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南岭屯兵事迹与藏宝之谜

[复制链接] 0
收藏
8
回复
41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1-20 16:5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天祥南岭屯兵事迹与藏宝之谜
蒋武生
(2010年10月10日)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五月二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淳化乡富田里。文天祥一生坎坷,然挽救国家危亡决心不变,民族气节永为后人景仰,其平生事迹,后人多所褒扬。河源大地也曾留下了文天祥战斗足迹、祭祀祠庙和神秘藏宝传说。经翻检历代典籍,结合文物普查资料,现逐条整理记录于此,与读者共同缅怀这位史存千秋的民族英雄。
江西省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前文天祥塑像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50:55 | 只看该作者
一、南剑开府,聚兵财为收复江西计
前事不表。景炎元年(1276)5月26日,文天祥经虎口脱险,九死一生后到达福州,被偏安福州的宋端宗赵小王朝任命为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由于左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居中用事,陆秀夫签书枢密院事,苏则义为殿前指挥使,文天祥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于是便连上两道辞章,请辞右丞相之职。6月中旬,帝改授枢密使、同督诸路军马。在陆秀夫、张世杰的劝说下,文天祥为大局计,接受了帝的诏命。
益王赵在福州即位为端宗,改元景炎,时有宋兵17万余。其兵权掌握在陈宜中手中。陈宜中心胸偏狭,无识大体,惟恐文天祥再有建树,而方显自己无能。文天祥到福州行都任职后,提出许多兵策,均不被陈宜中采纳。期间,文天祥除到张世杰府上讨论御敌之策外,便在家静思读书。在这短暂的时间,文天祥便利用闲暇功夫整理编辑《指南录》。韩志远在《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中评述,《指南录》是文天祥反元斗争的忠实记录,是激动人心的壮烈史诗。它通篇闪耀着爱国思想的光辉。《指南录》是文天祥留下的一生宝贵精神财富”。韩氏的这段评述,客观中肯,揭示了文天祥《指南录》的精神价值。后人在编撰客家名人名篇中也多录入《指南录》,成为客家名人经典之作。
文天祥绝不会在福州赵小王朝安于享乐,一心在谋划收复南宋失地。他在《己未上皇帝书》里说,诸州之义甲,诸峒之壮丁,其间有豪武特达之才,“山岩之民,市井之靡,刑余之流,盗贼之属,其胆勇力绝,足以先登;其智辩机,足以间谍”, 遂决意离开福州行都前往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县)募兵。他在自传体《纪年录》记述:“七月四日,发行都,十三日到南剑聚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51:17 | 只看该作者
文天祥在南剑州建立督府,高举抗元大旗,募集兵马,派人到各地筹措粮饷。杜浒是浙江天台人,被派往温州、台州等地活动。吕武是太平(安徽当涂)人,被派往江淮联络反元武装。泉州老儒陈龙复、赫山义军首领林琦、荆湖老将巩信、宋朝宗室赵时赏等等投入文天祥麾下,分别委以督军、督咨或将一军。正如他在《集杜诗·南剑州督》序中记述的那样:“乃出南剑开府,聚兵财为收复江西之计。于时幕府选辟,皆一时名士” 文天祥督府已聚集一批高层战斗团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51:37 | 只看该作者
经两个多月的募兵筹饷,景炎元年(1276)10月,文天祥移兵汀州,一时声势颇张。特别是幼时伙伴刘沐率赣州起兵的老部下来投奔,令文天祥信心倍增。他在《集杜诗·刘沐》序中记述:“宣教郎、督府机宜、带行太府寺薄刘沐,字渊伯,予邻曲朋友,以勤王,补官。予陷渊伯领诸军还。及予归国,渊伯收部曲赴府,会于汀,专将一军,为督账亲卫。沉实有谋,图机应物,凡江西忠义,皆渊伯所号召,昼夜酬应,精力不倦”,对刘沐募兵筹饷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宋史·忠义传》亦有刘沐传。至景炎二年(1277)6月,文天祥麾下已攻克兴国,收复吉州所属县之半,亲自驻兴国指挥攻打赣州城,开创了江西抗元大好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51:58 | 只看该作者
二、空坑战败,屯兵南岭图谋固守
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8月,元兵副元帅李恒率骑兵驰救江西危急,文天祥苦心经营的江西抗元局面急转直下,进攻赣州的张汀、赵时赏部,进攻吉州的邹部,均被元兵击溃。元兵穷追不舍,在石岭和空坑(今赣县空垌山)的战役中,宋军大败,张汀、刘沐、巩信、吴文涣、林栋、缪朝宗等一干将领遇难,军士牺牲者众,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次子佛生,女儿柳娘、环娘也被元军掳去。
空坑战役,成为宋军走向劣势的重大转斩点,抗元斗争转入不利的形势,南宋王朝灭亡已不可逆转。
文天祥在空坑战败后,率残部退至汀州、龙岩等地。此前,原循州知府刘兴以城降元。11月,文天祥沿途收容散兵经梅州入循州,并光复循州。稍作整顿后即向广东潮阳移师,途经长乐县廉峰嶂(今五华县与紫金县交界之五顿山),闻深林黄鸣而循声沿石阶进入南岭。明万历《永安县志》卷一山川志记载:“宋文天祥驻兵于巅(今紫金县廉紫嶂),闻黄鸣徙南岭阶石尚存”
南岭今位于紫金县东北部,周围深山峻岭,属狭长状盆地,易守难攻。清康熙《永安县志》卷三山川志记载:南岭在“骆老坪东去城东南八十里,其高四百丈,周百余里,四高中衍,唯一路通,险阻可据”。文天祥进兵南岭后,一面收容残兵,一面屯兵训练。终因南岭封闭,与福州南宋小王朝失去联系,便作了长期作战的固守准备。这年冬天,大雪漫山,文天祥的部属便在南岭山中度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52:27 | 只看该作者
三、移兵潮阳,英雄落难五坡岭
元至元十五年(南宋景炎三年,1278)3月,文天祥率部由丽禾石关隘进兵海丰,派遣弟文壁、文玮率军收复惠州,并以文壁知惠州。然其弟文壁节操有失,据《惠州市志》记载,“文壁知惠州,至元十六年纳城服元”。文玮率其子女出走宝安县,今深圳市宝安区一带文姓人氏均为文玮后裔。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一带文姓人氏则为文壁后裔。
5月,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拥立的帝朝廷取得了联系。6月,帝朝廷迁至新会崖山。8月,文天祥移师至归善县南海滨之船澳(今惠东县稔山地),上表自劾兵败江西之罪,请求入朝晋见帝,陆秀夫居中用事,优诏不许,加封少保、信国公,实为空头官爵,并无半点粮饷拨给。鉴于此,从战略角度考虑,文天祥于11月移兵潮阳,意凭潮阳山海之险,招兵屯粮,图谋中兴。原在空坑战败失散的刘子俊、邹闻讯也率部进入潮阳与文天祥会后,一时兵势稍振。
12月,元兵都元帅张弘范(字仲畴,河北定兴人,在元军中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副帅李恒(字德卿,以张弘范荐为副元帅)率水陆步骑大举进逼。文天祥得到谍报,度势不敌,中兴计划无法实施,乃图谋入南岭固守,于是移师海丰向南岭退守。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部正在海丰县五坡岭用饭,元兵突至围攻,仓卒不及战,拒守至次日上午,刘子俊、陈复龙等将领壮烈牺牲,部属邹自刎不死,被人扶入南岭十日后伤重身亡。据明万历《永安县志》卷二人物志记载,文天祥被元兵千户王惟义俘虏被俘时,即服脑子(冰片多服有毒)二两自杀,昏眩两个时辰,竟不能死。遂被押往潮阳见元都帅张弘范,求死不能,羁于潮阳。元至元16年(南宋祥兴2年,1279)正月初六,被元军押送离潮阳,坐船行海于十三日经零丁洋至崖山,写下脍炙人口和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诗。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为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和外族侵略的至理名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52:50 | 只看该作者
四、南岭事迹,流传千古祝芳声
南宋景炎二年(1277)11月,文天祥率部由汀州、梅州入循州后移师驻南岭,屯兵训练。其兵力如何?驻扎在何处?至今已无法考证。翻检历代县志,亦无明确记载。然而,文天祥在南岭驻兵期间,仍留下许多事迹,惠州府和永安县历代典籍都有记载,经归纳整理,主要有三条:
(一)甘泉胜迹,毒井化甘泉。明万历《永安县志》卷一山川志记载:“毒井,在南岭,相传岭北有泉甚毒,文丞相驻兵或饮以死,丞相祝之变为甘液”。清康熙、道光年间编撰的《永安县志》亦据此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毒泉,在岭南其他地区亦有记载。长乐县志记载,境内曾峒嶂下有毒泉,宋时有山贼铁板僧据其地,文天祥部属邹引兵征剿之,邹以剑刺地,毒泉随剑入地遂不为害。其事为清道光《永安县志》卷二建置条目引述。
紫金县南岭毒井为文丞相祝之变为甘液之说,实为后人神化,不足为信。然文天祥所率将士多为江西人,屯兵南岭期间将士肠胃不适,喝了该处山泉水而好转,应是当时事实。文天祥闻之大喜,欣然在泉井上方大石上写下“甘泉胜迹”四字,后经当地工匠镌刻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54:02 | 只看该作者
现今遗存的甘泉胜迹石刻,位于紫金县南岭镇水口村南岭中学门前河边的一块大石上,该石块高约2米,长约4米,“甘泉胜迹”四字阴刻,遒劲有力,有魏碑遗风,无落款。因下游10米处修筑河坝,沙泥淤积,河床抬高,石下泉井已无存。


(三)白颈蝈。南岭山区多蚊,军士多不得寐。清道光《永安县志》卷二建置条目记载:“文天祥祝之遂绝,至今无之”,又南岭“多蝈闹耳,丞相以纸为枷逐之,今山下蝈有白颈痕,皆忠诚之所感”。文丞相对南岭之蚊“祝之”,对南岭之蝈“枷之”,始见于清道光年编《永安县志》,明万历、清康熙版本未见载之,显属后人编撰之,不足为信,然足以说明文天祥屯兵南岭之事迹历久弥新,根植于老百姓之间,凭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五、禄马朝堂,隐含埋藏军饷玄机
南宋景炎元年(1276)7月,文天祥离福州开督府于南剑州,派人募兵筹饷,一时号令直抵江淮,士气大振,军响充足。刘子俊、邹、刘沐、吕武、杜浒等人,既是督府高级幕属和一军将领,更是募兵筹饷的高手。而赵时赏、谢翱等人更是倾尽家资随府典兵。在南宋小行朝只有空头官爵没有任何恤军行动的情况下,文天祥部属孤军奋战,既使在空坑战败以后,也无粮饷之虑,得益于其本人的运筹帷幄和部属的筹饷之功。
驻潮阳图谋中兴,退南岭据险图谋固守,是文天祥的重大战略部署。景炎三年(1278)3月,文天祥率部出南岭击海丰时,已将军士所带军饷埋藏于南岭,并剑刻“禄马朝堂”于山石上作为藏宝记号,以作日后固守之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54:18 | 只看该作者
该石刻遗存位于原大忠庙正背(今南岭中学校园后背)一形似马头的山石上,“禄马朝堂”字体至今仍清晰可见,阴刻,无落款。从字面理解,有祈福迎禄和期望前程万里的意思。河源地区在逢年过节的醒师、舞龙表演和祭祀民俗活动中,往往都有在门口朝拜的动作和仪式,即取“禄马朝堂”之意。考究这种习俗渊源,从现有文字记载来看,唯有“禄马朝堂”石刻可证。可以认为,这种在门口朝拜表演的艺术动作和民俗祭祀仪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蕴含和延续了民俗学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紫金县南岭一带,历代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即谁能破解“禄马朝堂”所藏玄机,就能找到文天祥当年埋藏的军饷。至今,这个传说仍在流传。
从“禄马朝堂”石刻字面布局看,石刻平面长度与宽度足可刻下“禄马朝堂”四字,而刻者却将“朝堂”二字并列横镌。如有玄机,则可能在“堂”字。此堂应非一般之厅堂,推测指文天祥屯兵南岭的督府之堂。据明万历《永安县志》记载,宋时南岭有古寨三十,而言文天祥驻于何寨,其督府之堂建于何处,今已无法考证。
传说“禄马朝堂”石刻隐含了宝藏玄机,可以耐人寻思。而从潮阳转移至南岭作长期固守准备的军饷埋藏于何处,则更显得神秘莫测。
南宋景炎三年(1278)11月间,文天祥率部进驻潮阳。时潮州土匪十分猖獗,匪首陈懿弟兄五人,人称潮阳五虎。文天祥率部征剿之,深入匪之老巢,缴获大量物资,充为军资,同时招兵屯粮,作中兴根据地之筹划。
是年12月初,文天祥获元军水陆步骑并进的谍报后,便作了撤离潮阳退而固守南岭的准备,一批粮饷已由军士先行转移至南岭。其数量之大,远甚于年初出南岭时所留军饷。这批军用物资转移,推理为邹负责统筹安排。
,字叔,吉水人,其貌不扬,为人慷慨,素有大志,以豪侠行于乡里,随文天祥起兵勤壬,以武资王将军,任寺丞兼领江西招谕副使,以领兵入广会文天祥于潮阳后,被任命为殿前事出仓卒,负责屯兵和筹备粮饷,成为文天祥的军需官。在12月20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后,一些散兵仍退至南岭。明万历《永安县志》卷二人物条目记载:“邹自刎扶入南岭逾十日死”。可见向南岭退守是有计划的战略转移。这批军饷转移至南岭后埋于何处?当属军事机密,随着邹自刎扶入南岭十日后而死,便杳无信息留存。
六、丞相祠庙,令人千古吊忠魂。
对民族英烈和先贤立祠以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天祥是大忠大义之人,其平生经历之地多有祠庙祀之。清康熙《永安县志》卷八祠祀类记载:“永安之俗虽尚鬼祟巫而丛祠颇少,民之祀者在家而不在邑,正祀城隍山川社稷而外,惟文信国祠屹然於地方七百里之中岩岩具瞻。”可见,立文天祥祠以祀之,在当地有广泛的影响。
此处所言文信国祠即为南岭文丞相祠,当为明隆庆三年(1569)置永安县(今紫金县)之前所建,属长乐县(今五华县)王琴江都地区,是故此祠建于何时何地,查遍紫金县历代县志,亦无明确记载。唯清道光《永安县志》有“丞相殉节灵爽常见于南岭,乡人异之,立祠以祀,有祷则应”记述,仅此而已。
明万历元年(1573)正月,惠州府在南岭文丞相祠周围划建通判公署,作为永安县城屏障,筑砖城50丈许,设抚民通判、守备各一人戍之,明万历四年(1576)建成,此城位于新田(今高新村、瑞丘村一带)。
清康熙七年(1666),井在(今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人)以进士知永安县,康熙十三年(1673)土寇李唐宗等人居通判古城为乱乡里,井在请调惠州府兵剿灭土寇,并夷平古城,唯独古城中文丞相祠独存,与海丰县五坡表忠祠岿然相望。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道光二年(1822)撰修《永安县志》时,已将南岭通判古城和文丞相祠列为古迹。
由上述可见,最早的南岭文丞相祠与通判古城为同一遗址,即今高新村、瑞丘村一带,现为水田一片,仅少量城基可考。
清道光二年(1822)《永安县志》卷二建置四记载,“文天祥庙在南岭南…乾隆十四年绅士重修,以邹刘子俊配享”。此庙在清道光二年(1822)以后的历代县志中又称为文爷祠、太忠庙,属易地重修,由原通判古城(今高新、瑞丘村一带)迁建于今南岭镇小口村南岭中学现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