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通讯员

相关博客

分享 在梅县“青宫”的日子里
梅州侯立敏 2015-9-6 11:41
1972年我作为农村业余作者、《梅江报》通讯员、又有一手装裱手艺被借调到梅县文化馆、展览馆(地址在东敎场侧青年文化宫、负责人是张秉健)协助展室的装裱、包括国画的装裱和摄影作品的装裱工作。在文化馆二年多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期间拜侯文发老师为师、在他具体指导下创作了“柑桔丰收”国画、在潘其华师傅指导下创作了黑白摄影作品“喜开镰”并参加梅县美术摄影展览都获得三等奖。我和潘其华师傅配合在文化馆顶层自己动手搞了一个暗房自己动手冲洗参展摄影作品。从冲洗、装裱到上展都我们二人完成。文化馆还有一支宣传队,经常排练演出和配合每年一次的农村文艺宣传队调演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具体辅导。我的同学陈南莎,罗小红也在其中。 梅县文化局当时也在青宫办公。各种文化活动搞得非常活跃,每年都对全县各单位和各农村基层文艺爱好人员进行各种培训。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比如“山歌培训班”由汤明哲,肖建兰老师主持、山歌炳也到场演唱、还有“美术、摄影培训班”、“舞蹈培训班”、“文学创作学习班”等等…。在文学创作学习中认识了不少作家、比如著名作家程贤章、廖振等、并与他们有长时间的交往。我把一篇习作交给廖振叔、(他是我爸在东纵小鬼队的战友。)他在我的习作上批“说说事情而己”、并给我讲解了选材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程贤章老师和我谈到写作语言问题、他说生活中的语言是最生动、最丰富的,要用生活中的语言来写作。他后来写的一篇长篇小说书名就叫《神仙、老虎、狗》典型的客家人的口语。有一天晚上他邀请我一起骑单车到廖红球家中座谈。二位前辈著名作家的敎誨使我终生受益,非常怀念他们。各种学习班举办地点大都在青宫,有时在县委招待所、(现原址己改建为金山小学)还不时到农村基层现场、去得较多的是雁洋、丙村。文化馆的人员经常作为各种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除了协助一些会务杂事外也在培训班进行学习,(除了舞蹈班)。有一次聘请了鲁艺美术学院的教授黄心维来授课,文化馆指定我和另一位丙村来的培训班学员跟班学习泥塑。(黄敎授是水车镇人,曾仼黄琪祥将军的副官。文革被下放回乡、文革后平反)我们三人共同创作了泥塑“球乡父子”参加梅县美术摄影展览。老实说我们二位学员只是打下手,但也学到了不少泥塑的专业知识。聘请他来也和我们一样毎天领9角钱工资,他拿着这点钱苦笑。培训班结束后我还专程去他水车老家看望过他。文化局还主编发行《梅县文艺》刊物,由王华老师主编、有一次王华老师有事出发委托我和杨宏海(我的同学好友)主编了一期梅县文艺、我还发表了—首现代诗在封底上。 1974年梅县文化局派我代表梅县地区业余作者参加“广东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可能省局分配给梅县地区的代表名额是业余作者,地区局把名额给了梅县。不然也轮不到我这小人物。)、地点在广州文德路省文化局招待所。会上关山月大谈创作经验,说他画的一幅梅花全部花枝都向上、代表形势大好蓬勃向上。会上我还和画家林慵进行交谈,请教了一些问题。前几年报纸上说林墉大病一场后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祝他健康长寿!。
2320 次阅读|3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