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一)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3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4-2 09: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里邮缘 于 2014-4-5 21:19 编辑



                               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一)

                              简 要 说 明

           这是历史不是小说。 本文是《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选题之一 (待出版),   共十章
  约38字,拟逐日发布。该书系写作要求“内容忠于史实,不宜杜撰、创作,不要
  现虚构的对话和场景描写。” 因此,篇中每个人物、事件乃至每一字句均有来历。如有
  漏,敬请指正。笔者真诚地希望 ─           
                                     让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充血肉
                        

                                                
                                                            
                                              诗人、诗人
                                             你是时代的前哨
                                             你是大众的良朋
                                              ……

              这是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蒲风旗帜鲜明地提出诗人应担负的崇高使命,他为此率先垂范奉献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蒲风,现代著名诗人,广东梅县人,191199日出生。原名黄日华,学名黄飘霞,曾用名黄浦芳、黄风,常用笔名蒲风。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东征进入梅县时,蒲风在学艺中学参加了“新学生社”,随后又加入共青团,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廿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国公学求学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9月,蒲风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以廊清诗坛迷雾,提倡和践行诗歌大众化为已任,动员和激励人民大众投身革命斗争,争取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他既是拓荒者,又是播种人。他一生漂泊,每到一处都为开展新诗运动宣传抗日救亡殚精竭虑,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蒲风又是一个拿枪的诗人。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响应党提出的“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号召,加入抗日部队。1940年秋,蒲风参加新四军,历任皖南文联(当时称总文抗)副主任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随军转战。他因积劳成疾,于1942813日在安徽省天长县逝世,时年32岁。


                       一、龙牙山下

        广东省东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梅县。在县城东北方六十公里外的地方名叫隆文。隆文旧称龙牙,因当地有一岩洞状似龙牙、山头形势挺拔如指天巨笔,名曰龙牙笔山而得名。自明清以来,这里教育发达、学子众多、文风日盛。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嘉应州(梅州旧称)知州将其改称为隆文,取文化兴隆之意。191199日,中国现代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诞生在这个风光迷人的山乡。

        隆文由两个小盆地组成,形似“退水葫芦”。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神仙遨游人间路过此地,看见水秀山清,景色秀丽,不由恋恋不舍,伸手将腰间的宝葫芦悄然投下。于是,从地图上看隆文象葫芦倒水任你开怀畅饮。天神保佑,隆文成了冬暖夏凉的好地方,潺潺不息的隆文河水清澈而甘甜。

        梅县多山,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长期以来都是以山地农耕为主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85%以上的农民没有土地,全靠佃耕或租种公尝、地主的土地过活,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剥削。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盘剥下,广大人民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除上缴朝廷的正税外,还要担负许多地主征收的苛捐杂税。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9041905年),梅县连年遭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逢鼠疫流行,致使广大农民破产甚众。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纷纷出走南洋。由于连续的天灾人祸,天神也无法保佑。隆文人也和梅县众多乡亲一样纷纷背井离乡,越过大山,漂洋过海去寻找出路。隆文乡亲及后裔主要侨居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印尼居多,国内侨属占在乡户数的70%以上。因此,隆文又是号称“华侨之乡”梅县的重点侨乡。

         隆文圩镇东去五公里有一个群山夹抱的村庄——坑美村。这个村庄的人家几乎都姓黄,素有“坑美一角黄”之称。
        坑美黄姓和梅县众多人家一样,自元明时从外地迁徒而来,所以称为客家人。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传至一百一十九世的峭山公生于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宋初豋进士第,授江夏大守。他晚年时深感世事无常,遂要求21个儿子中只留下三个侍奉老人,其余18子遣散各方。临别时口占一诗相赠,(后世称《遣子诗》或《认祖诗》)要求儿子们牢记在心、世代相传下去,并作为后辈子孙异乡认亲的凭据。诗曰:骏马豋程驰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須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坑美村是诗人蒲风(原名黄日华)的出生地。据坑美《黄氏族谱》记载:远祖黄峭第二十二代孙黄庭政,自元初至广东蕉岭开基为一世祖,其三世祖黄文质居梅县隆文坑美,繁衍至今已二十六世。堂号“江夏堂”,距今600余载。由此推算,本书主人公黄日华属黄峭第四十代孙。
      日华出生在贫苦农家,他的父亲黄义文是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曾经在家乡教过书,深受当地崇文尚武风气的熏陶.为人忠厚老实,正直仗义。常给乡人排解纠纷,很受乡人爱戴。后来由于子女多、田地少、家庭生活困难,日华的大哥春华、二哥菊华均先后出走南洋印尼,父亲黄义文也随后带着日华的姐姐黄复娣出洋谋生,留下日华与三哥才华及母亲在家。1914年,日华的父亲出洋后因水土不服,仅在印尼居住一年多即病逝于泗水。父亲去世后,家里的生计主要由母亲勤俭操持,同时由在南洋做小生意的大哥春华给予接济,日子过得很艰难。在日华少时的记忆中,母亲含辛茹苦,白发写满了她的慈悲和对于痛苦的忍受。日华一日三餐没有一顿饱饭,喝的是“一吹一层浪、一吸一条巷”的鲜粥汤,只好吃山地生长的杂粮——番薯、芋头,他的一半是吃番薯长大的。
       日华出生刚满一个月,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191110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举行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腐朽没落的清王潮从此土崩瓦解。在全国革命风云高涨的形势下,秘密返梅的钟动、曾勇甫等革命党人趁机起事。1112日,梅县顺利实现和平光复。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为初期新学、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条件,奠定了思想基础。
       日华孩提时正逢革命高潮迭起,偏僻但不闭塞的隆文山乡也受到外来文化“新学”的影响。日华的伯父黄接文便是当地著名的新派人物,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他振臂欢呼“满清皇帝垮台啦!”他带头剪辫子、办新学,接受外来文化。他率领学生习洋操、打洋鼓、震动乡里。日华从小耳濡目染,在朦胧的心里播下不安份的种子。
       梅县人民素有崇尚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自明清以来兴学之风日盛。为鼓励少年儿童读书成才,隆文还设立了“花红会”组织,置立田产、奖励每科获功名者。至清末民国初年,新学运动兴起、隆文好些原来办的私塾逐步改为小学堂,以国文、算术、常识等课程取代了过去的“四书五经”。
      1920年,日华10岁那一年,他母亲把他送到村里的坑美小学读初小。“春风起,花满枝、儿手牵娘衣……娘去买枣梨,待儿读书归,上学去,莫迟迟。”在天真烂漫的歌声中,小日华的眼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月出于东山之上,沐浴在皎洁光华里的山村显得静谧而安详。小桥流水、田园绿树、竹篱瓦房构成一副天然的水墨画。在沁凉如水的夜晚,日华时常坐在屋外的禾坪上听长辈们讲起星星和月亮的故事,随后又一起哼唱世代流传的歌谣:“七姑星,七姐妹,打开园门摘芥菜;摘一皮,留一皮,长个拿来煮,短个留来嫁满姨。”于是,古朴的村庄又隐隐飘起了一脉灵气。

       1924年,日华14岁了,他转到村外圩镇旁的高等小学——启文学校读书。这是镇里的一个最好的学堂,邻近的桃尧、宝坑以及蕉岭的高思、程官等地乡民也慕名送子女前来求学。日华在这间学校与邻村比他大两岁的任钧(原名卢其新)认识了,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日华在启文学校读高小时算是年纪较小的,个子也不高大。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他不太说话,跟陌生人接触有点腼腆、性格沉静,但读书很用工,而且成绩不错。
1923年秋,梅城的进步学生林森端(梅城斟嘴巷人)经朋友李仁华(隆文人)介绍到启文学校任教师。他讲课时经常结合时事,向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介绍世界新潮流,使山里的学生眼界大开。因此,博学多才、平易近人的林老师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林老师的影响下,这个地处偏僻山区、农家少年成堆的学校居然闹起了一次学潮:1924年,时逢蔡锷将军云南起义,反对袁世凯复古称帝的纪念日。学生们要求放假以志纪念,然而,守旧的校长不同意。学生代表继续向他建议无果,于是同学们自动罢课。在这场罢课风潮中,其新和日华都积极参加,其新因领头遭到学校的惩罚,并拟以“鼓动风潮”的罪名开除学籍,后因校董们和林森端老师出面调停才得以免除。是年冬,卢其新高小毕业,由林老师介绍到广益中学读初中,后来转学到东山中学。
       这是小日华第一次参加的学生运动,爱国主义的思想从此在心中萌芽。
       192445月间,地处梅城东厢挖子里的广益中学爆发第二次学潮:学生们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反对这所美国基督教会主办的学校强制学生读圣经和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发起“收回教权”的运动。由于学校当局用高压手段开除了十多个学生,引起全校性的罢课抗议风潮,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占全校四分之三的200多个学生毅然离开广益,一部分人转学到东山中学,另一部分人在高年级学生骨干带动下,分别到梅城八角亭、东郊人境庐和桂里小学寄宿和上课。他们采取高班教低班,互教互学的方式坚持下来,并在社会热心人士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帮助下在东教场关帝庙新建起自己的学校——学艺中学。并出版《互助》半月刊,宣传反帝、爱国真理。
      1925年夏,日华在启文学校高小毕业。遥望山外精彩的世界,他为日后的去向作出了选择:到学艺去!                         


     
              图1、龙牙笔山

      



待续──二、古城雷声)


签到天数: 64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4-2 11: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的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4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4-2 1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生活环境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4-2 11: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嘉应多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4-2 1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的文章,可以在高级模式下跟贴发,这样更多的人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4-2 11: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车轮已辗过90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4-2 11: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期待更多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3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14: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夜色光明 的帖子

          我是新手,此模式怎样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35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14: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秋季 的帖子

      谢谢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4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4-2 15: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2)著名革命诗人蒲风(连载·一)
        高级模式就是在下面那个回复栏里,其实也就是回复,不过他的模式和发帖子一样,可以发图之类的。如果是纯粹下面那个回复就只能打文字。

       这条回复就是我用高级模式回的。


另外你回别人的帖的话用“引用”,那样别人就能看到你回的是哪一条,而“回复”就只能看到你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