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800年客家古村:美轮美奂的古屋,“三生三世”的家训

[复制链接]
zm

签到天数: 80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3-25 0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座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以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蜚声海内外。

30余幢高堂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2座跨街牌坊,1条千米古街,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与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龙屋一起,成为客家建筑经典之作。

这里便是闽西山区的一个古老山村——培田。

客家古村

培田,坐落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村民皆为吴姓,客家人,其开基祖吴八四郎在元至正四年(1344年)由福建宁化迁入,繁衍至今已历三十世,时近七百年。

循着环村古驿道走在古民居夹巷中,仿佛进入尘封已久的明清年代,墙影幌幌,古韵留香。这里一扇花鸟虫鱼的木刻窗雕、一幅雕花石联壁画、一堵灰褐色风火墙、一座飞檐翘角门楼,追溯起来都是千百年的如烟往事。

衍庆堂

衍庆堂,全村现存最老的屋宇,由培田六世祖吴郭隆修建于明景泰年间。原来为住屋,内挂堂匾“至德衍庆”。至清乾隆年间扩修为郭隆公祠,始取名“衍庆堂”。这里是全村祭祖、打醮、集会等活动之所,村民仍称“老屋”。

继述堂

“继述堂”又称“大夫第”,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堂名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它是典型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在整体建筑上,科学地运用梁柱式框架结构。尽管厅多井多房多,却不失整体的井然有序。厅与厅之间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隔阻,各成单元,既可聚族而居,又方便小家庭各享天伦。

窗棂
衡公祠斗拱彩绘
继述堂梁托

雕刻是培田古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从门前的石狮、石鼓、旌表、门当到门楣、屋檐、门柱、窗棂、柱础、枋头、雀替等无不精雕细刻,光是雕刻手法就有透雕、浮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把一幢幢古宅雕饰得古朴典雅、文采飞扬。信手推开一扇宅门,触目之处皆是山水虫鱼的砖雕、飞禽走兽的石雕、工笔写意的木雕,真可谓无所不有、多姿多彩,体现出客家匠人的聪颖智慧。

培田“最美街角”

培田村中心是一条近千米长的古街,贯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铺,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曲折的古街和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连为一体。

兴养立教

除了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培田还有丰富的精神瑰宝——培田吴氏留下的族规家训:《家训十六则》《家法十条》《族规十条》《公益社章程》等。

吴氏家训族规体系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乾隆年间,吴氏已制定《家训十六则》,包括“敬祖宗”“和兄弟”“勉读书”“勤生业”等条目,侧重对孝、悌、仁、爱、勤、俭等传统道德的倡导,鼓励族人遵守。但后来吴氏“诚恐训之不从必继之于法”,于是制定了《家法十条》。家法是带有惩戒性质的道德约束,保证家训教化能够顺畅通达。但家法本意不是为了惩戒,而是警惕后嗣,“顾立训使人遵,立法使人畏”。

培田古村中的石狮

家训、家法之后,培田吴氏又立《族规十则》,以期“风纯俗美,可称仁里”。族规所规定的内容大部分与宗族公共事务相关,对生态环境保护、家族成员冠婚丧祭等作出规定。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培田吴氏又制定《公益社章程》,更多的关注社会治安、社会习俗以及当地实业发展,其治理范围,可以说,进一步从家族往外扩展,有着比较强的乡规民约意味。

贯穿吴氏家训族规的精髓在于“兴养立教”,“兴养”指发展生产、促进生产,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立教”则是加强文化教育,以文化人。

屋脊

培田吴氏初落籍时以贩运行商起家,十分勤勉,也勉励子孙如是: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农工商贾,勉励乃事。酒食游戏,终亦自累。

——摘自培田吴氏《家训十六则》

【译文】

民生之本在于勤,勤则富有不贫穷……无论是务农、务工还是从商,只要自己勤奋就一定能成就事业。如果每天沉溺于吃喝玩乐,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迩来饥馑荐臻①,半由实业不兴,本社拟设一劝农工所,督率子弟务农兴工,勤者有赏,堕者有罚,以昭激励。

——摘自《培田公益社章程·振兴实业》

【注释】

①荐臻:接连到来。

【译文】

最近,饥荒接连到来,大半是因为工农商业不发达导致的,公益社打算办一个“劝农工所”,督导率领族中子弟从事农业劳动、振兴工业,对于勤劳者进行奖赏,对那些懒惰者进行惩罚,激励族中子弟奋发有为。

培田老屋

培田过去是福建清流、宁化等县通往汀州府的通衢,清鼎盛时期,文人、官宦、商贾云集于此,一度繁华似锦。“勤者有赏,惰者有罚,以昭激励”,在家训族规的滋养下,吴氏家族士农工商并举,艰苦创业,积累财富,建造幢幢高堂华屋:德衍庆、继述堂、官厅、务本堂、双灼堂、都阃府……不一而足。

崇文尚学

吴氏有行商的“底蕴”,但“言商仍向儒”,尊师重教,十分尚学。在培田吴氏家训族规中,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

士为民首,读书最高。希贤希圣,作国俊髦①。扬名显亲,恩宠恩褒。各宜努力,毋惮②勤劳。

——摘自培田吴氏《家训十六则》

【注释】

①俊髦:才智杰出之士。

②惮:害怕。

【译文】

读书之人为民众之首要,读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作用。要努力读书,争取成为圣贤之人,成为国家的才智杰出之士。从而名扬天下,为家族争光,得到恩宠与褒奖。各位应该努力读书,不要害怕辛勤与苦劳。

南山书院内景

培田历史上有过十八个书院、私塾和学堂,最为著名的是南山书院。明清以来,举人吴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执教于此,有“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时任福建学政的纪晓岚曾到汀州(今长汀县)巡察主考。而培田村,是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纪晓岚听闻培田村重教化、尊文墨,人物不俗,便到村中详察细访。从早到晚,培田民居内都会传出琅琅书声,还有那缕缕墨香。一番考察后,纪晓岚深为培田的耕读风俗所折服,铺纸蘸墨,写下“渤水蜚英”的赞语。“渤水”,代指吴姓。吴姓郡望分渤海、延陵等,培田吴氏属渤海;“蜚英”,即赞誉此村重学兴文,代有英才。

锄经别墅

培田村中还有不少“特殊”学堂。在培田古街中段,有一座不甚起眼的数椽瓦屋,大门上书一联,横批:“锄经别墅”,联曰:“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

“别墅”并非豪宅之义,此处实际是培田先民建造的一所“职业教育学院”,是学习耕作、种植技艺的教育场所。

容膝居

村中还有女子学校“容膝居”,取名源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里是本族女子学习文化、女红、礼仪的场所。

培田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不止于此。为了给前往省城参加乡试的学子提供较好的食宿条件,培田吴氏族人还举一村之力,在省城兴建起了一座“宣和试馆”,凡是培田籍的学子到福州考功名,入住宣和试馆,食宿一律免费。当时,培田的乡绅还倡议,凡是汀州八县的吴姓子弟到福州考试,入住宣和试馆,也一样食宿全免。这在客家社会是不多见的。

此外,培田还建立了人才培养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培田客家人先后设立了义田、经蒙田和秀才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助学、奖学制度。培田吴氏族谱里写道:

文武乡试每贴闱费银三两五钱正,

文武会试每贴闱费银五十元正,

……

文武举人每贴花币银一百元正,

文武进士每贴花币银一百五十元正,

钦点翰林主事、中书、侍卫每贴花币银一百五十元正,

状元、榜眼、探花每贴花币银二百元正。

地面卵石图案“鹤鹿同春”

科举制废除后,培田吴姓贤达应时而变,迅即举一村之力,兴办新学,并开列了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留学的各项奖学金:

赴汀城高等小学堂肄业者,每年贴学费边(边,花边,即银元)4元,

中学堂肄业者,每年贴学费边10元

……

赴省城高等学堂肄业者,每年贴学费边20元,分两学期给领,

武备、政法两学堂一律津贴,

赴京师大学堂肄业者,每年贴学费边40元,分两学期给领

……

“养成正气参天地,磨练文章著春秋。”数百年来,培田吴氏正是以“兴养立教”为己任,传承家训、严守祖规,尊师尚学、兴家立业,才打造出吴氏家族的精神血脉,熏陶出风淳俗美的客家古村。

老宅、大屋、古巷,延伸的是一段又一段远去的历史;家训、家法、族规润泽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漫步村庄,望着那些镌刻着岁月沧桑的合院建筑、曲曲直直的古街古巷、悠然自得的淳朴村民,内心宁静而祥和。这一刻,自身也融化在这古朴的村落里,分不清哪是我,哪是它……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