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横空出世?粤抗艾专家:临床应用尚早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91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8-14 09:2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一条关于“艾滋病疫苗要来了”的消息引发了舆论波澜。争论源于7月底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九届IAS(国际艾滋病协会)艾滋病科学会议上,美国强生公司子公司杨森制药公司的口头报告——该报告更新了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APPROACH1/2a2期合并研究的进展:在这项早期人体临床试验中,一款针对艾滋病的“马赛克疫苗”在393名健康志愿者体内,100%地出现了抗体反应,而且有较好的耐受性(即无明显副作用)。


  8月初,这份口头报告被解读为“能够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出现了,同时还出现了“HIV终于要被灭绝”的声音。而就在几天前,反转出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出来澄清:“艾滋病疫苗要来了”这种说法是误导,目前还处于早期临床试验,真正上市还为时尚早。


  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人类对艾滋病的征服之旅究竟走到哪里?为此,金羊网记者专访了一直从事传染病临床诊治和研究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凌华博士。


  所有的争论皆因“备受期待”

  “这些争论体现的是人类对于艾滋病疫苗的期待。”在谈及这场舆论波澜时,李凌华说,由于还是早期临床研究,至少在未来5年内,疫苗都不会应用于临床治疗,但“这项研究给了人们希望”。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HIV病毒侵入人体,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导致死亡。


  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1983年,其病原体被发现。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离世,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防治艾滋病至今已35年,人类一直在为征服艾滋病做不懈努力。但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治愈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或方法。因此,也无怪乎强生公布的这项研究成果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100%产生抗体≠可以预防

  实际上,人类对于艾滋病疫苗的探索从未停止。“强生这支疫苗并不是第一支,之前已经有4支类似疫苗,可都失败了。强生这支疫苗是嵌合疫苗(即马赛克疫苗),进入了人体临床试验,但仍处于研发过程中,进入临床应用还有待时日。”李凌华说,这也是为何许多专家解释“艾滋病疫苗来了”这种说法为时尚早的原因。


  所谓的“马赛克疫苗”(“mosaic” vaccines),是混合拼接了不同基因亚型艾滋病病毒关键抗原的疫苗,被认为可诱导健康机体产生广泛的免疫保护反应,抵御不同类型的病毒,达到预防作用。


  从研发程序上来看,强生这支疫苗离上市确实还有一定距离。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新的药物或疫苗,从基础研发到上市,需要完成临床前的动物试验,以及从1期、2a期的早期人体临床试验一直到2b期、3a期、3b期的临床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等还需要持续在临床试验中历经考验。


  不过,李凌华说,这个新的马赛克疫苗已经完成了2a期的临床试验,根据目前公布数据看,在人体身上使用后的免疫原性极好,耐受性和安全性也比较好。


  “100%产生抗体,并不代表它能够抵御病毒。”针对最具争议的焦点,李凌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她打了一个比喻——“病毒、细菌等外来的侵略者,都会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疫苗进入体内产生抗体,这是免疫原性的作用。”李凌华表示,目前的结果并不足以证明,该疫苗能够预防艾滋病,而对于这款疫苗效果的评价,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证明。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则认为,“我们对抗艾滋病毒保护性免疫反应的认识还很不完整,现在无法确定其诱导出来的抗体反应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需要更大量的人体试验来研究和分析。”张林琦说,对这款疫苗有效性的最终评价,“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才能见分晓”。


  动物试验数据≠人体试验数据

  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这次临床试验“除了在受试者身上100%产生了抗御HIV病毒的抗体外,还让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HIV)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并且有66%的人在6次暴露于HIV下仍然受到保护,没被HIV感染。”这是此次争议的第二个焦点。


  “强生这一次其实只是公布一个结果,并没有公布疫苗效果方面的相关数据。”李凌华告诉记者,这种疫苗“在单次暴露中减少94%感染风险、6次暴露中减少66%感染率”的数据并不是来自此次人体临床试验,而是一项几年前的动物试验。


  2013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Dan H. Barouch及其团队在恒河猴上进行的一场临床前的动物实验,用的也是一种拼接了多种艾滋病病毒亚型基因的“马赛克疫苗”。为了模拟艾滋病毒(HIV),试验用的猴子被暴露在SHIV(具有HIV包膜蛋白的嵌合猴病毒)病毒下。SHIV病毒可以在动物身上引发类艾滋病。而那场动物试验,便是“在单次暴露中减少94%感染风险、6次暴露中减少66%感染率”的数据来源。


  李凌华表示,“这次动物实验可以说明,马赛克疫苗确实对恒河猴产生了保护作用。但是,人和猴本质还是不一样的,而且,感染人和感染猴的艾滋病毒也是不一样的,感染人的是HIV,感染猴的是SIV,对这两者产生的效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事实上也表明,Dan H. Barouch及其团队的这种疫苗,至目前也并没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公布。


  世界上只有一人被认为完全治愈

  如今,药物是治疗艾滋病的最主要方式,运用较多的是高效联合抗反转录治疗。这种将多种抗艾药物组合的“鸡尾酒疗法”,已成为全世界都采用的治疗办法。


  “艾滋病早已不再是那个令人胆战心惊的绝症,而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患者如果严格规范服药,就可以有效控制HIV病毒,预期寿命也能接近人均寿命水平。”李凌华说,但尽早治疗是关键,“早期的HIV病毒其实是慢慢在体内待着,人体脏器和免疫功能因此受到的伤害会比较轻”,反之则受损严重,加剧感染。


  事实证明,这些年的防艾效果也是显著的。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3670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1950万人获得治疗,且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已从2005年的190万下降到2016年的100万。


  “药物起到的是控制作用,患者体内依然有HIV病毒,它们不时会出来捣乱。”李凌华说,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被认为是完全治愈了HIV,他是被称作“柏林病人”的Timothy Ray Brown。这是一名白血病患者,同时也是HIV感染者。在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后,他体内潜伏的HIV病毒水平急剧下降,最终无法检测出来。目前,关于他被治愈的原因,主流的观点是,为他捐赠骨髓的患者身上有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这种变异会作用于人体CD4-T免疫细胞上,阻止HIV病毒进入免疫细胞。

(金羊网)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