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此习俗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7-1-26 11: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26 11:51 编辑

  “年年有余”此习俗从何而来? 

  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的风俗,自古已有,至今盛行。此俗从何而来?  

  也许是史官不经意,未能给“年年有余”以明确的传袭掌故。其实此俗的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历代身置水境,近鱼既久,则生渔俗。   

  渔民靠水吃鱼。船中就餐,鱼头惯朝船大,鱼尾朝船二,船脚们则各食其近。食毕鱼之上爿,皆忌翻身:因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渔民最忌“翻”字。俟食鱼之下爿时,碍于骨刺,挑之易断,等于折了船大、船二的“首尾相连”,不吉;即使骨刺不断,若食净鱼之下爿,又等于食个“漏底儿”,亦不吉。

  故而食鱼习于有余,不有余则易犯忌。这样积久成俗,就成为船文化的一种属性,即“以鱼谐余,以鱼寓吉,以吉示富”,更是渔民祈愿船行安之,获鱼丰之,讨彩生计兴裕。

  这大概是“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1: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民有此俗,源于何朝何代?总该受染于与之相关联的地域背景、生态环境和饮食文明的进化。这样去看,东晋是前基期,宋代是形成期。   

  自三国时孙吴据治江东,置主渡口于芜湖、建邺(今南京)间,渔业随之起兴。又设农官,稻植亦勃。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至东晋,司马睿又建都建康(亦今南京),后传位十帝。其间,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江东进而开发,鱼稻远胜孙吴之时,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

  那时,渔业勃兴,商机遍水,为生财时尚之道。渔业发达必然带动渔俗兴起,“食鱼寓吉”、“以鱼譬余”的祈福舆情的“苗头性”,是“鱼米之乡”的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随顺情理。

  起码,这里是有了“年年有余”之年俗的成因氛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至宋以前,宴举大凡是每人一杌宴者在地席上盘腿大坐,称“跏趺坐”,“大件”或整形之馔分派“各吃”(分餐),而非合食。但自入宋,“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抵因这时期有了以供合食享宴的桌椅,也是促成“年年有余”之年俗的直接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年有余”之俗起兴于宋时,是由于物质文明的演进带动人们的食鱼观念而成因的。至今南方许多地区,“全鱼”仍是宴中亮点,通常是宴尾之馔,基本是端上来行俗,谁也不会大啖图尽。还有一些地区,头馔即是全鱼,一直置于席面中间,俟至宴尾,人们才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此二种食鱼习俗都意味着,这尾鱼是今年余下的,留给明年,以循“年年有余”之吉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7-2-8 18: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都是这么介绍的,这个也不用有什么新意的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4-10 09: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民吃鱼不能把鱼翻过身的!夹肉时要很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