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山歌甜妹”广授徒 传唱半生保菁华

[复制链接] 0
收藏
15
回复
57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4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21 13:53 编辑

    “山歌甜妹”广授徒

  至元明期间,随着梅州客家居民的渐次迁入,与土著居民在文化之间互相借用,互相渗透。如果说,中原文化成就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那么土著文化的溶入则填充了其肉体,使梅州客家山歌丰满起来。   

  时至清代,掺杂了商业文化影响的“吴歌”与类似“旧吴歌”的客家山歌在韵味上越走越远,客家山歌保存了自己的风格,走上了真正独立发展之路。   

  在古代,诗与歌曲是结合的,词与谱是结合的,“诗言志,歌咏言”,但是,和吴歌分家后,客家山歌的腔调却保留了下来,虽然客家各地有所不同,但基本腔调相差无几。梅县松口腔、兴宁五华腔、大埔腔等丰富的唱腔,在客家人生活区每个地方都用本地的语言歌唱。在诸多唱腔中,梅县松口山歌是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地位最高的,素有“自古山歌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之誉,民间歌手刘三妹的美丽传说,堪比广西“刘三姐”。   

  横向对比之下,梅州客家山歌既不像西北高原民歌高亢激越,又不像江南民歌充满水乡秀色,甜美细腻,它似乎更散漫,更缠绕,更辽阔,随兴而来,兴尽则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48:29 | 只看该作者
  此番我们去梅州,细听客家山歌的种种唱腔曲调,细读历代留存的山歌歌本,发现客家山歌所记录的客家生活史无论是艺术跨度、历史跨度,还是情感跨度,都非常广阔。不仅有中原国风风度、更兼有江南吴音、岭南土著文化的艺术特征;乡愁主题之外,更有苍凉的浩叹,有轻快的调情,有泼辣敏锐的弹劾,亦有暖玉生香的脉脉柔情;无论是兵败奔逃那样的大灾难,还是洞房花烛,加官进宝,或见了绝世佳人,三生石上惊艳,或见了一代英雄肝胆相照这样的大喜事,客家人均能在歌唱中得到解脱,回到天地之初时的安详宁静。

  山歌一声山水绿,人生至此意境新。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这样穿梭在林间的不渝爱情根植于客家男女老少一起劳动的传统。情歌,一直是梅州客家山歌的精华。作为客家文化的艺术载体,客家山歌是一个丰富的符号,在口口相传中记录了客家人不断发展的历史:男女互诉衷肠、海枯石烂;客家人挥洒汗水、大获丰收;甚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   

  大胆提出“我手写我口”的黄遵宪,从小听着山歌长大,他将“流俗语”引入客家山歌创作,曾题注曰“山歌———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之意,名曰山歌”;同时辑录整理客家山歌,从此打开梅州山歌的艺术之门,成为研究客家山歌的第一位知识分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5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21 13:51 编辑

  在客家山歌现代传承史上的一个高峰,是“90歌会”。1990年国庆,一场由政府主导在梅州兴宁合水水库边唱响的山歌会,将山中的歌者聚到了一起。这场建国以来梅州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山歌活动吸引了数万群众聚拢在水库的小小广场。擂台赛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山歌大师,人们陶醉在近乎天籁的歌声中。以水库边“山歌亭”为题的现场对歌环节是此次山歌会的重头戏,俞耀南唱出“老夫老妻谈老情”时全场顿时沸腾,有“久攻不下台柱子”之称的山歌大师陈贤英以一句“可惜出世忒过早,风流留给后生人”征服了所有人。19年后的今天,当梅州市群艺馆廖武馆长回忆起那一年盛况空前的山歌会,依旧历历在目。   

  和许多口头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困境相似,在新的表演方式、审美习惯的冲击之下,客家山歌也曾一度在当红文艺形式的边缘徘徊。随着会唱山歌的人也渐渐老去,这一瑰宝苦求生存空间。  

  意识到客家山歌的危机,人们发现客家山歌必须要改变原有的形式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山歌擂台、出版乡土教材、办山歌班等一些自发性保护措施开展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51:20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举在官方与民间直接引发了一种传统回归的热忱与希冀。山歌剧、山歌会、旅游节逐渐成为山歌文化传承与光复的焦点,政府准确地嗅察到客家山歌背后蕴藏的潜在魅力,使之成为沟通全球客家人情怀与归属的凝结点。  

  近年来兴起的山歌剧是对梅州客家山歌的一种革新性尝试,在创作中加入了摇滚、舞蹈、说唱等艺术元素,使古老的山歌在逆境中涅槃再生。就在十几天前,融合时代精神与传统表演形式的客家山歌剧《桃花雨》进京献演,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2009年,在清楚认识到客家山歌这一文化遗宝基础上,梅州斥资千万打造出了首台原生态的客家歌舞剧《客家意象》,使古老的客家山歌逐渐摆脱了束之高阁的现状,高端与民间自发的山歌艺术双辉互映。梅州群艺馆馆长廖武表示,他赞同在保留山歌原生态韵味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传承与创新并举,方能为客家山歌唤回蓬勃的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54:33 | 只看该作者
  客家山歌的传承得益于这一古老艺术在民间与学界的深厚基础。
 “山歌甜妹”广授徒
  如山歌大师汤明哲多年来致力于收集、出版和重新唤起这些古老声音。他利用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誉和在国内外结识的朋友来开展这项工作。在延续这种传统的同时,大师致力于“重拾那些作品,使其跟上时代发展,在不改变性质的前提下把它转变为一种当代的表达方式”。   

  朴素的吟唱者远离了灯火的辉煌,支撑着深情的凝望。歌者的灵魂把每一座大山都揽在怀里,那悠悠的歌声永不停止地渲染着赖以生存的家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3:5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21 14:03 编辑

    “山歌甜妹”广授徒
  解码梅州客家山歌   

  [溯源]   

  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艺术特色]   

  梅州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主要以传统的“赋比兴”,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传承方式]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其创作素材以劳动人民生活为基础,传承方式主要由广大乡民在山间田野的即兴演唱,或民间艺人在特定场景下演唱,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  

  经典四句七字山歌:   

  ●送郎双双五里亭,眼泪双双难舍情;再送五里情难舍,十分难舍有情人。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哥系绿叶妹系花,哥系绫罗妹系纱,哥系高山石崖水,妹系山中嫩细茶。   

  ●同妹相好两三年,眼看妹子别人连。火烧竹筒心里热,饭甑无盖气冲天。   

  五句板山歌:(多为对唱)   

  合:爱唱山歌好开声,戏棚上面来挂名。   

  女:久闻阿哥嗓子好,   

  男:久闻老妹歌喉靓,   

  合:到处无人唔欢迎。   

  尾接尾、拆字歌:(对唱)   

  甲:去字加撇情难丢,川字三点加应州。冇字肚里打两点,像你人情难得有。   

  乙:像你人情难得有,你顶顶点点涯唔愁。甲字拿来变申字,这次就会有出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