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敢谏的魏征 为什么做不了谋臣?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32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8-1 19:34: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8-1 19:37 编辑

直言敢谏的魏征 为什么做不了谋臣?
直言敢谏的魏征
魏征
直言敢谏的魏征
已被磨光的魏征墓碑

   一提到魏征,大家都首先想到一个直言进谏的重臣式人物。是啊,那个一生用无数次怼皇帝的画面组成的大臣,成了当时士人心目中的大忠臣,成为儒家忠君爱国的代表,更成为后世一座永久的丰碑。但也许,这可能是魏征一生的痛。
   
  诤臣与谋臣

    谏臣,又名“诤臣”,是站在帝王对立面,对帝王进行批判的臣子。而任何帝王除了“诤臣”之外,还有一类大臣,叫“谋臣”——专门给帝王出主意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比较这两种大臣,如果说诤臣是告诉帝王不该做什么,那么谋臣就是告诉帝王应该做什么。
    对比这两种大臣,大臣们更愿意做谋臣。

    一来,谋臣起的作用比诤臣更大。谋臣,替帝王出谋划策,建功立业!那种看着自己与帝王并肩建设壮美江山的快感,很爽!而谋臣则是处处告诉皇帝不该干什么,平时显不出来,只有到国家衰微的时候才能显出来。虽说“板荡识忠臣”,但究竟没有谋臣作用大——或说,没有谋臣作用好: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上医治未病”,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你跳出来劝谏帝王不要干这,不要干那,那早干嘛去了?所以往往我们在评价里,把一个皇朝的盛世归功于帝王和将相,而把一个王朝的衰微归罪于帝王无道,大臣失掉劝谏本分。

    二来,谏臣的危险性更大。一个是深得帝王信任,并为国家的兴盛立下盖世奇功;而另一个则是整日提心吊胆,搞不好只能让自己身与国灭才能换来万古的清名。任何大臣的首选,当然是谋臣。
   
  最初的人设也是谋臣

    魏征也属于芸芸众生,所以第一人设当然也是谋臣。

    早在隋炀帝末年的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大乱,魏征曾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可惜李密不用。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归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就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未归降。魏征于是毛遂自荐,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投降。
    以上可以看出,魏征是一个力图成为谋臣的人,同时也有着谋臣的能力。
   
  为太子李建成做谋士

    如果说以前魏征正在努力做一名谋臣的话,那么,遇到太子李建成,可真为“子牙遇文王,诸葛归先主”史载太子很器重他:“隐太子(李建成谥号)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魏征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恰恰在李建成摊上大事儿的时候。李建成不如弟弟,后来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有本事。当时的李世民,可谓“驾云龙,乘风虎”,打遍天下无敌手,是大唐最耀眼的明星。

    魏征决定帮太子改变现状。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刘黑闼造反。魏征明白:秦王李世民立功太多,不仅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引发了对嫡长子继承十分迷信的皇帝李渊的不满(隋文帝废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不仅使隋朝灭亡,更成为李渊心中的噩梦);更加威胁到李渊的统治。所以此刻利用平叛刘黑闼的机会让太子出兵,不仅能建功立业,也一定会得到高祖的支持。

    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建议,并在魏征的辅佐下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一时间李建成声名大噪,可谓顷刻间盖过秦王。秦王后来没过多久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足见在魏征的辅佐下,太子对秦王的反超加剧了秦王心中对被碾压危险的恐惧。

    但这,粉碎了魏征的谋臣梦!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改变人设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顷刻间,魏征从太子的座上宾变为秦王的阶下囚!是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当时也拷问着魏征。

    李世民听说魏征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去,很生气,决定要杀了魏征!

    达摩克利斯利剑在魏征脖子上悬挂着。于是,出现了以下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

    李世民:“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注意,在这里边,魏征摆出一副视死如归,忠心事主的形象,同时暗示李世民:我是很有才的!魏征算到,以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只要投降于他,就算是曾经亲手杀过他,也会得到赦免,以展现他的大度!最后,魏征赌赢了。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了他,并任命为詹事主簿。
   
  谋臣转化为谏臣

    其实,当时魏征给了李世民一道选择题:我很有才,又敢于直谏,你准备让我做什么?谋臣还是谏臣?然而,当魏征归李世民这边后,发现做谋臣没有自己的位置,因为有李世民无比宠幸无比聪颖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在上边。于是,魏征被迫接受自己的新角色——谏臣!

    魏征自从太宗朝,除了劝谏,还干了一件谋臣干的事,替李世民劝降建成太子旧部。之后,就是我们无数史笔称颂的劝谏记录:例一,唐太宗因害怕魏征批评,把自己十分喜欢的鹞鹰捂死了。例二,长乐公主出嫁嫁妆太多,遭到魏征的反对后,只能作罢。例三,李世民被魏征气得要杀这个“乡巴佬”。后面这两例,长孙皇后都给了魏征巨大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后一次,长孙皇后竟换一身隆重的华服,跪拜劝谏太宗珍爱魏征。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次劝谏后,李世民都对魏征大加赞赏,还大加犒赏。你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胸怀社稷的贤明君主,也可以说他心思细密,知道需要一个魏征来营造自己开明大度的帝王形象,平衡世间对他玄武门之变的差评。

    魏征则十分明白自己的角色,因为没有谁比他这个出身隐太子身边的人更合适这个角色了。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决定为自己的谏臣形象在历史上定位,于是写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上奏天子。
   
  一次试图当谋臣的行动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征位列第三。但是,没过多久,李世民竟然亲手诏消了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下令推翻魏征的墓碑。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二是魏征生前多次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看。
    对于第一件事,我们的理解是,魏征想做谋臣(推荐大臣是谋臣的事),结果出现差漏。唐太宗李世民不满意角色变更,惩罚了他。
   
  为什么做不了谋臣?

    魏征为什么做不了谋臣了?这里边大抵有三条原因:

    首先,魏征不是太宗李世民的嫡系,所以一直未有长孙无忌那样得到李世民信任。

    第二,魏征并不“忠诚”。是的,魏征并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忠诚的人。回想一下,魏征跳过多少槽?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后,魏征刚见到李密,就趁机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后来,魏征归唐,先归太子李建成,后归李世民。这一切行为李世民看在眼里,心中有数——比不上长孙无忌那种上头只有自己一棵大树的人忠诚。

    最后,魏征有私心,那就是贪爱自己的名声。回想上文提到魏征生前多次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看,他要干什么?自然是想青史留名。

    当然,这一切,太宗皇帝都看在眼里,魏征也心知肚明。君臣合演了一场17年的大戏。

    (作者:牛奕达,来演:历史D学堂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