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信仰

相关博客

分享 本能是最好的信仰:脑洞大开的哲学思维
黑咖啡钟文萍 2017-6-19 16:14
本能是最好的信仰:脑洞大开的哲学思维 早上,跟一位老哥讨论张扬导演作品《冈仁波齐》,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拍给朝圣者看的时,有了这样的对话,引发我的哲学思考。 我感慨说: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没有信仰作为支撑,人容易被打垮。” 老哥反问: “动物有没有信仰?人有没有动物坚强?” 老哥的问题很明白,他在给我挖坑,要我说出人不如动物的结论。聪明如我,是这样回答他的: “本能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动力。”老哥给我点赞,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人靠信仰活着,动物靠本能活着。古人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我们不是动物,又怎么能够知道动物没有信仰呢?动物的本能,也许就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简单、朴素、坚定、诚实而且毫不矫情。某种意义上说,动物比人更可靠,这就是罗兰夫人说的 “我越了解人,就越羡慕狗。”“接触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从对动物的了解上,罗兰夫人绝对是一位直觉意义上的哲学家。罗兰夫人的另一段有关自由的名言,就代表着罗兰夫人的哲学高度深度和尖锐度。罗兰夫人说: “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卡夫卡说: “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长期潜伏着的。这种潜伏的表达方式之一便是相信一个自己的上帝。”在卡夫卡的语句里,这个“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续不断的信仰”,就是一种本能。 西谚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但是,信仰和本能,却不能信仰的归信仰,本能的归本能,它们本身是一体的,如果不是这样,生存在世界上最恶劣环境下的人和动物,就不可能成为自然或者世界的一部分。事实上,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所以我要说的是: “动不动提及宗教化的信仰也是不妥的,人需要精神,所以需要路径转化,也许信仰某一件事某一物然后去坚持,总有回声的。这就是大道至简。” 当信仰和本能合而为一的时候,信仰就会成为一种简单、快乐、无拘无束,与我们如影随形的东西,成为我们活下去的养料和前提。本能无处不在,信仰也无处不在。那样的世界,鸟语花香,人畜无害! 2017年6月13日鹏城 (收听更多,请关注公众号 “白咖啡钟文萍”)
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共产党人应是信仰联合体
丘立才 2015-6-30 16:16
共产党人应是信仰联合体 ——重读《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 94 周年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否坚定、坚强、坚信共产主义呢?作为一位共产党人,在内确实要扪心自问一下,在外则要 重读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8 年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在第一句就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共产党的宣言公开宣布: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灵魂!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是共产主义!因此,共产党人的信仰应是共产主义! 什么是信仰?先来认识 “信”字,《说文解字》释为:“诚也。”诚信互训,“诚”偏重于主观,“信”偏重于客观;“诚”是自然的实,“信”是做人的实;“诚”是“言”“成”或“成”“言”,“信”是“人”“言”或“言”“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应该做到心必诚、言必信、行必成。“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诚信不但是立国之大宝,也是立民之大宝,更是立党之大宝。再 来认识 “仰”字,《说文解字》释为:“举也。从人卬。”“仰”是“人”“卬”或“卬”“人”。“卬”,凡人被呼喊,必仰头应之,既已相见,则点头称是。在古代汉语系统中,关于第一人称的表述,《尔雅》训:“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举头相望,点头相应;仰头相望,俯头相应;心灵相通,目标共同。 由是观之,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信仰是我个人的意识行为;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 种 情绪 。信仰是从心灵深处出发的,心有自然之心和社会之“忄”,心是灵动的,根据意志而动:向东为魂,向西为魄,向北为精,向南为神。在生为魂魄,永世为精神。信仰既是魂魄,又是精神。心中要有信心才有信仰,信心是自信和他信的表现,更是信仰的坚实基础,信仰则是信心的拓展和提升的表现。心中要有信念也要有信仰,但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个人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信念为念兹在兹,关及眼前少注长远;信仰既注眼前更及长远目标。心 中要有信任也要有 信仰, 但 信任跟信仰是不一样的,就是你个人的信任所在:信仰不只个人的信任,同时又是人们价值的所在。某种意义可以说,信仰是信心、信念、信任的综合体。 为什么说 共产党人的信仰应该是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工人没有祖国”。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下去势必到达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马克思学说的中国化,关于“共产主义”概念,以中国文字准确表述: 共产主义是共生、共立、共文的主义。 共产主义,一是共生主义。 共生主义具有善良人性正确的价值意义。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人性区别于兽性,就在于人不同于野兽那样,会自相残杀,会弱肉强食。共生主义具有健康人生正常的生存意义。人的生存意义,不仅仅是饮食男女,真正要以人为本,活出人的尊严来,还必须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每一个人的生存意义,是以他人的生存才能显现出来,在共生中显现出来。共生主义具有伟大生命正式的昭示意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昭示着生命的崇高意义。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也包涵着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共生主义具有自然万物正本的和谐意义。人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动物的生命,这些有机物也是不能离开无机物而存在的。生命离不开生存的地球环境,也就是说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生态环境,共生主义具有宇宙时空正道的发展意义。生命不但离不开生存的地球环境,生命也离不开生存的宇宙环境。所以,共产主义中的共生主义,不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也符合自然界生存的必然规律,更是符合宇宙发展的必然规律。 共产主义,二是共立主义。在地球上,在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站立着生存的。 共产主义不但要做到人人生而平等,而且还要做到人人长而平等,即人人共立,人人发展机会均等。共立,就是竝、併、并。 如果有人不正常地革倒下去,如果有人跪着而生,那绝对不是共产主义。不只是人要生要立,其它动植物也要生要立,那才是共产主义。没有天的立,哪有地的立,没有地的立,哪有人的立。 作为个体的人,与谁何共立?首先要与天共立。立天之道乃旡有:旡中生有,化有为旡。共产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共产党人可以无中生有出来。其次要与地共立。立地之道乃阴阳:西半球为阴,东半球为阳。共产主义不是东西半球各自的事业,而是全球、全世界的共同事业。再次要与人共立。立人之道乃女男:女立男也立,有母氏社会就有父氏社会。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男女的共同事业。还要使已自立。立才之道乃学教:每一个人能自立于世,靠的是才学、才能,而这“才”必须从学习和教育中才能取得。共产主义又是每一个人充分发挥才能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人的才干和努力,共产主义都不能建成的。 共产主义,三是共文主义。 共生、共立,必然会有多种方法的生,多种方式的立,也就会有多种层次差异,也会有各种利益的冲突;有层次差异和利益冲突,也必然会有矛盾斗争;有了矛盾斗争,就要文斗,不要武斗;就要改革,而不要革命。共文,就是共同要文,共同要文明,共同要改革,共同推进社会前进,共同为共产主义奋斗。共文,是共同使用从爻号演变而来的东方象形文字,还是共同使用西方侧重标音的拼音文字,或是使用中东阿拉伯数码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这 10 个符号,来解决“共文”的问题。如果东西方都能共同用数码来编解文字,达到世界性的“共文”,这一数码时代的到来,也可说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到来。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立的,必须在全球全人类“共文”的基准上才能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那末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呢?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平衡协调发展生态力、生活力和生产力,充分协力提高每个社会成员化辛苦为幸福的能力,民主协商满足时空里人们间物质与精神的利益需求。 《共产党宣言》里最精髓的一句话,也就是在结尾时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干什么?就是要用各种办法变为“有产者”;变为“有产者”后,再由“有产者”变为“资产者”;马克思的《资本论》实实在在是由“有产者”变成“资产者”的行动指南。由“有产者”变为“资产者”后,又要由“资产者”变为“知产者”;还要由“知产者”变为“智产者”, 这是马克思给全人类前进指明的奋斗方向。人类个人如此,共产党人则是由“ 无产者联合体”变为 “ 有产者联合体”,再由 “ 有产者联合体”变为 “ 资产者联合体”,再由 “ 资产者联合体”变为 “ 知产者联合体”,再由 “ 知产者联合体”变为 “ 智产者联合体”。一句话, 共产党人就是共产主义的信仰联合体。
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两会新闻感言
朝阳自然风 2015-3-20 20:12
看两会新闻感言 中央两会放光华,化雨春风润万家。 法治民生施重手,赎回信仰话桑麻。
个人分类: 七绝|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丹说事【侃侃“信仰”】
热度 2 阿丹姐姐 2015-2-3 12:36
丹说事:【侃侃“信仰”】 2015.2.3 什么是“信仰”? 很多人会先联想到宗教信仰,但这只是一方面的,或许也是受家人的牵带的信仰,每个人还有真正属于他个人的信仰,用最通俗的说法,应该是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人的宗教信仰也会影响他的人生价值观。佛教徒和基督教徒都一样,他们会以宗教信仰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有一些会自觉遵循的原则。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便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习惯,直至形成个人风格。 或许最早,人们在会受宗教信仰的氛围影响而形成一些规矩:比如信佛的老人会对年幼的孩子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此,孩子自小起便开始,除了敬畏家长以为,还懂得敬畏神明。就如在现实中常见有些比较叛逆的年轻人,长辈及良师益友的话也听不进去,但他心底还是会畏惧那些看不见的“鬼“或”神“。这便是他心里模糊、从家族里延续而来的“信仰”。 在以后不断的成长、学习、工作中,社会阅历和某些人、某些事会让他有更深刻的触动,终于获得感悟,他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信仰”。从此,他的信仰将决定他对未来的定位。他以后的所作所为也将围绕着他的信仰,也就是说,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原则。 所以说“信仰”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他肯定是迷惘的,因为他会觉得人生目标不明显,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将会怎样面对那些未知的困难? 一个人信仰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整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说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于是启蒙老师。有经验的家长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信仰的形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模式,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学识,以便后来顺利助其确立人生价值观。而这一切也将是严谨、生动和自然地进行的;若是刻意,那便是苛求和古板的管教,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信仰“的形成,已经大至明了。再说回宗教信仰,举例说我的宗教信仰的形成。 从五岁时,我就跟奶奶一起睡,白头也经常由奶奶带着玩。自小看奶奶和其他几位邻居老人经常拜佛念经,有一个老家奶奶家里有观音像,她天天在观音面前虔诚合掌。静立默念,面容恬静安然,最后便都会有幸福的微笑,一脸的慈祥。 于是我的心里也便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也要有一个属于我们家的观音像,但是妈妈不肯给我买。一直等到十多岁,我把自己攒零钱买了一个瓷的观音像回来。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好像再无畏惧,满心都是喜悦和安然的。于是,我也偷偷地学着奶奶她们那样拜观音,静立合掌,心里无声默念,祈愿我和家人平安。 就这么过了二十几年,直到2008年家里拆迁,妈妈只好把一直供在家里的观音像请到寺庙里去。我们一家人还专程去看望祂,在众多的和我们家情况一样,被请到那里的观音像中,我们已经很难辨认出哪一尊才是我们曾经供奉几十年的观音像了。当时我记得自己对母亲说:天下菩萨是一家,我们认不出观音娘娘,但是观音娘娘能认得我们呢。 又说回以前,妈妈是个要强和传统的客家女子,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一次,家里爷爷奶奶、我和妹妹,就靠妈妈一个劳动力支撑着,虽然清苦,但也很快乐。妈妈既要当慈母,还要充当严父的角色,我们一直记得她的话:你爸爸把这个家交给我,我不只要让你们平安长大,还一定要把你们管好。 在妈妈的教养之下,我的信仰逐渐形成,尚未成年,便有了和成人一样的愿望:以后不管做什么工作,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好,因为我要挣得一份应属我的酬劳,要和妈妈分担养家;至少,我得养活我自己,不能再靠着妈妈,因为妈妈曾经无数次累得生病,让我们心里又怜又痛,也巴不得自己快点长大,可以帮她减轻负担。 在这个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信仰“形成之后,我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遵循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让工作成为兴趣,这样,便不会有怨天尤人的情绪;工余时间尽量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和家人愉悦的事,时至今日,依然觉得自己的信仰,和小时候供奉的那尊菩萨一样,是可以让我恬静安然、幸福平和的一种精神,祂就住在我的心里,那也是心里的我自己。
个人分类: 杂谈|122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转]信仰高于温饱和富裕
谢桥一梦 2014-12-3 19:48
何怀宏:信仰高于温饱和富裕 2014-12-02 何光沪先生的新书《秉烛隧中》为作者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的首次结集,借着这本书的出版,凤凰大学问联手新星出版社和东方历史评论,邀请了几位中国目前思想界比较重要的学者共同组织了沙龙形式的发布会,共同探讨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千年互动,追问中国人的"生命之惑"。除了何光沪先生的非常精彩的发言外,在场的其他学者的讨论也泛着思想的光泽,以下是何怀宏先生的现场发言实录: 光沪这本书终于适时地出版了,我非常高兴。他把最近一些年的思考,集中呈现给大家。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总能够非常好地结合看似分离甚至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的信仰很坚定,有一种对永恒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有对人间的深深关怀。他既有本土情怀,又有世界眼光,有非常开放的心胸。能够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智慧的结果,也是关怀的结果。有些人从来不仰望天空,不抬头去看一看永恒的事情,这会使一个人因为人间的不幸或者理想的挫折而心生悲观,甚至绝望。这是一个遗憾。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信仰者,他们使用的语言、概念,好像是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甚至相当陌生的。他们对于一些大地上的、人间的实际问题,不太关心。有的宗教信仰者有时候还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和咄咄逼人,跟他谈话,好像他总是希望我们马上就能成为一个信仰者,让我们感到一种压力和压迫。而光沪的书和人都非常温和。他的文章中既有信念又有理性的存在,他的内心非常充实、纯正、平和。他刚才提及的基督教的所谓“阴谋论、排他性和侵略性”,都是用我们熟悉的语言来分析和推理的,但是你仍然可以从中感到信仰的力量。他是润物细无声的、慢慢地把一些道理说得非常委婉、非常透彻。这一点,在中国,尤其难得。 我特别想说说对宗教的认识。宪法里面都会提倡宗教自由、信仰自由,但是我感到有些人、特别是有些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很不理解宗教,他们甚至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这只是一种迷信,只是暂且优容。这是非常盲目的看法。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如果一个有权力的人,他把这种观念放到政策制定上面,将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因为他对宗教采取一种俯视的态度,不懂甚至不想去弄懂、不理解、实际上还是不尊重。他觉得把经济搞好,给你钱物,让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行了。这虽然也重要,但宗教的本质恰恰不是功利的,是不满足于功利和物质生活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平视宗教,甚至应该崇尚信仰自由、平等对待各种信仰。从个人来说,信仰更是要仰视的,它高于温饱和富裕。 我再说一下宗教和文明的关系。比如刚才有人说“耶先生”在中国曾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介绍人。因为基督宗教有一种追求彻底、追求无限、追求永恒的精神,所以这种精神能够感染和带动周边的人。有时候会涉及其他领域,你会发现惊人的成就。我研究过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法国的一位学者帕斯卡尔,他同时是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也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他3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他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换言之,法治也好、民主也好,科学也好,这后面都有一种精神推动。宗教看起来是近代文明的批判对象,但它同时又是近代文明的一个推动力。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适用,只是因为它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在背后做支撑,且对法律的正义性缺少一种虔诚的信念。而且,它有一种根本的作用,就像《圣经》中所说的,一棵好果树,结出的是好果子。一个人的心和灵魂是圣洁的,他的行为也是纯洁的。这是一个本源的问题,虽然并不局限于一种信仰精神。 一个社会要安全、稳定,它应该有一些道德的基础。法律也好、政治也好、权力的运作也好,都要有道德的基础。社会的安身立命要靠道德,但是,对于个人的安身立命来说,仅有这些可能是不够的。一方面,宗教信仰可以构成对法律、道德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也有自身对于终极关切的追求。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良知涉及道德,但一个人还要有灵魂,在这方面要有不懈的追求,即便有了信仰之后,也还要继续追求,这是永远的事情。当然,这种信仰的追求必须是自然的、真诚的,不能是外力强加的。一个人的信仰要经过长期跋涉,有的人一直在迷途,但是突然就撞见了光明。信奉一种宗教信仰可能要有某种缘分,甚至要有某种天赐,但是不能放弃努力。 光沪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些光明和希望。他站在两边说话,甚至站在三边说话。他与自己心里的上帝在对话。与其他的信仰者在对话,也与非信仰者在对话。他既能运用神学的概念、又能运用学者的语言,他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所以也能运用理性的语言和生动通俗的语言进行言说和写作,我觉得这在中国是非常难得的。
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每日闲话(2432)
随缘 2014-10-23 22:58
每日闲话(2432)
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
个人分类: 日记|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