编辑

  天资聪颖钟情文武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曾琼琲出生在棉洋镇洛阳围的一个普通农家。其祖父和父亲都受过儒家传统教育,深深懂得名字是客家人对孩子未来人生期盼的道理,因此取曾琼琲的字“荣锦”,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谨慎做人,将来成为国之栋梁,家之荣耀;其号“宝园”是取自郑板桥石图题诗,寄寓坚持不懈,直至功成名就之意。

  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曾琼琲自幼钟情诗书经史和舞刀弄棒,不到十岁就迷上了看杂耍,只要一有空闲,就模仿看到的那些动作。十岁那年,其父送他到乡拳馆“学打”;教打师傅见他悟性好,便为他开小灶,安排单练。曾琼琲也非常勤奋,每天跟师傅起早贪黑习武,学至第三个月就基本熟悉了弓、弩、枪、刀、剑、矛、棍等的常用招式。

  到十二岁时,懂事的琼琲认为自己应该找一份帮工补家用,碰巧有家酒坊需要人挑水,每天把十口水缸装满即可。东家一开始不相信他这么小一天能挑这么多水,只是让他试一试,不料发现他人小力大,不需扁担,只用手提,惊喜异常。曾琼琲就一边赚钱补家用,一边习文练武。

  记者看到在五华棉洋洛阳围曾琼琲故居“长兴楼”中,至今仍保留有曾琼琲当年习武的大刀和习武石,曾氏祠堂“忠恕堂”内悬挂有“榜眼及第”的牌匾,祠堂外面还有两根约三米多高的花岗岩石楣杆。据介绍,曾琼琲使用过的大刀重约180多斤,长约2.5米,如今要搬动它,仍需小心翼翼,而当年武榜眼却把此大刀舞得虎虎生风;在长兴楼大门口,有三块花岗岩质地的习武石,小的约200多斤,大的有300多斤,据说曾琼琲当年可以同时提起这三块习武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9-5 13:3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9-5 13:37 编辑

  选贤拒贿为官清廉

  传说在曾琼琲任选拔武生的考官时,开考前夕,开封府巨贾马百万的老管家到他的住所送钱说情,老管家讨好说:“马公子为人机灵,武艺不凡,明日赴考,望大将军高抬贵手,助力选拔。”说完把一大包银子留下,并说事成后还有重谢。曾琼琲当场斥道:“考官之责,应是量才选拔,我曾某不昧心做事,此银子拿回去吧,并转告你家主人,令公子能不能中,就看他的本事,若令公子本事大,不必花上分文。”可见曾琼琲秉公选拔、为国选才之决心。

  曾琼琲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官清正,品格高尚。道光九年,71岁的曾琼琲告老还乡,曾琼琲一家以加工经营黄烟烟丝为生,讲求信义,只求薄利。身为“榜眼爷”的他从来不摆架子,平日勤俭节约,布衣素食。为了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心志,他还在店面两侧写了一副对联:“不近山林不近市,半为生意半为情。”

  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琼琲去世,葬在其从小练武的洛阳围狗里塘的小山坡下,墓长8.6米,宽9米,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但没有墓碑。据说是因为当时修墓占地需征重税,而曾琼琲为官清廉,去世后家无余赀,家人只好仅为其修了一座无墓碑的沙灰墓。尽管墓上无名无姓,但他的廉名已深深铭刻在家族后人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9-5 13:3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9-5 13:39 编辑

  兴学育人泽被后世

  曾琼琲告老还乡后,注重兴学育人,传习武艺,对当地影响深远。他当时将身上仅有的百两银子用在购置学田、资助兴学和为乡民传习武艺等方面,并把“耕为本,读为先,和族党,敬师贤”留为遗训。

  受此影响,棉洋镇一直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以知识为荣,崇文重教氛围浓厚。一些校舍还张贴着“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定多安泰;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必有大成”“地瘦栽松柏,家贫好读书”等劝学联和流传的谚语、童谣。此外,当地村民还喜欢习武,舞狮在当地非常流行。至清末,该村共出过4名举人和18名秀才。

  在解放战争期间,洛阳围有6人参加东江纵队、韩江纵队,积极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