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绩巧嘴吟 绩苴忙歌声扬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2269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10-20 17:20: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0-20 17:31 编辑

巧手绩巧嘴吟 绩苴忙歌声扬

巧手绩巧嘴吟

丰顺县绩苴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清花绩苴现场。(2008年摄) 受访者供图

巧手绩巧嘴吟

绩苴工具。 受访者供图

巧手绩巧嘴吟
说起绩苴歌,陈光华总能哼出熟悉的旋律,唱出具有特色的歌词。
   
  “纤纤细手织岁月,织女盼牛郎,苴笼圆膝帕方,溪水倒影绩苴娘……人说汤坑好风光咧,最美不过绩苴娘呦……”去年,舞蹈《苴娘》亮相广州塔,获赞频频。

  绩苴娘,何人?作为《苴娘》的作曲者,丰顺县退休干部陈光华颇有感触地说,“苴娘即为绩苴娘,我的母亲徐清花就是绩苴娘,丰顺县绩苴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徐清花,1922年出生,是一位百岁寿星。她的巧手与绩苴相伴走过百年风雨,见证绩苴的兴与衰。

  2009年3月,反映绩苴技艺的绩苴歌被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11月,徐清花被列入梅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历经岁月洗礼,而今这种曾经随处可见的绩苴技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从技艺到歌曲,绩苴歌从何而来?未来走向何方?绩苴歌又是否能继续唱下去?日前记者就此走进丰顺县,聆听绩苴歌的呢喃细语、低声吟唱,了解绩苴技艺的传承保护。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郑坤 叶思琪

  流传百年 绩苴技艺曾经广泛流传

  绩苴,从何而来?源于自然,源于生活。

  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展示厅内,一台木质机器静静放置着,结构与普通的纺织机无异。斑驳的使用痕迹,似乎在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这个就是绩苴的机器,有些零件已经很难找到了,但整体还是完整的。绩苴时机身要有一定的倾斜度,妇女们端坐在机器这一端,双脚踏板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陈光华熟练地介绍着。眼前的机器,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绩苴,是用植物苎麻茎杆外部的一层皮,将纤维撷取出来晾干。析线时泡湿浸透后,析成一条条的麻丝,再拼接成麻线按顺序盘放在苴笼中,待缫苴使用。故绩苴技艺盛兴之时,丰顺当地群众有种植苎麻的习惯,以保证原材料的充足。

  据传,绩苴技艺已在丰顺县汤坑、汤西、汤南一带流传300余年,起源何处已经难以考究。其中一种起源说法,便是由潮汕地区传入并加以改良,具有客潮相融的发展特点。

  关于绩苴,《丰顺县志》曾如是记载:“三区(即汤坑区)人稠……其居乡者,男则经商、操舟、种蔗制糖、花生制油;女则樵薪,耕种之余,岁必绩织苎布两匹,以一匹易棉布。”,并有“夏布,汤坑产为良……。苎布甲于天下,其色如玉,其缕如丝。汤坑夏布,有长袍一袭轻十两者。”的说法,可见其精细。

  此外客家情歌《十二月想妹》中,亦有“正月想妹转娘家,三斤苎来四斤麻”的描述。“从这些记载中,不难发现绩苴是当地妇女在耕种之余、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的。‘岁必绩织苎布两匹,以一匹易棉布’,从侧面反映了绩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每年必定绩两匹,一匹为夏天自用,一匹易棉布做冬服。”陈光华告诉记者,在他的儿时印象中,村中家家户户都是会绩苴的,由家中妇女完成。

  绩苴技艺的盛行,除了由当时的物质条件决定,亦离不开当地的风俗习惯。“过去丰顺这边有个习俗,孩子结婚时母亲要织蚊帐送给孩子,往往一顶蚊帐就要耗时一年半载。”陈光华回忆,自己兄弟4人结婚时,母亲给每个人都织了蚊帐,他的至今保存完整。

  绩苴,全靠手工制作。从纤维撷取到析线、接线系列步骤,繁琐而耗时长,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往往需要绩苴者的细心、耐心。

  徐清花,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绩苴技艺。如今年过百岁的她说起绩苴,虽记忆不完整却也能道出一二,“不知不觉就做了一辈子,还记得早些年拍过一些照片和视频。”

  一组拍摄于2008年的照片,记录着徐清花老人绩苴的全过程。多年前,徐清花老人还会动手绩苴,传授其中技艺要点给陈光华的嫂子陈莲玉。

  “我小时候也有看母亲晚上利用空余时间绩苴,但没有特地学习。”陈莲玉说。结婚后,徐清花老人在绩苴的时候,陈莲玉也会在一旁帮忙、学习。

  “要绩苴的时候就这样用夹子夹,夹软之后撕开接起来。最难的就是这个接的环节,要搓一下,反过来再搓一下。力气用得不对或者方法不对,就接不了。”如今对于绩苴技艺,陈莲玉早已轻车熟路。

  由于传统习惯加之风俗所促,数百年来,绩苴技艺在丰顺县汤坑、汤西、汤南一带广为普及,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成了当地妇女们必不可少的随身手艺,成为过去贫民阶层为解决日常生活、衣着以及用来作为商品交换的一种手段。

  在《汤西石湖绩苴歌》中,歌词“六月绩苴六月天,有布去卖正有钱,买块豆干等细仔,母子吃到(时)笑涟涟哪……”便足以佐证,绩苴产品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具有商品交换的功能。

  以字行腔 绩苴歌词乡土气息浓厚

  绩苴歌,从何而来?源于绩苴技艺,源于群众艺术创作。

  说起绩苴歌,陈光华总能哼出熟悉的旋律,唱出具有特色的歌词。这些早已经印在他的脑海里,既有源自母亲的影响,亦有他自己对绩苴歌的收集整理。

  “顾名思义,绩苴歌就是在绩苴的时候唱的歌。”出生在丰顺县汤西镇的农民家庭,陈光华对民间文艺有着自己的探索和追求。从小对绩苴歌耳濡目染,让他对绩苴歌的收集整理多了一份坚持与执着。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丰顺县文艺宣传队工作的陈光华便常常下乡收集有关绩苴和绩苴歌的材料。

  呢喃细语,低声吟唱,是绩苴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绩苴歌以字行腔,在吟唱之中带有几分口语化,是完全可以自己碎碎念来抒发或交流感情的。

  其歌词是以一年四季十二月为基础,结合每个月绩苴、氽苴、织布、卖布等特点,通过用叙述的形式,表达了妇女们当时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这一阶层的生活概貌。歌词朴实通俗、节奏鲜明,句式结构较为规整,是民间独特的多段体结构。

  从词来看,绩苴歌带有节气、风俗、地方文化的烙印。如“四月绩苴禾苗长”“七月绩苴秋风凉”都言简意赅表达了绩苴时节的变化。

  “这恰恰也说明绩苴歌有广泛、深厚的生活基础,它是广大妇女们集体的、口头的、实践的产物。它符合民歌产生、发展于社会实践,并且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这一普遍规律。”陈光华介绍说。

  歌词除“四月”“五月”两段是“长、阳”同韵外,其他段都是一段一韵的,贯穿性及逻辑性较差。“妇女们凑在一块绩苴,你一言、我一语、她一段,把自己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朴素的文艺形式得以再现。”陈光华表示,绩苴歌经过广泛的口头流传后,有人便予以收集整理而形成今天的绩苴歌词。

  尽管如此,保留下来的绩苴歌词却寥寥无几,史料对此记录也难以寻找。深究其因,在于绩苴歌有歌无曲。

  绩苴歌主要是丰顺县汤坑、汤西、汤南一带独特的民间音乐,流传范围小,存在念白、拖长声、套唱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曲调上,不难发现汤坑客家方言语气高低与曲调的旋律动向具有相似之处。

  目前,汤坑地区流行的绩苴歌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有字无调”,只有歌词没有曲调,绩苴歌词纯粹只用念白形式;二是因为“有字无调”而用丰顺山歌套唱;三是“有字有调”,但“字同曲异”。

  从所收录下来的歌词来看,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汤坑地区的客家方言,并且是妇女们直接的劳动语言和生活语言。

  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示的曲谱,乃是汤西石湖村民吴蕊兰七十八岁时所演唱的绩苴歌,陈光华根据绩苴歌特点进行记谱。

  整体来看,绩苴歌音乐节奏的划分、布局与念白节奏是一致的。除正月外,二、三、四月亦是如此结构。五、六、七、八月的结束句最后一小节则多出一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有人苦于无曲,又不会即兴创作,则用拖长声的方法。即是延长某个字的音韵,借此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陈光华认为,这种乐句不规则、不对称的情况,也正是在“有字无调”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拖长声效果。

  此外,十一月、十二月两段曲首所产生的三连音形态,也并非是歌唱者有意识的创作,而是根据歌词结构的特殊需要,随字走腔而成。

  日益重视 绩苴非遗保护传承并重

  绩苴、绩苴歌,未来走向何方?在于传承,在于坚守。

  伴随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工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保护与传承虽过程艰辛但意义重大,绩苴技艺、绩苴歌亦是如此。

  “婆婆之前在进行绩苴的时候也会低声轻吟,类似呢喃自语,现在已经很少吟唱了。”陈莲玉直言,她也特地学习了一段时间,但长时间没有去吟唱,也都会忘记一两句。

  什么是绩苴?绩苴歌怎么唱?如今在丰顺汤坑、汤西、汤南一带,已经鲜有人能够回答,更不用谈掌握其中技巧。为此,丰顺县也积极做好绩苴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通过徐清花、陈光华等人,采取利用文字、影像记录,逐步探索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让其焕发新的活力。

  “毕竟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这一辈还知道,下一辈就不太清楚,也不感兴趣。”陈莲玉直言,绩苴的人少了,会唱绩苴歌的人也随之减少。

  以母亲的技艺和记忆进行整理,陈光华将汤西石湖的绩苴歌写成论文《绩苴歌的形成及其音乐》,发表于《丰顺文艺》。2009年3月,绩苴歌被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11月,徐清花被列入梅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非遗,不但要延续其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它们在新时代的创新生命力,在技艺传承中重新定义时尚新内涵。

  但此时的徐清花老人年事已高,记忆力也逐渐衰退,存在一定的表达困难和技艺展示障碍。把流传的绩苴歌记忆、艺术保留下来,只能靠陈光华和陈莲玉平时的积累。

  “我们在跟老人聊天的时候,也会偶尔提起绩苴。她就会跟我们讲一些内容,我们根据内容结合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陈光华说,虽然内容零散,但也非常具有意义。

  2019年5月,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了市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计划。首批次抢救性记录的5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徐清花便是年纪最大的一位。

  历时一年时间,第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已完成。记录工作包括了传承人的口述片、实践片、教学片和综述片,以及全套工作卷宗,这为绩苴技艺和绩苴歌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有利保障。

  有别于其他民歌的传承保护,绩苴歌是融合技艺和艺术为一体,相辅相成的。

  陈光华认为,绩苴歌作为来源于群众生活的艺术,走向群众才是未来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要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掌握绩苴技艺,以及绩苴歌其中的要点。”对于退休后的陈光华而言,让更多人了解绩苴非遗,已经成为他的日常。

  “汤坑苎布好,千古美名扬……相思缕缕梭中过……”根据丰顺汤西石湖绩苴歌这一非遗题材,陈光华创作了歌曲《苴娘》,获得省群文作品评比三等奖。“接下来将继续创作一些歌曲,尽自己力量去做好绩苴歌的传承与保护。”他说。

  大部分非遗项目之所以没落,并非失去了文化魅力和生命力,只是欠缺一个融入现代文明的契机。如今,返璞归真成为不少人生活的追求,环保舒适、结实柔软的土布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绩苴是否能以此为发展方向,形成当地有特色的产业?

  对此,陈莲玉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现在也想把这个手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媳妇,或者开个兴趣班,街坊邻里有兴趣都可以过来学习,在传承中发展。”

  “正月绩苴是新年……二月绩苴春水深……三月绩苴(子)三月三……”未来,绩苴歌是否能够伴随着“唧唧复唧唧”的绩苴技艺时常响起,仍需要时间沉淀,需要保护传承持续发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