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文学奖

相关博客

分享 我一定要活到你领取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天
二爷姚小远 2016-9-26 19:16
——写给博友姚小远 每年各项诺贝尔诺奖颁发前后,国人都要关注一阵子,议论一阵子,感慨一阵子,牢骚一阵子,甚至气馁一阵子。今年也不例外,在各种各样的议论中,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有的似非而是,有的似是而非。 有一个令我最佩服的叫姚小远的网友,他已在博客中发出这样的声明或叫承诺:“20年内,我必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向以含蓄、内敛为特征的中国人中,敢于公开站出来挑战诺贝尔奖的,可谓凤毛麟角。我为这种大无畏精神喝彩! 姚小远有种! 姚小远以“很多中国人会罔顾高行健的获奖事实”,并以说“中国作家不能获得这个奖的最真实原因在于价值观而非其他。”对于这一点,我想说点我的看法。中国作家不能出诺贝尔奖原因不一定全在于作家。高行健入了法国籍,获奖作品不是在国内发表的。他说要求出版社不能对其作品进行任何改动,这点出版社做不到。因为已发表的作品还置身在批判中呢。要知道,文学界极左余毒的因子也会遗传的。文学本来中极左的毒就深。要了解我们的社会背景。我们的社会背景是:一代人搞阶级斗争, 三代人搞社会稳定。现在搞社会稳定还在进行中,所以还有这样那样的敏感不能触及。谁敢越过这些不敢触及的雷池?这是我的一点质疑。 “我不会重蹈这些中国作家们的覆辙,我现在和未来的创作都将站在人的立场上,用人道的悲悯去叙述、控诉专制对于人性和人的践踏、扭曲、残忍和荒谬,用伤感、同情的笔触去描写、再现那些小人物、悲剧人物的坎坷命运,用文字去阐述一种哲学和价值观,给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疗伤和指引方向,真正做到:我活着,这个民族就活着。用“一个世纪的忏悔”、“万一我能活一万年”、“最后的黄河密码”来敲开世界的大门。我相信,20年内,我必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些怀疑论者、讪笑这或者不屑一顾者,必将会因为他们的短视和浅薄而懊悔;那些支持者和关注者,将会与我开怀畅饮,庆祝这样一个美好时刻。” 《一个世纪的忏悔》、《万一我能活一万年》、《最后的黄河密码》这些书名,或者说必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名本身就够诱人的,够气魄的,够勾魂的了。我想,只要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能敲开世界的大门的。 我为姚小远这一段豪情万丈的雄心壮志如同地火般喷发出的诺言,感到无比振奋:终于从诺诺的人海中,突见一士之谔谔。敢于说这种狂话的狂人不多,姚博友是比较响当当的一个。我愿也想说出这样的话,但已经接近老朽,有其心而无其力了,这话不敢说了。看到如博主者之后生说了出来,如同给我打了强心剂一样。 我不怀疑博主的能力和行动。但你这样愤世嫉俗的张扬,就不怕触及敏感人敏感事和敏感词吗?20年后,难道这些忌讳就不存在了?谁敢发表你的作品?除非你在境外出版,并被及时译成英文或其他诺贝尔奖评委较易接受的语言。你能找到你满意的译者也并非那么容易吧?否则,我建议还是将你受诺贝尔奖的时间再往后推迟30年到50年吧。但愿那时你还健在。反正我恐怕是看不到了。但是我有言在先。 我们不能将问题都推给教育行业。但教育行业也有自己的问题:老师只顾填鸭式教育,只注重书本教育和考试;学校太强调师道尊严,在知识上学术上,不与学生磋商,也从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甚至还要给拔尖学生打尖。童话大王郑渊洁颇有感触地说:“不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掰尖使得多少孩子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背?不知是不是掰尖教育导致中国大陆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郑对“掰尖”的意思做了这样的限定:教师将班上最与众不同的那个学生摆平,将其驯化成绵羊,使其唯唯诺诺。”(详见2009年11月6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限8那天一路畅通》一文)这是郑渊洁给出的一个答案。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感到不满足。今天突然在网上看到《北大原副校长:现今不需太多钱老般杰出人才》一文,读罢此文方觉得问题更明朗化了,答案似乎更有全面性和深刻性。 文章是记者采访原北大副校长王义遒所写的报道。有关教育和人才问题,王义遒向记者袒露钱学森的一段感慨。“‘他(钱学森)有遗憾:我们没有出更多像他这样的杰出人才’。但是,‘教育担待不起‘培养’杰出人才的全部责任。他期待一个时代,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中国青年报:钱老晚年时最大的担心,就是中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义遒说道:“这不全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出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但我们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主要是农民,包括农民工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把经济推上去的。” 中国青年报:难道不需要一个引领者吗? 王义遒:当然要,但主要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创业者,不需要多少超常的人。普通老百姓就能创造这样一个时代。 中国青年报:那要等到什么时候?王义遒: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时代。我想,再过20年,局面会有很大变化,会产生更多杰出人才。我们现在的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经济转型就要有比较多的创造性的东西,整个国家发展都需要创新。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咱们现在的科技创新人才有多少能够处在世界前沿? 王义遒:可能还是比较少。我们在世界顶尖的领域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恐怕是整个氛围和环境的问题。现在不断有海外人才引进来,但目前的学术环境不改变,可能很难让他们自由地发挥长处。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实际上也是从欧洲或其他地方去的,但他们在美国就能够生根发芽。能把世界一流人才吸引过来,你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 从以上的引文来看来,钱老和原北大王义遒副校长的对我国的教育和诺贝尔奖的关系议论的无论其深度和广度,都具有权威性。 看来姚小远挑战诺贝尔奖的豪情壮志要要在20年内实现还真有点现实性和可能性。因为前边王义遒也说,“我想,再过20年,局面会有很大变化,会产生更多杰出人才。”姚小远和王义遒在预计的时间上恰好吻合。 努力吧,加油吧!姚小远!我一定要活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向你颁发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天! 2009年11月12日,作者绿洲
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