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宽:关注民生的清代平远知县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143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1-13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宽:关注民生的清代平远知县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版《平远县志》·何宽《别诸父老》诗


    【人物志】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为官者的职责所在,从古亘今,不少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关注民生的好官,都受到后人的赞颂,勒碑悬匾,建祠祭祀而流芳千古。平远县清代知县何宽就在其中之列。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1:3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客家女子 于 2013-11-13 11:39 编辑

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版《平远县志·宦迹》载:何宽,号勿斋,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县)人,江南经魁(举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平远县知县。到任时,平远正遇旱灾,赤地千里,禾苗枯萎,百姓纷纷外出逃荒。何宽到任后,立即带上幕僚下乡了解灾情、荒情,稳定人心;仔细询问百姓的生产、生活,各种作物的收成情况。当他知道当时平远只种水稻,还没有小麦,百姓也不知道如何种植小麦后,马上想办法从外地组织采购小麦种,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种小麦可增加一造收成,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并向大家讲授种麦技术。为了排除阻力,迅速推广小麦种植,又发出告示,对不愿种麦和推广不力者处罚之。从此,平远各乡村开始种小麦,晚稻收割后,整地种植冬小麦,至明年春耕前可收获,每年种两造水稻,一造小麦,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百姓的口粮,逃荒者纷纷返乡耕种。为感谢和纪念何宽为百姓引进小麦的恩典,大家把小麦称为“何麦”,一直延续至今。

平远到处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但何知县却不辞劳苦,经常翻山涉水,深入乡间访贫问苦,了解民情风俗,兴利除弊。当他得知民间重男轻女不愿养女孩,如果产下女婴,就就将其溺死这一情况后,便发出告示,严禁溺婴陋俗,一经发现,给予严惩。还下令严禁迷信风水,为求吉地而掘冢暴棺的恶习。


何宽为政清廉,关心群众疾苦,他常说:“县令与民最亲,吾视所当者为之而已。”自己日常清贫节俭,把一半的薪俸用于救济贫困疾病者。还倡捐俸银,在县衙后山建更楼,购置田亩一石,募招民丁两名为更夫,每人耕种五斗,其收成为更夫的报酬。从而,县城有了更楼和固定的更夫,改过去由城内外八甲轮流值班打更、报酬难于落实的问题。


   何宽满腹经纶,能诗善文,以其任平远知县的所见所闻,结合当地的民情风俗为题材,著有《割麦》等诗篇。


  康熙四十六年(1707),何宽辞职,全县百姓再三挽留却留之不得,何宽作《别诸父老》与平远百姓依依惜别。


  竹马来迎日,便想出门时。


直道民何古,家声我未堕。

有田须早种,可忍莫兴词。



去矣毋相念,新侯甘雨随。
何宽在平远为官短短一任,却时时关注民生问题,深得百姓的拥戴和怀念。平远人民年年种植何麦时,就会想到他,还在县衙的后山建何公祠,年年焚香祭祀,同时把他的政绩记在《平远县志》上,流芳后世。封建时代的知县何宽关注民生的事迹,也可作现代为官者的借鉴。


冯锡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